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不凋的奇葩—匾额
一、何为“匾额”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但如今,人们已然不分得如此细致,统称为匾额。匾额一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可见于大门厅堂,亦可见于亭台水榭,虽功能不相同,但都起到了美观和封闭门上部到檐之间的空间的作用。
二、匾额的历史发展
对匾额的记载和研究,古今皆有之。虽然我们对匾额具体的起源时间尚无法准确地考证,但从古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顺其脉络,理清其出现、发展、演变的进程,使我们对匾额的历史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匾额起源于何时, 尚无准确的历史记载,各种资料中也是众说纷纭,普遍的一种观念认为,根据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早出现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关之匾额。
在汉代,的确是出现了匾额的题写。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书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诸书并善,题署尤精。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而同样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中写到“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 这两段记载,反映了在魏晋时期,王公贵族开始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重视匾文的书法,具请当时的书法大家来题写。
唐代颜真卿在《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一文中,讨论了碑额题写书法的要点,可见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已愈加的重视。
匾额在宋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从其丰富的史料资源中便可窥见其一二。
《邵氏闻见录?卷第一》记载宋代皇帝对门额题字的内容非常的关注,甚至要理清一字之差。皇帝尚且如此,下面的官员乃至百姓更是会争相效仿,匾额作为给建筑物命名的功能,已经不仅停留在单单起一个名字而已,而是开始对题字的内容字斟句酌了。
从《桯史?卷十?刘蕴古》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民间赠匾留名应已不是奇事,而有钱之人,更是已造金匾,相对木匾而言,能更长久的保存以达到留名青史之功效。匾额的质地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样的功能。
而在宋代,我们发现作为匾额最大的功能之一,也是使用得较广泛的商匾,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可见古代文献的记录也逐渐从趣闻轶事民俗风物转向专业性的论述。
宋代匾额得到如此成程度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文化艺术的高度发达,另一方面得益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使得匾额从庙堂到民间都相当的普遍,其功能也从标志雄伟的建筑物开始走向多样化,而文献的记载也随之丰富起来。
社会进入到明清时期,匾额已经是相当的盛行,形制也已经十分的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第,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匾额的记载除了有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专门论述联匾,在各地方志以及中央政府的钦定则例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关于匾额的记载。同时匾额又演化出成为礼仪规范承载者的功能。
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样的结论:匾额起步于两汉时期,发展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三、匾额的分类
1、根据质地
根据匾额的质地可以分为
①用于木构建筑外檐和内檐的悬挂式木质匾额
②用于砖石建筑物的墙体和墩台上的镶嵌式石质匾额。
