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wuzhe 发表于 2008-12-18 20:38:58

破译《山海经》

“《山海经》......盖古之巫书”,鲁迅先生从充满好奇心的少年时代起,就对《山海经》爱不释手,在成年以后,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然而时过境迁,随着考古界的一系列新发现,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科学探索的不断进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部曾经被视为荒诞不经的上古奇书。
??在中国古代的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是神权统治时代,许多贵族甚至直接号称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他们的王权据说也来自神授。在这样的一些贵族手里,掌握着一些关于神族文化的神秘典籍,奴隶和平民是无从知晓的。在周朝时,原来商朝的贵族沦为奴隶,许多珍贵典籍从此流落民间。当部分商朝贵族当初还得势时,他们尽职尽则、小心翼翼的珍藏这些神秘典籍,不使世人知晓。但是如今却遭到上天神灵的抛弃,沦为悲惨的奴隶,因此这些沦为奴隶的前朝贵族开始散播这些神秘典籍。也就是在周朝时期,神秘典籍失去控制,开始转移和流散到各诸侯国和民间。这些神秘典籍中就包括《周易》、《尚书》和《山海经》。自秦始皇推翻奴隶社会,建立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王朝后,虽经焚书坑儒,但是《周易》被当作一部卜噬之书无关政权,而得以在民间保留。《尚书》因涉及政体,所以经焚书坑儒后,变得残缺不全。汉灭秦后,汉朝宗室刘向和刘秀搜罗秦朝典籍,编校了《山海经》,供汉文帝阅读。所有这些神秘典籍都无一例外的不注明作者和成书时代,原因很简单,那些商朝贵族沦为奴隶后,出于嫉恨上天神灵,于是违背祖训神约,秘密散播这些典籍,但又怕遭到天谴,所以没有署名和记载成书年代。他们肯定认为,如此一来,即使神灵想要责罚,也找不到责罚对象了。
??易出三圣,即伏羲、周文王和孔子。孔子晚年慨叹命运不济,无奈之下,开始喜欢易经,读《易》韦编三绝,即《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奇绝之书。现在版本的《周易》是经过孔子编校并增加了“十翼”后流传下来的。《周易》不同于一般卜筮之书的地方,就在于其充满哲理的爻辞。而爻辞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周易》的爻辞包罗万象,涉及很多占卜实践,所以这些爻辞必然是从长期的占卜记载中搜集整理而得。所以《周易》的成书年代应该在商周之际。
??《尚书》中包括《尧典》《禹贡》等,讲述尧舜禹的政绩,成书年代众说不一。有学者根据《尚书》中十二州、九州之说,而认定《尚书》是周秦之际所作。还有学者根据《尧典》中对星象的记载,而认定《尧典》写成于西周初年。还有学者认为,尧舜禹是神话人物,没有考古证据,从而认定《尚书》中的很多历史内容是战国和秦汉人精心编造的,认为在禹以前的历史都是假造的。我个人认为,《尚书》所记载的事件不是我们地表所发生的故事,《尚书》中的尧舜禹等人物也不是我们地表的人类。《尚书》是对一个存在于地球之上,但却不在地表的一个神族世界的真实记录。就象日本也有九州一样,从秦汉开始,帝王们陆续按照《尚书》等古籍的地理描述而划分命名天下的地区。因此不能按照史书上什么时候出现了九州,就认定《尚书》是什么时候成书的。现在地表的尧舜禹的墓葬和遗迹,都是后人根据神族历史追加演绎出来的,里面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考古文物出土。孔子在编校讲述古史时,将《尚书》之前的部分舍弃了,原因据说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是求实谨慎博学的,他认为尧舜禹还是人类,而之前的炎黄神族按照古籍记载,已经不是人了,而是半人半兽。孔子放眼天下,哪里有什么半人半兽以及神魔鬼怪,所以干脆放弃对神怪历史的讲述。《尚书》中多次提到“四海”,后世学者认为是一种比喻或杜撰,因为在中国的西部没有海。我个人认为,在未知的神族世界中,不仅《尚书》中所说的西海存在,象炎黄二帝这样的半人半兽也是同样真实存在的。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就更加扑朔迷离,但至少是在《尚书》之前。《山海经》中有白民和黑人,似乎还有对美洲大陆的描写,所有这些,都使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在《山海经》时代,中国人曾经勘察过整个地球。但是令学者们疑虑的是,在《山海经》中最著名的昆仑圣地,却在中国西部没有一个合适的对应位置。西方学者在命名中国西部的群山时,迫于昆仑山传说的赫赫威名,不得不把一列无名的山脉命名为昆仑山脉。按照《山海经》的描写,昆仑山是一个下狭上广的浑似悬空的巨大空中平台,这样的奇怪地理构造在地表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经过多年的研读,以及不断从各种破译《山海经》的书籍获得启发,我终于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山海经》是对一个我们人类并不知晓的但是确实存在于地球之上的一个未知世界的追忆性描述。当这个未知世界的人来到地表后,就把以前的历史和地理命名规律都带给地表的人类。
??《山海经》中的确有一些奇怪的动物已经被我们发现了,比如“玄龟”,这是一只鹰头龟身的奇怪动物。但是《山海经》中更多的怪物在地表都不曾存在过,也不可能存在过。在《山海经》中,有一些灾祥应验的奇特记载,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有些隐居的稀有动物以及一些与世隔绝的人类平时躲藏在深处,当环境气候骤变、地震洪水突发、冷热气流激荡时,它们就会逃出来。遇此奇异现象,古人就会直观的做出一些描述,比如:见则其邑大旱;是能动天地之气;出入必飘风暴雨;见则其邑有雹。古人能把奇异动物与奇异人种的出现与自然界的灾变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些事件曾经是经常发生的,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经验。遗憾的是,古人没能进一步并阐明这些事件的先后因果关系,只是直观描述,就往往给后人一种误解,认为是某某动物或某某奇人的出现给自然界带来了相应的灾难。若纠正古人的描述不清,并以古语科学的阐述之,则为:有奇人,亦有奇兽,皆穴居。其穴或处深山之岩洞,或处地下之深处,自给自生,与世隔绝。遇有地震、洪水及寒热骤变,其穴因处地气升降之孔道,故先于地表而受之,则避而离其穴,灾过则复返其穴。世人以为奇,记之以应灾祥。可见,是先有自然灾变,然后才有逃跑出来的奇人奇兽的出现。对于古代文明的兴亡,我们可以尝试分析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先是某一个大陆板块出现整体地震或者说是整体下沉,然后势必是席卷全球的大洪水。这样的全球性自然灾变足以让隐居在地球深处的未知文明出逃到地球表面上来,洪水退去后不久,地球表面一度灿烂的古代文明便逐渐消失了。可以确信,未知文明人种的大部分现在都已经返回到那个未知世界了。留给我们地表人类的,只是对古代文明遗迹的惊诧与疑惑,以及诸如象《山海经》这类残缺不全、匪夷所思的古代文献。如果以一个虚拟的宇宙旁观者用半中国古文来对文明起伏现象做一概括,应该是这样记述:盖有智能生命之星球表面,往往蛮荒愚昧。或有洪水之大者,见则文明骤起。洪水退则文明亦退,罕有能复苏者。然亦有例外,乃人类尔。
