流萤 发表于 2003-7-20 11:55:36

【ZT】吕家河民歌

来源:http://cul.sina.com.cn/s/2003-04-14/32328.html

吕家河民歌
文/欧阳梅李征康俆启元

孝歌:不悲不伤的悼念歌

 孝歌又名丧歌阴歌、阴锣鼓,俗称“打待尸”,最为古老。嘉靖《湖广图经志书·郧阳府》记载:“本府:民多秦音,俗尚楚歌,……信鬼尚巫,务农少学。流寓杂处,民风未
纯。旧志:昔多劲悍决烈之习,近知礼仪廉耻之风(郡县志)。竹山:男务耕读,女务织紝,婚姻以阀门为高,疾丧以巫歌为事(县志)。房县:少从学之士,有蛮夷之风。……竹溪:虽知务农嗜学,未免信鬼尚巫。”鄂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丧葬歌唱的古老风俗。

  孝歌本是一种十分悲伤的音乐,面对着黑漆发亮的棺木,令人恐怖的引魂幡,披麻带孝的人群,撕肝裂肺痛哭的亲友,歌师们的歌声,却并不那么凄凄哀哀,悲痛中依然显得高亢,显示出阳刚之气:

  《还阳歌》

  “改了修,改了修,

  改了黄河水倒流。

  改了和尚梳辫子,

  改了尼姑梳油头,

  牢盆改成聚宝盆,

  引魂幡改成摇钱树。”

  有的起歌头,借前皇帝、高官、英雄的事迹来阐引:

  “来到丧前抬头望,

  满堂纯是巧歌郞,

  又会打来又会唱。

  …喝酒还是状元红,

  我跟歌师结宾朋,

  结下宾朋真嫌穷,

  话说是人穷志不穷。

  秦琼穷的马卖子,

  赵匡胤穷的山输了,

  李孟正穷的住寒窑,

  朱洪武穷的把牛遥,

  谁知道后来坐了朝,

  你莫叫穷人看见了。

  …吕布舍不得貂婵女,

  楚霸王舍不得虞姬女,

  殷纣王舍不得苏妲妃,

  黄飞虎舍不得贾氏妻。”

  这首《短杨家将》简短有力,上口爽快,显现出人的质朴智慧:

  “旭日有个杨员外,

  家住山东虎堂寨,

  他给残堂立后代。

  头辈爷爷杨高堂,

  二辈爷爷伙二王,

  三辈爷爷叫杨褒,

  四辈爷爷继业人,

  接下妻子佘太君,

  才生下七狼八虎弟兄们。”

  许多民歌都是从道教中传承而来的,道教中宣扬“忠孝仁义如有失,无边罪孽实难逃。”武当道士们在向朝山香客宣扬孝道时,有这样一句俗语:“在家敬父母,胜于远烧香。”以至于“活父不敬敬死父,使了老娘赶母猪”等俗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广为流传。武当道教对孝道的宣扬与教化,使武当山人从少儿开始,便有了孝敬父母的伦理观念,孝道成为武当山人一种美德。这是孝歌盛行的良好环境。孝歌是人们在给父母办丧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吕家河的风俗动态中,丧事一定要隆重,办喜事可以节俭,人们理解。但办丧事,若不动响器锣鼓,不唱孝歌,便被人们讥笑为“抬冷棺”,这是忤逆不孝的重要表现。这也是武当孝歌盛行的一个原因。


郧阳四六句:凑兴的短段子

另一种当地特有的民歌题材——“郧阳四六句”(是与阴歌、阴锣鼓相对的阳歌、阳锣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出现,其风格欢乐风趣,多用于婚娶、祝寿、丰收喜庆及传统节日等场合,并且和其它的民间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得到了普及和发展。明末清初,郧阳一带,民间花灯盛行,各地“灯会”组织甚多。一台花灯,演员多达百余人,表演形式有耍狮子、舞龙灯、河蚌精、双凤朝阳等,以吹打乐伴以表演。还有彩船、小推车、挑花篮等,演员边表演边唱四六句。山区玩灯有个习惯,常常在花灯热闹一阵子后,放下花灯通宵达旦地唱四六句。这个时候,郧阳“二棚子”戏也在蓬勃发展,四六句被吸收为“打腔”部分

  如:

  《四六句》

  伙炮打得盛也逍遥

  相公倒坐马鞍桥

  一马三剑种在好,

  三马九剑种在妙,

  老爷一听哈哈笑,

  赏我朱红顶子乌纱帽。

  亮少轿八个抬着,

  坛香炉钱表着,

  走进门三大炮,

  新科的状元回府。

  智慧幽默歌:显智慧露技巧

  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在吕家河考察以后认为:吕家河村民歌中《装布袋》、《招附马》、《夫妻赞》、《白尾巴赞》等歌的内容,完全是歌师智慧的显露,才华的展示,极富幽默感,骂人者有骂人的技巧,而不显欺人的架势,滑有恶语中伤;受骂者恼而不怒,面带笑容,以才华与智慧解除对主强加给自己的枷锁,进而以守不攻,再设难题,以应对方。如此来来往往,周而复之,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常常从深夜对歌到天亮,不分胜负。《装布袋》是将对方比喻成一个无用的东西,装入一个特设的“口袋”人。看对方如何设计谋,巧拼夺,让自己很愉快地走出来。

