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发表于 2009-10-28 15:50:08

三帆中学重阳节班会令我感动

三帆中学重阳节班会令我感动
    萧 放


    今年我带本科生教学实习,地点是三帆中学(北师大二附中初中部)。我们小组有6名同学,分别安排在初一年级、初二年级语文教学组。前几天听了初二年级实习同学教学课,讲的是杨绛写的《老王》,课文对于启发同学爱心,颇有意义。班主任工作也是实习内容之一,昨天下午是班会时间,我想趁机了解一下实习同学的工作情况。初中的三位班主任实习同学,有两位讲期中考试动员,只有一位特别,她以重阳节为班会主题。我听说后,马上想要参加这样的班会。这不仅是我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也因为本人从事传统节日研究,虽然应北京市教育局德育处邀请给中学老师做过有关传统节日的报告,但没有亲自观察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反映,这是一个绝佳时机。
昨天重阳节,北京秋高气爽。我下午2点50分按时来到三帆中学初一(13)班。同学们还在静静地听学校有关期中考试动员课,一会儿广播结束,班主任也是语文任课老师殷老师将广播中的内容归纳成几句话写在黑板上,并简要讲解。接着宣布请实习老师主持重阳节主题班会,顿时班级活跃起来。
    主持班会的有两位实习班住任,一位是外文系来实习的同学,她首先问:“同学们都喜欢什么节日?”我听见同学纷纷抢答,我听到最清晰的是“儿童节”与“圣诞节”;接着老师问:“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寒食节”,从嘈杂的回答中,居然这一节日名称最响亮。我觉得颇疑惑,寒食在中国局部地区有遗存外,基本上是一个历史节日,同学们如何印象深刻?这一疑惑在班会结束后向同学求证过程中明白,原来他们刚学过有关介子推传说的课文。
    老师又问:“今天是那一个传统节日?”能回答“重阳节”的并不多。实习班主任就给大家讲重阳节概况,然后进入重阳主题班会下一环节,语文实习的班主任黄偲奇主持有关重阳节俗问答,规则是同学如果回答不出,可从锦囊中寻求帮助。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提问的第一个题目是重阳节名的判断,列举了菊花节、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蓬饵节等五种节名,请同学们排除其中一个不正确的节名。同学们纷纷排除女儿节,结果应该是蓬饵节。第二个题目针对女儿节设题,重阳女儿回娘家,哪一种称呼是正确的,同学们纷纷作答,黄偲奇没有作出判断,给我一个机会,她说“请我的专门研究民俗学的老师来告诉大家”。同学们也特别用掌声对我致谢。接着老师引用了几则描写重阳的古诗,让同学在品味古诗中了解重阳的故事。在一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议论分组作答,然后班主任老师用诗词的注文让同学领会正确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引起了同学求知的兴趣,开阔了同学视野,也有利于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历史的素养。
最后,班主任将重阳节俗讨论引导到敬老的主题,用幻灯片的形式给同学展示了人如何从婴儿成为大人的过程,其中父母如何操劳,如何衰老,告诉年轻人应该如同父母当年牵着自己的手那样去搀扶老了双亲。幻灯片在和缓的音乐伴奏中,展示着一幕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与爱恋。刚才还是欢呼雀跃的同学,此时静静观看,不时传出一声声叹息,这场景真的动人。老师最后的作业是让同学回去给家里的老人道一声祝福,尽一分孝心。虽然班会只有短短三十五分钟,但令人感喟、回味的东西太多,这是一次难得的不常见的完美的班会,只是我笨拙的笔不能尽摹班会情形。
    当殷老师感谢实习班主任的工作,并对我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表示感谢时,在同学们热烈掌声中,我眼睛湿润了,很久没有在中学课堂中有这种感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作中学教师的幸福,我们能够以真善美的传统文化影响少年;同时我也体会到同学有这样老师的幸福,老师能够在他们需要精神与知识帮助的时候,以这样方式共同探讨人生的智慧。因为成长年代的关系,我在作学生时是从来没有过这样待遇的。当然这也许是北京的重点中学中才会有的情形。
   由这堂重阳节主题班会,我更加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进课堂的必要,要让我们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兴趣,就要从这样的一节节小课、小班会开始,结合中学语文教育,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厚内涵,让我们的孩子对它有感觉有感情,唯其如此,传统节日文化的明灯才能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附记:参加班会后,我觉得必须写点东西,正好今天上午有空,写出一些自己的感受,供大家分享。2009年10月27日(己丑年农历九月初十)

[ 本帖最后由 1217 于 2009-10-28 15:51 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帆中学重阳节班会令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