??证据一 .地下科学钻探工程
??在《山海经》中所描述的未知神族世界既然不在地表,那么究竟会在哪里呢?我们是否该把探索的眼光转向地下深处呢?我个人认为,《山海经》中所描述的未知神族世界就在青藏高原地下5000米至1万米的巨大空洞里。
??要说服人们接受这种观点目前只能拿出一些间接的证据,直接的证据不可能立即拿出来,因为深入高原地下需要由政府牵头,调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钻探。
??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的两大壮举一个是美国人登月,另一个就是美国提出的深海钻探计划。上世纪70年代,苏联实施了庞大的大陆科学深钻工程,其科拉超深钻孔深达12262米,在9000米深度附近发现了富含金的岩石。德国于1987年至1994年实施了举世闻名的KTB计划,发现8000米以下存在大量的含矿热卤水,有着很强的现代地质作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地学界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就提出应采用科学钻探的方法进行地学研究,并开始进行前期的资料搜集和信息研究工作。1999年9月27日,国家计委批准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立项建议书,同意在江苏省东海县实施一口5000米钻孔的科学钻探工程。2001年6月25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的科钻现场,高高的井架开始发出轰鸣,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正式进行钻进。2005年3月8日,“科钻一井”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成功钻进到地下5158米时胜利完钻。
??国际地学界认为,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世界级科学钻探场址有三处,即青藏高原、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和阿尔金大断裂。遗憾的是,由于对青藏高原和阿尔金大断裂的研究程度不够等原因,短期内实施科学钻探条件尚不具备,因此,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钻选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所谓超高压变质(岩层)带,是指数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原本处于地表的岩层向下俯冲到地幔深处,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变质,然后短时间内从地底重回地面。这种特殊岩层的发现,被公认是继板块学说提出以来,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进展之一。经过中外地球科学家十余年的广泛调查和论证,一致赞同在江苏北部东海县毛北村实施科学深钻。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国的地下钻探首选青藏高原,那么现在的青藏高原已经被钻透而直通地下空间了。
??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5000米不同岩性的锆石中, 普遍存在柯石英和超高压矿物包体的组合, 并且在区域3800平方公里范围内以及多个(400-1000米深)卫星孔不同岩性锆石中,均普遍有相同的发现, 表明苏鲁地区曾发生大陆地壳三维空间巨量物质深俯冲至100公里以下地幔中的壮观地质事件。地表岩石在上下100公里这么巨大的尺度上,上下穿插,难道不会形成空洞吗?难道不会把地表的植物和海水带入空洞吗?为此,我们绝对不能把高原地下5000米到1万米深处的构造,简单的理解为象普通石块那样是实心的。
??对钻孔岩心的研究表明,地下深部同时存在细菌和古菌两种生物。其中有5个大类的细菌和6-7个大类的古菌,而在发现的古菌中,有4-5个大类以前人们从未见过。研究发现这些微生物具有喜高温和厌氧的特性,有些微生物的最佳生存环境甚至是68—90摄氏度,它们能摄取地下化学能(而不是地表的太阳能)。在无氧条件下,这些微生物能依靠金属元素和硫酸盐进行生命活动。在从529米到2026米的6处岩石中存在太古菌和细菌。而微生物的多样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初步查明还有嗜甲烷菌、嗜酸菌和嗜铁菌。在地下3910多米高温、高压、缺氧、贫营养的极端条件下也发现了大量微生物。在3910米左右的岩心中还分离出一株嗜热厌氧菌的活体。对5000米深度的岩石与泥浆进行DNA鉴定,发现均含有地下微生物的新家族,并培养出微生物活体。
??以前人们认为石头里没有生命,但这些微生物藏身在岩石微细裂缝里,只靠‘吃’铁、镍、甲烷等生存,这就超越了人们一般常识中的生存极限,是对现有生命科学理论的挑战。生命的形成是否起源于地下?这些研究对其它星球上生命的探索具有直接的启示。科研人员在65摄氏度、厌氧的人工环境中将来自地下深处的微生物活体成功培养为一株厌氧菌,从而发现了新的细菌家庭DNA基因。新发现的微生物体内还具有特殊的生物组合,如耐高温的生物酶和蛋白质,这些对生物化学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实用意义。
??在钻探中,对地下特殊流体的研究也有重大发现。从地下400多米开始,科研人员发现了氦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甲烷等烃类气体的异常,而且越往深部气体异常越频繁地出现。初步研究表明,地下流体的来源可能是多样的,有一部分可能来自深部。