  如甲方侮辱乙方,将乙方塞进牛“布袋”里。乙方就唱:“我是当年朱洪武,来到坡场放黄牛,剔牛皮,宰牛头,割牛肉,剔骨头……”牛不存在了,歌师也就解放了。于是,甲方又将乙方装入盛小便的夜壶中,而且这个夜壶是铁的,根本砸不烂。乙方就唱:“你是铁,我是炭,叫你装进八卦炉中炼。化成水,化成浆,夜壶成了一锅汤。”歌师们的智慧与幽默,在这里给充分体示出来了。

喜庆歌:与日常风俗紧相连

公元686年,唐朝武则天掌权时期,将中宗李显贬到房陵(今房县)。李显的军士们在垦荒种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统一步调、提高劳动效率的薅草锣鼓,俗称“唐将班子”。

  喜庆歌顾名思义,就是生活中的喜气歌,精神上的振奋歌,民俗节日的喜庆歌。为庆祝吕家河成为“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的歌手们特意填词,写了一首吕家河村歌,在大人、小孩中广为传唱:

  “太阳照山岗,

  到处喜洋洋,

  吕家河民歌传呀传四方,

  民歌传四方,

  哎呀,歌声真嘹亮。

  丹江官山乡,

  改革又开放,

  青山绿水好呀好地方,

  官山好地方,

  哎呀,百业都兴旺。

  山岗栽烟叶,

  坪地种黄姜,

  一村一品人呀人人忙,

  种特产人人忙,

  哎呀,魔芋在村旁。

  柳堤真好看,

  水车滴溜转,

  断龙岩一呀一线天,

  断龙岩一线天,

  哎呀,还有青龙泉。”

  生活中的喜事歌,也常听到:1提起唐朝一出戏,唐在天子游地狱,唐王爷只打天堂过带来了青铜一面锣,鲁明兴唱正段,鲁明月身角去的美然胡敬德唱黑头不晓打得脸,程咬金的白活耍得欢徐茂公打大锣,王伯党的大岔紧拍着,只撇下丑角没人唱唐王天子唱丑段。

  2走进门来抬头见喜,出门的女子唱开门大吉,做庄稼和生乙一本万利,出门的人要仁义,阁伙计如夫妻一团和气

  3东坡鹌鹑叫一声,西坡的鹌鹑也答应,鹌鹑只见鹌鹑叫,玩友见了玩友亲。

  4小小鲤鱼耷红腮,上江漂到下江来,上江吃了灵芝草,下江又吃苦莲苔,灵芝草来苦莲苔,我不是好玩我还不来。

  5一根手巾三尺长,你肩搭在我肩上,你肩搭了一尺五我肩又搭尺半长,一尺五来尺半长,你长我长都是一样。

  6我轻有来到这家来,里添人口外添财,里添人口生贵子,外添园宝滚进门来。

  7闻听老爷做大官一步蹬天,双膝扎跪佛面前,老爷安然见老爷周公施礼四礼八拜早见金面,一直道喜问安里来游玩。

  8石榴开花花心黄,凤凰本是个鸟中之王。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端落梧桐树枝上百鸟来点凤,凤吹牡丹香,鹊鹤叫喳喳蝴蝶闹金瓜,金银财金银,文武百官赢金龙缠玉柱,两边摇钱树,奎庆来点斗文武状元有,天子笑开怀,八仙请兽来恭喜掌贵的发大财,鹦鹉逆子走进门来

  9伙袍打得响沉沉,北京城里观花灯东半扎了锦芝鸟,西半扎又发九头鹰南半扎发了铁鸽子,北半扎发了蚂安出孙儿子,子儿孙,子子孙孙跳龙门

  10伙袍打得盛是逍遥,相公大坐马安桥一马三剑种得好,三马九剑种得妙老爷一听哈哈笑,尝似珠红顶子乌纱帽亮沙轿,八个抬着,坛香炉子钱凑着走进门来三大炮,新科的状元回府来了

  11清早气起来梳油头,要须梳在篡后头,瓜籽脸吴粉揉,杏子眼来樱桃口,青衣衫,绿边袖腰纪裙带云子纠,高底鞋,皮丝扣,走几步路来纽三纽,好意似春风对杨柳,柑树枝上结石榴,谁人想吃摘不到手。

  12姐在房中梳油头,情郎哥捎手带信,要带兜兜郎,要带兜兜姐给你绣,绣了个兜兜带九洲,郎姐哪九洲,姐儿找给你说根由,南九洲北美洲,苏州,杭州并勃洲,程咬金马放在幽州罗成夜打是郑洲,杨先后人困在柳洲,鲁龙王坐朝在房洲,鲍故乡爷散粮在陈洲,刘备关爷回荆洲说荆洲是好洲,奎里楼盖在城里头。龙山嘴对沙沙,三郎庙垮了没人修,兜兜进肉皮,肉皮挨兜兜,兜兜烂了莫应丢,看见这兜兜就看见我小奴。

  像《怀胎十想》这样富有生活情趣、乐趣的民歌,也属喜庆歌范畴:

  一想吃桔柑,桔柑满口酸,想吃绿壳咸鸭蛋,妈呀!

