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17 10:26:57




26.听老和尚讲故事

中台的早上是在“嗡嗡嗡”念经的声音中醒来的。原来僧人们做早课的地方并不是大殿,就在寮房的一间屋子里。江浙居士参加早课去了,其它的人也都先后起来了。
洗漱完后,离吃早饭还有一段时间,大家便请同屋的僧人给讲讲五台山的故事。
他看起来有40多岁,但他自己说已经60多了,来五台山也快30年了。
我以为故事的开始也是会类似于“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事实上不是这样,他开口先问大家:“你们听说过职业和尚吗?”
和尚怎么能是一种职业呢?大家都表示不懂。他便开始了
这种离奇事发生在特殊的年代。文革期间,五台山不少寺庙遭到毁坏,和尚也被勒令还俗。这场浩劫结束后,五台山的佛事渐渐开始恢复,国内外佛教徒也恢复了前来朝拜的习惯。但是和尚大都被赶回了老家,有些虽然回来了,但许多寺庙还都是空的,于是在这些寺庙里就出现了职业和尚,据说是上边派来的,主要工作是为了接待国外佛教徒来宾。
结果有一天,几个洋佛教徒晚上在台怀镇闲逛时,碰到了白天庙里接待的和尚,而且是西装革履的打扮,惊诧之余想搞个明白:“你不是庙里的主持吗?怎么这样打扮啊?”没想到听到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下班了,所以换上了自己的衣服。” 洋佛教徒这才明白,原来和尚也有假的啊。
这个年代不算久远的故事不知是传说还是事实。
老和尚接下来又告诉我们,就是现在,假和尚也不少。不过不在庙里,而是在台怀镇上,要去的话,肯定能碰上,那些剃着光头穿着僧衣在马路上拉你烧香算命的就是。
另一些假和尚比较聪明,他们不会象小摊贩拉客一样那么辛苦,他们通过打斋骗钱。
所谓打斋,通俗地讲就是给和尚发工资,谁给发呢?不是寺庙,也不是政府,而是有实力的居士。
居士觉得出家人不容易,所以自愿发一些钱给他们。遇到打斋的时候,只要是和尚,只要去了现场,人人有份。
“那一个人能有多少呢?”我总是忍不住自己的俗气。
“有多有少,每次不一样,和尚级别不同,得到的也不一样?”
“那具体是多少啊?”
“一次总有个几百块钱吧。多的也有六、七百。”
呵呵,这个职业好啊,钱挣的容易,只需要剃头穿僧衣就行了,至于扮的象不象,反正人那么多,谁能看的出来啊。
不过,这个钱也是越来越难赚了,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正规寺庙打斋也加强了管理,比如凭皈依证或集体登记等。

打斋是人越多越好,来的人越多,居士功德会越大。这样就出现了另一种情况。
打千斋需要1000个和尚,所以有些寺院统一组织的时候,对假和尚也就挣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会给其他寺院下指标:要想参加打斋,必须来XX个人。这些寺庙没有那么多和尚,只好到附近村庄找一些人来凑数。

就在不久前,因为打斋,还出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有两个人非要参加一个寺院的打斋,把门的和尚不让进,发生了冲突,死了两个人。另一件是居士出了好多好多钱,最后到了和尚手里只有一点点,居士把组织者告到了上边。这两件事,目前都还没有最后的结果。

“都是因为钱,钱多了不是啥好事。一有钱,心魔就会出来啊。”老和尚为这些现象作了总结。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18 10:16:56




27.漫步在中台顶

昨天登上中台已是傍晚,加之很累,就懒得动。直到早上要离开了,才和小丫在台顶转了转。
经过一夜的休息,我们都感觉体力已经恢复。走在中台顶上,有闲庭漫步的感觉。
台顶很大,从大殿后面往北望,甚至有点空旷,听说有200多亩呢。
在空旷的中台顶上,文殊殿和大雄宝殿显得非常地气派,看起来有点象故宫里的殿。
红墙金顶本来就是皇家的专属风格,不过中台顶的寺院不是皇庙而是黄庙。
黄庙是喇嘛庙的俗称,也就是说,中台传承的是藏传佛教。

五台山是唯一的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共居一处的佛教名山,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学者们说这要归功于近代的几朝皇帝。
西藏过去是政教合一的地区,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都比较推崇藏传佛教。可是西藏太远了,过去也没有飞机和火车,去一趟很麻烦。山西就象北京的后花园,而五台山本来就佛事兴旺,所以就把大喇嘛请到五台山,封官给钱,最后索性把10座青庙改成了黄庙,藏传佛教在五台山也就真正形成了气候。
普通藏民百姓没想那么多,反正佛经上说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藏传佛教对文殊也很偏爱,那就来朝圣吧,管它千山万水,路途迢迢。
来了一看,这里不错,高高的五台顶上自然环境和西藏很象啊,一年中大半年都是冰天雪地,完全没有陌生的感觉,这里就是第二个雪域高原,就是第二故乡啊!于是,前来朝拜的藏民络绎不绝,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在气派的大殿前面,有一间破旧的房子,墙体都裂了缝,绝对可以算是危房了。但现在仍在使用。听小丫讲这是以前的大殿,曾经有一天晚上,佛祖显圣,满室放光。所以盖好了新的大殿也舍不得把它拆掉,当作了上师殿,里面供奉的是藏传佛教的祖师宗客巴大师。
供奉上师也是藏传佛教的一个特点,因为上师是佛教徒对自己精神导师的尊称,是把他当作佛一样来对待的。(呵呵,喇嘛是藏语的音译,意译就是上师)

