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神話其實是中華曆法演進史
楚帛書創世紀神話:「□是襄(壤),天踐是各(格),參化法步(兆)。為禹為萬,以司堵壤,咎(晷)天步□,乃上下朕(騰)傳(轉)。山陵不疏,乃命山川四晦(海)。熏(炅)氣百(倉)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汩溢澫(漫)」,「未又(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為歲,是隹(唯)四寺(時)」「乃取(娶)虘(且)□□子之子,曰女皇(媧)」,是生子四」, 「長(倀)曰青幹,二曰朱四單,三曰□黃難,四曰□墨幹」。炎帝:將三圓細分為五圓的曆法(五行曆),於是有了四時(四岳)及地維(指四隅或又稱四維),「四神□□,至於復天旁,動扞釋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墨木之棈(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格)降,奠三天,□思捊奠四亟(極)」,「群神五正,四晨(辰)堯(饒)羊(祥),建恒屬民,五正乃明,其神是享」。將一太陽年分成八份,仍屬純陽曆。在伏羲之後一千多年才漸漸有了將一年這大循環年分成數個小循環月的曆法(千又百年,俊生日月。(但是沒有人字旁的俊。)指一步一步的、漸漸的有了將一年分成看太陽為主的小循環月,以及看月亮為主的小循環月。)。而炎帝正處於此期間,暫將其視為尚無小循環月的曆法。之後的黃帝曆及共工曆都是有小循環月的曆法。所以,所謂的創世神話,其實是中華曆法的誕生與演進過程。有了這個念頭,我們才能看懂傳說神話中為什麼伏羲本業是漁獵,因為要等到曆法創制完成,中華文明才進入可預期的農業時期。另外,說文解字p.381:伏,司也。p.204:羲,氣也。所以伏羲就隱喻主管氣(也就是陰陽)的變化。而伏羲的由來也說明這部曆法是和日中測影有關:說是伏羲的媽媽看到一個大腳印,就好奇的用自己的腳去合,結果就受孕生了伏羲。其實這就是隱喻伏羲這個曆法起源於步算日中測影。而由楚帛書創世紀這二段話可看出:在三圓曆時期,四時的代表色和五圓曆時有差別。其中的差別是五圓曆創造出夏、秋之間的長夏,同時把原代表秋的黃移往長夏,而另用白代表秋。
三圓及四時、四色(三天四極)圖
黃帝:五行曆配十二陰曆月記年,訂定歲首起始日,並且透過觀測夜間星像來校正日間觀日結果,並訂陰曆月置閏。但尚無標準置閏週期。是陰陽合曆的始祖。五行曆至此可稱 ”陰陽五行曆”。黃帝除了以日中測影外,還建立五組類似巨石陣的觀日出土柱縫隙確認日中測影的結果。史記曆書曰:
“ 太史公曰: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禍不生,所求不匱。”
這裏的五官就是指這五根土柱。說文解字p.730 :官,吏事君也。” 而拆官字來看,則指房舍內的小山。也就是英國巨石陣一類的觀星台。這時曆法的精度只能由 ”正閏餘” 得知:用十二個陰曆月數日子是不夠的。也就是知道一年多於354天。史記說黃帝是: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少是初生的意思,而典就是指五行曆。所以這是說:黃帝曆是剛有不久的五行曆改良版。而黃帝考定星曆,意指這時的曆法已不只是看太陽或月亮而已,夜空的星象,已經被納入曆法的一部份了。而史記天官書:
”…南宮朱鳥、權、衡。 衡,太微,三光之廷… 。 權,軒轅。軒轅,黃龍體….”。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由此可看出其中的關聯。
陰陽五行曆 :hug: t很好,值得赞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