另外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有逐渐出现了金属质地的匾额。虽然匾额的质地很多样,但大多数匾额是以木制为主,这主要与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有莫大的关系。木质的匾额在保存方面很容易受到岁月的腐蚀与侵害,因此在释读上会增加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所留存的实物资料上,也比较偏重于晚期,即明清的实物资料。而我们此次整理的博物馆的匾额就是以明清时期的木质匾额为主。
2、根据功能:
一个匾额的功能或是作用大多是与该匾额的内容相关联的,他们的内容往往就预示着他们的用途。根据不同的用途,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类:①建筑园林匾。此类匾额主要是标识建筑物和景物的名称,是匾额最基本的作用,最为常见的有祖庙宗祠(其中还有寺庙),官府门第,室斋雅号。然而,这种命名又不是简单的给建筑物起一个名副其实的标题,这其中往往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化的儒道互补精神, 蕴含着人际协调的文化思想。这类悬挂在风景名胜、休憩之所居的匾额在文字上也多采用表征仙境,寓意祥瑞;修身勤政,规戒自勉的词藻。颐和园中的乐寿堂,就是取“智者乐,仁者寿”,不但暗示此乃“智者仁者之堂”,“乐寿”二字也是寓意吉祥,符合此间主人祈求祥乐长寿之愿望。在所有为园林建筑命名的匾额中,古往今来比较能体现情景交融、表意达志的,要数文人题写的匾额了,如斋堂雅号。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说,狂士归元恭“家贫甚,扉破至不可阖,椅败至不可坐,则俱以纬萧缚之,遂书其匾曰‘结绳而治’”。如此“结绳而治”,门匾上的四个字,就活脱脱地将主人的性格凸现于门户之前了。在翰林匾额博物馆的馆藏中,这种可以体现主人高洁的品质或者修身自勉的匾额有很多。比如清代协办大学士陈大受就题有“安敦堂”之匾,敦,勉励也,以立其志。还有“树德堂”、“海涵堂”、“裕后堂”等,或是明志或是自勉或是警喻。②旌表贺颂匾
这一类匾额多用以歌颂,称赞,旌表,庆贺之途,通过赠送,恩赐的方式给予授匾者。在此过程中,它们起到了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的作用。这种匾这也是用途最广,保存较多的匾额类型之一。比如祝寿匾,荣升匾、功名匾、德行匾等。我们所整理的也多是这一类型的匾额。在前面匾额的演变历史中,我们提到,匾额的这一功能是逐步发展出来的,而在明清时期,这一功能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备。
在清代,以匾额作为表彰忠孝节义的形式,在全国各地都比较普遍。用匾额协调人际关系,为当世和后世树立行为典范,宣传伦理道德观念是当时从官府到民间都喜用的一种方式。甚至因为官方提倡的这种孝义贞节已经影响到民风民俗,比如本应是庆贺的祝寿匾,就往往出现赠送的匾额不是庆贺寿诞、长命百岁,而是通过表彰寿者的忠孝节义而使其本人更有一种荣耀之感。在馆藏藏品中,给女性祝寿时,匾额上一般书写“节孝堪旌”、“闺阃模范”、“懿德延釐”等来表彰其美好的德行,而对男性则多用“品偕渭叟”、“德寿兼优”、“风清梅叟”等,这种以赞扬寿者德行的匾额在祝寿匾中将近半数。
③商铺招牌匾这类匾额就是商店的招牌,在今天仍然屡见不鲜。匾额世俗化的一种标志。匾额逐渐通过商匾这一形式进入民间生活的。这种匾大多为长方形,悬挂于门窗之上,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颜色大多为黑漆金字,也有黑漆绿字或红漆黑字的。而大商号或讲究的店铺也有将题字镌刻于木板上再贴金,有人称之为“金字招牌”,这样的匾额显得格外醒目庄重。匾额在制作上也追求特色,形式多样。四周镶以不同的花纹边饰,或木或石,或写或刻。石匾用砖雕作花边也曾广为流行。商匾的内容主要通过巧取文学作品、凭借商联文采、援引成语典故、附丽神话传说、仰仗名人题字、利用趋吉心理、采摘宗教词语、表达报恩情感、显示店家诚信等方式,他负载着厚重的民族商业思想, 投射出传统的文化色彩。因此,将商匾作为店铺的宣传手段在今天仍然很盛行。
3、根据形制
①基本形式
大多数的木质匾额是以长方形为主,基本形式有横匾和竖匾。早期的匾额以竖匾为多,多为竖长方形,也有近于正方形的。晚期的匾额为横式,基本上是横长方形,这是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变化决定的。我国古代建筑十分明显的结构持征之一斗拱是位于房檐之下,它撑托看房檐,使之高大雄伟。在唐宋以前,斗拱这一部分结构非常雄大,它在整个建筑物的高度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自元、明、清以后,斗拱这一部分结构的比例就逐渐缩小,就是说柱顶到房檐之间的高度就越来越减少。因为匾额大都是悬挂在建筑物房檐之下的,所以到后期横匾就比较合适了。尤其到明清时期匾额文字也比较多,竖匾就更不合适了。当然,后期也不都是横匾,有些高大建筑,檐下亦甚宽大,也用了竖匾。如北京故宫等。所以,用横用竖还要依建筑物的形制。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匾额中,雄伟庄重的宫殿庙宇多是采用竖匾的形式,以配合建筑的气势和高度。 ②衍生形式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与建筑、景物相搭配的要求得提高,匾额形式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在清代李渔的《闲情偶记?联匾第四》中,关于匾的形状就有明确的记载:“手卷额:额身用板,地用白粉,字用石青石绿,或用炭灰代墨,无一不可。与寻常匾式无异,止增圆木二条,缀于额之两旁,若轴心然。……册页匾:用方板四块,尺寸相同,其后以木绾之。断而使续,势取乎曲,然勿太曲。边画锦纹,亦像装潢之色。…… 虚白匾: ‘虚室生白’,古语也。且无事不妙于虚,实则板矣。用薄板之坚者,贴字于上,镂而空之,若制糖食果馅之木印。务使二面相通,纤毫无障。其无字处,坚以灰布,漆以退光。俟既成后,贴洁白绵纸一层于字后。木则黑而无泽,字则白而有光,既取玲珑,又类墨刻,有匾之名,去其迹矣。…… 秋叶匾:御沟题红,千古佳事;取以制匾,亦觉有情。但制红叶与制绿蕉有异:蕉叶可大,红叶宜小;匾取其横,联妙在是。是亦不可不知也。”李渔不仅详细的记载了匾额的形状、制作方式,甚至将每种匾额的优缺点或者题写、应用时的注意事项都一一道来。由此可见,前人已经对匾额的形制有很深的了解和研究。而我们现在的匾额,仍然沿用着这样的形式。另外根据匾额制作工艺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斗子匾,雕龙匾,平面匾等,但由于涉及到具体的工艺问题,在此就不做赘述。
三、匾额的款识与匾文
一块完整的匾额上面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款识,一是匾文。
1、匾额的款识
所谓款识,主要是指匾额的上款、下款和印章。款识对匾额的解读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款识由来已久,原先是指古代刻在钟鼎器上记载年代的文字。《汉书?郊记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推荐于宗庙”。后来,被人们作为考证鉴别的标志之一,并且将其用到书画作品上,题写姓名、年、月等等,以表示郑重。尤其是自元、明、清以来,书画家们越来越重视署款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正式赠送的匾额上,款识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⑴款识的形式
通过我们对匾额的整理,上下款的内容主要包括: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年月日。
①上款为题匾者,下款为受匾者、年月日
这种款识的形式是在我们所整理的匾额中较多使用的一种。采用将题匾者放在上款的方式,多是因为题匾的人是比较有名望、地位的人,或是受匾者的长辈、上司等。在这里款识中,有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
题匾者和立匾者为同一人
b、
题匾者和立匾者不为一人
②上款为受匾者,下款为题匾者、年月日
这种款识的方式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将受匾者放于上款,主要是因为受匾者是题匾者的长辈、上级,或是当题匾者和受匾者地位相同时,有时为了表示尊敬和谦逊,也会将受匾者放在上款。而且通常将受匾者放在上款的匾额是题匾者制好之后送给受匾者的,也就是说,通常这种情况,题匾者与立匾者是同一人。但当送匾者是一群人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其中一人题,几人立。我们可以看几个该类型中不同类别的例子。
a、受匾者是题匾者的长辈
b、受匾者是题匾者的老师或上级
c、受匾者和题匾者同等地位
③在上下款中带有叙述受匾者生平或事迹的序或跋
由于匾额尺寸的限制,一般匾额上的题字是不会太多的,但也有特殊情况。一些匾额为了表彰受匾者,往往会在写一段关于受匾者事迹的文字,这段文字根据匾额整体的形制以及之前所提得两种上下款的规则,或是放在上款作为序或是放在下款作为跋。
除了将叙述性文字放在上款或下款之外,由于布局不同,也有特别的匾额是将文字放在匾文的正上方的。
④上款为题匾者,下款为年月日\上款为年月日,下款为题匾者
此类匾额有题匾者却没有受匾者,也就是单从上下款中无法得知匾额是送给何人的。所以这种类型的款识用在表赞贺颂匾中比较少,而在园林建筑匾及商铺招牌中比较多见。尤其是像皇帝、名人名士游览到一名胜景地时,兴致所至,信手拈来所题之匾,所是采用这种款识方式。
⑤无上款,下款为年月日
在馆藏藏品中,这类款识的匾额多数为堂匾,即名人雅士为自己的书斋或厅堂所题写的匾额。此类匾额多是用于主人明志、自勉、修身养性,所以多只留题写时间,当然,也有简单的留个字号的。而一些园林建筑和商号招牌的标示名称的匾额若非名人题写,一般是无上下款的。