  猪酒炒干饭。

  二想甜浮子酒,想吃红莲藕,想吃八月间甜石榴,妈呀!

  粉条掺腊肉。

  三想胡椒茶,想吃焦芝麻,想吃元月间甜西瓜,妈呀!

  糯米打糍粑。

  四想吃蒜苔,情哥他给我买,想吃三月间老酸菜,妈呀!

  肉包两掰开。

  五想杏子黄,杏子在树上,想吃打糖和苠浆(酱)妈呀!

  糯米拌沙糖。

  六想吃鳊鱼,鳊鱼在水里,想吃金鱼和银鱼,妈呀!

  粉条和虾泥。

  七想吃腊肉,腊肉红丢丢,想吃猪酒炒葫芦,妈呀!

  剂茴拌筋肉。

  八想心里慌,想喝心肝汤,灌的鸡子都熬丘,妈呀!

  着料都作上。

  九想样样好,想吃甜葡萄,想吃粟子和核桃,妈呀,

  精谷和麻枣。

  十想样样全,想吃包子面,想吃蹿子炖大蒜,妈呀!

  一顿吃两碗。

教化歌:很有说服力的规劝

《十劝郎》

  一劝奴的郎,用心观文章,双手提起龙凤榜,天下把名扬。读书要用心,庄稼要做成,要想熬个人上人,还要苦发恨。二劝奴的哥,切莫学赌搏,十分家当九分当心泼,轮老受崩薄。起了赌搏心,贩坏子孙根,熬油点亮少精神,背后人谈论。三劝知心爱,莫塌银钱债,莫叫那账赌子上门来,脸面大事害。有钱给了罢,没钱莫吵骂。人不求人一般大,这是古来语。四劝奴的你,过更酒无意酒,喝滋润菜吃味,周公施一礼。酒醉胆子粗,情理也不伏,好意似梦中,都不知可恨酒盅毒。五劝奴的郎,切莫做此状,笔尖不过五分长,好比杀人枪。官司要劝开,婚姻劝拢来,为人切莫把良心坏,继续有德在。六劝奴亲郎,切莫睡早床,起早睡晚田地忙,切莫超风杨。弟兄们齐了心,庄稼才做成,一家人和气之乾坤,家宽自安身。七劝郎心肝,切莫应贪花玩,院房门上少迟延。莫学贪花汉,婊子不是人,认钱不认人,花言巧语哄哥心,银钱花班干净。八劝叫哥听,对父母要孝心,父母眼下要孝心,子孙有保证。父母悲言语,切莫应记心里,莫学当年的悔尖女,动声脸夸起。九劝奴情哥,行善莫行恶,行恶的人儿无得下,作后来受枷锁。劝哥莫打人,还要莫骂人,打人骂人不留情,还你一样疼。十劝奴亲人,买卖要公平,莫使大斗和小称,子孙有报应。奴是青林女,不知周公礼言,语差错不差宜,奴郎莫生气。

 荤歌:村民的性教育读本

当地流传着这样两句话:“南岩的景致紫霄的杉,到了老营不想家。”当地的人都知道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指武当山前山老营过去有一条翠花街,整条街都是青楼妓院。明朝修建武当山20万人的庞大男性群体在武当山滞留十三年,不可能没有生理和精神生活上的要求。

  吕家河有一批荤歌,如《新媳妇闹五更》、《老母猪闹五更》等。《新媳妇闹五更》写新媳妇新婚这夜男妇情爱的亲身感受。《老母猪闹五更》,将母猪与公猪拟人化,谈情说爱,将猪的生活习性写得真切生动,在荤歌族中十分少见,还有一个《小姑娘闹五更》,从词意看小姑娘嫁了一个成年人的丈夫,新婚之夜的生活,当然别有情趣。五个更次,小姑娘将自己比喻成了5件东西。一更里,小姑娘将自己比喻成荠芨菜,任郎来剜;二更里,小姑娘将自己比喻成毛腊菜,任郞来揉……民间文学中,荤歌荤故事有两种解释法,一是“荤破素猜”,二是“素破荤猜”。那么,《小姑娘闹五更》便是“素破荤猜”的一种形式,看起来,并不荤,但一联想,便回味无穷,就荤得不堪入目了。

  《新媳妇闹五更》

  一更过二天

  月儿才闪边

  新来的新媳妇坐在床边

  此如今没有见过情郎哥面

  低头暗思想思想奴的郎

  忽听门外门钉钉响

  奴无奈低下头飘眼窥望

  白妙书生相

  走进奴绣房

  叫小奴家吓得脸白通红无处躲藏

  奴无奈低下头闪坐丫床

  二更过二排,月儿照起来

  奴的郎进绣房与奴家肩膀拍

  手拍着奴肩膀叫小奴把头抬

  小奴家头抬起,郎君看观的

  人才长得世上不得你

  樱桃口杏子眼长得美丽

  你活活笑坏你

  我无话来应酬

  奴丈夫长的眉毛端正又精流

  叫一声奴的郎莫嫌奴丑

  《杀进妈家紫禁城》

  好树开花一串林,

  我与情娘门对门,

  情娘见我笑盈盈,

  我有话儿情娘听。

  姐儿虽好丈夫小,

  睡在夜的不陪衬,

  情娘听了不愿意,

  打个比喻说分明:

