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幽思士 发表于 2009-1-18 16:42:33

上海仙道传说一瞥

上海仙道传说一瞥



张振国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上海卷》收有神话、传说、仙道佛传说、史事传说、风俗传说、笑话等等各种口头传承的故事762则,难免沧海遗珠。其中有仙道传说9则,数量虽然不大,但如同五色的贝壳也能看出海的变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多少年来无意间诉说着百姓的心理要求与愿望,伴随着一方百姓的成长。

《王母娘娘借铁锅》说的是王母娘娘喜欢吃人间的烙饼。生日那天,八仙欲以烙饼奉献给王母,可惜天界没有铁锅,只能向人间借锅,讲明天亮以前归还。烙饼上来了,王母娘娘吃得有滋有味,各路神仙也称赞不已。谁知;乐极忘事,疏忽了还锅的时间,天马上欲亮了。天一亮,天兵天将就无法到人间去,还锅不成,就是天界说话不算数,失去信用,必将使王母丢尽面子。王母急了,立即与太阳公公商量延缓天亮的时间。太阳公公看在烙饼好吃的份上答应帮忙,慢一点出头露面,在天亮之前再黑一阵,就这样天兵天将把铁锅还到人间又悄然返回天界。从此以后天界里谁也不能再改过来,天亮以前总要暗一阵。

《王母娘娘借铁锅》通过借锅还锅,表明神仙是讲信用的。在一个自然现象的成因过程中昭示神仙经过沟通,达成共识后是能主宰世界,运转乾坤的。

《牛大仙传旨》,王母娘娘派牛大仙下凡向人间传旨:“以后三天吃一顿,饿了可以吃点心。”牛大仙深恐遗忘,所以一路上嘴里反复记着王母的旨意。他走到泰山时被山峰绊了一跤,眼冒金星,神志无知,急忙爬起,却忘了圣旨,胡乱拍打脑袋,终于想起“一天三顿,饿了可以吃点心”。从此人间忙得不得了,一天三顿外加点心,田野荒芜,天下大乱。王母不知是何原因,传唤牛大仙进宫回奏。牛大仙如实说:“一天三顿,饿了可以吃点心。”王母一听火冒三丈,谬传圣意,天下无序,下令惩罚牛大仙下凡帮忙耕田,永世不得再上天。于是,青牛成了农民的朋友,再辛苦也不啃声。

这个故事的用意十分明确,指令错了一切都会错,错误的指令要花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弥补。牛大仙传错了旨意,被罚到人间,表明天上人间的区别,地上劳作辛苦,神仙才能作乐。

上述两个传说都与西王母有关,可见她在民间的分量。西王母崇拜由来已久,她是母系社会权力的象征,她能主宰一切,一言九鼎,无所不能;使宇宙定格,万物定运命;又是神仙世界里长生不老的楷模,青春年华永驻。她的弟子是天上人间的使者,肩负替天行道的使命。西王母是人间喜闻乐道的故事源泉。

《老君行善》的传说很有趣。老君骑了青牛准备出嘉峪关寻点奇花异草炮制仙丹。他在路边看见一堆白骨,心想这个人的爹娘、家小、儿女勿晓得怎么样了。想到此地,老君从衣襟里拿出一把阴阳扇子来。这是老君修炼了上千年才炼出来的,只要朝白骨一扇,就可以使死人苏醒过来。老君拿扇子朝白骨一扇,散开的白骨慢慢拼接起来;再一扇,白骨上长出了肉;第三扇,一个鲜龙活跳的人立在了老君面前。

这个人年纪蛮轻,大约二十出头点,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对老君说:“你这个强盗!我的行李,我的金银财宝快还给我!”这辰光,过来一个官吏模样的人,他是嘉峪关关官阴险,今朝没事体,骑马出关看看。现在看他们两个在路上拉拉扯扯,便叫年轻人放手,问发生了啥事体。年轻人说:“我昨天夜里急于赶路,走到此地被这个强盗抢脱我的行李,把我打昏。今朝我一醒转来,看伊还没逃跑,我就抓住伊,要伊还我银子。”老君忙说:“我路过此地,看见地上一堆白骨,我拿出扇子扇了三扇,让伊活过来。想勿到伊非但勿谢我,反而硬讲我是强盗!”阴险问年轻人:“你想想清楚,昨天到底发生过啥事体?”年轻人想了一想:“昨日我从关外过来,在嘉峪关里看见士兵在捉人,说是大王在朝歌造鹿台,要拉壮丁去做苦力。”阴险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商王造鹿台是三百年前的事体,现在已经是周朝的天下,看来你这个人已经死了三百年啦!”阴险心想,这个老公公看来勿是普通人,就对老君说:“既然侬拿他救活,我就要看看侬阿有本事拿他恢复原状?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侬勿是强盗。”老君想想有道理,拿出扇子,对准年轻人扇了三记,眼面前年轻人瘫倒在地上,又变成白骨一堆。阴险一看,连忙跪在老君面前,求老君收伊做徒弟。阴险死也勿肯起来,老君没办法,在身边摸出一本书,说:“我这本书,侬去看三年,先修修心。三年以后,我再来看侬。”老君翻身骑上牛背要走,阴险却拉牢牛尾巴死死活活要跟着老君走。老君用手一指,把阴险缩小,让伊附在牛尾巴上。所以老君骑的青牛尾巴梢上有一个结。后来人间的牛总喜欢拿尾巴甩到背上,就是想把尾巴上的阴险甩脱。

