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weiping 发表于 2009-6-22 00:36:13

“天地水三官信仰起源”考

“天地水三官信仰起源”考
雷伟平(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天地水三官信仰是中国传统道教的神祗,本文从两个方面考查其起源,首先分析天地水三官信仰形成前的天地崇拜,其次从巫医的角度来分析三官信仰最初的巫术含义。由于三官又称三元,因此本文又进一步探讨三元什么时侯出现在文献中,以及它与三官何时互称。
关键词:三官起源天地崇拜治病巫术
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中,有三位神祗——天地水三官大帝,他们在道教神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天地水崇拜演变而成。天地水三官信仰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诸多的文化事项。历来都有学者关注天地水三官信仰的起源,明朝的学者王逵认为三官源于五行说;而今人宗力、刘群认为天地水三官源于自然崇拜,尹邦志则持图腾说,认为三官源于巴蜀地区的鱼凫图腾崇拜。本文认为迄今为止学界对三官信仰起源的研究还不透彻,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
在文献记载中,古人认为冒犯神灵会生病,治疗的方法则由巫师作一定的仪式,上达神灵以使神灵知晓病人已经知错,请求神灵原谅病者的过错。天地水三官信仰最早就出现在张鲁张修为信众治病的过程中,他们用符水治病,并采用一定的仪式,如“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用符水治病和请祷之法来自于巫术,采用的仪式:作三通则是将天地祭祀的方法引入到治病巫术中。可见三官的起源与古代祭祀天地、古代巫术有关,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天地水祭祀
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以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下面首先从甲骨文中找出一些线索。
从丰富的甲骨卜辞看来,殷商时代,在武丁时就有了高高在上主宰着自然和人类一切命运的“统一之神”。他们相信在天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具有人格和意志的至上神,名叫帝或上帝。 根据殷商卜辞,该崇拜还处于初级阶段,所用之法——占卜比较频繁,内容涉及生活的诸多方面。卜辞所祭祀的可分为相应的三大类:
“甲、天神。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雨,雪
乙、地示。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
丙、人鬼。先王,先公,先妣,诸子,诸母,旧臣”
首先来看天神:“在卜辞中,上帝有很大的权威,是管理自然与下国的主宰。有如下的能力:
a、令雨: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前1.50.1
帝令雨足(年) 明1382等,根据陈梦家帝的功能之一即是掌管着雨的多或少。
b、降祸:帝其乍王祸——帝弗乍王祸 乙1707,4861
帝其乍我祸 乙5342
雨,帝异□降兹邑祸 库134
降祸的对象是我、王、邑。
c、令风、降食等十六种功能。
上帝掌管的事情是:年成,战争,作邑,王之行动。它的权威和命令所及的对象是天时,王,我,邑。”
天庭如同人间一样,也有朝廷和使臣。天神中还有其它六神,如日,东母,西母,云,风,雨,雪,其中的雨神可理解成最初的水神。
其次看地示。卜辞祭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公土,一类是某地之社。如:
寮于□土 乙5325,……
亳土乡 甲2773 廪辛卜辞。
祭土即祭社,文献中记载极多:大雅帛“乃立冢土”传云“冢土,大社也”。 在山川诸示中,主要探讨对川的祭祀。如在卜辞中:
“寮于洹,前6.60.3 武丁卜辞;
辛丑卜寮禺(有‘水’旁)三牢,佚234.” 。
這些都是對川的祭祀,祭祀的方法是寮。在卜辞中,祭河所用的方法最多的是沈和埋。
最后的人鬼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故不作论述。
据上述可知,殷商时期就形成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神灵体系。在天神系列中,上帝不仅掌管祸福,还掌管雨雪等,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雨雪来自天上,自然由上帝掌管。在地示崇拜中,祭祀川即祭祀水。可见,人类天地崇拜由来已久,而水作为天或地的一部分而囊括在天地的祭祀中。
到西周时期,周文王灭商之后,接纳了殷商的神灵祭祀体系,祭祀天地也成为周朝的传统。“郊祭”“祭社”是在都城祭天地的典礼,是西周王朝最重大的祭祀仪式。《尚书•召诰》记载召公和周公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周公朝(早)至于洛,则达观新邑营(通盘观察新邑的经营情况)。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早)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用公文命令許多殷的領袖,包括侯甸男等諸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许多殷人领袖奉命从事工作)”。说明周召二公开始营建洛邑,在命令殷人动工之前,曾举行“郊祭”和“社祭”的仪式,这是祭祀天地的隆重典礼。
在《周礼》中可见西周时的神灵体系,它也继承了商的传统。《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所祭祀的对象,可分为三类:
甲、神,天神,大神。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雨
乙、示,地示,大示。社、稷、五祀、五岳;山、川、林、泽;四方,百物
丙、鬼,人鬼,大鬼。先王