??利用这次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成功技术,中国计划启动新一轮入地计划。在我国塔里木和环渤海湾分别实施8000米到1万米超深钻,在2010年前在青藏高原上打一口1万米的超深井,穿过中新生代和古生代含油(气)沉积地层,直达古老的变质基底。深入研究与资源、环境、生态密切相关的地质问题。根据上述信息,我个人乐观的认为,在2010年前,我国科研机构一定会发现青藏高原地下空间的存在,这将是一个震惊全人类的巨大发现。
??对于青藏高原为什么一直在缓慢抬升科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处于西藏南面的印度大陆板块一直在向北漂移,和西藏大陆碰撞,俯冲到西藏下面,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力量把青藏高原向上抬升,而且西藏大陆的地壳比别的地方都厚,一般大陆地壳的厚度在30公里到50公里之间,可是西藏尤其是藏南,地壳厚度竟然高达80公里。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法国科学家曾经提出这样的设想,他们认为在印度大陆板块俯冲挤压的过程中,有一些物质留在了西藏大陆地壳下面,有一部分就往东扩散了,这就是“侧向挤出”说。在青藏高原地面设置一些固定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测试站,通过长期观测发现,相对某一个固定点的坐标,测试站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青藏高原的地表竟然在运动。
??一个由加拿大、爱尔兰、中国、法国和印度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小组,在藏南喜马拉雅山地区沿东西方向选取了4条横跨雅鲁藏布江的剖面,采用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开始为青藏高原的地壳“把脉”。
??通过对搜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下面的地质结构很不寻常。一般岩石在常温下,电阻率是上万欧姆,可是青藏高原地面以下20公里的大面积范围内,电阻率竟然低至几欧姆。可见,青藏高原“脚下”并非全是冷冰冰的岩石,这个神秘地带东西方向绵延1000多公里,而且越往西测得的电阻率越高,神秘物质的规模越小;越往东测得的电阻率越低,神秘物质的规模越大,最厚的地方将近80公里到90公里。当时科学界提出了种种猜测,一种可能性就是青藏高原地层中含有大量金属矿,因为金属导电性好、电阻率低。但是在地下这么深的地方有这么大规模的金属矿是不可能的。这个可能性被科学家排除。
??第二种可能是,处在这个深度的岩石因为构造的原因,含有碳质的东西,由于石墨化的缘故,故电阻率很低,可是在青藏高原也不太可能有这种迹象。又或者有一些液态的物质,溶解了很多盐分,不过,在地面以下如此深的地方,如果有水,也不可能是平时在地面上能看到的水的形态,恐怕水实际上是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充斥在岩石的缝隙里面,不可能这么集中。
??种种可能性都被一一否定,最后,大家认为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温度很高,超过了岩石的熔融点,岩石发生了熔融,于是电阻率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神秘物质是一种处于极度熔融状态的流变物质,坚硬的岩石变得柔软可流动,已经接近岩浆状态,但是还没有完全熔融,而且这种物质非常黏稠,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新的研究结果证明,在距今24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只上升到2000米, 110至70万年前, 上升到了3500米的高度, 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昆仑山等主要山地出现大面积冰川。距今15万年前后接近到现在的高度, 成为名符其实的“地球之巅”。 有趣的是,这让我联想到了人类的起源。考古研究证明,人类在200万年前开始出现并陆续走出非洲。这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什么关系呢?我个人认为,在110到70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大面积冰川的出现,进入青藏高原地下空间的通道开始裸露,人类正是在这一时期大批进入地下空间,并在地下空间温暖的环境中脱去体毛。后来青藏高原的冰川逐渐融化,造成了地下空间的多次洪水,人类又重返地球表面。
??证据二 .《山海经》的版图
??《山海经》本来还有地理图,名叫《山海图经》,只可惜现已失落。晋代学者郭璞曾见过此图,称“图亦作牛形”,说明此图的地理轮廓是一个牛的形状。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据此我们可以在地图上寻找《山海经》所描述的位置,看一看哪里的地形呈现牛的形状。在整个世界地图上,只有中国的某一片地区确实呈现出牛的形状,而且这片地区很大。随便到一个大一点的书店,就可以买到一片用塑料压制的立体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版图似一只雄鸡,而在雄鸡的腹部则是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雄鸡的尾部是帕米尔高原。仔细端详连接在一起的两大高原,恰似一幅牛形或鹿形图案。牛颈处为乔戈里峰及印度克什米尔地区,牛头为帕米尔高原,牛角更似鹿角,为吉尔吉斯斯坦地区和天山山脉,牛的后腿为横断山脉,牛尾巴为大巴山脉和秦岭,黄河长江皆从牛尾部发源。看来《山海经》所描绘的地区应该就在青藏高原了。然而,在青藏高原并没有五千年以上的古迹,并且地理结构也与《山海经》所描述的截然不同,仅仅是总体轮廓符合《山海经》的描述。那么《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区在哪里呢?是整个中国地区吗?不太象,因为按《山海经》的描述,其四周都是大海,中间存在一个大陆岛,而现在的中国西部是一个巨大的高原,已经存在上百万年了,不可能在五千年前出现西海。那么唯一的一个解释是,《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区显然并不是在地球表面上的这两个高原,而是在高原的地下。这个结论恐怕是石破天惊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胆量是难以相信这个结论的。就连我自己在最初有这个奇怪的念头时,也是不断的忠告自己,这是不可能的。然而好奇心与对反向思维的嗜好督促我去不断寻找这种可能性的证据。地表人类中的地理学家们也一定难以接受这种观点。这个胆大而奇怪的念头就是,《山海经》所描绘的地区就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地表五公里以下。
