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21|回复: 5

北京师范大学展示周之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师资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0 17: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士生导师:
万建中  
  1961年生,江西省南昌县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民革支部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
主要研究方向:万建中教授长期从事民俗学方面研究,在中国民间叙事文学、中国民俗史、民俗学理论等领域较有成绩。
代表著作:《民间文学引论》、《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中国民俗史:民国卷》、《饮食与中国文化》、《中国历代葬礼》、《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禁忌与中国文化》、《民间文学的主题学研究》(编著)等。发表学术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中的“物质”因素》、《中日民间故事中四种禁忌母题的文化解读》、《禁忌民俗发生论》 等。
xin_26309051509486562075614.jpg

刘铁梁
    1946年生,辽宁省绥中县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理论、乡村民间自治组织与仪式行为、村落民俗志研究、歌谣学、故事学等。在浙江和河北等地的农村,长期进行民俗学田野调查。
代表著作:编著《中国民俗文化志普查与研究手册》、《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8226;门头沟区卷》、《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8226;宣武区卷》、《二十世纪民间文学经典》、《童话词典》等。代表论文:《江南农耕文化调查中的民间文艺》、《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与方法论意义》、《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等。
200872311254786477804.jpg

杨利慧
    1968年生,四川省旺苍县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2000-2001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访问学者,2006-2007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神话学、民间叙事学、田野作业及当代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
代表著作:《女娲的神话与信仰》、《神话与神话学》、《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The 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英文著作)、《金猴献瑞》(以上二书与安德明合著)、《神话与神话学》(教材)等。代表论文:《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思想》、《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译作《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与安德明合译)、《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等。
19-07p03.jpg

硕士生导师:
康丽
1974年生,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北京人。
主要研究方向:民间叙事学、巧女故事研究、口头传统与性别研究。2008.8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进行访问研修。
代表著作:《巧女故事》。代表论文:《悬浮:韩东的诗作与诗论》、《利益务实与规范折衷——中国巧女故事中的民间女性德才观探赜》、《角色置换与利益代言——从社会性别角色解读中国巧女故事》《中国巧女故事角色类型》等。
200759.jpg


岳永逸
1972年生,四川剑阁人,民俗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庙会、民间社会制度、北京民俗文化方面的调查研究。
代表著作:《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飘逝的罗衣》、《田野逐梦》。代表论文:《脱离与融入:近代都市社会街头艺人身份的建构与获得》、《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乡村庙会的多重叙事》、《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等。参与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志&#8226;北京:门头沟区卷》、《中国民俗文化志&#8226;北京:宣武区卷》等。
无标题.jpg

讲师:
彭牧
湖北谷城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复旦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民间文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民俗学博士。1997-2001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俗文学会会员、美国民俗学会会员(Member of the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美国宗教学会会员(Member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ligion)。
博士论文《共同的实践、秘传的知识与“拜”:中国农村的幽冥想象》Shared Practice, Esoteric Knowledge, and Bai: Envisioning the Yin World in Rural China,导师 Drs. David Hufford, Dan Ben-Amos, Nathan Sivin)
代表论文:.《作为表演的视觉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吉祥图案》、《实践、文化政治学与美国民俗学的表演理论》,Imitating Masters: Apprenticeship and Embodied Knowledge in Rural China” in Devorah Kalekin-Fishman and Kelvin E. Y. Low edited Asian Experiences of Everyday Life: the Senses in Culture and Society),Palgrave Macmillan。“The Doctor’s Body: Embodiment and Multiplicity of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等
PengMu2.jpg

[ 本帖最后由 梯田 于 2010-1-10 19:45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1 12: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老师的睿智,刘老师的爽朗,杨老师的严谨,康老师的善解人意,岳老师的渊博,彭老师的单纯,真能奏出一个所的多重乐章啊:)
发表于 2010-1-12 16: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所的老师都是除了博学、睿智之外亲切、幽默、,呵呵,当他们的学生是一种幸福!呵呵
发表于 2010-1-13 11: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把这些老师单列出来展示交流。
发表于 2010-1-14 14: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导师的个人展示更直观一些。
都是兼具个人魅力与学术实力的老师呢。
发表于 2010-1-19 20: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学术是其次  最难得的是老师们的为人  让人感觉温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