祭祀天地人鬼在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其中禋祀、实柴祀、槱祀都是用烧柴的方法来祭祀天神,对雨师的祭祀包括在天神的祭祀之中;在祭祀地示时,用血祭社,以沈的方式祭祀河流。与天地相对应,在人间的政治制度中,出现天官地官的称号,在《周礼•天官冢宰》中有记载: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在天官冢宰下的小宰之职中又含天官地官,“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以官府之六属举邦治:一曰天官,其属六十掌邦治,大事则従其长,小事则专达。二曰地官,其属六十掌邦教,大事则従其长,小事则专达。三曰春官,其属六十掌邦礼,大事则従其长,小事则专达。四曰夏官其属六十,掌邦政,大事则従其长,小事则专达。五曰秋官,其属六十掌邦刑,大事则従其长,小事则专达。六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大事则従其长,小事则专达。” 将自然界的天地四时与人间的官职相配比。天官地官的职责同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的是相同的。天官地官在此出现只是官职而已,与天官地官相对应的真正的神灵是天神和地示,其代表就是昊天上帝和社。
祭祀天地既然是传统,那么水的祭祀呢?水的祭祀一方面融入到天神的祭祀中,也就是使用烧柴的方式对雨师祭拜;另一方面在祭祀地示时采用“沈”牺牲的方式对川的祭祀。
如上所述,在殷商时已经出现三位一体的神灵崇拜体系,出现了至上神——上帝。商朝基本上是神权统治,西周虽然接纳了殷商的神灵崇拜系统,但是也形成了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宗族贵族统治,春秋战国时代基本上沿袭了西周的神灵崇拜体系和祭祀仪式。天地信仰仍是春秋战国时代统治者们的主导思想,他们相信政权的更迭,国家的兴亡,以至个人的祸福,均是天决定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郑国大夫们讨论政权归属问题的一段对话,充分说明人们思想中的天命观。公元前544年,郑国伯有掌政不力,政局动荡,统治者中酝酿由谁来接政的事。“(郑大夫)然明曰:‘政将往焉?’裨谌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产?……天祸郑久矣,其必使子产息之,乃犹可以戾,不然,将亡矣。’”郑大夫裨谌以为只有子产上台执政才能使郑国安定,这是天意,否则郑国将灭亡。裨谌的这段话典型地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虔信天的思想。……总之,春秋时人们将人间的一切祸福灾异均归于天,由此可知天命论仍是春秋时代的统治思想。
另外在祭社稷时还要祭五行神。在《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载有五行之官:“……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社稷五祀,主要是指:“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这里有两个信息,一水正玄冥为修和熙,二是土正后土是大禹,是作为社来祭祀的。“正”作何解呢?追溯到殷时的卜辞,“王又岁于帝五臣正” ,帝五臣正是指帝之臣正,即帝庭的诸执司,近于周礼大宗伯的司命司中风师雨师。 此处的水正和土正即是水官和土官(地官)。汉朝杜预在《春秋左传》所做的疏中,对五官做了解释,“五官之君常能修其业,死皆配于五行之神,为王者所尊奉。” 也就说明水官不仅具有作为官职的人性,也有作为配祀的神性。
至此,天官地官水官都已经出现,都作为朝廷的官职而存在。从商至春秋战国仅见天地并称,还未见天地水并称的。这时水官开始明确的出现在文献中,但是他与天神中的雨神,地示中的川还是有区别的。雨神掌管雨量的多少,直接与农业有关,地示中的川则是掌管地面上的河流。
到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的名山大川都设有祠祭,祭祀的上帝为四帝: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祭祀最多的为白帝。当时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於梁父。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記也。” 以祭祀天地。但是在秦的文献中未见有作为官职的天地水的记载。
到汉时,天官的名称再次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索隐》案:此天官非《周礼》冢宰天官,乃谓知天文星历之事为天官。且迁实黎之后,而黎氏后亦总称重黎,以重本司天,故太史公代掌天官,盖天官统太史之职。” 按照这个解释,天官似有两个系统,天文系统中的天官,朝廷官制系统中的天官。
根据《史记》《汉书》《后汉书》,地官水官的记载也都是延续了《周礼》《礼记》等文献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商周春秋战国秦汉这几段时期,国家祭祀天地经久不衰,而由天地崇拜对应到人间形成的天官地官,五行之官因其尽职尽责而与五行之神相配且为王所尊奉,其中的水官,因与五行之神相配祀而具有神性,是官员某一方面品性的体现。总之,天官、地官是天地信仰在人间的变体,水官则是自然崇拜和有德之官相结合的产物。
二、古代巫术
张鲁张修以符水治病,为病人作三通,以向神鬼祈祷和三官手书的形式来解决病人的痛苦,所作皆是巫师的行当。古代巫师兼为人治病,那时人们普遍认为,生病是由于天地等神或鬼作祟,只有巫师可与这些神鬼沟通交流,治病的重任自然落在巫师的肩上。对于巫师而言,为人治病是他们的主要服务项目,就其法术而言可谓之巫,就其治病而言可谓之医。 巫师通过一定的手法,来与鬼神交通。在张鲁的治病方法之中,“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采用的治病方法有祈祷之法和作三通,像这样的方法在古时常用于治病过程中。
巫师治病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卜辞中,在殷墟卜辞中这样叙述到:
“(100)贞亡降疾。(龟二、二一、八)
(101)贞亡降疾。(龟二、二一、一二)
降疾者,疑即上帝天神所降之疾病。在卜辞中,‘帝降祸’‘帝降叹’之辞又屡见不鲜。” 治病的方法则是“希望天神之赐愈,及祷于其祖妣而已”。 即向天神或者祖妣祈祷,以求病愈。
