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耀:“漫谈民俗摄影”精要
从民俗学论坛转帖过来的文,2006年发表在南方论坛,可能oid了点,但是对第一次田野调查的我来说,还是受益匪浅,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邓启耀“漫谈民俗摄影”精要2006-03-27 20:17:43 南方社区
主持人:各位在场的网友,以及网上关注这次直播的网友,大家好,南方网正在进行新春数码摄影比赛,比赛已经进行了三个星期,很多朋友上传了民俗类的照片。从这些照片里可以看出,也许有朋友对什么是民俗摄影并不是很了解,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民俗摄影学会的副会长,也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大学的副院长、中山大学人类学习的教授邓启耀先生。希望今天的讲座能给最后一个星期里上传作品的网友带来帮助。 邓启耀: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想邓启耀先生给大家漫谈一下民俗摄影包含那些要素、手法、伦理要求等方面的东西,主要是请邓老师就他自己带来的一些图片、一些参考资料,进行一个演讲,并且现场有幻灯片的放映。 上半场是这样的安排,中间休息之后邓老师会回答现场朋友提出的问题,以及网上网友提出的问题。现在有请邓老师。 邓启耀:大家好! 我本人是喜欢跑,喜欢摄影,所以也参加了一些活动,但是我摄影一般是为了做研究。下去调查的时候顺带也拍一些资料性的东西,所以跟大家水准比起来,只是属于一个资料性的,我看大家拍的照片都是相当不错,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相当好的。 我参加一些过这样的活动,比如说04年的中国民俗摄影学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搞了一个“人类贡献奖”,有七十多个国家1900多位作者参加比赛,那个就是民俗摄影一个国际性的奖项,今天我也带来了这样一本书,叫《人类的记忆》,一会儿我们一边谈一边讲可能具体一些,为什么有的可以获奖,为什么有的拍的很好的作品不能获奖,甚至入选都没有,要素是什么,可能通过这些具体的照片来谈比较好,如果抽象的来谈可能就会比较枯燥或者比较空泛一些。 当时评选的过程中有九位评委,其中有六位是国际评委,都是摄影不错的,中国评委有三位,一位是民俗摄影学会的会长沈澈先生,还有一位是资深的摄影家,另外我作为理论方面的代表也参加了,在评比的过程中也看了大量的片子。有一些片子单幅看不错,但是放在一起,几千张照片,甚至上万张照片放在一起的时候,好的照片就会跳出来了,大家可能对准着一件事,同一类照片对比,到底谁拍的好,一个是影像质量好,一个是民俗内容、人文内容。比如说我记得有一个国外的作品,拍的很好,但是连入选都没有,主要是觉得跟民俗不沾边,他拍的是宽幅有自由女神的像,有海岸,确实很漂亮,但是大家认为在别的地方领奖可以,但是在民俗摄影比赛里不行。
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ws/200603270743_586368.gif民俗摄影的几个种类
邓启耀:民俗摄影的要素是什么呢?民俗在我们身边,但是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要在历史上形成一定传统的东西,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习俗的东西,比如说过年过节,像民俗的方面很多,我们一般只是面对一些看得到、热闹的。其实不止这些方面,民俗有物质民俗,有社会民俗,也有精神民俗等等,比如说物质民俗,大家的衣食住行,饮食类、建筑类等,这是物质的民俗。还有就是社会民俗,社会民俗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婚俗,小到一个家庭怎样形成,大到一个社区,大家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一种怎样的规则,还有民间信仰,观念性的一些东西,或者是非物质等的一些东西,大家看到一些工艺品很漂亮,比如说去拍这些工艺品,注意那些面上的东西,但是它是怎样制作的,从制作的过程,还有后面有一些什么东西,这些都可以深入的拍摄,而且还有对于技术的关注,技术是无形的,也可能随着作品的消失这种技术就消失了,这也是民俗中很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所谓无形文化遗产中很重要的方面。