??为简单起见,我把这两个高原合称为牛形高原,或只称为青藏高原。在上古神话中有“天地浑如鸡子”的记载,一个有趣的巧合是,这个“鸡”就恰似中国雄鸡形状的版图,这个“子”就恰似牛形高原之下的地下空间。根据上古传说中的描述,天地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在地表上所看见的天地,地表上的天地向上看是无边无际的,而上古传说中的天是有高度的,是一片坚硬的岩石天盖,象倒扣的碗。因此说,上古人类由两支融合而成,其中一支所居住的环境一直就在地表,另一支则来自于地下的巨大空穴。因此我们现在发现,在同一民族内部的基因差别,甚至比白人与黑人的基因差别还大。有很多研究者仅凭《山海经》中的地理地名与地表的地理命名接近就直接认为《山海经》描述的是几千年前的中国地形,这是一种错觉。比如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几乎都有“上海路”“四川路”“河南街”等命名,能因此就说该城市就是中国吗?有的城市还有“斯大林大街”等外国命名,能说这里就是苏联吗?假如真有那么一天,人类移居月球和火星,我想对地形、山丘、街道的命名很可能会仿照地球的地理命名。因此说,《山海经》中有很多现今我们仍然很熟悉的地名并不能充分说明《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区就是我们居住的地表。
??证据三 . 《山海经》的地形分布与照明系统
??恐怕所有的关于《山海经》的研究文章都没有足够重视对《山海经》地形的分析归纳,这可能是因为《山海经》看起来过于荒诞不经,文辞过于古奥,因此细究其地形就显得更加没有意义。国内曾有学者讨论过《山海经》中的赤水、黑水、弱水等在中国的对应分布,虽然在中国确实有这些名字的河流,但是具体的分布与《山海经》的描写多数对应不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有学者武断的认为,《山海经》中的西海与四海只是一种比喻和泛称。但是我有幸分析出了这样一些规律。首先,《山海经》地形的分布有内外圈之别。内圈为海内经和山经,它们都包括东西南北经和中经。具体为:海内北经,海内南经,海内东经,海内西经,位于中心的海内经;北山经,南山经,东山经,西山经,位于中心的中山经。说明《山海经》的地理命名是以中心的巨大岛屿为中心进行规律性命名的。外圈为海外经和大荒经,它们都不包括中经。具体为:海外北经,海外南经,海外东经,海外西经;大荒北经,大荒南经,大荒东经,大荒西经。说明在《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区,周围都是海洋,而再向外,又都是沙漠沼泽地带,被称为“大荒”。这非常的符合地下空间的地理布局,在岩石天盖下垂与地面接壤的部分,经常被海水和天盖下流的雨水冲刷,容易形成沙漠和沼泽,因此被称为“大荒”。而地下空间的中间地带,则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岛屿,其上山脉纵横,因此被称为“海内经”和“山经”。在中心大岛的周围,存在零星分布的小岛,因此被称为“海外经”。其次,被牛形高原所覆盖的这个地下空间,本应该是漆黑一片的。倘若某个未知文明想利用这里来繁衍生息的话,构筑照明系统就是必须的。那么在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构筑照明系统的最优方案应该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利用这里的天然火源。如果这里火山遍布,到处充满岩浆和烟焰,那么就没有移民的价值了。可喜的是,按照《山海经》的描述,这里有广阔的大海。而且多次发生洪水滔天的水灾。如此一来,许多火山都熄灭冷却了。现在的地质探测证明,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地下深处,存在大量导电的流体。我认为这就是岩浆和海水在导电。精确测量证明,青藏高原的东部正在向东缓慢移动,而青藏高原的西部却没有移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印度板块的俯冲挤压仅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而俯冲到地幔深处的印度板块在地下深处开始熔化,并随着地幔的上下对流在地下空间的东部上涌,形成海沟海岭和火山。岩浆在地下空间的东海的海岭上升,并推挤青藏高原的东部向东移动。这种情况类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底扩张。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大陆板块广大深厚,而南部又有印度板块的推挤,所以地下空间的东海的海底扩张只能向东推进。这样在地下空间的东海和东海东部的大荒就会存在许多山势陡峻的活火山。从火山喷出的火球会升到天顶岩盖之下聚集,成为最初的“太阳”。地下空间的太阳鸟,或者是火凤,被驱使来完成运载这些火球的任务。凤凰涅盘的传说应该就来源于此。凤凰被人工驯化,使它们能逐渐适应火球,并把耐火的特征遗传下来,最终形成一个独特的物种。火球被太阳鸟运载到地下空间的西部,被送入死火山口里。太阳鸟最初出发时,容易迷失方向,需要在地面绘制巨大的鸟瞰图形,指引太阳鸟向西飞行。这些巨大的线条被绘制在地下空间东部的大荒地带。曾经有一部分地下空间的人类在洪水中意外来到地表,最初错误的认为美洲大陆就是大荒大陆,然后在美洲绘制了巨大的纳斯卡线条。在地下空间的半球形岩石天盖的边缘地带正是用以照明的火球升降的最好地点。按照这样的分析,我们惊异而有趣的发现,《山海经》正合此意。我们当然要把《山海经》中所有关于对日月的描述当成是人工利用火球照明的记载。按此推理,内圈的海内经和山经应该没有对日月出入的记载,事实基本如此。只是在西山经有个例外。然而正是这个唯一的例外,更加证明了我的判断。西山经必然是位于牛形高原的西部之下,这里有一个狭长的高原地带,正是牛颈之处,为帕米尔高原至乔戈里峰和天山一带。牛颈下面的空间必然象一个狭长的巨大走廊。在这个狭长走廊内必须有单独的运送火球的路线,这就是为什么诸山经都无关于日月的记载,而唯独西山经有关于日的记载的原因。倘若在狭长走廊的侧壁再装上巨大的反光镜,亮度一定会明显提高。恰恰西山经正好有关于日之反景的记载,而且是整部《山海经》中唯一一处记载着日之反景的地方。特摘出原文: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在大荒西经虽然没有关于日之反景的记载,但却有这样的记载: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说明在西部狭长地带的大荒西经之处,两侧崖壁装有反光镜子,使得立在中间的物体没有影子。为了抵消声音在两侧崖壁之间来回反射造成的噪音污染,在两侧崖壁还装饰了能明显吸收声音的材料,使得即使大声呼喊也没有回音。在外圈的海外经和大荒经中,每经都有关于日的记载。可以说,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凡有日月出入之处,皆是天穹下垂之地。在西部狭长走廊的天穹崖壁上,还有大镜子主司日之反景。因此说《山海经》的照明布局是适应其地理条件的,显得经济合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仅仅以巧合来解释《山海经》的照明布局是不够的,这还不能证明地下空间的存在吗?