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延续了这一传统,经常靠占卜问病求治,《周礼•春官•大卜》把卜问治病列为八事之一,即:“以邦事作龟之八命。……八曰廖。” 《尚书•金滕》记载了这样的传说:“周公祷武王之疾而廖。”周公以祷词的手段治疗周武王的疾病。 在《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四年中注云:“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 在《逸周书•大聚解》卷四中“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无味,以备百草。”不管是在国家还是在民间,都重视以巫治病,采用的方法大多以向神祈祷为主。秦汉两朝,巫师治病愈演愈烈,在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简184:“戊己有疾,巫堪……。” 在《史记•封禅书》中:“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至。” 天子生病大有有病乱投医之意,巫师和医师全部出动为天子治病。人们在相信医生能够治病的同时,也相信巫术的实用性。秦汉时期巫觋的治疗方法有咒术医疗等,咒术医疗行为是根据歌舞降神、征兆、占卜、祝咒等的手段,来诊断或治病的方法。秦汉人相信以这些方法能够治病。如马融的《广成颂》云:“导鬼区,径神场,诏灵保,召方相,驱厉疫,走祥。”这种仪式的根本意图在鬼的解除等。秦汉人一旦发生疾病时,就会以这种仪式来驱逐侵入体内的恶鬼。不仅如此,他们还相信以符咒能治病。如《后汉书》载云:“初,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问之。” 祷词禳病,其实质是调整生病者的精神状态,达到一定心理治疗的目的。人们相信向天神祈祷、驱逐鬼神便可使人病愈,就会产生祷于天神、驱鬼避邪的仪式。
在巫术治病的过程中,祈祷是重要环节。以祈祷的方式为人治病,在《太平经》中有所记载,它是早期道教的重要著作,赞成举行祷祭的活动,以此祈求赦免罪过、祛除疾病。卷72《斋戒思神救死诀》所谈其中疗法便包括祷祀,“或有长于祀者,复除一病” 。《太平经》卷114《病归于有费诀》也说:“今世之人,行甚愚浅,得病且死,不自归于天,首过自博叩头……积有日数,天复原之,假其日月,使得苏息。” 经文讲述叩头自博,以表达谢过之意,终得神灵谅解、解除疾患折磨,病人得以复苏,延命有望。不过,从历史的传承来看,《太平经》的祷祭活动是对以前传统的继承。东汉顺帝时张陵到巴蜀学道,而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古代巴蜀“具事鬼神”,巫术相当发达,祷祭的传统自然会被继承下来应用到治病巫术中。
在作三通时天地水三官手书,这里天地水是如何进入到治病巫术中的?早在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中:“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瘗。……” 案《尔雅》云: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祭川曰浮沉。” “瘗”亦埋藏之意。在古代只有天子能够祭祀天地,天子的这种特权形成了普通人的向往,天子生病时,可以亲祀天子,以求天地的宽恕,达到病愈的目的。普通老百姓没有这样的权力,只有通过巫术来实现这一理想,将政治制度中已有的天官地官水官借入到巫术中来,天地水三官既然是朝廷的官员,在人们的想象中,天庭也如人间一样,有着朝廷官员等制度,借着这一想象,普通人祭祀天地水则通过天地水三官来实现。
在张鲁张修的治病仪式中,引入了国家祭祀天地水的仪式,运用祈祷的方法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总之,根据上述两方面的论述,可以得出结论:巫师们将国家祭祀天地水仪式与民间巫术相结合,将国家的官员名称借入到信仰中,从天地信仰中截取祷于神灵的仪式,形成天地水三官信仰。此后,天地水三官开始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传播和发展。
三、三元与三官
在历史上,三官又称为三元,在上文中讨论了三官,那么三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又有哪些内容?二者又是何时互称的?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知“三”最早是做生成万物解。《康熙字典》对“元”的释义做了汇总:“《精薀》,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又《爾雅•釋詁》曰:元,始也。……君卽位之一年稱元,古之史皆然。書太甲元年維元祀,虞夏有元祀之文,非春秋始爲法也。又氣也。……又正月一日曰元日。《书•舜典》曰正元日。”认为“元”做“始”、“气也”解,表示最初的意思。由此,“三元”作为词语可解释为生成万物之始。从历史上看对于三元主要有三种说法:历法用语、道教用语、以及科举用语。
首先:三元作为历法用语出现的时期。
(1)、《史記•孝武本纪第十二》中“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其中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均为孝武帝的纪年。西汉时的三元首先是以纪年而出现的。
(2)、唐时徐坚的《初学记》中提到古历法家对三元的看法,他们认为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之始,称三元日,此日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夏历正月初一日,为年月日三者之始,故称三元。又有唐朝颜师古作《奉和正日临朝》诗:“七府璇衡始,三元宝历新。”
(3)、古术数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这一观点在(后晉)劉昀等撰《旧唐书》中。 (亦见于《晋书•苻坚载记下》:从上元人皇起,至中元,穷于下元,天地一变,尽三元而止。)一百八十年为“天地一变”之周始,合称“三元”。
比较上述材料,三元作为历法用语始见于《史记》,即西汉孝武帝时期,当时“三元”作为孝武帝继位第四年的纪年。
其次,三元作为道教用语出现的时期。
