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画中的三维时空构图
试论汉画中的三维时空构图刘辉
汉画像石不仅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经济和政治,其丰富多样的构图,也令人叹为观止,体现出汉代艺术辉煌的成就。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在《礼仪中的美术》一书中说,中国绘画空间发生巨变是在南北朝时期。但笔者通过对一些汉画图像的研究发现,早在汉代,先民们已经不满足于对物象作二维的描绘,为了丰富艺术的表现力,开始对深度时间与空间的探索,出现了打破时空界限的奇特构图。这就促使我们要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汉画,解读这种新视觉中存在的奥秘。
一、汉画中的三维时空构图与特点
1、三维时空汉画的构图
山东嘉祥武梁祠东壁,画像分五格,由上至下,第四格第三组物象刻画了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画面左起依次为:一大臣、抚琴操匕首的聂政和坐在榻上的韩王;远处(上方)一持剑之人前冲,旁题刻“聂政”。
该图的下方,聂政在王宫里抚琴演奏着乐曲,韩王听得兴致勃发,旁边的大臣热烈地鼓掌。就在此时,聂政突然从琴内抽出匕首刺死了韩王。
此画面已经把故事交代明白,描绘的也具体、生动且细致。故事至此本该结束,那么,上方为什么要刻画持剑之人、持剑者又是何人?朱锡禄先生认为他是韩王的卫士;笔者认为他应该是聂政。艺匠为什么要在上面再刻画一个持剑的聂政呢?据《太平御览》卷五七八卷引《大周正乐》记载:“聂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时不成,韩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韩王不得,走。政逾墙而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鼓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记述聂政对韩王进行了二次行刺;第二次是于琴中藏匕首,第一次是持剑,所以,上部是交代其第一次行刺韩王未遂的故事。而且图中物象也可佐证:其一,“聂政”的榜题刻在他旁边,是艺匠刻意标明此人就是聂政。在同一格的“要离刺庆忌”图中,“庆忌”的榜题也是安置在下面庆忌的旁边;同一画像第三格的魏汤故事中,为了明确下面身材矮小的下跪的人是魏汤之父,榜题被拉下刻其跟前;第二格“齐义继母”故事中的“死人”也是这样。而该图却没有如此,原因就是已经在上面标明了聂政,下面聂政的形象明确无须再次表明。其二,从画面上看,此人持剑冲向的对象并不是下面的聂政。其三,上方的聂政,也意味着远景或过去的时间概念。
匠师所以要刻画出第一次刺韩王的聂政,其理由是:1、对第二次刺杀的画面具有衬托性,展示出二次刺杀事件的完整过程。2、为了彰显聂政顽强的复仇精神,以及其顶天立地、不畏死亡的气概。正是因为在上面刻画一个持剑的聂政,恰恰展示了艺术家的匠心独具:物象已经脱离了平面的描绘,在随着上面持剑聂政的出现,而使人们的视线推向了过去的时间与地点;当再注视到下方的聂政时,人们的思绪又被拉回到了正在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把故事的发生过程转化为了一个立体的影像。所出现的穿越时空界限的艺术表现手法,使画面随之向纵深的时空延伸,不同的时空被融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
无独有偶,安徽宿州市出土的“凯旋图”,也是用此方法构图。画面分为三格,中格中部,层层进深的房屋内,一汉军副将向主将禀告胜利战况,其身后有二名胡俘,后面的俘虏被反绑双臂,众将士随后押解;用较大的画面渲染了凯旋与欢庆的场景,强化了该部分的重要性。中格的右上角,二名汉将骑马用弓箭向左射二名胡骑;胡骑亦一边回击一边溃逃。汉代艺术家把这部分辅助的画面略写,作为主体的陪衬场景。在同一格里,过去与现在发生的两个事件被组合为一个不可分割地肌体。同样由于刻画了陪衬的场景,而使故事的情节不再是平面的铺排,画面向深度的时空拓展开来。
武梁祠后壁画像,画面第二格的“孝子董永”故事中,右边董永之父坐在大树下的辘车上,手拿鸠杖,董永在左边,上方有仙女飞来。
《太平御览》411卷人事部52孝感条下引刘向《孝子图》曰:“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妻。’是于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
汉画董永故事同样是三维时空的构图。下方董永父子的画面是过去的场景,上方降临的仙女是刚发生的事情。因董永的孝道,得到了织女的帮助。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故事,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交代了事件的前后过程。
尽管此类构图的画像目前仅见三幅,然而,它在汉画艺术宝库中却闪耀着令人惊叹、神往的瑰丽光彩。
2、三维时空汉画的其他表现形式
三维时空汉画构图,除去上述二例画像外,目前还发现现其他三种类同的画像:
