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 发表于 2010-1-10 17:25:24

北京师范大学展示周之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学术会议

学术交流:
自建所以来,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既有海外学者的访学与讲座,又有国内的大型会议,极大丰富了所里的研究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俗学届的理论发展。以下举例一二:

2005年2月19日,美国著名民俗学家、语言人类学家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教授及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贝弗莉•斯道杰(Beverly Stoeltje)应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的邀请,在文学院励耘学术报告厅分别做了精彩的学术讲演。两人的讲演围绕着表演理论进行,不仅会极大地裨益中国民俗学的建设,同时也会促进中国民俗学与世界学术的交流。


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我所召开,此次会议具有民俗学与相关多学科进行对话的特点。金光亿、庄孔韶、郭于华、王建民、高丙中、朝戈金、吕微、赵世瑜、巴莫曲布嫫、杨念群、叶涛、赵丙祥、刘晓春等 3 0 余名民俗学界、人类学界、历史学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在民族志、民俗志在未来的创新和发展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高度评价了刘铁梁教授提出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写作模式的创新意义,在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2007年12月20日上午,应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邀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教授、赫斯特博物馆北美民族学分部主任纳尔逊·格拉本(Nelson H. Graburn)作了题为《旅游人类学的发端、现状与未来趋向》的讲座。此次讲座,格拉本教授涉及的内容系统丰富,主要包括介绍了旅游人类学的几个概念和学科的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了马康耐的“真实舞台”理论以及学术史上对于“本真性”的讨论,并讲述了游客体验的基本结构,在“身体、性别、性和旅游”这一话题上也和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带给与会听众很大启发。


2008年5月13日,俄勒冈大学社区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项目主任Doug Blandy,中佛罗里达大学文化遗产学中心主任Kristin Goranson Congdon,中佛罗里达大学英语系助理教授David Franklin Bowie一行在我所做讲座。该讲座主要围绕民间文化如何数字化以及其中的文化转写进行。双方通过交流,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一同对北京的民间文化进行考察和网络化建设。Doug Blandy一行又于09年9月再次来我所进行讲座,围绕话题为文化对于社区建设的意义,对于我国公共民俗学的发展有所借鉴。


2008年6月11日和12日上午,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高级讲师、“花儿”与中国民族音乐学专家Sue Tuohy(苏独玉)应我所杨利慧教授之邀,在文学院励耘学术报告厅做了两场讲座,题目分别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以及民族音乐研究史:对学科性的文化研究(Chinese Ethnomusicology and National Music Scholarship: The Cultural Study of Disciplinarity)和中国传统的再想象:对花儿民歌、节日以及学术研究的反思(“Re-Imagin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s: Reflections of Hua’er Folksongs, Festivals, and Scholarship)。这次学术交流活动为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民族音乐学提供了契机,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传统的再造”、“被建构的学术史”等学科前沿问题。参加此次学术活动的师生反应良好,收益颇多。


2009年10月14日,美国民俗学会执行主席Timothy Lloyd在我所讲座“Thinking Big in Folklore”。 罗仪德教授从公共民俗学角度重点介绍了20世纪美国民俗学家在民俗文化搜集整理方面的三个大型项目,认为学术发展与它在社会上的影响需要“Thinking big”,相信该概念对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将有较大借鉴意义。


[ 本帖最后由 梯田 于 2010-1-12 16:55 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展示周之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