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ws/200603270743_586368.gif手工艺作品之为民俗的特点 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民俗类的东西,他说现在工业化的东西,就像杯子看起来完美无缺,但是没有个性,就是一种工业产品,看不出人性的痕迹,所谓人性的痕迹,就是民间工艺中的一些东西,可以在手工制作上留下你的信仰、你的性格、个性,你的情感,甚至是情绪的变化,都可以在作品上留下痕迹,但是在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看不到,他们都是一模一样的。 现在国际上对于民间工艺,对于手工艺品的关注,价值也是相当高。比如说我到美国看印第安人的制陶,我一个朋友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就那么大一个小陶管,五百多美金,他买下来,高兴的不得了,他是在社区购买的,如果在纽约买的话可能就是二千多美金。为什么这么值钱?陶的制作从泥土到捏到烧制的过程中,包含很多内容,印第安的文化、民俗等等结合在一起,而且跟这个民间工匠都联系在一起,这个作品有这个民间工匠的签字还有他的印章。他不用做那么多,一个月精精到到做几件就可以了,不像我们也是手工制作,但是都是相互仿造的。
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ws/200603270743_586368.gif参加民俗摄影比赛的技巧之一:成系列、有变化、信息量大 这是节日文化类的(现场幻灯片),这跟今天的主题,春节过年是有关系的。过年过节其实可以拍很多,首先是在影像上的质量不用说,来参加评比的影像质量都是不错的,因为有初选,影像质量不好的初选都被筛选掉了。然后就是看内容了,人类贡献奖参赛的要求不是单幅的,起码是一个系列,因为一个活动一般一个单幅不能完整的表现。比如说过年,要有大的场面,要有细节,比如说这个脚和人关系的细节(现场幻灯片),拔椰树的细节,这个人差点将别人的裤子拉掉,屁股露出一半,这也是很幽默的细节,他把握住了,所以获得了提名奖。 这是传统礼仪类的,是比利时的作品。他是一组照片,是大场面,大家可以看到规模,还有细节,比如说手鼓,手的动作。文体游艺类的,这也是民俗类中很重要的一块,国内曾经搞过民俗传统体育,也是有不同的类型。这是美国的,这是加拿大的一个祭奠,对卡利女神的祭奠。这幅作品我记得是十幅左右,但是只选了两幅,因为太多。像这样同类的作品,大概有两三组,这个影像就比较特殊,不是现成做好的拍,而是拍了这个过程,比如说还没有这些雕塑上色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或者是正在上色彩的时候,你会有很诡异的感觉。现在这幅照片是做好了抬出来游行。 生活习俗类的,惠安女是很多人拍到的,这篇照片反映了惠安女日常生活习惯,将惠安女这样沿海的生活习俗拍出来了。当然还有一些很细节的,包括特写都有。这也是生活习俗类的,坦桑尼亚的蓝宝石。我当时在编辑〈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的时候也有发过一篇文章,就是说腾冲的情况,那一组照片我到现在印象都很深。当时选的时候有很多片子,其中一幅片子我们把它放的很大,里面是一个小孩,完全是一个小孩,手里拿着一块玉,但是眼神完全是一个大人发、商人的,跟年龄完全不相称,所以从小孩身上可以看到当地玉的文化,用民间赶街的形式,也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 这幅照片是伊朗的婚礼,独特的是影像,有古典绘画的味道。这是服饰类的,非洲部落的服饰。我本人是研究服饰的,所以我在这个方面拍的比较多,而且在拍服饰的时候我有一个经验,要跟你的研究一定要切合,我看见有很多摄影家拍服饰,都是注意看服饰的好看,拍了很多,但是真的用起来你发现只能用一张,因为不管你的角度怎样变,信息都是重复的,只有一个信息,但是如果你注意到细节,注意到其他方面的时候,可能你这组图片就可以多用几张。 