最后,我们来到了太华池的旁边,很大的方池子里泉水清澈见底,正因为有了它,中台是五个台中唯一不缺水的。当然,冬天肯定是要结冰的,需要提前把水储存在大罐里。
正好遇到了台顶的一位居士前来挑水,因为主持最近刚答应了他出家的要求,很快要给他举行剃度仪式了,说的这些,看起来60来岁的他象一个孩子那么高兴。
寮房到这里本来是铺了水管自动抽水的,他说师傅觉得抽上来的水有柴油味,所以还是挑水吃。我和小丫用手捧着喝了几口他吊上来的水,果然是清凉甘甜,沁人心肺。

小丫接着告诉了我关于太华池的故事。
虽然古书上曾记载中台顶有太华泉水,涌出为池,但到了现代已经干枯不见踪影。前些年,为了解决台顶用水困难的问题,曾经联系了地质部门专业打井队前来勘探,勘探了一番后,原先谈好的打井费10万元变成了20万元。
师傅对他们说井不打了你们走吧,然后一个人在殿里闭关三天,出来后,在台顶转了一圈,指着一个地方对下面的人说,就在这挖吧。结果,不到三米,就挖出了水。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18 10:17:20




28. 雾锁西台路

一大早,太阳露了一下脸就钻到云的后面去了,等到八点半上路的时候,已经变成了阴天,气温也感觉有点冷了。这样也好,衣服都穿在身上省的背了。
西台就在前方,目标非常明确。这时看见西台,最能感觉出台的命名是无比的正确,突起的山峰上,平平地被削去了顶部,这小龙的水平真的可以。
下了中台不久,就发现北边山坡往下是连绵的松林,黄草、绿树、青山,由近到远,美不胜收。我真想跑下去躺在那儿不走了,但马上就意识到这个想法很不现实,这次的目的是朝台,不是休闲腐败。大部队现在肯定早已从西台撤下,向南台进发了。我们也得抓紧时间才对。
路上没有看到其他人,大步往前走。很快,西台顶上的建筑清晰可辩了,依山而建,还有一点点布达拉宫的感觉啊,呵呵,真不错啊。
可是,我发现自己高兴的太早了!

仿佛是突然而起,从南面飘过来了大片的雾,只有十几秒的功夫,西台就从视线中消失了。
环顾四周,三面都是白雾茫茫,只有北边,雾还没有飘到,但给人的感觉也是飘飘欲仙了。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雾,这么浓的雾,而且来的很快,不一会,就完全包围了我们,10米以外,除了灰蒙蒙的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

本来,我们就没有沿着大路走,而是在山坡上切路,偶尔会有前人踩出的痕迹,也是断断续续,时有时无,好在起雾前能看到目标,所以大方向是不会错的。可现在,没有了目标,我们不得不开始考虑,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实际上,考虑也不会有什么好办法,我们从来没有在户外确定方向的经验,手杖上虽然有个指南针,也没考虑该怎么用它。反正只要不是转身往回走,总是在向西台靠近,至于向南还是向北偏差,管不了那么多了。

这时,能感觉到脸上有凉丝丝的小点打上来,真是象雨象雾又象风,因为能感觉到雾是流动的,所以我暗暗地祈祷它能很快飘过去。小丫有没有请求菩萨帮忙,我就不知道了。

真的是很神奇,就在我们往前走的时候,眼前一亮,前边不远的山脚下,一个X形的岔路口显现了出来,凭着我之前使劲地钻研地图的功课,我知道那就是去西台的必经之处。
但只有几秒钟,浓雾又将它遮盖的没了踪影。这就够了,就凭着这昙花一现,我们已校正好了自己的方向,很快,下切到了路口。
现在,我们又面临和登中台时同样的选择,走大路还是直接爬山。其实不用说你也能猜到,我们不会选择走大路的,那样怎么能显出真驴的风采呢。

雾依然没有散开,虽然我们知道西台顶就在前方,可还是看不见它。而攀爬一旦开始,就只能顾上喘气顾不上其他了。这面陡坡上,密密麻麻长着一种带刺的灌木,边爬还得边注意别被它挂住或摔倒,要是不小心摔倒,肯定会是满手血刺。也许是因为有雾的原因,我们没有发现有路,在灌木和石块中胡乱穿插,我和小丫也分别爬向了两个方向。

我一向对自己的方向感很自信,但事实证明,小丫的方向感更精确。
当终于能看到台顶建筑的时候,我已经转在了它偏北方了,再走下去,就到了八功德水了。小丫虽然在我后边,离台顶更远,但方向很准确。
                  
就这样,我们先后登上了西台。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19 10:00:11




29.寂静的喧嚣

西台和其它台不同的地方就是台顶分为两部分,而且不在一个高度平面上。快到台顶的一组建筑是它的生活区,再往上的台顶才是它的寺庙区。

先到达生活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长的一根绳子上挂着很多刚洗过的床单和被套,雾依然没有散开,空气潮呼呼的,天也阴着,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凉干啊。一个僧人正在煤堆边干着活,旁边的空地上有一些建筑垃圾以及一些建筑设备,象一个杂乱的工地。
在北台和中台也有同样的情况,近几年都在翻修新盖台顶的寺庙,一幢不大的建筑往往要盖好几年,不是因为资金问题,而是气候的原因。台顶温度低,一年只有两三个月的施工期。