这个故事说明神仙能使白骨长肉、起死回生,但是往往行善不得好报。神仙能对付白骨旧魂,却不能奈何阴险小人,对小人缺少有效办法。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既讲到法术的神奇,巫化老子,又讲老子出关遇到关令尹喜,老子授尹喜五千言的史实,虚实结合,暗含着紫气东来的故事,最后又有点趣闻,避免了说教的嫌疑,给人以轻松的感觉。

《张天师比武》的故事流传在卢湾区。张天师捉鬼的本事实在大,就是对狐狸精毫无办法。张天师奉旨坐船进京。据说大元帅向皇帝提出:“现在有些人,光吃国家俸禄而勿做事体,像龙虎山张天师,八百里天下从不把钱粮赋税交到京城,龙虎山不就成了张天师的天下了吗?皇上把张天师请来京城,与我比武,我输了,他可以当天师。他输了,八百里天下的赋税交到京城。”皇上知道不能得罪大元帅,于是下诏张天师进京。

张天师奉旨进京。船行到一个地方,狂风暴雨,不能前进。张天师恰指一算,算不出啥人作怪,只得停船上岸。来到一座大庄园,送上帖子。一个老管家恭敬地将张天师接进府内。进了二门,张天师看见一位白发长者,一尺多长的胡须,雪白一片,精神矍铄,深有道行。张天师感觉到肯定是他在作法,迫使自己停留此地。于是一拱到地谦虚备至。张天师被请进厅堂,酒菜款待。

老者问张天师此行事由。张天师把朝中大帅要求比武,途经此地停航之事如实道来。老者笑着说:“蛤蟆精也太大胆了,敢同天师比武?”张天师追问蛤蟆精是谁,老者不答,只是摸出一个小布包交给张天师,说:“我借你一样东西,你现在不能看,碰到困难时拿它披在身上可以逢凶化吉。用过之后再来还我,现在风小雨停,你赶快上路吧!”

比武开始,张天师征求大元帅意见,比刀枪还是比呼风唤雨?大元帅要比坐功,实际上是比火功。大钟朝天,钟内置土,大元帅跳进钟里,盖上盖子,钟底加火,一个时辰过去,揭开盖子,大帅鲜龙活跳地出来。轮到张天师了,他自知力不能挡,肯定败下阵来。他急忙使出老者提供的法宝——一张皮,朝身上一披,坐进钟里。时辰一到,开盖,安然无恙。张天师过了第一关。继续比武,轮到大元帅再次坐进钟里。大元帅跳到钟口边,发现里面的土墩变成铁墩,再往下看,土层变成了铁皮层。正待设法破法,只听得皇上在催:“卿家,还勿快点跳进去!”没办法,他硬着头皮跳了进去。时辰一到,打开一看,是蛤蟆的一副骨架。它的法术被破,露出蛤蟆精原形,大元帅完蛋了。

从此,皇上更加敬重张天师。

回龙虎山路上,张天师登门还法宝,老者早就恭候门口。张天师叩谢救命之恩。老者却说:“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这张皮送你作纪念。”两人坐下,议及大帅之死,死于五行生克。

临别时,老者说:“我姓胡,子孙多得我也数不清,往后你遇到我的不孝子孙,万望高抬贵手,剑下留情。”

张天师这才明白,老者原来是狐狸祖宗,有几千年道行的精怪,平时也讲积善行德,子孙作恶多端,臭名远扬。想起救命之恩,张天师还是答应了老者的要求。从此张天师对狐狸精作怪眼开眼闭。这就是张天师对狐狸精毫无办法的原因。

这是一则完整的故事,张天师对狐狸精毫无办法是由蛤蟆精引起的。在张天师、狐狸精、蛤蟆精三者中,还是狐狸精最有能耐,说明世事复杂,欲求平衡必须借助外力。如果一味惟我独尊,尊神贬鬼、尊王贬霸,可能会酿成大错。

