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的老虎传说
上海这样的平地还会有老虎吗?古代海边森林密布,当然有猛兽出没,也就自然有关于老虎传说的故事。过去,除了土家族等民族的虎传说中老虎形象正面,一般的老虎传说常常把虎描述得很凶悍,老虎故事往往具有恐怖故事的特征。但是,上海的一些老虎传说,老虎故事与人和谐相处,虎故事并不恐怖。并且,这些老虎故事还与历史上的一些大人物有关系,最突出的就是狄仁杰与老虎的故事。
狄仁杰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担任宰相,狄仁杰断案更是赫赫有名,今天还是法学研究,通俗文艺表述的不朽的话题。电视剧播演狄仁杰的故事,他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曾经担任江南巡抚使,上海地区自然是在他的管理范围内。那时上海的嘉定等地早已成为陆地,因此,这里有一些关于狄仁杰与老虎的故事,以及狄仁杰与老虎的纪念遗迹是很正常的。由于狄仁杰在江南地区有很好的政绩,老百姓很怀念他。上海地区过去就有狄公祠,供奉这位伟人。但狄公祠又叫伏虎庙,据说嘉定徐行一代至少就有两座伏虎庙,供奉狄仁杰。
那么,为什么狄公庙又叫伏虎庙呢?
民间文艺调查来的传说是这样的:狄仁杰做地方官的时候,有一次外出,遇到一只老虎在地上打滚,爪子不停地往嘴里掏。狄仁杰觉得老虎不像是要吃人的样子,就走过去看看,老虎于是张开大嘴不打滚了,好像是求狄仁杰救它。狄仁杰看看老虎嘴里,发现有一根骨头卡在喉咙里面,但想想老虎平时为非作歹,觉得罪有应得,就离开了。那老虎就再次滚动起来,显得十分痛苦。狄仁杰觉得可怜,便回去对老虎说,你过去不知道害死多少人畜,本来不该救你,但看看你可怜,就救你一命,但你以后要吃素,改恶从善,你能够做到吗?老虎连连点头,张开大嘴,请求狄仁杰救它。狄仁杰便伸手将老虎嘴里的骨头取出来,扔在一旁,叫老虎回去,他自己也转身就走了。那知道那老虎就跟在他的后面不愿离开,狄仁杰赶都赶不走,老虎就像狗一样跟在他身边。老虎就这样跟着狄仁杰,每当狄仁杰外出,老虎就为他担任护卫开路之责。就这样,狄公祠就叫伏虎庙了。这里的伏虎不是通过武力降伏老虎,而是一种善的感化,因此,这是伏虎,更是化虎,教化老虎改恶从善。
这些故事在上海嘉定地区流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进行民间文学的集成调查,一位叫张守之的先生讲述了以上故事。这是从唐代传下来有千年历史的故事了,是上海地区的珍贵的口头文化遗产。今天这些故事正快速地被遗忘,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保护传承这些故事。因此,在虎年我们再次提起这些虎故事。
这些上海地区的老虎传说故事,反映出人们对于清官狄仁杰的一种怀念,更表现出一种和谐的人虎关系。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没有办法确认,但是却真实地体现出上海人民的一种善良的意愿。
虎年重温这些故事,能够在海上感受到与文化传统关联的愉悦,特与大家共享。
(田兆元) 孙正国有一篇《中国义虎型故事的文化传承》,专门讲这个故事类型。 中国义虎型故事的文化传承
孙正国
收稿日期:2000 - 12 - 29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参与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
型与传承研究》所作的子题。
摘要:文章梳理了中国义虎型故事久远丰富的生活史,并比较中外相近类型故事的异同,在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思
考这一类型的传承价值,认为中国义型故事的文化传承蕴含了三种文化意义:虎形象在中国多民族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性;折
射了中国文化“伦理中心”的特质;显示出早期中国文化吸纳世界文化进而改造、重构本土文化的开放性。
关键词:中国义虎型故事;文化传承;多民族文化;伦理中心;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 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 (2002) 01 —0084 —05 孙博士的这篇文章还没有拜读过,过去也只是看到一个目录,网上好像还没有。
作为土家的后代,那里的老虎故事多是义虎,还有母亲的角色,跟土家的始祖文化传说很有关系。比较有趣的是,这样的故事在上海流布,究竟是一种故事类型的传播,还是上海地域文化的促成,这真是值得探讨的。
在上海,不仅仅是故事,还有信仰,有庙宇。上海的这类故事需要进一步调查采集文本。狄公信仰,似乎应该纳入到施相公,杨老爷这样一类地方传说一起分析。
但是,这里只是讲一个简单故事,属于闲聊性质,谈不上研究,要真正研究,需要下很大功夫。 贴上孙博士的论文PDF版(未经本人同意,如果发现孙博士有意见,请版主及时删除),欢迎下载、引用。 孙博士这篇论文资料丰富,可以见出类型研究的优势。
上海的狄仁杰与老虎的故事,只是老虎报恩故事类型的一种表现。如果从类型学的角度研究,该故事价值有限。
唯有从上海的文化传统的建构与发生的角度看,从神话与仪式交融的角度(因为上海传说与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看,还会有点意思。
这个故事及其相关故事,可能让一位本科同学,或者研究生同学做专题研究,会有一些收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