把背包放下,空手前往最终的西台顶。又看见一个水井一样的地方上面盖着木版,旁边的架子上钉了好几条饮用水不许洗衣服之类的告示。
从生活区到寺庙区的小路上,僧人们来来往往正在搬家,手里拿着的不是什么大物件,有佛经和装佛经的抽屉以及不知道做什么用东西。除了一声阿弥陀佛,我们没有和他们做其他的交流。
上到台顶,看到三五幢殿堂连在一起,中间是个大水池,寺庙的旁边临时搭建的一个小房子里卖着香火鞭炮一类求神拜佛用品。旁边不远的草地上,是鞭炮炸过之后的一地红色碎屑。
台顶停了很多汽车,这些车大多是本地牌号,应该是从台怀镇拉居士朝台的出租车,司机坐在车里悠闲地等待着朝台的居士。
居士三五人一拨,女的明显要比男的多,基本上是中年人,嘴里在互相讲诉着什么,听口音,大多是江浙一代的人,脸上的表情兴奋而虔诚。
每个人似乎都很匆忙,也许还要赶时间去朝另外的台吧。不管我们来自那里,也不管我们是走路还是坐车上来,对西台来说,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

虽然整个西台都笼罩在雾中,但给我的感觉并不是飘飘欲仙,虽然没有集市的喧哗,但似乎却能听到尘世喧嚣。

按照行政地域划分,西台已不属于五台县而属于繁峙县。据说,寺院也归属到了繁峙县佛教
协会,前几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五台这边要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西台寺院出一些钱,西台没出钱,这边就在去西台的路上堆了一些大石头。汽车过不去了,香火钱自然也少了。
后来不知道怎么协调的,终于解了封。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22 11:27:05




30.寺院里的童年

在西台生活区,我们看到了一个穿僧衣的小男孩。看他悠然自得的神态,应该是长住此地的。
成年人出家,快乐也罢,无奈也罢,都是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小就出家,也许更多地该归入宿命了。一般孩子的童年,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无忧无虑快乐的,寺院里的童年会是怎么样的呢?我对这个小男孩产生了兴趣。
“小师傅,你多大了啊?”
“九岁。”哦,我家少爷也是九岁,还成天向我们撒娇呢。
“什么时候来到这儿的啊?”
“忘了。”他漫不经心的回答着,神情有点无辜和顽皮,不知道是真忘了,还是在逗我们。
“你爸爸妈妈也在这里吗?”
这下他不吭气了,而且不再看着我们,把头埋了下去。
我说不出当时的感觉,就象是问了一个不该问的问题。
我其实是想了解他是怎么来的,小丫说也许是父母出家带着来的吧。
过了一会,他抬起了头,见我正在拍照,对相机发生了兴趣。他指着相机上部连问了几句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啊,我告他是闪光灯,他象个大人似的说:“我以前没见过。”

当我们从台顶寺庙区返下来时,看到他一个人拿着一把大铁锹在铲煤灰,不知道是在干活还是在玩耍。小丫说我们给他留点零食吧,于是我们叫他过来,从包里给他拿东西。
我们其实没有专门给孩子准备的零食,都是一些方便携带据说能补充能量的东东。
小丫掏出来一些软姜糖果和其它什么,我拿出了几块巧克力,牛肉粒没敢往出拿。
他没有一般城里孩子礼貌性的拒绝,很自然地就接住了。也没有一般城里孩子接受礼物后礼貌性地说谢谢。
这让我很释然又稍感意外,但马上意识到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当然不一样了。
我又拿出奥里奥和香馍片时,他说:“这个我不要,我不喜欢吃饼干。”呵呵,是不是驴友都送他饼干,吃腻了啊。
我也不知这些到底算不算饼干,只是告他很好吃。他看着香馍片问:“是面包吗?”我告他这个不是面包,是馒头片,但很好吃的,他没有拒绝,接住了。
他两手捧在在胸前,不能再放什么东西了,而我们也没有什么更好的了。
最后,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些东西欢快地跑开了。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22 11:27:27