??在海外东经记述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日所浴,应该指的是十个太阳鸟在温泉中洗掉身上的灰尘,然后齐集在扶桑树的下枝休息,其中一个在最上枝将要起飞。大荒东经记述到: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在汤谷上有一棵参天巨树,名叫扶木。这里的扶木应该就是扶桑。太阳鸟背上驮着火球在扶木上停留休息。当一个太阳鸟从西方载着火球飞回来时,另一个太阳鸟又开始起程了。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火球从东飞向西,又从西飞回来。那么就是说,地上的人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后,又从西方升起,如此往复循环。这样的推测与《山海经》本身的记载是相矛盾的。因为在《山海经》中,东方一般是日出之山,西方一般是日入之山。我们只能进一步这样推测,在地下空间的地下,存在通道,太阳鸟由这里自西向东飞回。
??在《山海经》的西部,即西山经、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由于这里没有活火山的骚扰,易于长期居住,使得这里成为文明中心。在西山经,有天帝之山,皇人之山,有天地鬼神是食是飨的密山,有帝之平圃,帝之下都,西王母所居的玉山,白帝少昊所居的长留之山,有轩辕之丘,帝江所居的天山。在海外西经,有形天与帝至此争神的常羊之山,有群巫所从上下的登葆山,有轩辕之国,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的肃慎之国。在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有女娲之肠,西周之国,王母之山,轩辕之台,颛顼之池,有成汤伐夏桀之章山。这种文明布局的方位与地表正好截然相反,地下是西方繁华先进,东方蛮荒贫瘠,而地表的中国则是西部落后荒芜,东部翠绿昌盛。
??证据四 . 《山海经》的捕渔
??在《山海经》里提到了捕渔。这是一种较为朴素原始的生活方式。也正因其朴素原始,在所有西经里,即高级文明聚居地,都没有捕渔的记载。记载着捕渔的,只有海外南经和大荒南经。为什么只在南方捕渔,而在其它地方不捕渔,除了高级文明不屑于此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有,这与气候条件有关。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可看到,北方寒冷而多大风,南方温暖而风小,这使得南方适合于在海上捕渔作业。唯一例外的是,在大荒北经中有食鱼的记载,但没有捕渔的记载。可能其所食之鱼是从南方运载过来的。说明地下空间南北的气候差异很大,而且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而在地表,由于日照角度的移动,造成南北回归线的四季移动,使得无论南北,都可以在日照充足的季节进行捕渔作业。在地下空间的东部,由于海底火山活动频繁,经常是无风洪波万丈,所以不适合捕渔作业。
??证据五 . 《山海经》的气候
??接下来又免不了要谈到以太风了。不相信以太风存在的读者可以略过此段不读,这并不影响对地下空间存在的证明。以接近光速穿入地球内部的以太风,在固体地球内部只受到很小的阻碍。当以太风到达青藏高原之下时,就受到这里的空气的强烈阻碍,反过来同时形成了空气流动,即产生了风。这个因北来的以太风所形成的自然风,必然是从北向南吹,且速度逐渐减小。因此就形成了北部风大,南部风小的局面。又因为以太风所产生的温度下降效应,使得北方寒冷而南方温暖。而对于西部牛颈处一带,因其走廊式的狭长的地理环境,就更容易形成连贯而速度不减的自然风。所有这些对风向与风速,以及温度分布的推断,都在《山海经》中被确凿无疑的证明了。在海外北经中这样记载着: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先不论烛阴为何种机器设备或动物,单从这段描述就可看出,这里有冬夏的季节性变化,且冬夏皆有风,是风产生了冬夏,其风力自然非同小可。在大荒北经中这样记载着: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可见这里多风多雨。在大荒西经则这样记载着: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可见这里有风。在大荒西经还有这样的记载: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一方面说明风从北方吹来,另一方面说明可能这风夹带着大量水汽,凝结在两侧与顶部的崖壁而形成较大的水流沿崖壁流下。还说明了风是冷的,而崖壁是温暖的。在西山经有这样的记载: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楠,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可见这里多风多雨。另外,在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也皆有关于风的简单记载,这恐怕是因为山地容易使地下以太风与两山之间的空气接触的缘故。东山经没有关于风的记载,只记载着多大旱。之所以缺风,是因为其东部崖壁的外侧是地表空气,以太风难以吹拂到地下空间的东部。另外东部火山活动频繁,所以多大旱。总之,在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西山经都有明显详细的风的记载,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有简单的风的记载,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则有不太明确的风的记载,其余诸经则完全没有风的记载。说明风只明显存在于北部和西部,这与牛形的地下空间结构完全符合。而在地表,无论东西南北,都有相近强度的风。记载有雪的,只有北山经的四处。分别是: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记载有冰的,只有海内北经的一处,为: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从唯独在北山经和海内北经有关于雪和冰的记载来看,北方确实是寒冷的。这种情况与地表稍微不太一致,因为在地表的中国西部是高原,存在大量冰和雪。
