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4|回复: 3

北京师范大学展示周之学科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0 08: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点概况

一、历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点已有58年的历史,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建本学科点,1953年招收新中国第一批民间文学研究生,1955年成立全国高校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从此本学科点成为全国民俗学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钟敬文、许钰、张紫晨、陈子艾、刘铁梁、董晓萍等几代学者的持续努力下,本学科点始终保持在全国同行中的领先地位。自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以来,在2001年、2007年连续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本学科在国内一直保持学术传统的优势,是国内民俗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有着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相对合理的人才结构、成熟的研究方法及丰厚的科研成果。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百余人,为中国民俗学事业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
   学科点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社会学”一级学科双重框架内,注重保持民俗学自身特色,拓展民俗学与社会学、人类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相邻学科的交叉研究,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获得相关部门的重视与肯定。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设有理论民俗学(含历史民俗学与民俗志学)、应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三个方向。
   其中理论民俗学是学科的基本方向,体现了本学科点的传统优势。钟敬文先生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思想是民俗学学科建设的指南。理论民俗学是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重要基础,影响到中国民俗学学术品格与未来发展。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是刘铁梁、萧放两位教授。主要建设成果有:《钟敬文文集》(五卷)、钟敬文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俗史》(六卷)、刘铁梁主编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经典》和《中国民俗文化志》、董晓萍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及其专著《田野民俗志》、萧放的《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等。
    应用民俗学方向是已完成的十五规划建设中的创新点。主要根据现代多元文化交流和国家文化建设对民俗研究、民俗评估和民俗运用的增量需求,从数字民俗研究和利用的层面,构建了应用民俗学的建设平台。以十五期间本学科点承担的211、985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为依托,以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高校合作为途径,完成了民俗数字环境、民俗数字科研、民俗数字教学和民俗数字交流等系统的基本建设。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是董晓萍、色音两位教授。主要建设成果有:董晓萍主持完成的“民俗图像电子典藏库”、“数字故事博物馆”、“数字民俗地图演示模式和数据样本”、“华北节水水利与电子书”、《全球化与民俗化》等。
    民间文艺学是本学科点重要学术方向之一,钟敬文等学科点的前辈大多以此为主攻方向,积累长久、学术经验与成果丰硕,研究势头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学科点继续稳定建设本方向,在民间叙事学、母题(主题)研究、情境研究、神话故事的国际比较研究方面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争取在民族民间文学方面开拓新的研究空间。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是万建中、杨利慧两位教授。主要建设成果有: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和其主持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及“外国民俗文化名著译丛”、万建中的《民间文学引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杨利慧的《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等。
本学科点计划在未来拓展环境民俗学与技术民俗学方向,以适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学术带头人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为董晓萍教授、刘铁梁教授;学科负责人为董晓萍教授。
    董晓萍教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现代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志学;共出版著作25种,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全国民俗学界有重要影响。所获奖项有国务院特殊贡献奖(2000年)、中国文联首届学术著作奖“山花奖”二等奖(2001年)、北京市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2004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二等奖(2004年)、中国文联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二等奖(2004年)。
    刘铁梁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普查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在庙会与民俗宗教、地方民俗志等方面;其提出的村落民俗研究理论在民俗学界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提出并开展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写作的实验;主持“民俗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研究”国家项目及其他国内外合作项目。
四、标志性成果
    1.“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2001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所建立的中国民俗学理论体系,运用于民俗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起着引领全国该学科发展的作用。
    2.“中国民俗史”丛书,含《先秦民俗史》、《汉魏民俗史》《隋唐民俗史》、《宋辽金元民俗史》、《明清民俗史》和《民国民俗史》六卷。这套丛书首次对中国民俗事象史和民俗文献史做了系统清理,展现了中国民俗学派学说的深厚历史基础,也丰富了世界人类文化史。
五、人才培养
    本学科点研究生培养已经有54年的历史,钟敬文先生开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风得到稳定传承,在新的建设期间,本学科点继续贯彻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做好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主抓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论文质量。重视研究生、本科生论文选题的指导工作,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本学科点导师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并利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博士生是本学科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从生源选择开始,注意与本学科点研究方向的重要课题需要结合,做到人尽其才,实现人才培养的快速高效,推出一批代表本学科较高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2003-2008年共招生研究生15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9名,硕士研究生92名,留学生6名。授予学位人数共98人,其中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62人,毕业留学生3人。

[ 本帖最后由 林烟 于 2010-1-10 08:12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0 09: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师大真是厉害,第一天展示效果惊人
发表于 2010-1-10 19: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师是我向往的民俗学圣地
身在其中更觉学海广阔
要努力
非常努力
发表于 2010-1-15 12: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震撼啊
学海无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22: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