31.幡在动还是风在动

从东台到西台,每个台顶及路上都能看到五彩缤纷随风飘动的经幡。
经幡也叫风马旗,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风马旗是挂在绳子上,在藏语中称为“隆达”,“经幡”是插在旗杆和树枝上的,在藏语中叫“塔觉”。但普通人往往把它们当作是一类,它还有很多名字,象“祭马”、“禄马”、“祈愿幡”等。
和玛尼堆一样,风马旗也是起源于原始苯教对神灵的崇拜,最后演变成了藏传佛教祈祷祝福的一种象征。
风马旗常见的多由布制成,也有用麻纱、丝绸及土纸的。风马有方形、角形、条形等,通常为长方形。上面印有经文和图案。
常见风马旗的图案是中间有一匹奔驰的骏马,马身上驮着吉祥宝瓶或吉祥鞍座、八卦圆轮等。四角为四兽,即右上角为大鹏鸟,左上角为龙,右下角为狮子,左下角为老虎。还有的风马旗上印有佛像、八宝吉祥等图案。
关于它们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和教派有不同的解释。
有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环往复、生命经久不息。
有说代表人的灵魂、身体、生命力、繁荣和命运,寓意勇敢和胜利。
风马旗有纯白色的,也有五彩的。五彩风马旗的颜色及顺序为:蓝、白、红、绿、黄,悬挂的时候,顺序不能搞错。
兰色代表天穹,白色代表云朵,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江湖,黄色代表大地。
藏民和佛教徒认为,风每吹动旗子一次,就相当于将旗上的经文诵读一遍。
据说在西藏地区,风马旗被系于山口、湖边、房顶、关隘等处。我们在五台山看到的多是悬挂在栏杆和佛塔上。而且有的多于五种颜色,按彩虹顺序排列。
关于幡旗飘动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著名和尚惠能大师,他因聪慧过人悟性极高,被佛教禅宗五祖弘忍选为接班人,继承了衣钵,但却遭到了以神秀为首的师兄师弟们的妒忌。
为了安全起见,惠能回到南方家乡隐姓埋名,一晃就过去了16年。
有一天,惠能听说大法师印宗正在一个寺庙里讲经,便悄悄地进去恭听。
忽然吹来一阵大风,悬挂在大殿的幡旗被吹得不停地晃动。
听讲的僧人中有一个自以为悟到了一些道理,便说:“幡其实没动,动的是风。”
另一个却说:“明明看见是幡动,怎么能说是风动呢?”一时间双方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惠能在旁边听了,觉的双方都还没有修行到一定水平,争论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便大声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人的心在动。”
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印宗法师于是邀请他入室详谈。
惠能将珍藏了16年的衣钵袈裟拿了出来,人们这才明白,原来他就是多年找寻不到的。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23 11:21:44




32.山青水秀吉祥寺

朝完西台,从朝台数量上来说,已完成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个南台了,但从路程上来说,才走过了二分之一。漫长的南台路上,要经过三个寺院:吉祥寺、狮子窝、金阁寺
大约十点半的时候,我们从西台下撤,沿着半山腰的土路一路向南下行。
雾渐渐地变淡了,转过一个很大的山弯,向北回折,就看到了前面茂密的松林,也听到了沟底溪流的水声。
几个台顶由于海拔高的缘故,没有一棵树木,使人感觉到修行的清苦。看到树木和溪水,仿佛回到了人间。沿着路穿过一小段松林,就来到了吉祥寺。
吉祥寺坐落在一条山谷的顶点,三面环山,两条溪流从寺的两边顺坡而下,在寺的前面汇合成了一股,沿着山谷,向南流去。
靠东边的溪流上,架着一座石头砌成的彩虹桥,这座桥应该是新建的,有的地方石头连接处的水泥还没有干,所以我们也没有从它上面走。
这座桥虽然是新建的,但名字是在300年前就有的,而且还是康熙大帝给起的名字。
话说当年顺治皇帝因爱妃病逝,悲痛不已,不久,对亲朝理政也失去了兴趣。本就信佛的他于是离宫出走,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康熙奉母命前来五台山寻找老爸,可是五台山方圆几百里,寺庙几百座,翻山越岭,奔波数日,还是没有找到。
一天傍晚,康熙来到了吉祥寺附近时,天色渐暗,又遇上起了大雾,走着走着就迷了路,往前走找不到路,往回走也不知该怎么走。正郁闷间,看见前面有一个老者,鹤发童颜,衣衫飘飘,手提红色灯笼款款而来。
康熙上前问路,老者告诉他“请跟我来”。前行不远,跨过一座小桥,就来到了吉祥寺,可这时老者却忽然不见了踪影,康熙进了文殊殿,发现文殊菩萨塑像手里也提着灯笼,恍然大悟,原来刚才是菩萨化作老者为自己引路啊。
后来康熙找到老爸没有,没有人知道,只知道从此以后,殿内供奉的文殊被皇帝封为灯笼文殊,殿也改名为灯笼文殊殿。路过的小桥没叫灯笼桥封了个名字叫清凉桥,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叫。但既然是皇帝命名的,自然不一样,人们索性就把清凉桥当作吉祥寺的代称了。
我们到达时,正是中午时分,虽然是阴天,但雾已基本散去,红墙金瓦就在眼前,也不需要菩萨引路,自己就进了院中。
院里栓着的狗叫了半天,也没人招呼我们,自己拜过菩萨,找到斋堂,赶上吃饭的尾声,锅里正好还有两碗素烩菜,小丫说那叫罗汉菜,味道还不错,就着米饭吃了起来。
斋堂所在的院里没看见几个僧人,一起吃饭的是庙里干活的工人。吃完饭自己洗碗,水管里是哗哗流着的泉水,没有阀门,痛快。
吃完在门外的清凉桥下休息了一会,青山秀水,鸟语松香,真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啊。
顺着溪流向南望去,寺前有一道照壁,上面钉着四个铜做的大字“吉祥律院”,这是吉祥寺的另一个名字。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24 11:08:02