??证据六 . 《山海经》的导弹防御系统
??前面讨论过,在西部狭长地带,是高级文明聚居地。根据《山海经》的描述,可以推断这里应该有人类迄今所知的最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只不过这里的导弹不是现代武器,而是一种由元气制造的有灵性的神器,是直接由神灵制导的,不是由无线电和激光制导的。因此其准确性和灵活性要远强于地表的武器,只是杀伤力的作用面可能会很小。在大荒西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如果仅仅把这里的“射”当作是普通弓箭的射,就显得很不合情理。地下空间很广大,而普通弓箭的射程又很有限,怎么能说成是都不敢向北射呢?即使偷偷射了一只普通的箭,又有谁能知道呢?显然,必定存在一种全天候监控设施,监视着一切向北发射的导弹。当然这种全天候监控设施更可能是一种神灵的力量。而轩辕之台,就应该理解为一处装备有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军事基地。这样的理解才是最合乎情理的。在海外西经也有类似记载: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这么重要的军事基地,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每当政变之时,夺权者必先争夺此处以掌握先机。在大荒西经中有“禹攻共工国山”,有“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在海外西经中有“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在海外西经中还有记载: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意思是说,有一个导弹发射架,若想夺取政权,讨伐帝王,就必须先夺取此地,然后利用此发射架发射导弹来摧毁敌人。在西山经中则记载了元气资源的出产地“密山”,其中一段为: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天地间的各类人种部族,都以此为能源供给。在《山海经》中所描述的这些,显然不是在地表的上古时代所能够存在的现象。
??证据七 . 《山海经》的矿产资源与分配方式
??接下来说说地下空间的金属矿产。有金属记载的,有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大荒西经、海内经。记载有银的,有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大荒西经、海内经。记载有铜的,有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记载有黄金的,有南山经、西山经、中山经、海内经。记载有铁的,有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大荒西经、海内经。记载有磁石的,只有北山经。中山经的出铁之山最多。银和铁在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大荒西经、海内经都同时出产。铜和黄金的分布地则相对少一些。从磁石只在北山经出产来看,这似乎与北部的强烈以太风促成这种磁性矿物有关。正因为中山经的铁矿最丰富,从而成为文明国家和部族的必争之地。有趣的是,在中山经的篇尾恰恰有这样的总结性记述: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意思是说,这是自然界天然分给智慧生命种族们的宝贵资源,武器从这里发源,刀兵争夺以这里为起因,强大先进的,自然富富有余,弱小落后的,自然只能分得残羹剩饭。在太山召开地下空间矿产资源共享大会,按照各国国力的强弱重新分封矿产资源(似乎这种照顾强者的分配方式可以换来一时的安定,即能者有余,拙者不足之意),在梁父祭拜先祖,共有七十二个智慧生命种族,他们的本次矿产资源分配得失,都记录于这次在太山和梁父的会议上,这是为中央帝国所用的(言外之意,任何个人和国家都不准私自开发这里的矿产)。说明在青藏高原地下空间,铁是兵器的原材料。这与地表更加不同,在地表的夏商周时代,兵器多数以冶炼出来的青铜制造。
??证据八 . 《山海经》的时空属性
??关于这个地下空间的大小在《山海经》里有着明确的记载。中山经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海外东经曰:“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可以认为这里所记载的“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就是5,109,800步。若以正常人体行走时的一步跨度为大约0.55米计算,则“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就等于2,800公里。而2,800公里正好是整个青藏高原的宽度。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证据,证明《山海经》中描述的天地范围就在青藏高原地段。进一步可知《山海经》中的1里约为现代的0.1公里,即“二万八千里”为现代的2,800公里。接下来的问题出在南北跨度上。实际上青藏高原连同天山山脉所构成的这个牛形高原的南北跨度只有1,964公里,与《山海经》中的“南北二万六千里”(即2,600公里)相差太大。这个原因恐怕只有从以太风的长度缩短效应来找。从北向南吹的以太风必然使地下空间的物质在南北方向上产生长度收缩。亦即在地下空间里的观测者所持的尺子尽管在东西方向上与地表基本相同,但是一旦换到南北方向上,地下空间里的观测者所持的尺子就变得比地表的短了,因此他们所测量出来的天地之南北的长度与地表相比就数值偏大。从南北长度数值在地表与地下的偏差就可以求得地下空间里以太风的平均速度。
??△ L = 1 / ( 1- u2 / c2 )1/2 * L 0
??式中L 0为放置在地球表面的尺子所测量的南北长度;△L为被带入地下空间的尺子所测量的南北长度;u为以太风的速度;c为光速。注意:不论是放置在地球表面的尺子,还是被带入地下空间的尺子,都是指在地球表面由地表人类制造出来的统一标准的尺子。把L 0=1,964公里,△L=2,600公里,带入上式,可得u = 0.655c 。即地下空间的平均以太风速度为光速的0.655倍。