(1)、《嘉祥汉画像石》图91,画面分四格。由上至下的第三格,左边一组六人,中间正面站立幼年成王,周公与召公恭立其左右,以示二人辅佐幼主,其他的大臣站立在他们两侧;右边一组站立三人,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在中间正面站立者也头戴王冠,身体高大,身垂绶带;此处刻画的应当是成年时期的成王,其两边各一人弓身而立。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所以,右边一组三人是描绘成王亲政和周公与召公归臣子之位的画面。整格画面通过二个事件,描述了周、召二公辅佐幼年到成年成王的过程。
朱锡禄先生在《嘉祥汉画像石》书中只谈到此格左面周公辅佐幼年成王的故事,却没有对右边的一组三人作出解释,显然更没有认识到二组画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2)、武氏祠后壁小龛西壁,画面分四格,由上至下的第二格有两组画像。蒋英炬等先生认为左边一组为梁高行的故事。画面左起,一贵妇面向右坐在榻上,一手援镜自照,一手当胸,左上一榜无题,其前一女侍左向跪,手右指。右边一戴冠的男子执笏下跪,右上一榜无题,其后跪二人;右边一组为“赵氏孤儿”的故事。
但如果从整体来分析,左边的画面与右边的“赵氏孤儿”一起,就构成了一组描绘一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史记•赵世家》记载:“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韩厥告赵朔趣亡。……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来,又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帮助下,终于保全了赵氏孤儿。
所以,左边的一组画像,榻上的女子是怀孕在身的晋国大臣赵朔的妻子,面对屠岸贾即将实施的对赵氏的捕杀她一无所知,正在家中揽镜自赏。此时,韩厥前来密告凶讯,让赵朔逃走,赵朔不肯并请求他保全自己的妻子,因此赵妻后来方能进入王宫躲藏;右边一组画像,躲到宫里及分娩后的赵朔之妻怀抱婴儿,面对屠岸贾再次的搜捕,赵朔的挚友程婴前来出谋划策,最后终于保护了赵氏孤儿。左边一组描绘了故事的开端;右边一组交代了故事结果,画像与《史记•赵世家》的记载基本符合。
(3)、武氏祠后石室第二石,画面分二格。下格坟墓的右边,墓主夫妇奔向阴间(坟墓);左边有为墓主送别的亲人、仰望天空的随从。阴间(坟堆)里云气飘出,乘坐车辆的男女主人与仆役都身生羽翼,随着云气飘然升入东王公和西王母的仙界。
墓主夫妇二人奔向阴间(坟墓)而升仙的景象,让人联想到坟墓中也有人在里面生活,把只能看到的坟墓表象,进行了心理的透视化处理。而坟墓就成为传递阴、阳、仙三界信息的一种“介质”,以此揭示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当阴间的人物升天时,随从在仰望着,送别的亲人在注视着,目送着墓主夫妇升入仙界。这一场景,不但形象地展现了汉代人的升仙梦想,而且艺术家通过丰富的幻想,让生命在人间、阴间与仙界三个时空中自由地穿梭,描绘了三个时空变化的过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3、三维时空汉画构图的特点
能够发现,上述出现的新的构图形式,画面看似散乱,实则是艺匠在利用三维时空的构图理念把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过去常见汉画的构图基本都表现的是二度的平面,三维时空汉画的表现形式,不仅刻画与同一故事相关的此时此地的场景,还刻画了彼时彼地的画面,摆脱了汉画中常见的平面绘画的法则,进行了深度的时空延伸。利用内在的联系使画面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画面的内涵更加丰富,容量更大,时空能够倒流,让过去与现在发生的事件都历历在目,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故事更加丰满。尽管此类构图极为稀少,却能看到汉代艺术家对新的艺术领域探索的足迹,使汉代艺术焕发着神奇的魅力。
总之,三维时空汉画中打破时空界限构图、具有立体的影像,是其最鲜明的特点。此外,还兼有二维绘画所具备的画面布局的主次、远近、呼应、虚实、繁略等艺术表现手法。
二、三维时空汉画与西欧美术的异同
尽管三维时空汉画与西欧的美术创作具有某些相同点,但因在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有所区别,所以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三维时空汉画与西欧美术类同点:在构图上,使所有的因素完全协调,保持多样的统一;以线条状物、传神是基本的表现手法,线、面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以各自的艺术语言在描述故事,表现着美或丑、颂扬或批判等思想情感,通过视觉形象的描绘,再现生活。物象注意主次,构图讲究均衡,写实性强。