比如说这个服饰上面某一个图案,跟某一段传说有关系。在少数民族中,服饰不仅仅是生活实用的东西,还有象征的意义,像是苗族服饰就跟历史有关系,他们没有文字,就将历史绣在服饰上,携带在身上,就像是随身携带的史诗,他们的民族是怎样迁徙的、怎样打仗的。我去调查的时候,他们就拿出一条裙子给你看,我问他们的历史,他们就说什么都写在这里,或者是指着一个女孩的裙子就说都在那里,问我你识这个字吗?我根本不认识,在他那个文化体系中我们就是文盲了。他跟我们说上面的花纹代表我们跟蚩尤、黄帝打仗时,我们打败了所以往南边迁徙,一下子就将你送到古代。方形的东西就是他们过去的都城,因为他们要离开美丽的城市,带不走,所以就绣在裙子上。还有金黄色的线,过黄河的时候因为正好是夕阳西下,我们就把这条线绣在裙子的上半截,然后过长江又是一条线,然后就是他们怎样建设家园,怎样分支、分叉的,而且配合史诗,由于没有文字是口述史,将他们的史诗,有老人在重要节日的时候唱出来,让后代牢记历史。如果我们注意这些东西,图片就会变得很有价值,就不是表面的样子了。 这是危地马拉的服饰。这是中国建筑文化类的,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组图片呢,可以说在评委面对看起来疼痛的照片里,有大量的都是建筑,老房子等等,那些可以说已经泛滥了,但是为什么选这张,因为他注意了细节,而且注意了一个很小的地方,就是石头在建筑中的作用。就像写文章一样,很大的题无法做,可能无法做深入,而这个就是小题大作,就能够深入了,就是抓住了一个石头展开了,别的更多的东西暂时可以忽略,但是石头做的很深入,比如说这样独特的灶我们没有见过,然后是石头的盆。 还有用石头做成的鸡笼子,非常有意思,抓住了这样的生活细节,又是与众不同的,也就是说他小题大作做的比较到位,做的比较深入。所以他获得的提名奖。
邓教授在分析照片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ws/200603270743_586368.gif民俗摄影的艺术要求
这是影像上比较独特的一张照片,两个碗放在上面,加上老人的光头,形成了很有趣的一个影像视觉效果。毕竟摄影既是文化的同时又是艺术的,如果你在某些方面把握住的话就很有趣了,在一般作品当中就突出来了。 这是陕西吃的东西,大家的筷子都是一起伸向中间这个吃的,虽然看不出是什么吃的,但是你会感觉这一定会很好吃,然后有一束光正好照在那里。还有小孩在那里啃一块大饼,这个大饼比小孩的身体还要大,三个小孩围着啃,这也是很有趣的。 像是一些特殊的节日,西班牙的消防节,消防队员的情况模拟一些场景,从而形成一个节日。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打断,我们就不要那么正式,随意的讨论就可以了。
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ws/200603270743_586368.gif“民俗”的重要涵义——有传承、成传统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邓老师,消防节来参加民俗摄影比赛,对西班牙人来说,算不算民俗呢? 邓启耀: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消防是比较现代的东西,为什么形成这样的节日,关于这个节,我倒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如果要形成了一个节,概念是什么呢?不是一时的事,起码就是每年一次定期的,已经形成了传统的东西。消防这个事情,我想是有历史的,我看过清代的消防车,也是很多年几百年,可能在国外消防时间更长,这样的一个传承,原因我们不知道,但是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特别节日,是我们没有的,他们已经形成了传统。 他们的节日也可以看出文化不同的区别,他们是很直接的,装扮成消防队员的样子来过这个节,这是西方人的方式,而中国人我感觉如果来做的话可能是用象征的方式更多一些。比如说我们都有某种意义消防的东西,过节的时候我们要驱火神,要用阴的东西来镇过于激扬的东西,用象征的东西来达到消防的目的,并不是直接的弄成消防队员的样子,而是通过用水来抑制火、用阴来抑制阳,产生一个平衡和协调,这也是文化和文化表述上的不一样。 邓启耀:这是苗族祭祖的照片。