??至于《山海经》中所说的在西部的轩辕国“其不寿者八百岁”,则与地下空间的时间变慢有关。而且在西部狭长地带,以太风速度最快,故时间也最慢,相对寿命能达到八百岁以上。换句话说,地表的一个人能活80岁,在轩辕国那里就可以活800岁。人的自然生理寿命在轩辕国那里其实并没有延长,只是因为那里的时间进程很慢罢了。
?? 证据九 . 从《山海经》角度来破译《易经》之谜
??《山海经》中内圈的山经五个,海经五个,外圈的海经四个,大荒经四个,共十八处地方。去掉中山经与海内经,余十六处,正应八卦方位。若再去掉海内四经,余下山经四个,海外经四个,大荒经四个,共十二处,正应十二地支方位。内圈的五个山经与五个海经,正应十天干,外圈的四个海经与四个大荒经也正应八卦。可见《山海经》是以干支八卦理论来组织安排地形命名的。由此可推知,中华古老的干支八卦理论是来源于青藏高原地下空间的。另外在殷商时期的龟卜占术,也极可能与思念并盼望回归地下空间有关。“龟”的谐音为“归”,“龟”也有海中生物与海上岛屿的寓意。龟的半圆形龟壳也象征着地下空间的半圆形天盖。因此以龟来占卜,完全是一种企盼回归到当初那个被半圆形天盖覆盖着的地下空间的一种象征性祈祷活动。而从“卜”的象形意义来看,也正暗示了要向下方寻找路径。除了龟甲占卜外,在殷商时期还有利用牛的骨头占卜的甲骨文。牛骨与牛形的青藏高原之下的也是牛形的地下空间版图有着象征性的关联。其寓意就是企盼回归到那个版图为牛形的地下空间。可以初步分析,夏朝为洪水过后,从地下来到地表暂时安定下来的一个王朝,“夏朝”的谐音即暗示是来自下方的王朝。至商朝时,商业发达,与周围地区的商业往来增多,来自地下空间的移民们终于发现这里并不是洪水之前的那块陆地,并开始有闲暇考虑他们究竟身在何处,如何才能回归到原来的那片牛形版图的地下空间。在商朝历史上有盘庚迁都的记载,可以确认,龟卜、甲骨文占卜、《易经》创作初期的占卜素材的大量积累,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成熟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言“涉大川”的有十一卦,分明是讲述在洪水过后的迁移中的占卜情况。在《易经》的六十四卦所有爻辞中,都只说利西南而不利东北。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因为按照八卦方位吉凶的说法,东北为生门,西南为死门,应该说利东北而不利西南才合乎逻辑。坤卦、蹇卦、解卦就明确讲明了要向西南方迁移,不利东北方。在升卦讲明南征吉。这分明是指出要想回归青藏高原地下空间,就得向西南方迁移。而西南方正是指中华大地的青藏高原地带。在坤卦中讲“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履霜坚冰至。……。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是说从地下空间为了躲避洪水出逃后,最初迷失了方向。在向东北进发的过程中,遇到寒霜坚冰,又遇到不愿结盟的东北原始土族部落,与之交战,血洒疆场,两败俱伤。看来有利的前进方向是西南方。在蹇卦中讲“利西南,不利东北。……。往蹇,来反。往蹇,来连。大蹇,朋来。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是说东北方不可去,返回向西南方就对了。往东北遇到阻塞,返回来吧。往东北遇到阻塞,返回则可遇到许多志愿相同并可以联合的队伍。还有积极组织回归计划的大官员可以见到呢。在解卦中讲“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是说往西南走有利,倘若不知该往哪里去了,往回走则吉。若要往回走,就越快越好,晚了就赶不上有组织有计划的回归队伍了,就会永远也回不到地下空间了。由以上分析可见,《易经》的“易”实为迁移的意思。在第一卦乾卦和第六十二卦小过卦,提到了飞龙和飞鸟,我认为这是龙族和鸟族的部族图腾。龙族迁移得较远,部族成员多半没有成功返回地下空间,因此在《易经》中被记述为“亢龙有悔”。鸟族则大部分返回地下空间。在小过卦中讲到“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明确指出回归的故乡在下面,而不是在上面。下面就是青藏高原地下空间。小过卦六五爻辞讲“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是暗示这个地下空间的入口在西郊的一个地穴中。在小过卦上六爻辞中讲“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这里讲的决不是没有射到鸟而显现凶兆,而是指若是没有遇到那个通向地下空间的秘密穴道,就错过了回归地下空间的机会,鸟族的残余部族就会离开那个秘密穴道越走越远,这才是真正的凶险,真是瞎了眼啊!瞎了眼的鸟族残余部族曾经最远向东到达美洲,因为拒绝返回,最终被地下空间的黑暗势力逐渐消灭在美洲,多么凶险啊!《易经》的最后两卦是既济卦和未济卦。这两卦极为相似,都提到了“曵其轮”,“濡其尾”,“濡其首”,“伐鬼方”。“曵其轮”是指在陡坡和泥泞的道路上拖拽车轮,这是在充满冻地、湿地和沼泽地的青藏高原上行进的真实描述。“濡其尾”和“濡其首”是指在向地下深处行进的途中,水面时而没到脚,时而没到头。在倒数第二卦的既济卦中没有提到“饮酒”和“君子之光”,而在最后一卦的未济卦则提到了。这说明向地下深处的征程终于在最后一卦所代表的最后征程获得了成功。“君子之光”暗示着经过长途跋涉又看到了光亮,这个光亮来自于地下空间的照明系统,这是拥有高明技术的人制造出来的,自然是“君子之光”。“鬼方”的寓意是下方,“伐鬼方”就是讨伐地下空间里的割据势力。看来,回归到地下空间还并不是完事大吉,而是象既济卦卦辞所说的“初吉终乱”,呈现出一片群雄逐鹿的战争局面。前面提到的地下空间的黑暗势力以及割据势力,都是应该指“鬼方”。黑暗的割据势力面对不断返回地下空间的队伍,担心威胁到自己的专制统治,一方面与刚刚返回地下空间的队伍展开交战,又因为担心返回地下空间的队伍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又派出远征军以召回的名义对分散在地球表面各个角落的地下空间移民进行清剿与笼络召回。曾经团结一致的回归队伍,曾经共同经历水没头顶的危险,在经受了信心的重重考验之后,却不得不面对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窘境,这正应了《易经》最后一句话“濡其首,有孚,失是。”意思是说,能够闯过淹没头顶的危险,有诚信,但却失去最初的想要大团圆的目的。也正因为在地下空间里有战争,部分人员重又逃向地表,才使得这样一部记录着长途跋涉的回归征程的上古史书《易经》,以及记载地下空间的生物地理地形图的《山海经》流传到地表上来。《山海经》与《易经》的作者是应该完全知道真相的,他们本应该直白陈述,但为了能流传后世不至于被封杀,才不得不以神话与巫术的形式,用隐语的方式记载下来。只有后世之人经过千百年的反复推敲与不懈探索才有可能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具有相当水平的某一时代最终破解其中的奥秘。他们是坚信人类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一定会有实力破译经书的奥秘的。而当时一直监控地表人类的地下空间的黑暗文明也确实没能识破经书中所隐含的意义,这是《山海经》与《易经》得以比较完整的保存到现在的根本原因。