三维时空汉画与西欧美术的区别:西欧美术一般注重解剖学,运用正确的人体比例、透视,在表现形式上还都是采取二维的平面,如意大利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的名作《西斯廷的圣母》油画中,描绘了圣母怀抱婴儿耶稣自天而降人间的情景。当圣母玛利亚降临时,在人间等候圣母的是两个下跪的人物,右下方的是罗马教皇西斯廷;左下方是圣徒瓦尔瓦拉,二人仰望着圣母,最下方是两个长着翅膀注视着圣母的小天使。虽然此油画出现不同的空间,但还处于瞬间同一时间的平面上;三维时空汉画表现出很强的写意性;可以创造出一个故事的不同时间和空间;也比法国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早了1800多年。
立体主义与三维时空汉画又有不同之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其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主观唯心主义是立体主义艺术实践的理论基础。立体主义绘画表现的主要是几何图形,少数是人物,是唯心的;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三维时空汉画则表现的是作品的具象性和事件的完整过程,追求现实的成分居多,并且努力表现事件的描述性。汉画是运用立体形式的构图;立体主义则是一种美术中的技法。
三、三维时空汉画的意义与影响
汉代三维时空构图的表现手法并没有被后人忽视也没有失传,而是被继承与更加娴熟地利用。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阿特肯斯美术馆的一件著名北魏石棺上刻画了孝子王琳的故事,此中的“人物随心所欲地在一个三度空间中来来往往”,就是有力的证明。而巫鸿先生说“南北朝时期(386—589年)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巨变时期。在这三个世纪中发生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系列划时代事件,包括佛教石窟的广泛建造、著名画家和书法家的产生以及在视觉感知和绘画表现中的深刻变化。根据以往论者,其中最后这项成就以绘画空间的发现为代表”,“南北朝以前的绘画从未使用过这种构图。我们在汉画像石上所见到的常常是‘平贴’在上面的一些剪影”。恐此说法欠妥。从上述汉画可以看出,汉代已经出现了三维时空构图,比南北朝还早了二百余年。由于艺术具有传承性,所以南北朝出现的空间绘画艺术是建立在汉画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南北朝的艺术成就来源于汉画。
综上所述,这种奇特构图,让观者把视点、思绪和想象都结合起来进行观看,抓住了故事之间内在的联系,使图像已经不是平贴于二维绘画媒介的表面,而是引导观者的目光和思绪,穿越了这个负载画像的平面向纵深延伸,产生了一个新型的艺术视觉的构图理念。这种新的构图理念和方法,是艺术家们探索和艺术实践的结果,使得故事的叙事性和艺术表现力更加厚重、更加丰富和完美,在艺术的道路上出现一次大的跨越,为后世美术所效法,还影响到了以后的戏曲、文学、电影等领域。
注释: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4,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冯其庸题评、刘辉编著:《汉画解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7,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朱锡禄:《嘉祥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
蒋英炬、吴文祺:《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78页,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年。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30,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薛锋、王学林:《简明美术词典》,42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苏•奥夫相尼柯夫、拉祖姆内依著,冯申译:《简明美学词典》,73页,知识出版社,1981年。
巫鸿著,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690-692页,三联书店,2005年。
巫鸿著,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685页,三联书店,2005年。
巫鸿著,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690-692页,三联书店,2005年。
本文发表在《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第12期
请惠顾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hui88”和www.cnhhxs.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