(1)东晋时的经书《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道教的三元记录。
(2)旧以夏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源出于道教。唐玄宗撰《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愆罪焉。”
(3)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宋《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三元在历法中应用逐渐广泛,到东晋时,已经被借用到道教中,来表示神灵。
最后,三元作为科举用语。
三元作为科举考试用语,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为三元,明朝也以廷试的前三名作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
综上所述,三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凡用三可以概括的大多可称为三元。最早应用三元的是历法,出现在《史记》中。这就和古人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清朝的赵翼在《陔余從考》中考证三元和三官的起源,他认为“然张衡等但有三官之称,而尚未谓之三元。”三元晚出于三官。事实上,作为历法的三元很早就已出现,只是直到北魏时才用于道教。
三官信仰指天地水信仰,三元中含有天地水的成份,三元在这一点上与三官重合,二者是三元包含三官的关系,可用三元称三官盖缘于此。三元和三官又在什么时间互称的呢?目前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学者根据《宋史•方技传》的记载:“苗守信上言: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錄人善惡。” 认为三元和三官互称是在宋朝;第二种观点,在卿希泰的《中国道教》中提出,根据北周末年成书的《无上秘要》认为三元和三官联系起来是在南北朝时期。《无上秘要》是北周时期所编制的道教类书,说明在北周以前,三元和三官已经互称。本文认为至迟在东晋时期,三官和三元互指。在东晋时的经书《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中,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上元一品天官,……中元二品地官,……下元三品水官,”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此时已经开始互指。三官和三元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曲线,但是他们的交点是天地水,相交的时间至迟在东晋时期。
如此可见,三元起源于古代历法,是历法的表现形式,在后来的发展中才与三官信仰结合起来,专指天地水信仰。三元和三官互称之后,但凡称三元大帝即是三官大帝,三元宫/观即是供奉三官大帝。三元日(阴历上元日正月十五天官的生日,中元日七月十五地官的生日,下元日十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从天地水三官大帝在东汉进入道教的殿堂之后,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期,到隋唐宋三朝则是三官大帝的兴盛期,尤其是唐朝,在政府的支持下,三元日都有着盛大的活动,对三官的祭拜达到了顶峰。宋朝恰是延续了这一状况。随着元朝的建立,三元信仰随之衰落。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虽然道教受到政府的压制,但是三官信仰走向民间,在民间获得了复苏,并有大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天地水三官起源于自然崇拜,其实质是将古代祭祀天地水的仪式和治病巫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在国家和民间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天地水三官信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篇章,它的起源是先秦时期乃至于东汉时期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之一。它的起源,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天地祭祀与治病巫术互相融汇的现象。研究至今还存在的三元信仰的起源问题,对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古典著作:
1、《三国志》《魏书》卷八张鲁传引《典略》,中华书局,1982年版;
2、《二十五史》,上海书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
4、(后晉)劉昀等撰《旧唐书》第八册,中华书局,1975年;
5、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今人著作:
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2、胡厚宣,胡振宇著《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詹鄞鑫著《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其中的文章《殷人疾病考》。
6、 刘瑛《<左传>、<国语>方术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7、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
8、 (韩)文镛盛著《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华文出版社,1999年。
9、 顾德融, 朱顺龙著《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 本帖最后由 leiweiping 于 2009-6-22 00:40 编辑 ]

