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展示周之导师篇:萧放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副会长,亚细亚民俗学学会中国支会常务理事,台湾辅仁大学《先秦两汉学报》编委。 曾任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1983年、1986年先后在湖北大学本科、江西师大研究生毕业获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86年开始在江西师大、湖北大学担任科研教学工作,1989年任讲师职务。1991年至1992年在北京师大中文系作访问学者。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攻读民俗学博士学位,1999年6月获民俗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继续跟从钟敬文教授在北京师大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曾任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中国文化史、中国通史、民俗文化学、中国民俗学史、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大学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同时,在科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在省级以上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8部,曾多次获奖。
研究方向:历史民俗学、岁时民俗研究。
开设课程:历史民俗学、中国文化史、民俗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
一、著述
1.《荆山楚水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2.《中国文化厄史》(合著、第一署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3.《有容乃大》(文字撰稿)武汉大学音像出版社1994
4.《智慧的迷宫》(中国民间文化精品系列之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5.《<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
7.《传统中国人的岁时风习》(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出版韩文版,2006
8.《湖北文化史.风俗篇》(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9.《话说中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汉英双语版), 2008
10.《中国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
11.《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作者之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2.《话说春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汉英双语版), 2009
13.《春节》,三联书店,2009
The Chinese Festivals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09.9(合著)
二、编著
1、《中华风云人物通览》主要撰稿人武汉出版社1996,12。
2、《智慧的迷宫》编著,中国民间文化精品系列之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
3、《中国古代侠客传奇》主编1993.7。1994年10月再版。华侨出版社1993,
4、《僧道小品》参编珠海出版社1994,10。
三、教材编写
1、《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本人参加撰写部分章节,并为审定小组成员,本书获国家图书提名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1。
2、《中国文化概论》参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四、古籍整理
1.《资治通鉴简注》(合注、第一署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2版
2.《二十五史精选》(明史卷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1
3.《欧阳修散文》(中国古代十大散文精品之一)大连出版社1998.3
4.《白话二十四史•明史卷》主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7
五、承担课题
1.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 《转型期的民俗文化研究》(2000,主持人)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俗史研究》(2000——2006协助钟敬文先生主持完成)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节日与当代节日文化关联研究——民俗时间意识的传承与演变》(2002年)
4. 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重大项目《辽金元民俗文献史与数字化管理系统》(2004,主持人)
5. 北京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岁时节日研究》,(2006,主持人)
6. 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重大项目《明代民俗文献史及数字化管理系统》(2006,第二主持人)。
7. 北师大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建设项目《历史民俗学》(2008,主持人)
六、获奖
1.《荆楚岁时记研究》 2001年获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2.六卷本《中国民俗史》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钟敬文、萧放等,本书为 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标志性成果之一)
3.《钟敬文与历史民俗学》,中国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03)
4.《荆楚岁时记研究》获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2)
5.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
6.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研究生一等奖,及优秀研究生奖(1998)
7.《荆山楚水的民俗与旅游》获湖北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1996)
8.《有容乃大》(撰稿)获湖北省电化教学二等奖,(1994年)
9.《资治通鉴点注》获湖北大学科研成果三等奖(1994)
10.《经济与文化史研究论文组》获湖北大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 本帖最后由 林烟 于 2010-1-10 08:38 编辑 ] 抢个沙发坐,嘻嘻~~经常听我们陈老师提起萧放老师,很是敬仰:loveliness: 沙发下面坐板凳
萧老师学问渊博而且脾气很好!^_^ 这份列表好像是个不完全展示。
我怎么感觉萧老师的成果,一半多都不在上述列表中。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11 00:19 发表
这份列表好像是个不完全展示。
我怎么感觉萧老师的成果,一半多都不在上述列表中。
这就符合萧老师的一贯低调和谦逊了。 萧老师和他的弟子们一直在做历史民俗学,几成一派,做的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向萧老师致敬! 萧老师给我影响比较深的一件事是,我硕士刚刚入学的时候,萧老师给我们上历史民俗学的课。那时候,以为凡事都应该有跟别人不一样的看法才显得自己有学问,所以,有一天,我大概是在萧老师的课堂上胡诌了一通。萧老师听完,笑了,然后说了一番话,大概意思就是做学问如果只是自说自话而不不是扎扎实实地在前人的基础上推出自己的见解,那是没有意义的。我当时就感到很惭愧,下课之后越想越惭愧,从此之后,至少是一定程度上摆正了关于学习的态度,直到现在,我时时都能想起那一课,时时记得萧老师的教诲。 去年九月间参观了萧放先生领衔的民俗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看到了他们实验室的叹为观止的成果,深受教育和鼓舞,并获赠中国民俗学史著作。实实在在是萧放先生给人的印象,踏踏实实的学术成就,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都体现出这样的风格。
我们这里数届北师大直升过来的民俗学硕士生,都体现出很好的学风和很好的为人处世的作风。
祝北师大持续辉煌!