33. 色即是空

在吉祥寺南面,有一道彩色的艺术墙,密密麻麻的字用不同的颜色写成,色彩的排列既随意又象有规律,走近仔细观看,上面写的是《般若波罗密心经》。
没有标点符号,又是繁体竖排,更主要的是不懂佛经,所以看起来很费劲。浏览一下,居然找到了两句比较熟悉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说熟悉,其实只是在好多场合听到或看到过,具体怎么解释,搞的不是很明白。好象说在佛法中,色不只是情色欲望,它的含义要丰富的多,色指的是物质世界,空指的是自我意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是物质世界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幻像,人生如梦。
但在我们一般人眼里,色的意思是情色。古人说:食色,性也。出家人要戒掉情色,这恐怕是最让一般人不解和佩服的了。
在北台的时候,斋堂的做饭大师傅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来五台山之前,在东北的一个寺庙里遇到过一个年轻的僧人,出家刚一个月,就想还俗,问他是因为庙里生活清苦不习惯吗,回答说不是,是想他对象了。大师傅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觉得这个人有点可笑,我们听的人也觉得比较好笑。
好在佛慈悲为怀,修行在于自觉自愿,并没有谁强行要你怎么样。戒不掉情色,那就还俗。
还了俗过了一段世俗生活,厌倦了卿卿我我,那就再出家,据说,最多可以这样往返九次。佛是真够宽容的,就是不知道他老婆是否会一直等着他。
不过这项规定仅限男性,女性出家还俗只能有一次。
做不到就退出,这样其实还算实在和本分。听说五台山有花和尚,虽然穿着僧衣,暗地里却和女人来往。在中台给我们讲故事的老和尚证实确实有这种情况。
当时我们曾问,既然当了和尚,为啥还要找女人啊。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傻,和尚也是人嘛,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斩断情丝可不象剃掉青丝那么简单。
但老和尚的回答却出乎我们的意外,他说,不是他要找女人,是女人要找他。
啊?还有喜欢和尚的女人啊?
老和尚说,有,还不少呢。不过这些女人喜欢的不是和尚的人,而是和尚的钱。
和尚本身都是靠供养,自己能有多少钱呢?
老和尚说,这你们就不大了解了,这些女人要找的可不是一般和尚,都是主持,哪个主持手里能没个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呢。女人老找你,自个没个定性,一来二往,就搞在一起了。
主持怎么会那么有钱呢?我对怎么赚钱比较有兴趣,呵呵。
都是居士捐的啊,有些居士很有钱,也很舍得出的,他是让修庙积德,那知道会跑到女人身上。
这些就没人管吗?我们内心有点愤愤不平。
谁管?没人管的了。修行全在自个,自己管不住自己,谁又能怎么样呢?
我还记得,老和尚说这些的时候,态度很平和,看来确实是修行到家了。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25 10:18:28




34. 走过狮子窝

离开吉祥寺,沿大路走不远,左边有一条通向山脊的小路,毫不犹豫地选择小路。
爬上一个山包,看见几个色彩艳丽的身影向我们走来,服装不象是藏族的,象西南的哪个少数民族,看来又是远道而来的朝台者。
他们看上去也很快乐,走路就象跳舞,不象是朝台,倒象是去赶歌会。
又翻上了一个山包,看见了前面一座高高的佛塔,那就是狮子窝了。
狮子窝是大护国文殊寺的俗称,传说当年文殊菩萨骑着狮子来传法,飞到这里的时候,狮子落下不走了,而且大声吼叫,象打雷一样。文殊菩萨乃大智圣者,顿悟到,我佛弘法喻狮子吼,看来此处必是弘法之地。于是就把这当作了一个道场,念其仙狮缘起,起名“狮子窝。” 
尽管有古书上记载曾有人在这里看到过成千上万只狮子,那也许是仙狮。现在这里肯定是没有真的狮子了。
狮子窝的标志性建筑是万佛琉璃塔。据说这个塔是明朝万历小皇帝的母亲李娘娘让修建的。因为皇帝登基时年龄太小,她担心江山有变,于是每天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结果有一天晚上梦见到了一个地方,五山环抱,宝塔耸立,祥云缭绕,佛光万道,门前还有一对绿色的狮子。后来,寻访来到五台山狮子窝,发现和梦中的地方一模一样,只是佛塔没有那么高,也很破旧,乃捐资重建。因塔身上内外用一万个琉璃佛像而建,故命明为万佛琉璃大宝塔。
几百年沧桑巨变,到文革时期,寺庙已荡然无存,仅存的佛塔也是破败不堪。
近年有法师发愿重修寺院和宝塔,目前已初具规模,今年八月一日刚刚进行了宝塔的开光仪式。
这一路走来,没有手机信号,和外界也失去了联系,好象真的徜徉在佛的国度了。
到狮子窝,手机才有了信号,小丫却得到一个郁闷的消息:单位有急事,今晚必须赶回去。
小丫虽然感到很遗憾,但徒步走完了四个台,也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了。经过短暂的协商,我们决定继续走到金阁寺,到那里后,她搭车回太原,我继续完成朝台的心愿。
当时,已是将近下午四点了,要到达南台,估计得晚上八点。我不想晚上登台,体力倒感觉没什么问题,只是那样天黑黑的,什么也看不到了,不如多待一晚,明天再登南台。
和前方大部队联系,得知他们快到气象站了,我把我们的情况告诉了杯子,杯子在电话里说:“那你的意思是不用管你们了?”我说是的。再次感谢他的信任。
为了早点赶到金阁寺,我们没有在狮子窝停留。向着南面,继续前进。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26 11:01:04