  水牛虽大不压阵,

  铁查郎虽小打老鹰,

  佛祖虽小坐莲台,

  金刚体大把殿门。

  猪水泡大没田两,

  秤砣虽小压千斤,

  蜜蜂虽小为王子,

  推属壳郎虽小拱粪坑。

  二人说说了意,

  手挽手儿进房门。

  脚踏板上抢战马,

  红罗帐里扎大营。

  姐儿用出双锋剑,

  情哥用了枪一把。

牧童战歌:即将失传的开骂歌

解放前,穷人家的孩子常被有钱人雇来放牛,孩子们经过一天紧张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渴望有自己的天地来解除疲劳,抒发自己的感情,开始唱属于自己的歌。

  牧童因为不识字,或很少识字,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唱起歌来也非常粗野。他们各占山头,先扯响鞭,告诉对方我在这里。对方回应响鞭之后,便打号子向对方挑战。对方也打号子应战,这样,唱战歌便开始了,战歌的内容全是骂人的粗野脏话,不留情面的对骂。所以,“战歌”是牧童的专利品,只能在旷野山坡这个特定的环境歌唱。战歌是唇枪舌战,也是赛歌,唱歌最多者,就是胜者。战歌经常回荡于武当山的的高岭峡谷,荒滩原野之间,悦人耳目,长盛不衰。

  现在,牧童群体基本瓦解,牧童战歌即将失传。牧童战歌牧童唱歌为什么要骂人呢?牧童这个年龄正值年少,本应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时候。可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辛苦的劳动,非人的待遇,处处受人鄙视,都使他们处于人生的最底层,肉体上、精神上都受到了沉重的压迫。在年幼的心灵上受到极大的伤害。他们对人生美好的希望,好象永远没有实现之时。长期精神上的压抑,生活中的折磨,使他们的心灵深处积下了苦大仇深的怨气。他们当然不满现实,他们要将自己满腹的牢骚,满腹的冤屈,满腹的仇恨找个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机,狠狠地发泄出来。那就是借助战歌,以舒展自己沉闷的胸怀,将对方骂个痛痛快快,当对方骂自己的时候,自己也并不觉得耻辱,而是快乐得哈哈大笑,原来他们一方面发泄自己的不满,一方面也自己取乐。因此,对唱战歌的时候,也是牧童感到最快乐、最舒坦的时候。

  牧童骂对方,是骂对方最亲近的人。这样,才能让对方心痛,而最终服输。他们主要是骂对方的祖母、母亲、姑母、姐姐、妹妹……等,也有骂对方自己本身的,主要是给对方当父亲,但这只是少数。

  “高高山上一堵墙,

  你养猪来我养羊。

  你的猪娃拱我墙,

  我的羊娃日你娘!

  高高山上一块瓜,

  你养鸡来我养鸭,

  你的鸡娃啄我瓜,

  我的鸭娃日你妈!”

  这是骂对方母亲的:

  “桑树扁担软溜溜,

  挑担白米下扬州,

  扬州想我好白米,

  我想扬州好丫头。

  大我三岁我不要,

  小我三岁跟我走,

  一走走到老河口,

  我和你姐“对斑鸠”。

  你姐的斑鸠张张嘴,

  老子的斑鸠点点头,

  叫你姐日得白浆流!”这是骂对方姐姐的。

  “高高山上下黄沙,

  放牛娃子光球塌。

  这是骂对方没戴帽子或没戴斗笠。

  “高高山上下罩子,

  驴子鸡巴戴帽子。”

  这是骂对方戴帽子或戴斗笠的。

  “我打号子你不接,

  放牛娃子是你爹。”

  这是骂对方认输,不敢继续对战歌了。

  “你打号子我来接,

  放牛娃子是你爹!”

  这是对方再回骂过来。

  战歌虽是不识字的牧童唱的民歌,但它同样采用了民歌比兴的手法。在创作中,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两句一韵,随时变换的;有叙事的,也有纯粹骂人的。如前面《桑树扁担软溜溜》,就是叙事的;一韵到底的。而后这首《一个牛娃花蹄壳》便是两句一韵,随时变韵的:“一个牛娃花蹄壳,

  你妈嫁给王背锅。

  王背锅的鸡巴长,

  叫你妈日得直喊娘。

  王背锅的鸡巴粗,

  叫你妈日得“昂昂哭……”

  根据搜集的资料与普查的情况看,武当山牧童战歌有数百首之多,但这些歌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每首歌必骂人。尽管武当山农民都有放牛娃这个成长过程,都会唱战歌。但当他们进入了正式的农业生产大军,成为真正的沉重的体力劳动者之后,他们便会鄙视战歌,绝不再唱。

  因为:一、战歌是粗陋的、野蛮的骂人歌,应当少唱或不唱;二、战歌是放牛娃们唱的歌。放牛娃是小娃子,小娃子唱粗陋野蛮的歌,是不懂事,情有可原,若大人唱,就是不礼貌,不知人情事故了;三、俗话说,放牛三年难作官,只有改掉了放牛娃的脾气与习惯,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所以,唱战歌是放牛娃们的专利品。