祭祀、祭祖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他是从家庭到家族,甚至到整个民族,比如说祭黄帝。 大家现在看到的照片是葬礼时拍摄的。人死之后,甚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习俗,认为人死不是马上死了,要经过很多仪式,让这个灵魂安息,送灵魂到他要去的地方。关于死亡的仪式是很多的,而且关于死亡的问题,也只有人类才形成这样的仪式。我记得一位学者说,人是唯一知道死亡的动物,他对于自己的死亡,对于死亡的仪式,也就是文化产生的东西。比如说考古里,很多东西都是跟死亡有关系,跟丧葬习俗有关系,留下来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死亡时留下的,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化的东西。 这是制盐。照片是黑白的,影调都是不错的。特别是劳动的场景,很容易让大家想起萨尔加多劳动的照片。 这拍的是墨西哥的面具舞。 冬天的节日,这是蒙古族在冰上摔跤,我们看惯的是蒙古族在草原上摔跤,但是现在这幅照片与众不同。 这是德国的,生活习俗类,小城镇的日常情景,小店铺等情况,也是形成了一个系列。 周末的战争表演,是美国的,是模仿南北战争,成为节日文化的一种,其实可能也是旅游景点的。 印度的祭祀太阳神。 现场提问:地上红红的是什么? 邓启耀:看不清楚,他们是在河上进行的,这条河是印度宗教里非常神圣的,在一定时候他们要去浸一下,进行洗礼。也许是他们的祭品,带到那里祭祀神灵,因为图片比较小,我们看不太清楚。
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ws/200603270743_586368.gif参加民俗摄影比赛的技巧之二:必需而恰当的文字说明 主持人:民俗摄影有一些民俗如果不加以解释的话,别的人会看不懂,所以民俗摄影中会不会要求有说明? 邓启耀:要,要附上详细的说明,几乎就是一篇小文章,因为是民俗摄影,不是纯粹的艺术摄影,大家看影像就可以了,到后面我还会再讲最后获得大奖的,评委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终是内容的比重占了更大比例,特殊性、民俗内容的意义等,不单是考虑影像的问题。 现场提问:民俗摄影照片要取怎样的题目,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 邓启耀:不要,最好什么就是什么,要实一些。 现场提问:题目里要不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呢? 邓启耀:题目里不一定包含那么多,你后面的说明一定要详细,题目最好是实一些,是什么内容,比如说什么地方,其实就是一些关键词,你将关键词集中起来就是题目,这样比较好一些。 现场提问:我见到许多网友的照片题目是无题,怎样好吗? 邓启耀:如果是艺术照的话也可以,省得题目干扰,不是点睛的作用,而是添足的作用。 现场提问:文字叙述是不是不需要太多的艺术加工? 邓启耀:最好不要。如果特别图象化的东西,如果用文字来描述是很多余的,图象已经表现的很热烈了,你就不要再多说一些废话了,文字是起到图象不能表达的东西,比如说是什么民族,还有什么时间,因为图象上一般不会表现出时间。还有内涵里的一些细节,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要用文字。比如说我将苗族服饰拍出来,我不说明人家可能就知道只是服饰,但是我们要说明跟什么有象征意义,这二者是不能脱离的,是互补的,谁也离不开谁。 现场提问:这一篇产品是非常工业化的东西,也算是民俗吗? 邓启耀:矿工生活这算不算民俗?但是因为是九个评委,大家看投票,国际评委不太管这个,可能更多是从影像上考虑。但是国际评委中也有搞人类学的,跟我们观点比较一致,最后两组照片发生争执,九票九个人最后是5:4. 现场提问:现在还有纪实摄影,这跟民俗摄影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联系呢? 邓启耀:应该说纪实摄影的概念范围更大一些,民俗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一类,但是纪实摄影也可以是民俗摄影,也可以不是,像是刚才这个应该也是纪实摄影。 戏班也是有好几组照片。 