33. 色即是空

在吉祥寺南面,有一道彩色的艺术墙,密密麻麻的字用不同的颜色写成,色彩的排列既随意又象有规律,走近仔细观看,上面写的是《般若波罗密心经》。
没有标点符号,又是繁体竖排,更主要的是不懂佛经,所以看起来很费劲。浏览一下,居然找到了两句比较熟悉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说熟悉,其实只是在好多场合听到或看到过,具体怎么解释,搞的不是很明白。好象说在佛法中,色不只是情色欲望,它的含义要丰富的多,色指的是物质世界,空指的是自我意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是物质世界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幻像,人生如梦。
但在我们一般人眼里,色的意思是情色。古人说:食色,性也。出家人要戒掉情色,这恐怕是最让一般人不解和佩服的了。
在北台的时候,斋堂的做饭大师傅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来五台山之前,在东北的一个寺庙里遇到过一个年轻的僧人,出家刚一个月,就想还俗,问他是因为庙里生活清苦不习惯吗,回答说不是,是想他对象了。大师傅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觉得这个人有点可笑,我们听的人也觉得比较好笑。
好在佛慈悲为怀,修行在于自觉自愿,并没有谁强行要你怎么样。戒不掉情色,那就还俗。
还了俗过了一段世俗生活,厌倦了卿卿我我,那就再出家,据说,最多可以这样往返九次。佛是真够宽容的,就是不知道他老婆是否会一直等着他。
不过这项规定仅限男性,女性出家还俗只能有一次。
做不到就退出,这样其实还算实在和本分。听说五台山有花和尚,虽然穿着僧衣,暗地里却和女人来往。在中台给我们讲故事的老和尚证实确实有这种情况。
当时我们曾问,既然当了和尚,为啥还要找女人啊。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傻,和尚也是人嘛,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斩断情丝可不象剃掉青丝那么简单。
但老和尚的回答却出乎我们的意外,他说,不是他要找女人,是女人要找他。
啊?还有喜欢和尚的女人啊?
老和尚说,有,还不少呢。不过这些女人喜欢的不是和尚的人,而是和尚的钱。
和尚本身都是靠供养,自己能有多少钱呢?
老和尚说,这你们就不大了解了,这些女人要找的可不是一般和尚,都是主持,哪个主持手里能没个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呢。女人老找你,自个没个定性,一来二往,就搞在一起了。
主持怎么会那么有钱呢?我对怎么赚钱比较有兴趣,呵呵。
都是居士捐的啊,有些居士很有钱,也很舍得出的,他是让修庙积德,那知道会跑到女人身上。
这些就没人管吗?我们内心有点愤愤不平。
谁管?没人管的了。修行全在自个,自己管不住自己,谁又能怎么样呢?
我还记得,老和尚说这些的时候,态度很平和,看来确实是修行到家了。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29 10:49:57




36.五星级寺庙

我们从上面的小路上走过去,正对着金阁寺院墙的一个豁口,小丫说我们还是从正门进去吧,于是又绕到了前面。
前门的外面,几个僧人正在平整地面,见我们走过来,其中一个对我们说:“天快黑了,又下着雨,今晚就不走了吧!”
听了这话,我们心里很是感动,问他这里可以住宿吗,他却让问另一个僧人,另一个僧人说:“我们这里一般不随便接待人的。”看来我们的装扮不象居士。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住在庙里,因为不懂佛门清规戒律,感觉还是有点不自在。我们说只是到里面休整一下,他说那就进去吧。
门口有一个好象是售票的小门房,里面坐着一个僧人,我们正打算要买票,他却说,不要票,进去吧。奇怪,听说以前这里是收门票的啊。
进了大门,很有一种震撼的感觉。如果说台顶的寺院是简陋小旅店的话,这里真可以称的上是五星级酒店了。
雕梁画栋,豪华气派,地面上干干净净,墙边放着专门的垃圾筒,即使不是在下小雨,也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就连厕所里也很干净,还有专门洗手的地方。金阁寺的档次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金阁寺告诉我们:外来的和尚会建庙。
金阁寺是由印度来的和尚不空法师组织修建的。不空不愧为一代高僧,不仅翻译了大量佛经著作,而且建造寺院也得心应手。
设计规划,采用了唐朝著名和尚道义禅师的“菩萨显圣,金阁浮空”的创意。
施工监理,调来了建造印度著名寺庙那烂陀寺的原班人马。
最关键的资金问题,他走的是上层路线。不空是唐朝三代皇帝的红人,金阁寺建造时,唐代宗下诏命令全国各地要大力支持,于是上自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纷纷捐助布施,用了五年才建好。
当时的寺院富丽堂皇,规模宏伟,寺中金阁高达百余尺,有上、中、下三层,庙顶上的瓦都是铜铸的,外面还镀了金,阳光一照,金光闪闪,整个山谷都被照亮了。
只可惜这样的景象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因为原来的寺院早在灭佛运动和战乱中毁坏,现在的寺院是明清时期在原废墟上修建的。
硬件设施一流,软件服务也十分了得。不空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创始人,金阁寺建成后,这里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佛教密宗活动中心。
密宗,又称秘密宗,是佛家大乘八宗之一,虽然看起来很悬乎,近乎迷信,却是佛家的正宗,密宗自称是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据说密宗有“身口意”三密,这三样,也是密宗的修行中心。身就是身体,手印;口,就是嘴,声音咒语;意,意念,观想。
该宗仪轨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皆有严格规定,而且是由导师秘密传授的。所以,具体怎么样,我们这些外人肯定是不会知道的了。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30 09:55:03