  在民歌中,战歌与阴歌一样,都有一个特定的歌唱地点。阴歌的歌唱地点只在孝家灵堂前;而战歌的歌唱地点只是在荒郊野外,没有人烟的地方。若有放牛娃在村庄边上唱战歌,必然会受到家长或其它成年人的一顿臭骂,甚至挨打。所以,战歌根本不能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唱。唱战歌的时间,一般在晴天的傍晚,或麻风细雨的白天。晴天的傍晚,太阳快落山了,放牛娃们的柴捡够了,草割够了,打成捆子,放在路边,该是他们放松休息的时候了。而正是这时,牛也吃饱了,一群群牛卧下来“倒沫”,这一切,都是上苍赐予放牛娃们的最好的快活空间。这时,放牛娃们或做野炊:他们用石头垒灶、用薄石板当锅,下边烧火,上边炕食物。食物是多种多样的,或下河捉鱼,或偷庄稼地里的豌豆角、麦穗、苞谷穗……只要能吃的东西他们都敢弄。食物炕得半生不熟,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吃饱喝足之后,他们便开始寻找对象,对战歌取乐。这段时间,是放牛娃们最为满足,最为开心的时间了。下雨的天气,放牛娃都要戴斗笠,披蓑衣,上山放牛。若是大雨倾盆,放牛娃们只能坐进岩洞里,或端端正正站在雨地里,尽管风吹雨打,一动也不敢动,因为害怕雨淋湿衣服,一整天受冻。若是小雨,他们就可以放开喉咙,大唱战歌,骂对方取乐。

  放牛娃的人数是少的。在一个自然村里,多少户有牛,就有多少个放牛娃。小些的村子,是十几个放牛娃。大点的村子,有二三十个放牛娃。这些孩子爱“滚群”,也就是自愿组合在一起放牛。年龄最大,身体最棒的放牛娃,自然就是这个群体的头目。大家都服从他的指挥。刚加入此群体的年龄最小的放牛娃,样样都得跟大放牛娃学习,如割草、捆草、捡柴、捆柴、给牛戴笼嘴、搓鞭子,察看牛的毛色是否有病。这里边当然也包括学战歌这一项。小孩作为对师傅的回报,便主动帮大孩子赶牛,听大孩子的使唤。俗话说:大娃子动动嘴,小娃子跑跑腿,教唱战歌的师徒关系便在这种不自觉的生活中建立起来了。教战歌,是在边学、边唱、边用的过程中学习的,放牛娃对战歌大多是群体对群体,小孩当天学的战歌,当天就可以派上用场。两个群体对战歌,远近的距离以相互能够听到声音为标准。在大山区两座山头之间,唱歌虽然能够听到,但若想到对方山头去,需要下山,过沟,再上山,常常是十多里路程。所以,两群放牛娃尽管对骂得十分凶残,但相互之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不会有打架的危险。所以,年龄小的放牛娃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参战,只要嗓音宏亮就行。领班的头目唱出第一支战歌,对方立即回敬一首。第二轮的战歌可以让群体中的成员随便接着唱,反正是一首一首不准重唱同一支歌。到最后,哪个群体无歌可唱了,便是战败了,被恶骂一顿散伙。有时候,两个群体为对战歌结下冤仇,一连几天的傍晚自动接应对歌,常常不分胜负,最后便约定地点打群架,武器便使赶牛的鞭子,常常伤人,直到双方家长出面和解,方才罢休。

  日复一日,大放牛娃脱离了牧童队伍,小放牛娃再自动加入其中,反正每家每户都得有人放牛。由于自然的替补,牧童的队伍是非常稳定的。牧童战歌,便在这种细水长流的状态下一代代传承下来。牧童战歌的失传,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50年代初期的4年中,牧童战歌一度非常兴旺。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化,耕牛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单位,几十头耕牛用一个成年劳动力来放牧,人们称之为“放群牛”。三五天的光景,武当山的放牛娃群体就消失了,山野间再也听不到那种嘹亮的牧童战歌的声音了。27年以后的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土地分户管理,每家农民又开始伺养耕牛了。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富裕,教育事业的发达,全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孩子们都上学去了,每家放牛的人员因户制宜,多半落到老人与妇女身上,放牛娃这个群体也就根本不存在了。50年代初放过牛的孩子,如今已是花甲老人,半个世纪的岁月,早将当年唱过的战歌忘到了九霄云外了。所以说,战歌已失传或将近失传了。

吕家河曲调

长江流域民间音乐与黄河流域民间音乐风格的奇妙融合,也是民歌音乐阴柔阳风格地奇妙融合。既有当地民歌的音调,主要用于阴锣鼓(丧歌类)、阳锣鼓(田歌类)等体裁中。也有大量外来音乐腔调,包括东北,西北等音调。如明末清初广泛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俗曲《剪剪花》主要用于私情类小调曲目,如各类《闹五更》以及《打牙牌》、《单探子》、《十八摸》等曲目。可见北方、东北方音乐的影响。另有一些歌曲明显具有陕西秦腔、河南豫剧唱腔的风格,慷慨激昂。如《占花墙》(四平腔)、《武腔》、《汉八岔》(桃腔)、《绣香袋》、《阴歌》(阴调)、《起歌头》、《姑娘闹五更》、《蔡鸣凤辞店》等曲目,体现出西北中原音乐的风采。江南小调的曲调也占有一定数量,如《孟姜女》一曲基本照搬江南小调《孟姜女春调》的曲调,但在演唱上改变了来源地的柔婉风格而融入刚健有力的风格之中。这里的演唱风格突出的以激昂慷慨、刚劲有力为主导,以此改造外来曲调,使之成为本地色彩,并很好地保存了唐代的“五更调”、宋代的“孟姜女调”,明清小曲“剪剪花”、“采茶调”,近代民歌“满江红”,现代民歌“秧歌调”等。