这是一组祭祀的照片。按照民俗,重要的节日里吃的东西首先是给神灵和祖先吃的,祭祀完了然后再是自己吃。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ws/200603270743_586368.gif参加民俗摄影比赛的技巧之三:区别于完全的艺术摄影 主持人:民俗摄影的艺术要求一般是什么,跟纯粹的拍一张摄影是不是有不同? 邓启耀:从艺术要求来说,更多是用纪实摄影的要求,所以就要求真实性。我记得有一组照片,拍得很好但是完全是摆拍的,将穿着中国戏剧服装和面具的人有意识的放在一堆废墟里,拍的很好,但是后来也是被淘汰了,因为就是纯粹的艺术摄影,跟即时摄影没有太大的关系。也许可以当做一个实验作品,或者是艺术类作品是没有问题的。 现场提问:现在很多旅游景点都有民俗的表演,那么这种表演拍下来算不算民俗摄影,算摆拍的还是真实的生活呢? 邓启耀: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现在民俗面临很尴尬的境地,特别是民俗研究和民俗研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算什么呢?这种摆拍算什么?就看我们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假设我们想表现一种原汁原味的,它肯定是假的,但是如果看文化怎样变迁的,那这个就是真的。因为我们是在这个时代,在这种场景下拍的东西,他也是那个地方,也许时间、地点、人物都是真的,就像我那次看广东粤北山区的一个节日,瑶族耍歌堂,完全是旅游表演,但是是有根的,不纯粹是艺术创作的,用当地的老歌手,民间的老百姓,节日的一些要素,由老百姓表演,道具和服饰全部是真的,我调查过,原来是要搞三天三夜的,现在压缩了就是两个小时,可以产生视觉效果的。另外还请了歌舞团的人来排练,我也拍了。看到那样的场景,那种制造民俗,甚至是制造伪民俗的场景,比如我看见他比了一个动作,将我差不多弄吐了——他教那些少数民族做一个弓箭步,很尴尬,也许歌舞团做起来很合适,但是农民习惯另外一套,要教他们这个“高大全”的亮相动作很尴尬,他们做的很难过,而且还有一些程式化舞蹈表演动作,他教对歌的人用西方舞蹈动作做一个害羞的动作,你想想那些村姑怎么做?村姑看着他们发楞,不可能做出手一扭头一扭的很优美的表示害羞的姿势。那些程式化的符号,肯定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错误,在于将两种文化符号混在一起,用西方的或者是二手三手的东西,来面对一手的东西,他想用二三手的东西来教,就是说用盗版的东西来教正版的东西,很尴尬。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怎么可能恰当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用水准很低的东西来教民间水准很高的东西,但是有一种错误,他认为他的才是水准很高的东西,是文化殖民主义的观念,认为是受过歌舞团的训练,脚是直直的站着,平时站都是丁字步,而农民脚是弯的,但是这是不同的体系,因为中国舞蹈,特别是民间舞蹈是往下沉的,芭蕾舞是往上提的,这在舞蹈的语法、语汇上完全不同,如果要校正过来,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做法。 主持人:如果是这样的场景拍摄下来,也相当于一个纪实摄影? 邓启耀:记录文化变迁的过程,也许人类学的意义比民俗学的意义还要更强一些。 前面那些是属于提名奖,下面我们要看获奖的作品。 服饰类。这是骑楼,这也是都市的情景,但是这个建筑绝对是传统的。 现场提问:像拍骑楼,是不是有一个人在走或者是一辆车在那里跑拍出来效果更好? 邓启耀:对。我们拍这些东西,不一定要回避人。这就是抓住了细节,如果没有这两个小孩,这墙就“死”了。 现场提问:刚才有一幅骑楼的照片,好像开平等地很多,但是都是华侨去了美国,有钱回来盖的。这算不算? 邓启耀:骑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延伸,是杆栏式建筑的延伸,是热带民族常用的,特征就是下面有很多角,将房子弄在上面,可以通风很凉爽。城市里的骑楼是类似的,但是为了节省地方,在形式上是吸收了杆栏式建筑的特点。 