leiweiping 发表于 2009-6-22 00:37:42

敬请诸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了。

[ 本帖最后由 leiweiping 于 2009-6-22 00:46 编辑 ]

刘晓春 发表于 2009-6-22 11:11:26

如果是参加论坛会议的论文,请再寄一篇到zhuhai09@126.com,并附上通讯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以便联系。

leiweiping 发表于 2009-6-22 21:51:56

好的,这就发,我還以为不用发了呢。谢谢刘老师提醒。

南池子 发表于 2013-9-23 13:04:09

三官信仰的源流倘若首先定位在”天地水“三官,然后从道教一派溯源,倒也是如此,至少即便是五斗米教的仪式很明确出现天、地、水,尚有《仪礼》为佐证。又见宋濂《跋三官祠记》里面也只是将此仪式作为三官信仰得名之出处。但也不能直接推断当时出现了三官之神职。

翻阅文献也不是如此简单的一种说法。明代归有光在《汝州新造三官庙记》里质疑过上面说法的不可信,因为他所处的是时代里还有其他的源流之说。《历代神仙通鉴》里面记载的三官却是尧、舜、禹,另外《三教源流圣帝佛祖搜神大全》里面记载的却是陈子椿三子为三官,此说法据《中国神仙大全》里提到是北魏寇谦之所编造,待考证。此外,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里面提到了明英宗朝曾编纂《三官经》,同时明《柏斋集》卷八有《三官庙记》,也无法肯定三官之来历就是道教,同时提到了当时的三官经。真正出现三官封帝是在明末崇祯。此外,唐代《酉阳杂记》也提到了另一种三官之说法,言”三官清鬼“。

换言之,做源流演变本身也只是在发生学意义上的文献追溯,倘若一开始就只取一瓢饮的话,那就流于一个一点线性进化的窠臼里。其他说法即便是比这个说法晚,也不能忽视其他的不同源流,就后者说法而言,它也是一种新的“源流”,甚至可能是一种新的教派观念的产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地水三官信仰起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