在民歌村的一天

从官山镇沿盘旋的公路坐车进吕家河,似乎未不得及欣赏山里的风光,车便到了。二十分钟。司机把我们直接送进村子的招待所,临公路边的一个院子,院子前有醒目的大招牌:“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院子里建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凉亭,连坐椅一起,全部木制的结构,供村民和来客聚会唱歌之用。

  有时也作其它之用,今天一大早,官山镇农税所的三名干部上村里为每家农户收税,他们就坐在这里现场办公,村民陆陆续续地来了,很快这儿就聚集了一帮人,安静的院落顿时喧哗起来。身着红衣的小歌星陈玉晓的母亲显得特别惹眼,她的嗓门逐渐高起来,正对着税务干部发泄不满,好像在说她儿子总是被村干部带出去唱歌,没有收入。吃完面片早点,我们便挎包向山上深处的人家走去。

  阳光驱散了湿冷的空气,天空越来越明朗,身着鲜艳衣裳的孩子们纷纷跑了出来,很快,在我们身边就聚合了一帮孩子们,跟着我们走呀走。问孩子们会唱民歌吗?他们都点头。随行的村干部冯书记告诉我们,孩子们都会唱一些,村里在学校开设了民歌班,由老师专门教唱,孩子们学唱的都是喜庆歌,如《武当山》、《官山是个好地方》。正说着话,一个背医药箱的男子走过来,高声唱着:

  “闲来无事进深山,

  见一大树顶着天。

  这棵神树不平凡,

  正好能造一只船。

  先装七十二混沌,

  后装八十八黑暗,

  这个船舱没装满,

  再装一座昆仑山,

  还将歌师装中间,

  洪水泡天我开船。”

  一问,得知他是村里的兽医,每次独行这山间的土路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上那么几段,直到唱得心情如喝了黄酒般畅快。应我们的请求,他亮开嗓门,又唱开了:

  “伙炮打得盛世逍遥,

  相公倒坐马鞍轿,

  一马三剑种在好,

  三马九剑种在妙,

  老爷一听哈哈笑,

  赏我朱红顶子乌纱帽,

  亮少轿八个抬着,

  坛香炉钱表着,

  走进门三大炮,

  新科的状元回府。”

  “哈哈哈,哈哈哈哈……”尽管听得不大懂,但大家还是开心敞怀大笑着,为这清冽空气中高亢的歌声。沿途人家,老人们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狗在旁边安静地扒着,见人爱理不理。一位老奶奶前几天歪了脚脖子,已肿得如腿般粗,家里没有药治。她告诉我们,如果腿不坏,她可以下山以后再上山,一点不费力。她是姚家的一个老人之一,她指给我们看,乡村府的卫生院以前是姚家的老宅。顺着她指的方位,我们找到这座老屋。与别的房子比起来,这座老屋的外表无甚大区别。走进去一看,哟,挺深的,房间多,院里的一面墙壁上还清晰可见由五六十年前遗留下的枪眼。里面的几个孩子说,姚家还有藏珠宝的碉堡,在几里外的山上,从我们这个方位看,真的可以看见孩子们所说的“碉堡”。

  中午在农家乐吃饭。吃饭前,坐在农家院子里晒晒太阳,谈谈天,听村里人讲点野趣故事,心态极为放松。接着采访姚氏家族的民歌传承者。我们才得知,我们已由吕家河村的三组走到四组。招待所在三组。顺着公路往下走,走向三组。冯书记停下脚步,跺跺脚底,说道:“我们踩在龙背上呢。”“龙背上?”“是啊,这原是一座山,六十年代将这座山斩断,将九道河的河水从这里引出去,本有个水力工程,现在废弃了。”走到河边一看,果然有人工堆砌的岸。“再看那边,”冯书记指向不远处的山,“那就是龙山。”“被皇帝斩了龙脖子的山?”“对。那条缝是一线天。以前有一、两米宽,可以并排走两头牛。现在山越长越拢,只能够一个人走过去。”远处看去,那龙头正伸入一潭中。龙头与龙身分离,可龙头喝水的样子却格外生动。走近,才知,龙头底下有沽沽的地下泉水涌出,滋养着龙潭,龙潭又将生生不息的泉水送到田间的沟渠,以作灌溉。