款识的形式基本上有这几种,前三类匾额都是有受匾者,这些匾额主要是用来馈赠、奖赏的,所以要写清送给何人。而后两类匾额是没有受匾者的,没有受匾者的匾额多是一些园林建筑类等标示名称的匾额。不过这些制式有时会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有所变化。除了款识的形式之外,在题匾时,款识的字体、用语以及印章也是比较值得注意的地方。 ⑵款识的用语由于题匾者多是名人雅士,因此在落款时间上的用语也比较文雅、脱俗,有文化韵味。①在年份使用上,有两种纪年方式:一是使用天干地支纪年。天干的数目共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目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和地支相配就得到甲子、乙丑、丙寅等共有六十组,这六十位周而复始,一直排序下去,便可纪年;二是使用皇帝年号纪年法,史家多是通用以其年号纪年的方法。在匾额中,我们常看到的是:年号干支兼用的纪年法,如“乾隆五年庚申”、“光绪三十年岁在甲辰”、“光绪七年岁次辛巳”等。②在月份使用上,也有几种常用的方法。一是时节纪月法:各季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称代。如春季,一月就是孟春,二月就是仲春,三月就是季春。二是用一些文学化的代称,多以当月有代表性的植物代称。如“二月”称为“杏月”,“三月”称为“桃月”等。还有一些从典籍中所出进而约定俗成的代称。三是用地支纪月法,以地支和十二个月相配。③在日的使用上,一是采用“三浣记日”。即每个月的上、中、下三旬,即上、中、下三浣;二是采用二十四气记日。如“立春”、“雨水”、“谷雨”等;三是月相记日。所谓月相记日,是指月亮明亮部分的各种不同形象。如初一叫做“朔月”、初三叫做“朏”,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望后”。不过在匾额当中,纪日的比较少,常用的为“三浣”纪日。另外在匾额中最为常用的两个词是“谷旦”和“吉旦”。匾额中的“谷旦 立”或“吉旦立”代表这块匾是良辰吉时刻立的,讨一个好兆头。④在礼语使用上,题匾者自己一般用谦称,常给自己加一个愚字,如愚弟、愚兄、愚友等,以表示谦逊的态度。而对受匾者一般都会用敬称,一般有令、尊、贤、仁等。如题给对方的父亲称令尊,题给对方的母亲可称尊堂,若是同辈友人或长于自己者可称仁兄,而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在结尾处还会加上“顿首”、“拜顿”等谦辞。⑶印章在非常正式的匾额中或者题匾人的来头比较大时,都会有题匾人的印章。印章的位置一般是在题匾者名字的旁边或下面,但也有不少匾额的印章是在匾文正中央偏上方。像一些皇帝题写的匾额,没有上下款,只在匾文的正中央落下自己的印章作为标示。“乐寿堂”的匾额就在正中钤有“光绪御笔之宝”一方。印章往往也是鉴别一块匾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上下款的内容遥相呼应,互为印证。尤其当匾额上的字受到岁月的蚕食而变得模糊不清时,这时印章往往就发挥了它释读的作用。
2、匾额的文字
作为匾额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匾额的文字,根据功能的不同,也是大有讲究的。园林中的匾额,它的题字就要与它周围的风景相呼应,做到情景交融,以景抒情。桂湖园林中升庵祠的“一半勾留”是摘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之句。题匾之人借用西湖来赞美桂湖,表达了对西蜀名园桂湖的眷恋之情,引用恰切,文字简洁却很好的达到了点景抒情之作用。
而商匾则因其是面向大众的招牌,因此用典应忌生僻,避免晦涩难懂。店家的招牌常喜欢用吉利字眼,这是容易理解的。在朱彭寿的《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中将商铺常用的字作了总结:“市肆字号,除意主典雅或别有取意者不计外,若普通命名,则无论通都僻壤,彼此无不相同。余尝戏为一律以括之云:‘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诗固漫无意义,而言利字面,大抵尽此五十六字中,舍此而别立佳名,亦寥寥数几字矣。”
所列举的五十六个字,对于牌匾用字,确实囊括几尽了。然而,这些字用来交叉组合,两字的,三字甚至四字五字的,再加上甲前乙后、乙前甲后的位置变化,是可以组合出成千上万个不同字号的。
与商匾刚好相反,一些文人墨士所题写的匾额往往多出于典故,有些就是需要有些文化的功底才能解其中意的。比如“陆橘孔梨”,若是不懂得其中的典故,便不懂得此匾为何而写,有何意图。陆橘,《二十四孝·怀橘遗亲》:“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曰:‘陆郎做宾客而怀橘乎?’陆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孔梨,典出孔融让梨。此匾旨在赞颂受匾者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不同类型的匾额,其在文字上的遣词造句往往要与匾额发挥的功能相互呼应。若是题字内容不能彰显匾额的作用,那匾额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价值。比如官府、统治者要宣扬伦理道德,就会借助给贞节烈女、孝子义士颁发匾额的形式。这样的匾额用词就不能太过深奥,否则百姓不懂其意就达不到宣传的效果。因此,用很直接的词语,如“节孝”、“义士”等,简单而有力,使人对所要表彰宣扬的内容一目了然。 