国内的民俗可以互相融合形成民俗,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也可以形成民俗,而且成了规模,有了一定的规模,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已经成为一个社区,一个地区的有一定的时间延续度,有一定的规模,不是每一家。 现场提问:但是有一些都没有生命力了? 邓启耀:是,民俗一些没有生命力,但是消失了并不代表他就没有意义。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ws/200603270743_586368.gif民俗摄影的另一大价值——作为影像文献 现场提问:为什么叫文献奖? 邓启耀:文献的意义更强于艺术的意义,所以到后来选择优胜的时候,应该说文献也战胜了意义,比重更强过于艺术。是一种影像的记忆,过去我们的历史都是文字的,但是影像的历史做的不够,其实这些图片是时间越久越有价值,而且反映出我们历史被主流媒体所忽略的东西。很多照片是领导人怎样,但是老百姓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历史。 毛笔的制作,毛笔大家都会用,但是可能从来没有注意怎么制造出来的。还有民间造纸,跟工业化造纸是不一样的。 像这组照片,既是一种民俗,同时在多次的纪实摄影展里展出。这也是生活习俗,衣食住行、生产劳作也是习俗的一个部分。 现场提问:祭祀活动一般是在什么时间? 邓启耀:更多是在农闲的时候,在中国主要是跟农事有关系,农业大国,最主要的是春天祈祷丰收、秋天祭报,神灵给你丰收你应该回报给神灵。我编过一本节日的画册,收集了很多类型的节日。 现场提问:什么样的场景适合用黑白照片,什么样的场景适合用彩色照片? 邓启耀:其实也是看个人了,看个人对影像的感觉,或者你要表达的东西。这是完全没有定法的,比如说这张照片黑白的可能会更好看。 现场提问:我觉得大师的作品很多都是黑白的。 邓启耀:对,大家弄下来还是觉得黑白更好,排除了色彩的干扰,纯粹是影调、影像的感觉了,有一种隔离,跟平时你所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你平时看到的都是彩色的,影像变成黑白的,你会觉得在视觉上跟你日常的状态有所隔离。这是很重要的,审美所谓距离感,为什么会产生距离感。 邓启耀:比如说现在这张照片,说明是什么地方的吉普赛人就可以了。 主持人:这张实际上也是摆拍,让他们站在那里,但是没有更多的修饰,就是自然的状态下的? 邓启耀:对。有时候人会做特殊的形式感,比如说有人拍几十个民族,都是老人,六十岁以上老人,都是老夫妇,坐着或者站着,面对镜头。还有人拍家庭照,全家福。过去我们认为全家福是照相馆的,我们艺术家不屑一顾,但是有人打破了这个概念,就是拍全家福,拍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的全家福,放在一起也是很好的东西,当然还有文字。 像这张照片就是坐在沙发上的一组照片,艺术性更强一些,跟民俗的关系还不是太大。 现在到一等奖。 有些稿子投在同一类型里的太多,在评比当中就比较吃亏了,因为必须要筛选掉,比如说一类照片,服饰类和节日类的,服饰类有一百个作者,生活类只有五个作者,但是都要选,只选大概十幅照片,那肯定是多的比较吃亏,少的比较占便宜。这一组之所以获得一等奖,阿富汗传统文化被战争摧毁,打动了多数的评委。 评委中摄影家的比重还是占的多了一些,对民俗摄影的理解,有时候经常从影像的角度理解,而不是两者结合,所以有的片子选入,更多是从影像方面考虑。 邓启耀:大家现在来看一下一等奖。作品名叫“私塾”。一个乡村的老先生带着一些人在那里练书法,读传统的经典。他的学生犯了错,老先生教训他,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这一组照片“乌蒙矿工”和刚才的“私塾”是评委发生争执,产生很大的争论。大家现在只看到三张,其实它是一组照片。这一组照片和刚才得了大奖的照片,如果你们是评委,你们是怎样看呢? 民俗的内容也有,用传统马帮的形式来表现与矿工的生活有关系的部分。 大家的看法是怎样的。 现场提问:如果不涉及到教育的方面,我觉得矿工这一组照片更加感人。 木猪网上提问:请问邓老师,民俗摄影有哪些基本的伦理要求? 经常见到很多人,拿着“大炮”到村子里对着房子、对着人乱拍一气。他们中有些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有的未经当事人同意就拍照,还把照片拿去进行商业运作,这些人有没有侵犯被拍摄者的权益?