??证据十.犹太民族及其文明的由来
??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苏三的文章,讲述了古以色列犹太民族从红海沿岸以及埃及向东迁移直到中国,并把文明带到中国。作者以破解三星堆文明起因为线索,列举了大量的历史、民俗、古迹资料,从而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上古历史的重新认识。在网页上搜索“三星堆”就可以查到相关文章。
??但是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些补充的看法。或许在上古时代,洪水过后,许多隐藏的文明种族相继来到地球表面,参与到还处于石器时代晚期的地表人类文明的进程之中,并激发推动了地表人类文明的崛起。而那些来自地下的高级文明种族的人应该在洪水消退后不久就全部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的故乡无论在哪里,是南极洲、北冰洋、高原之下的地下空间,还是下沉的古大陆、古大岛,这些我们都暂且不管,我们只考虑他们走了之后文明会如何发展。答案大家应该都知道,几乎全部的文明古国最后都消亡了。这是必然的结果,人走茶凉嘛。那些高级文明知识是建立在地下空间的特殊环境下的,那里有充足的元气。而地表没有充足的元气,所以几乎所有的神力在地表都失效了。但是似乎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华夏文明一直延续至尽。仔细辨别一下,其实流传到现在的华夏文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式。一种是青铜文明和铁器文明,是从地表的西方逐渐传过来的。从苏三的文章可以获得佐证,因为有一个相对高级的文明种族最后迁移落脚到了中国。另一种是阴阳五行和修炼通神的文明,现在已经失传,或者说失效了。有人会问,阴阳五行和修炼文明不是一直保留到今天吗?这是一种错觉,流传到今天的,都是一些皮毛,那些肤浅的知识甚至沦为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伪气功,都是经不起科学检验的皮毛和垃圾知识。其实上古的阴阳五行和修炼知识都是可以反复验证、一步一证、效果很强的先进技术。在上古时期,有很多完全不同于古犹太文明的文明形式,比如中国的阴阳五行和修炼通天的文明,玛雅文明,埃及文明,这些文明都可以说是消亡了,留给我们的只是无法破解的符号,无法理解的建筑,无法让人相信的神话传说。因为地表环境使我们发现探测不到足够浓度的元气,所以无法破解、无法理解、无法相信。但是古犹太民族的知识却流传下来很多,纺织技术、文字创造、青铜技术等等。为什么古犹太民族及其文明知识没有被带回他们的故乡,而是流传给了人类呢?唯一的解释是,他们的故乡毁坏消沉了。而这个古犹太民族因为在地表没有属于他们的领地,于是到处迁移,至今仍不能安定,在历史上还屡次被驱逐和屠杀。这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正因为其优秀,所以被排斥;这是一个找不到故乡的民族,正因为其迷茫,所以不断迁徙;这是一个不断传播先进文明的民族,正因为其先进,所以被一些包容性强的相对落后的民族所召唤和吸引。我们可以觉悟并感叹,在五千年前,那个包容性强的民族正是华夏民族。
??那么古犹太民族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呢?在流传至今的各民族的各种古代传说中,一定存在一个消失了的古大陆的传说。让我们搜寻一下。在中国的上古传说中,确实有过世界被洪水多次毁灭的传说,但是后来又相继被女娲和大禹这些人给治理好了,也就是说,他们的故乡没有消沉,只是被淹了一下。因此说,发展出阴阳五行和修炼文明的古大陆或古大岛没有消沉至今犹在。同样,在玛雅文明和埃及文明中,也没有古大陆、古大岛彻底消沉的传说。但是在美洲、欧洲、埃及等地,都以第三者称谓流传着消沉的亚特兰蒂斯和姆大陆的传说。在中国没有类似的大陆消沉的传说。可见,消沉的大陆和大岛一定在美洲、欧洲和埃及附近,因此一定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无疑。
??因此可以总结说,在5000年以前,有两种相对高级的文明形式推动了地表落后的石器文明。一种文明是神力文明,在地表环境几乎失去效力,现在只被当作迷信和神话。这种神力文明出于私心,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地下空间的所在,来而又去。另一种是冶炼文明,是适合于地表环境的文明,现在发展为现代科学。这种冶炼文明由于彻底失去了他们的地下空间,来而不回,所以才无私的传承给了地表人类。其实神力文明也有冶炼技术,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把冶炼技术传给我们人类。于是我们有趣的发现,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华夏5000年文明,其中的青铜和炼铁技术,竟都是外来的。

dunwuzhe 发表于 2008-12-25 11:00:07

怎么没人表态

大家看懂了吗?

太素 发表于 2009-1-2 21:18:06

好长啊!有说是巫书,有说是地理书.我信鬼神所以我觉得就是当年大禹神治水时的所见所闻.(里面的每个字都能作详细的研究那要探究到何时啊?还不如相信它是真的哈哈!)

长江神话 发表于 2009-1-3 13:29:04

苏三的文章前后自相矛盾,而且完全外行,比如她总是用现代普通话的发音“证明”中国古代人物就是圣经古籍中的某个西方人,十分荒谬。

[ 本帖最后由 长江神话 于 2009-1-3 13:30 编辑 ]

dunwuzhe 发表于 2009-1-4 12:58:03

对音很麻烦

确实,与古代语言对音很麻烦。现在有人说壮族语言与山海经有关。

try_cg 发表于 2009-4-24 21:01:16

山海经我不没看过,只是觉得楼主说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dunwuzhe 发表于 2009-5-1 19:36:41

逻辑思维是一切分析的基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破译《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