《八仙造谷》流行在奉贤区。讲的是,八仙从东海龙宫赴宴归来,路过人间,看到人间饥寒交迫的凄惨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吕洞宾对大家说:“让我们采点日月精华造成人间五谷,教百姓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四季有粮,让百姓好好地活下去,这也算是我们八人为天下做一件功德。”七仙都表示支持。他们来到神农架,采日月之精华,合仙家之精气,造谷种撒于天下,秋后遍地金谷。金谷碾成米,发现米粒上端缺一只角,其实这是铁拐李贪酒误的事。他酒醉后心无旁系地睡大觉,造谷时缺了他的一点仙气。铁拐李过意不去,想弥补缺陷,所以他单独为人间造了一粒,却成为稻田里的稗草。

八仙的概念由来已久,它的队伍建设是明以来逐步完善的,自从八仙过海的故事出现,八仙形象随之家喻户晓。八仙是人间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的象征,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所以八仙受到的关注也比较多。这里陈述的八仙造谷的传说只是突出了一个细节,但就是这个细节引起广泛的兴趣,水稻田里的稗草和水稻长得一摸一样,难以辨认,因为都是仙人所为,米粒上缺一点点,那是铁拐李的过失。这个故事没有好坏优劣的评判,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嘉定县有《仙人弄勿过老鬼》的故事。

从前有个吃白食的人,整天在茶馆、饭店里转,看见人家吃,他就毫不客气地挤上去吃,人见人恨。吕洞宾、铁拐李云游人间知道了这个人,商量要惩罚这个吃白食的人。

吕洞宾上前对他说:“老兄,我们去喝酒好吗?”吃白食的人心花怒放,连连说好。

三人坐进圣贤阁酒楼。吕洞宾说:“今朝我们喝酒要定一个规矩,谁违反谁付钱。”铁拐李点头说好。吃白食的人问:“啥规矩?”吕洞宾说:“吃酒辰光先要做一首诗,要从自己头上取下一件东西当沽酒菜,啥人做不到啥人会钞。”就此一言为定。于是以“圣贤阁”三字为题,各人选其中一字作诗。吃白食的人想先看看他们怎么做,以便相机而行。吕洞宾摸出一把锋利的小刀,赋诗曰:“耳口王,耳口王,壶里有酒我当尝。盘中无菜难下酒,割下鼻头你尝尝。”说完喀嚓一声割下鼻头放在盘里。

吃白食的人看见血嗒嗒滴,心里有点坐立不安。这时铁拐李赋诗曰:“臣又贝,臣又贝,壶里有酒我当醉。盘中无菜难下酒,割下耳朵来作陪。”他拿起刀割下自己的耳朵。

这时吃白食的人心里别别跳,铁拐李脸上淌满鲜血,自己浑身寒凛凛,心想今朝碰着硬钉子了,逃也逃勿脱,冷汗出身,只好硬顶了。吕洞宾、铁拐李虽然脸上淌着血,但是依然笑嘻嘻,好像没事一样,他们催吃白食者快点出诗以便饮酒。吃白食者急中生智,抖着嘴唇说:“门口文,门口文,壶里有酒我张口。盘中无菜难下酒,拔根眉毛来奉酬。”他拔下一根眉毛放到盘里。吕洞宾、铁拐李暗想,这家伙真是阎罗王的爷——老鬼。吕洞宾说:“老兄,我们两个一个割鼻头,一个割耳朵,你只拔一根眉毛,这怎么能算数?” 吃白食的人说:“老兄今朝碰到你们二位,如果换了别人,我还一毛不拔呢!”

这个故事中的吕洞宾、铁拐李几乎只是道具,成为一种陪衬。告诉人们,神仙也不是万能的,未必全部具备上上智,体面的智慧有时还敌不过一个凡人粗俗的狡诈。这则故事同流传在川沙地区的《吕纯阳下凡》有异曲同工之妙。

《吕纯阳下凡》是一则斗智的传说。吕纯阳来到人间,看见一家剃头店墙壁上挂着自己的像,他问缘由,剃头师傅告诉他说是弄弄白相相。吕纯阳请师傅剃头。剃了左边左边长,剃了右边长右边。师傅正待问明原因时,吕纯阳给了师傅一记响亮的耳光,骂道:“怎么搞的,剃了左边左边长,剃了右边长右边,你拿我吕纯阳白相相。”说完,人突然不见了。

吕纯阳来到苏州药师吴一贴面前,看见店的排门板上写着“凡病药一贴,无效自关门”。这时,吴一贴正在给一位小青年号脉,一会儿告知说病重无药可救。小青年十分沮丧。吕纯阳叫住小青年给他把脉,并且给他服了一颗仙丹,小青年的病好了一半。吕纯阳拉着小青年见吴一贴,吴一贴重新给小青年号过脉,确实好了一半,觉得十分奇怪。吕纯阳逼着吴一贴歇业。吴一贴突然想到这个人可能是位仙人,灵机一动,抓起泥巴,吐一口唾沫捏成泥团,说:“你能医好一半,我也能医好一半,不信你看这就是灵丹,不信,你看看是真是假。”吕纯阳接过来一看说:“这是烂泥,哪是灵丹?”