37. 观音的性别

金阁寺的大悲殿里,有一座17.7米高的观音塑像,是五台山所有寺庙里最大的圣像。
观音本来叫观世音,因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相讳,所以简称观音。
观世音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声音怎么能观呢,法师是这样解释的:“非眼观之观,乃智观之观,世音即所观之境”。
据说不管遇到什么难事,只要诵念他的名号,观音菩萨就会前往拯救解脱,并能消灾得福。
说到观音,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她的名气比文殊菩萨还要大,这恐怕要归功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广泛传播。
在《西游记》里,观音是一位容貌端庄佛法无边的女掌门。但其实,观音原本是个男的,再往上考究,他连人都不是了,而是婆罗门教里的一对双胞胎小马驹,当然不是一般的马驹,而是神驹。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这对小马驹归依了佛门,转生为古印度转轮圣王的太子,后来作了和尚,成了菩萨。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观音还是一个男子,一些画像上还留着小胡子,佛经上也说他是一个勇猛丈夫。可唐朝以后,他的形象逐渐变成女相了。现在,人们普遍把她当作是女性了。
观音缘何变了性,没有确切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观音是菩萨,本来就有多种法相。无所谓男女,想变男就变男,想变女就变女。
2.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心地善良,喜欢救苦救难,个性更象女的,所以她应该是女性。
3.各位佛、菩萨中,都是男性,有些工作比如计划生育更适合女性来做,所以就让观音变成女的去送子。
4.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出现了许多女性佛教徒,也就是尼姑,她们需要一个形象代言人。
5.元代有人给观音菩萨写了一本传记,说她是我国东周妙庄王的三女儿。这不仅把性别变了,连国籍也变了。
金阁寺观音塑像的下面还有两尊胁侍像,一男一女,据说就是观音的父母妙庄王和他老婆。
这个观音有24只手臂,一般称做千手观音。佛经上讲,观音为利益一切众生自己发誓希望能拥有千手眼。但传记上是这样讲述千手观音来历的:
妙庄王的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妙因、二女妙缘高高兴兴嫁出去了,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而是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妙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
此事不仅使妙庄王深受教育,同时也感动了释加牟尼。他为让妙善公主能时时拯救苦难众生,便赏赐了千手千眼给妙善公主。
从此,妙善公主就成了众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8-12-31 09:57:00




38.夜宿乡村

之所以不打算住金阁寺,是因为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信息,说金阁寺对面山谷里的小村庄,有一户农家可以让驴友住宿。
从金阁寺出来,我本想先送走小丫,她却担心天黑了我找不到住的地方,于是,我们就此分手,她在路边等着搭顺车,我奔向下面山谷里的村庄。附近没有看到明显的路,找了个草少的地方就直接切了下去。
越往下走,草越茂密,又好象走入了梯田,迂回下跳,跌跌撞撞总算走到了村里。
村子看起来很小,房子错乱地排列着,也见不到一个人。一家的院门虚掩着,敲了几下,又喊了两声,里面没有反应。推开门向里张望,破旧的老房子好象已很久没人居住了,细雨中透着一种诡异的气氛,我慌忙逃开了。
再往里走,有一家没有明显的院墙和院门,我便走到了屋前,屋里是一对年迈的老人。向他们打听住宿的情况,得到的回答是不清楚。
这个时候,雨淅淅沥沥似乎大了起来,我只好在屋檐下暂避一下,并考虑下一步怎么办。
淳朴的老人把我叫到的屋里,屋里非常简陋,没什么象样的家具。老人说村子里好多人家都到台怀镇上做小生意去了,基本上没什么人了。我当时很疲惫,真想就在这家住下不走了,但看起来似乎也不大可能。
天很快就要黑了,又下着雨,老大爷也替我着急起来,他说前面还有一个村子,也许那里能住宿。
我背起背包继续上路了,老大爷怕我找不到路,冒着雨出来带我走出村子。当我走出好远,回头张望时,看见他还在站在那里。
另一个村子其实离公路更近,但我已经下到了沟底,只能再顺着乡间土路走上来,快到村口的时候,碰到了一个跨着箩筐的中年男子,向他打听住宿的人家,他正好就是这个村的。他说是有一个老头一个人住,家里偶尔来一些背包的城里人,具体的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我想这下应该有戏,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他把我领到了那家附近指给我后,就回了自己家,原来他家就在旁边。我兴冲冲地上前敲门,这时才发现居然是铁将军把门,怎么这么不顺啊。
我只能返回找路遇的这位大哥家了。他说老头一般都在啊,也许是到谁家打麻将去了。我只好在这等了。
这时,雨下的更大了,农民大哥两口子非让我进家里避雨,我担心鞋上的泥弄脏了地不肯进去,最后还是没有拗过他们的热情。
家里看起来还算小康,只是没有看见孩子,这在农村可不多见。细问之下,原来是送到城里上学去了,一个女儿上初中,一个儿子上小学,在城里租了房,一般都不回来。
他们冬天也是在城里照顾孩子,顺便打打工。夏天回来种种地,在这个季节是靠采蘑菇来赚一些钱。我说那我正好可以买一点蘑菇带回去。
聊的熟了一些以后,我试着提出能否在他家借宿一晚,他们没有拒绝。
男主人找出了一双他的布鞋让我换下我已经湿透的鞋,女主人开始张罗做饭了。
我想,这个乡村之夜一定会是温暖和愉快的。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9-1-4 10:39:44




