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中文系开设“民间文学”课。1987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民间文学硕士点(1997年全国统一调整为民俗学硕士点)。1994年,建立了以该硕士点为核心的跨学科民间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被批准建立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博士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中国故事学、中国神话学和中国风俗史,以刘守华、陈建宪、黄永林、林继富等正副教授为学术骨干,并有国内外一批知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多年以来,在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民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并于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成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特色是:以对中国民间叙事文学和中国风俗史的深入开掘为基点,在故事学、神话学、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中国民俗文献四个专业方向,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多年来,该教研室成员承担、完成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理论及实践研究相关的国家科研课题10多项,近5年承担的较为重要的项目就有 “湖北长阳土家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研究”(陈建宪,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文化中国”影像库中的“中国春节”(上、下)、“中国端午”、“中国中秋”的摄制(陈建宪,国家汉办大型对外汉语教学推广项目,经费40万元)、“中国农村文化状况调研”(黄永林,财政部社科研究重大项目)、“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林继富,中华社会科学基金)、 “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的现代转换研究”(林继富,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刘守华,中华社会科学基金)、“民间文化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黄永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2001年起,教研室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由刘守华任主编,承担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的重要任务。
刘守华教授在民间文学领域耕耘50余年,从多侧面对中国民间故事作了系统的、原创性的开拓。主要论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史》(1999)、《比较故事学》(1994)、《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主编,2002)、《民间文学教程》(主编,2002)、《中国民间童话概说》(1985)、《故事学纲要》(1988)、《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1986)、《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1991)、《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化》(1989)、《民间文学导论》(主编,1993)、《文化学通论》(主编,1992)。从民间故事史料的钩沉,到民间故事的体裁研究、基本理论、创作规律、与他民族民间故事的比较、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等等,初步构建了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的理论体系,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他还兼任了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
陈建宪教授的主要学术论著有《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神话解读――母题方法探索》、《玉皇大帝信仰》;翻译了代表西方现代民俗学成果的《世界民俗学》(1990)、《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合译,1992年)及《中国文化象征词典》(1990)等。主编的书有《文化学教程》、《民间文学教程》、《中国民间文化精品系列》丛书(多人合作)、《僧道小品》、《天地玄黄――中国古代神话典籍选》、《中国神话故事》、《国俗》、《中国祭礼》(署名陈思)、《中外神话传说》等。他还作为已故中国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教授的助手之一,参与钟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校参考教材《民俗学概论》的策划并撰写“绪论”。
黄永林教授的主要学术论著有《中西通俗小说比较研究》(独著)、《郑振铎与民间文艺》(独著)、《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品格》(独著)、《中华神谋》(独著)、《火浴的凤凰、恒在的缪斯》(主编)、《反思与超越》(副主编)、《民间文学导论》(主要撰著人)、《民间文学教程》(主要撰著人)、《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主要撰著人) 、《民间立场与大众视野》(独著)、《民间文化与荆楚民间文学》(主编)等;译著《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与人合译)、《民间故事的分类》;点校《隋唐演义》;其他文集《民间故事精选》(与人合作)、《钱六姐与贱三爷》、《黄河泰山的诉说》等十多种。另外还在《文艺争鸣》、《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民间文化》、《作品与争鸣》和《通俗文学评论》等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有些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摘载和全文转载。
林继富教授曾在西藏实地考察研究藏族民间文化,专著有《西藏节日文化》、《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下)、《中国民间故事》、《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村落空间与民间叙事逻辑》、《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孙家香》、《永远的太阳——西藏节日文化觅踪》等。合著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国俗故事》、《解释民俗学》、《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副主编)。参编著作有《湖北民俗志•民间文学》、《文化年夜饭》、《中国民俗大系•西藏民俗•节日民俗》、《中国大百科全书•饮食民俗》、刘守华主编《民间文学教程•民间传说》,、毕浔主编《民间文学教程•民间叙事诗》等。
该学科所发表的成果多次获得各级奖励,如《民间文学导论》获国家教委高校教材一等奖(1996);《中国民间童话概说》获国家教委首届社科成果二等奖(1994);《比较故事学》获国家教委第二届社科成果三等奖;《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获全国比较文学图书二等奖(1988)、“民间文学教学改革研究”获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中国社会风俗史》获湖北省社科成果三等奖(1995)。《比较故事学》、《神话解读》、《郑振铎与民间文学》分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学术著作一、二、三等奖(2001)。刘守华和陈建宪还分别获得湖北省第一届和第三届“文艺明星”称号。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刘守华作为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的理事,曾和日本学者合作主持了中日民间文学联合考察,并在东京出版了《日中昔话传承之现状》一书。他还出访过日本、泰国和奥地利。刘守华和陈建宪等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发表论文并受到好评。中心也曾邀请过美国的丁乃通、邓迪斯,俄罗斯的李福清,日本的野村纯一、福田晃、渡边欣雄等外国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并接受过法国、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高级访问学者,指导他们有关中国民间文化方面的博士论文。
该教研室的学术带头人刘守华是2002年春由冯骥才发起的全国百名文化人签名呼吁抢救民间传统文化为首的几位学人之一。刘守华教授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副主席职务长达20年(1982-2002年),致力于湖北民间文艺的研究开发,取得丰硕成果。本教研室师生多次应邀参与各个地方有关非物质文化项目的考察、研究和申报。由该教研室参与考察研究因而申报获得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2006年湖北省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0项中占6项,在2007年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97项中占8项。
华中师大民间文学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严谨学风的基础上奋力开拓,致力于吸取和改造欧洲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开创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学术优势与特色。在博士点的建设中,他们将沿此方向继续努力,为振兴中国民间文艺学科,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 本帖最后由 小猫快跑咯 于 2010-2-28 09:34 编辑 ]
现在的教研室门前的牌子
http://img165.ph.126.net/Q-y_2i5xUPkTtbYK5bJniw==/2259399638057455981.jpg 常彬你发的图片怎么总是看不到啊,呵呵 那我再发次试试看 这次是用上传的,前面的是把我网易相册里的照片直接外链过来,相册有时候可能不稳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