四、匾额的书法与雕刻匾额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物,除了其有历史价值外,就是有艺术价值。而匾额也正是集古代文字,诗词,书法,雕刻,篆印,工艺美术等艺术于一身。其中书法与雕刻就是与匾额最为息息相关的两种艺术形式。⑴书法艺术没有书法就无法成就一块出色的匾额。而在书法艺术中,也有属于匾额自身的一席之地。在一些书法专著中,如唐张怀瓘的《书断》中还特地提到了匾文书法和擅长写匾文书法之人。而在明代,甚至发生了只为比较书法的高下而题匾的故事。对匾文书法的追求,使得想挂匾的主人往往慎择书匾之人,而有资格书匾者一般一是字要好,二还要有名气。于是高官和大儒就成了求书者的首选对象。如旧时北京的中药铺“广育堂”出自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禾的手笔,三个颜体大字气势磅礴,苍劲饱满。众多商家都喜爱颜体匾额,因为颜体笔划粗壮有力,气魄雄伟犹如巨擘一般,视觉冲击力强,故颜体书法宜榜书。曾有言道:无颜不匾、十匾九颜。 匾额正文的字体非常丰富,真、草、隶、篆、行变化多端。到清朝时,更是有汉、满、蒙、回等多种语言呈现在匾额之上。而匾额款识的字体则是随正文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正文是草书或行书,则款识可采用与正文相近或相同的字体;如果正文是真书、隶书、篆书,则款识采用比较活泼流畅的字体,如行楷、行草等。
⑵雕刻艺术另一项在匾额上直接体现的艺术形式便是雕刻了。大多数精美的匾额,其四周有许多艺术雕刻, 如花卉、人物、瑞兽、珍禽等精美的浮雕,而这些雕刻的内容往往反映了古代的民俗,雕刻的内容通常也会跟匾文的内容息息相关。匾额中比较常见的装饰图案主要有:
①福寿类图案。长寿安康、天福永享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因此在匾额中,有关福寿的图案就比较多。主要有各式各样的寿字,万字,蝙蝠、松柏、龟鹤、经乌、灵芝、仙桃、拘把、菊花等,这些图案穿插组合又可演变出各种寓意的图案。
②是富贵图案。富,位列五福之二,指财物牟侥;贵指地位尊贵,实质上即指官高爵显,主要图案有:古代礼器爵,牡舟、鹅、鸽鹊等。
③是喜庆图案。中国民众是极其热爱生活的,希望生活中没有悲剧发生。主要图案有喜鹊、喜妹、合欢、营蒲、荷花等等。
④是多子。五福中虽未直接点出多子,然而其个也令方这一层意思,民间俗语有“多子多福”。
另外还有八宝文、回形纹、连云纹、拐子纹等各种各样的纹饰。
五、匾额与楹联、牌坊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匾额与楹联、匾额与牌坊总是同时出现并将它们视为一体。其实,严格的说,匾额与楹联、匾额与牌坊既有差异,又有联系。
就匾额与楹联来说,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振之上的题字牌,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匾额中的题字往往是取自现有的诗词、典故、典籍或惯用语等。比如,狮子林中的问梅阁,其匾额“绮窗春讯”就取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匾额正文字数一般以三字和四字为多,我们整理的匾额中,也有一块八字匾额“飭端衿阃行方鞶内”。除特殊的匾额,如圣旨匾,大多数匾额的正文字数不会太多。而楹联则是要依景依情而写,抒发胸臆。因此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但没有楹联,匾额仍能独自发挥其功能。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牌坊上往往也镶嵌匾额,其质地往往根据牌坊的质地而定,一般分为石质和木质。匾额和牌坊相近之处,在于其在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宣扬忠孝节义的功能上的相似。而它们的不同,就在于就是作为宣传的工具来说,它们根据被宣传者功绩的大小,来划定宣传的范围和区域的大小。相对的来讲,牌坊所得的荣誉和宣传的效果相对较大。
匾额既可与诗情画意的楹联相配,又可与忠孝节义的牌坊相配,可见其功能的多样和使用的广泛。
[清] 王应奎 撰 王彬 严英俊 点校 《柳南随笔 续笔》 中华书局出版
1983年10月第1版
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李渔 著 江巨荣 卢寿荣 校注 《明清小品丛刊?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P211-P220
胡启华 《匾额油饰工艺》 《古建园林技术》 1999年03期 P3—P4
[清]朱彭寿 撰 何双生 点校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安乐康平室随笔》 中华书局出版 1982年2月第1版 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P273
吕伟 《书法与匾》 《书画艺术》
2004年04期 P4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