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展示周之田野篇:沈阳市铁西区
王冬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铁西区的社会变迁——一项基于底层的研究
背景:
作为沈阳市乃至全国著名的工业区,铁西区集中体现了沈阳市的工业文化,并且被冠以“东方鲁尔”的美称。鼎盛时期的铁西拥有沈阳市99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其中的90家。从最初的形成,历经70余年,铁西的发展一直受到工业形势的左右,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为工业服务的。可以说,铁西工业的大部分记忆都镌刻在每一处厂房的每一架机器上,大批的产业工人随着工厂的建设,在这里工作、生活,他们在工业建设的同时,也建构着具有强烈个性的城市文化氛围。而随着铁西工业区这些年的坎坷发展,铁西人也度过了曲折难熬的人生历程。
如今,当人们再次走进铁西区的时候,早已不会见到印象中的厂房与烟囱,“在那里,少年在堆积着脏雪的街头打闹、对骂,生锈的铁路上火车头一次次穿过破败的厂区,烟囱依然伫立着伸向天空,工人在钢铁支架纵横的车间里劳动,在四壁斑驳灯光黯淡的休息室吃饭、打牌、下棋、吵架、聊天;班组长动员大家上好最后一班岗,注意安全,说不定以后真有点儿奖金;狼藉的换衣间,壮实的工人翻捡还值得被拿走的小物件;人们在雪中卸下自家的门板,离开已经拆掉的艳粉街;工人疗养院里,成群的老爷儿们用塑料袋在河沟里捞虾米,光着膀子对着电视里的新闻联播或卡拉OK或毛片发呆。”在一篇讲述王兵和他的《铁西区》的文章中这样描述着。尽管记忆中的铁西已渐行渐远,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那些破破烂烂的厂房庭院和锈迹斑斑的废旧机器,经过保护和重新利用的工业遗产让沉睡在人们脑海之中的记忆重获新生。铁西,它是记载着沈阳曾经的辉煌与困顿的历史活化石,承载着老铁西人对这里的沉重记忆。
本文关注的铁西区底层群体,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造成失业下岗的原国有企业职工,他们被迫选择了贫困,从而遭受着贫困的折磨,这种贫困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也相应地延伸到政治、文化上。”
论文结构:
一、理论回顾
1、铁西区研究
2、底层群体研究
二、铁西区的概况
三、从“共和国长子”到“东北现象的典型代表”:铁西区的发展历程
1、改造前的文化特征(1979年以前)
2、改造后的文化特征(1979年以后)
3、小结
四、“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铁西区的底层社会
1、工人村成了“度假村”
2、不得不“啃老”
3、凑合着过
4、都是为了孩子
5、小结
五、铁西区底层社会群体的利益申诉
1、为了生存,底层群体踏上了维权抗争之路
2、底层群体利益的申诉,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3、小结
六、日趋定型的底层社会
1、底层群体的流动
2、底层群体的特征
七、结论
[ 本帖最后由 张箫 于 2010-1-29 11:26 编辑 ] 铁西区现状
刚刚下市的社区“早市儿”
工人村生活观外一角
破旧的退休职工活动室,已经变成“麻将社”
闲置的菜市场
新老社区“高低”并存
崭新的工人新村
[ 本帖最后由 张箫 于 2010-1-29 11:40 编辑 ] 我曾经去工人村市场买过菜,呵呵。
回复 3# 李阳 的帖子
多多提意见啊,阳姐~~回复 4# wd123 的帖子
一定一定。:)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