39. 台蘑的秘密

吃过了晚饭,男女主人开始收拾新采回来的蘑菇。我要帮忙,他们怕我弄不好,我只好作罢。一边看着他们忙乎,一边和他们闲聊。
我知道五台山的蘑菇被称作是台蘑,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唐宋时就被选做了宫廷菜。台蘑有“一家煮汤,十家飘香”的美誉。但主人讲的关于台蘑的事却让我很意外。
他说来五台山旅游的人,都希望尝尝台蘑的味道,或者是买一些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可是,人们不知道,在台怀镇小饭店里吃到的并不是台蘑,还以为台蘑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且花大价钱买回去的也不是真正的台蘑。
“那,那是什么蘑呢?”我很好奇。
“很多种呀,谁知道他们从哪里弄来的。”看来恐怕只有卖的人自己知道。
筐里的蘑菇基本上是一个品种,就是台蘑中的精品,叫银盘,有个别其它的品种,老乡大哥和大嫂都挑出来单独摆放了。
他们对收拾蘑菇很认真,小心翼翼地从筐里拿出来,抖掉上面沾着的松针,然后把它撕开,小的撕成两半,大的撕成四半,为的是晒干时能快一点,如果不能及时晒干,蘑菇是会发霉的。
银盘一般要4-6天才能长成,成熟的银盘顶端象一个乳白色小盘子,如果没有被采摘,颜色就会变的发黄发黑,进而腐烂了。银盘是最容易被仿冒的,仿冒的原料就是菜市场里常见的凤尾菇。对于凤尾菇,我们一般都是吃新鲜的,对它干了以后的样子不熟悉,所以就被商人钻了空子。
要辨别它们,其实也很简单,第一就是闻,真的银盘台蘑干了以后,有一股浓郁的蘑菇香味,味道很浓很浓,有的人恐怕还闻不惯呢,而风尾菇干了以后几乎没什么味道。再就是看,银盘是为了快干,撕成了一个个单独的小扇形,扇形和尾步有一个90度的转折,而风尾菇长的就是一个平面,而且尾部是好多个连在一起,一串一串的。
传说台蘑是东海龙王之女白灵公主来此布施甘露化成的。实际上也只有五台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才能长成,而且生长期只在每年立秋到白露这段时间,到目前为止也没能实现人工种植。因为其产量有限,所以价格不菲。真正的台蘑每斤要150元左右,当地人一般都舍不得吃,往往只拿来送礼用。卖假台蘑的一般是利用低价诱骗顾客。
新鲜的蘑菇需要尽快晒干,但五台山偏偏三天两头就下雨,所以,靠采蘑菇赚钱的老乡就发明了用火炕烤。
我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老乡家的蘑菇烤房,不大的小房子里有一个水泥面的土炕,上边摆满了正在烤着的蘑菇。烧火的柴是松林里捡回来的干松枝,油性大很好着。我主动要求看火,顺便能把我的湿透的鞋烤一烤。
这个时候的五台山夜晚已经很冷了,外面是秋天的寒风冷雨,小烤房内却是温暖如春。
我一直坐在火塘的旁边,看着跃动的火苗,慢慢体会着那温暖的感觉,这是任何暖气和高档空调都无法传递的温暖。
夜深了,主人都已经睡去了,而我,竟然舍不得离开这个温暖的地方。

laotong100 发表于 2009-1-5 10:58:50




40.一个人的行走

雨后的早晨,乡村就像刚画好的一幅水彩画。
吃过早饭后,农家的男主人到附近山上采蘑菇,女主人到收费站路边卖蘑菇。我也继续开始我的朝台之旅。八点半的时候,我站到了南山门的五台圣境牌坊下。
今天我是真正的一个人行走了,因为队员们都已在昨晚回到了太原。
牌坊左边的山坡上,有一条上切的小路,上去以后,进入了不是很密的一片松林。穿过松林,一条大路横在眼前。这次不用自己考虑往那边走,因为路边石头上有一个尖头指明了南台的方向。
南台的大路是土路,常年人来车往的踩压,看起来还比较磁石,个别低凹处,还有没渗下去的雨水。而路的两边,都是松林,自然散发着雨后的清香。
天气很好,早上的阳光很明媚,蓝天上朵朵白云在悠闲地飘荡,我的心情也也在悠闲地飘荡。
我没有感觉到寂寞,也不觉得疲惫。
一个人行走,想停就停,想走就走,自由自在,了无牵挂,真是太惬意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当我想对美景发点感慨时,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路上看不到人,难道今天没有朝台的吗?好象听到了鸟叫又好象没有听到,感觉都市里的喧哗不仅是距离上的遥远,时间上也仿佛是很久远以前的的印象了。
我边走边左顾右盼,尽可能地将美景全部收入我的眼睛。我想,上帝造人的时候怎么不把眼睛的视角设计成360度呢,就是180度也好呀。又一想,不对,上帝是基督教里的神,佛教可不认为有一个全能的神在主宰着人类的一切。
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眼前的一切美景似乎都是幻觉,都不是真实地存在着。要证明它是真的,我能做到的就是赶紧用相机把它记录下来。
透过相机看风景,感觉到的是另一种的不真实,莫非是在拍武侠电影吗?怎么松林间有僧人在快速穿行,一晃就不见了踪影。
我从脸前拿开相机,四顾找寻,僧人又出现在我眼前的路上,是两个人,脚步轻快,象是在飞,我楞楞地看着他们从我的眼前飘了过去。走过去好远,我才想起按动快门,还好,拍下了他们的一个背影。
我终于还是回到了现实中来,回到了迈向南台顶的路上。
不知不觉间,前面路的左面出现了一组建筑物,我想那一定就是五台山气象站了,因为灰色的墙上有一排白色的大字,虽然是在逆光下,但看起来还是非常醒目——“为气象苦修!”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大朝台,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