并持续坚持与华东师大的友谊和教学科研方面的交流联系。 本科时选修了萧老师的《民俗学概论》,他给我们布置的期末作业是做一次田野调查,写一份田野调查报告。当时觉得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和同一小组的同学焦虑了很久 。在田野调查之前,萧老师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请他的几位研究生跟我们交流田野经验,给我们讲了田野调查的步骤和做田野的注意事项。然后,我们就选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周末,踏上了田野调查之路,当时我们组调查的主题是“北京黑芝麻胡同的春节习俗”。那是我们第一次深入北京胡同的寻常百姓家,跟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其中有许多奇遇,印象最深的是遇到了一位98岁(当时的年龄)的老奶奶,她是旗人,跟我们讲了许多她小时候的过年习俗。编辑这篇帖子的时候,当时的许多情景一一浮现在脑海中。虽然那篇调查报告写得很幼稚,但我们做得很用心,每每翻看当时的照片或和友人讲起这事,大家还会觉得很难忘很开心,这也算是大学期间和两位至交好友的友谊结晶。 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决心继续学习民俗学。现已离开北京多年了,对北京胡同最深的记忆还是那次田野调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这一切,都得益于萧老师的那门课。
谢谢萧老师——我民俗学的启蒙老师。
[ 本帖最后由 南瓜马车 于 2010-1-11 21:56 编辑 ] 199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见过萧老师,之后一直得到萧老师的关照,在此感谢萧老师!
回复 8# 田兆元 的帖子
谢谢田坛主鼓励,我们做得很不够,实在离钟先生的要求很远。近年来仰赖国内外诸位师友扶持得以勉力前行。希望南北两家师大携手合作,互通有无,为中国民俗学教育作出应用贡献。 萧放兄虽然平时也使些不难识破的小坏坏,但大节上的仁厚诚恳是很令小弟敬佩的。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钟老仙逝后6年多,《中国民俗学史》终于出版了,并且依然署名为钟敬文主编,萧放只担了副主编的名份。事实上这6年多里萧放兄的种种艰辛是难以备言的,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当今学术界评价机制越来越乖戾、聪明人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是显得越来越珍稀了,单凭这一点就让我肃然起敬,觉得钟老有如此弟子承续未尽事业,当可九泉含笑了。
这一点我无数次当着各种人的面说过,现在还想重复一次,足见灵魂多受震动。 “萧放兄虽然平时也使些不难识破的小坏坏”,陈老师这话中有话哟:lol 原帖由 pku 于 2010-1-12 19:18 发表
萧放兄虽然平时也使些不难识破的小坏坏,但大节上的仁厚诚恳是很令小弟敬佩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钟老仙逝后6年多,《中国民俗学史》终于出版了,并且依然署名为钟敬文主编,萧放只担了副主编的名份。事实上这6 ...
泳超此言,也见仁厚。厚道人携手厚道人,中国民俗学才有好风气,才会有大长进。 原帖由 小猫快跑咯 于 2010-1-12 20:56 发表
“萧放兄虽然平时也使些不难识破的小坏坏”,陈老师这话中有话哟:lol
倒也没有特别的什么话,此兄时常如此。
然而我觉得这或许正是他的可爱之处,没有一点坏坏的人,不是死人,就是假人,至少绝对不是可爱的人。
其实我们民俗学界貌似忠厚而颇具小坏坏本色者正不在少,比如吕老大、小安德子等,大抵是这个路数,与施公子、钟大少、刘衙内那几个大雅大俗的浮浪子弟很是相映成趣。
[ 本帖最后由 pku 于 2010-1-12 23:30 编辑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