  “快看!”周老师发现围着这龙头的周围,有人工凿开的渠、几条被蛇蜕下的皮。疑点丛生。一老农牵着狗迎面走来,问他。老农说,他是六十年代从均州迁来的。他说,这是远古年代人们做出来的,主要是引水灌田之用。别看这成片的田地,以前它是九道河流经的地方,被水淹着,但不深,齐腰深,男人可以趟过。后来斩断龙山的腰部把水引走了。龙头的旁边有人家,人家的周围是田,田里有农民在忙碌,近看问后,才知,他们正在犁地播种黄姜的种子。一片开阔的空地上,有旅游公司建的小木屋,像欧洲田原上的居住小屋,别致的样子,颇有些现代气息。

  在这儿唱民歌听民歌不知感觉如何。我们让曾唱过京戏的白老师唱了一首现代京剧《红灯记》,平常不太愿意亮嗓的白老师爽快地唱起来,只听得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回到招待所,已近傍晚。天未黑。从食堂吃完晚饭,脚便踏进无边的黑暗中,有胆小者胆怯得不敢伸脚迈步。19点,正是城内夜生活繁荣的开始,这儿,静得像夜空,人们都将丝丝话语淹藏在户户人家里,不闻狗吠,不见人声,只有几丝从门帘透出的灯光。山村就是这样的。

吕家河的自然档案

吕家河村落消闲较常见的有闲暇聚合、打牌场聚合和唱歌聚合。他们的文娱活动除婚丧嫁娶之外主要是节庆期间的各种文艺活动。

  闲暇聚合的消闲娱乐吕家河村落闲暇聚合主要形式之一,是村民在闲暇时聚合在村内的公共场所闲谈消遣。

  如在夏季天热时,晚饭后部分村民聚集在河边或透风处,一边乘凉休息,一边闲聊,在冬季时,田间无事,家中也无事可做就聚合在墙边向阳处,一方面向日取暖,一方面闲谈家常或地方上的大事,有时端着饭碗到集中处的墙边上,边吃饭边聊。这种闲谈聚合不是偶然的,而是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形式,当然,这样的聚合更多的是位于村落较卫生的中心地段,小店铺等。

  村民在雨天不能下地时或饭后及不忙时,聚集在这些地方。在这种聚合中,各类村民都有,既有本地比较严肃的长者,也有能讲三国、水浒的乡村文化人,更有无所事事的光棍,喜欢辩嘴饶舌的年轻人,以及最喜欢听讲东家长西家短的人,各种类型的人都聚合在一起。

  打牌聚合是由参加打牌的人与看热闹者两部分人组成,地点是小谩骂,屋内或庭院,因其空间比较宽敞,且分内外两部分,由里面一部分为打牌者与旁观者,外面一部分则是既不打牌也不喜欢看打牌的人,这些人拿着针线活边做针线边和别人闲聊。这里打牌目的不象城市街巷那种纯粹赌钱,而主要是来此消磨时间,打牌场在农闲,雨天和年节期间较为兴盛。这些活动点自然形成村中男女老幼一时的社会活动中心。

  打火炮唱歌则是吕家河村落闲暇聚合的另一种形式。闲暇无事时,平素要好邻居,如喜爱民间文娱的男女,聚集到在乡间有名气的歌师家和制有民间吹打乐(火炮,喇叭,二胡,竹笛)的人家,他们到一起的主调是轻松欢快的,一般是人够角后,人们习惯地叫着“聊起来”,钌锣起头鼓锣钗跟着节拍开场,喇叭随声附和这就是开场,一板之后,歌师开始用民歌演唱,如“打起来呀聊起来哟,莫把锣鼓冷了台……”。乐班和着伴奏,大家踊跃演唱,或情歌对唱,缠缠绵绵;或攀朝说代比知历史;或逗乐斗智明快欢畅,喜气洋洋。

  所有活动也无定制,其中:有传统的曲调,如《六字开门》,《百鸟朝凤》等;再就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如:豫剧,曲剧等戏曲中的唱段,常听到的有《朝阳沟》,《对花枪》,《卷席筒》,《花木兰》等等;另外还有相当流行的歌曲和影视插曲,如《敢问路在何方》,《心太软》,《好汉歌》,《常回家看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等。那么民歌内容就更丰富了,如:《十大劲》,《十劝郎》,《洋烟闹五更》等教化歌,又如翻朝代大到玉皇大帝,三皇五帝,早到盘古开天,黑暗混沌等等。总之这里的民歌不但词多内容丰富,而且曲调之广也是非常罕见的。

  专家们说:“中国有八大音乐特色区,吕家河的民歌就包容了六个”。他们还说:“就吕家河的词调之多,普及程度之广泛可谓是‘中国汉族民歌的聚宝盆’,‘活化石’。”这也许就是“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定位的基础吧。这就是吕家河村民风纯,社会风气好,社会安定的由来吧!这些人的自由活动有的是学歌,有的是学奏乐,有的是传艺,有的是消遣娱乐,各得其所。这些完全出于自由意愿的村民聚合,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第一,这种聚合能供给村民自由,纯朴,无代价的社会生活,以调剂农作、家庭生活的单调与劳苦。因为在这样的场合,村民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或嘻笑谐谑,乐趣横生,或畅谈怅闷,直抒胸臆,从中所能获得社会的,理智的及感情的滋养。

  第二,这种聚合是村民获得有关村中,社区中,以及外面世界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对所见所闻表达看法与意见的重要之地。他们在这里交流见闻,品评人物,论断是非,使这种场合成为村落舆论的发源地和村落信息的传播区,从而在村落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社会协调功能。