吴一贴说:“勿相信,我来试试。”吴一贴从吕纯阳手里接过泥团,用水一拌,小青年一吃血脉通了。吴一贴让吕纯阳给小青年把脉,吕纯阳一把脉,证明吴一贴也医好了一半。吴一贴对吕纯阳说,大家半斤八两。

吕纯阳一想,晓得上了吴一贴的当,自己不该从吴一贴手里接过泥巴团。

高潮总是在后面凸现,这个传说中的关键细节就是吕纯阳从吴一贴手里接过泥巴,泥巴沾上了吕纯阳的仙气。这是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细节,值得玩味的表现手法。

虹口区《吕纯阳背上的剑》建造洛阳桥,工程浩大,资金缺口很大。观音菩萨知道后决心成全这修桥铺路的好事。她化作美女,摇着小船在洛阳河上对大伙说:“谁能用金子银子笃(掷)中我的身体,我就做他的妻子,妾子都行。倘若笃不中落在船上,就作为造桥的钱。”岸上的男人都被姑娘的美貌震撼了,恨不得马上笃中,可惜没有缘分。

这时,吕纯阳路过,看见船上的姑娘,实在怦然心动,他明知这是菩萨化身,还是欲望烧身,随手捡起一块砖头,砖头变成了金锭。吕纯阳手一扬,姑娘躲闪不及,又羞又恼却不便发作,装出难为情的样子上了岸,将所得金银交给地方后,跟着吕纯阳走了。

吕纯阳想不到能与菩萨成亲,心花怒放,机会难得。他们来到僻静处,观世音突然拔出吕纯阳腰间的宝剑朝吕纯阳背脊上插去,并说:“孽障,只须你安分守仙,不准你有非分之想,如果再动邪念,你背脊上的宝剑不会饶过你。”说罢,一阵风不见了。

从此吕纯阳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否则背脊上疼痛难熬。

这个故事多少有点佛道相争的味道,仙道失败受到惩罚,吕纯阳自作自受,对方以其人之器还其人之身,吕纯阳背脊上的那把剑恰恰维护了观世音菩萨的神圣。

《张果老成仙》据说张果老是嘉定娄塘镇人,开有一间油坊,有点规模,生意兴隆。铁拐李的腿脚被烧伤,每天来油坊涂油医治腿脚病,他和张果老成了朋友。

一天铁拐李为了感谢张果老的热心,邀请他出远门白相个畅快。看见铁拐李腿脚不方便,

张果老自告奋勇背着铁拐李,走一阵,背一阵,到处游山玩水。几天过去了,张果老放心不下家里的油坊,就与铁拐李分手。铁拐李说:“回去以后如果没有啥事体,还到此地来寻我。”   

张果老买了一头驴子骑回家。回到故乡,看见小树长成合抱的大树,村上的人一个也不认识。一个老婆婆立在树下,张果老问:“这是啥地方?”老婆婆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张果老开的油坊。张果老跟了一个叫铁拐李的出去玩,再也没有回来,油坊只好关门。”老婆婆的故事很长很长,张果老骑着小毛驴经过老婆婆面前的时候故事还没有讲完,他只能转过身子边走边听,老婆婆的故事还是没有讲完,张果老这才明白铁拐李是个仙人,自己跟他出去白相了才几天竟然是人间的许多许多年,想必自己也成了仙人,于是就倒骑着毛驴去寻找铁拐李了。

道教有许许多多的神仙,诸如三清四御、斗姥雷祖玄武,但为什么深得人心的在上海地区能够流传的仅有八仙群体以及其中的吕洞宾、张果老?为什么老君、张天师在上海地区的草根文化中能有一席之地?这个现象是值得研究。

这些传说的共同特点是平民化、乡土化、生活化,每一则传说并不在意刻画人物,而是在叙述中给人以智慧与快乐。

这些传说并没有直接宣传道教的教义,也无法涉及具体的教义,更没有修行养性的指点,也谈不上什么主题与中心,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听者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这些传说只是借用道教神仙人物的名字叙说一个短小的故事,宗教性十分薄弱,更多的是在诙谐愉悦中体现出休闲特性。可以相信,随着道教信仰的拓展,这些传说的内容会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仙道传说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