一般情况,如果要进行民俗摄影的创作,应该在礼貌方面如何去做? 邓启耀:这个问题很好。他说到几个关键词,“大炮”,确实有人说摄影是影像的暴力,“大炮”这个比喻是很恰当的,因为一旦你拿着很夸张的镜头对着人拍的时候,就站在一个好像是居高临下的位置,站在优势的位置,无形中就有一种优越感,虽然你是无意的,但是你的装备像是鬼子进村一样,就会造成对人的一种侵犯的感觉。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哪怕你是无意的,也应该引起注意。拍摄者的心理,不同的对象还是有不同的心理行为和行为方式了,也就是说你拿着机器的人有某种权利,但是你怎样运用这个权利的时候要特别的慎重,不要造成一种侵犯,哪怕人家是弱势的,你还是要相对的多一些尊重。 这位网友还有一个关键词“猎奇心理”,一般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奇的心理,我们为什么会跑到陌生的地方花钱为了各种目的跑,就是好奇,就是为了了解,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后面说到的“商业运作”,还有“经过当事人同意”,这在伦理上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去拍摄资料时,也会请被拍的人在“同意学术使用”书上签字的。http://www.southcn.com/nfsq/ywhc/ws/200603270743_586368.gif评点作品结束后,嘉宾提到了著名的组照《俺爹俺娘》
邓启耀:《俺爹俺娘》的说明也是非常个人化的,很真实的,没有加任何修饰的,但是你看了之后就会感动。补充了图象不足的东西,比如说爷爷一辈子没有上过泰山,爹抱着爷爷的像爬上了泰山顶。 还有这个,“第一回进大城市,第一回吃快餐”,对于一个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进城了,还是节俭的习惯,只是吃快餐。还有特写,脸上的皱纹,不用说什么,“爹”一个字就够了,你可以看到《我的父亲》那幅油画,为什么当年那么振动,现在一个老百姓这样的特写,是有颠覆,对传统影像的颠覆,所以那幅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感动,同样这也是一样,只是这是用照片的形式做出来。 (http://bbs.southcn.com/forum/index3.php?forumname=meitugongxiang&job=view&topicid=57566 木猪转帖的《俺爹俺娘》)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直播和点评就到这里结束了,最后邓老师提到《俺爹俺娘》这组照片,让我想到,不管是影像,或者是文字记录的一些说明也好,甚至人类学所研究的一部分内容,会不会就是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情感。 比如说我们现在组织春节民俗的摄影比赛,就是因为人类在春节的时候会有喜悦的感情,或者他们的信仰背后有什么更深刻的感情,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 今天感谢邓老师,还有现场的各位网友,谢谢邓老师为我们的比赛在方向上做了一些点拨,可以给后面继续投稿的朋友一些参考。 邓启耀:但是要说一点,说到容易做到难。一定请拍照片的朋友,不要因为任何的批评而有什么感觉,我说的话就当耳旁风,可听可不听,因为你们去做了,总比说的人好。 谢谢大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