  吕家河村日常的文化娱乐不够丰富,但到节庆就不同了。正如《年初一》所说的:“大闹新春喜者多,马灯蚌壳忙穿梭;万民欢乐同歌舞,船灯车灯闹秧歌;钌锣边鼓当咚敲,二胡唱曲两相和;三更半夜归来睡,消除辛苦真快活。”

  形式多样的船灯表演令人目不暇接,给平常宁静的村落增添了许多欢快的节日气氛。灯船灯的制作是用杉木条制成船形木架,架长约2.5米,高约1.7米,用花布作船蓬,外裱山水画,贴上几首吉庆联,扎上精美花朵,装饰得美观耐看。船灯表演一般为4人,即船头(艄公),船尾(船婆),船心(驭船者),丫环女。演出时,鞭炮响锣鼓开场,笛子二胡起调,艄公喊话,艄婆答腔,接着船公撑篙,乐奏《八板头》,人动船摇,艄公艄婆划浆起舞,奏完《八板头》,开唱《渔家乐》,“过了新年到新春,青年人们好玩灯,山歌一唱动人心,唱得年老变年轻……”。船公船婆边歌边舞,眉来眼去,相互照应。划船时,时而左侧斜靠,时而右侧斜靠;时而快走,时而慢行。在这期间观众不时用鞭炮追赶艄公和艄婆逗乐。唱完《渔家乐》,再唱《摇船》,《到滩》等小调,或即兴编唱恭贺单位的吉利歌,慰问歌。最后,曲终船到,拖船上滩,边拖边唱:“小小船儿两头尖,叫声老婆听我言,老婆把船要撑端;小小船儿两头尖,你走到这里卧了滩,老婆娘子听我言,休息一会使劲掀”。此演无定时,一般两个小时,以单位的多少收戏。由于船灯装饰鲜艳,曲调悠扬动听,容易形成欢乐祥和的气氛,加上艄公,艄婆及拖船丑角的表演活泼,戏谑,所以男女老幼均乐于观赏。

  走马灯制作:用竹篾打马架,色纸盖面,白马用白纸,赤马用红纸,青马则用青纸糊盖于全身,杂以其它色纸,整个马灯由二节合并,从马头至马鞍的前半段为第一节,从马鞍后段至马尾为第二节。前后二节都不装马脚,而是把前节挂在舞灯者面前,后节挂在舞灯者后面;马鞍前段齐腰部,马鞍后半段齐腰椎,下面用布或纸围起来,这样连起来看像人骑在马上,通过舞灯者的腰、手、脚的动作,使马活灵活现,有如真马一样。一般马灯有四只,一边二只为一队,骑在马上的人大多扮演历史人物,多为武将,马灯表演无固定曲调,而是大都采用民间小调,开场唱:“新扎马灯闹连连,一心扎来拜新年,拜得老人添福寿,拜得青年赚大钱”。《十二月古人》,《十月怀胎》,《天下太平》等。表演时锣鼓起板,“呛呛呛……”,舞灯者按鼓点舞蹈,起舞,步以小跑为主,二队各一边同时上场穿花,造型,边歌边舞,具有浓郁的乡村风味。

  车子灯车灯制作是用竹子扎成双把单轮手推车,再用五色板糊裱的精彩好看。车灯表演为3人,拉车人(丑角),坐车人(美貌的姑娘),掌把人。表演时火炮齐步,以锵锵锵……。推车人急步出场,一般为即兴编唱《庆丰收》,“新扎车灯喜洋洋,来到贵地拜厅堂,拜得青年添贵子,拜得农家谷满仓。”运货往返城乡间,如“小小轱辘圆又圆,上海进货到官山,车上装的百杂和化肥,支援全镇经济大发展……。”

  打蚌壳的制作:先用竹篾扎成蚌壳形状,用五色纸糊得玲珑精致,表演时加上灯光显影及蚌壳女的灵活摇摆和有节奏的张合,更显得活灵活现,楚楚动人,十分美观。打蚌壳的表演一般为3人,蚌壳女,打鱼老,和尚。蚌壳女由小巧貌美的女子扮演,身穿水红色紧身表演服,打鱼老,和尚为丑角,打蚌壳的形式为哑谜状,演出时锣鼓以“哐哐哐……”开场,打鱼老牵着蚌壳急步登场,和尚随之出场在河这蹬下不动之后,二胡笛子起调,打鱼老肩搭鱼网东瞄西瞅,着盯鱼状,这时和尚无意中看到了美貌的蚌壳女,请打鱼老帮忙捉逮,打鱼老在和尚的再三催促下,答应帮忙捉蚌壳,结果闹出了蚌壳夹胳膊和蚌壳夹住和尚头的笑话。

田园将芜 发表于 2003-7-20 21:25:19

RE:【ZT】吕家河民歌

流萤费心了,谢谢

一事无成 发表于 2003-9-2 23:19:20

RE:【ZT】吕家河民歌

小鬼,我建议你赶快确定以吕家河为你的论文对象,你对吕家河有特别的敏感和体悟。民俗学者一生寻找的就是这种情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T】吕家河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