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2-28 09:54:17

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大事记

2009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我校召开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进一步做好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7月10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我省今年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月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我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理论研究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文化部民间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松,省委宣传部秘书长王中桥,省文化厅副厅长沈虹光,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副校长黄永林,与来自全省各大专院的专家学者、全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线工作者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的部分专家共150多人出席了论坛。

       本次论坛结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次论坛共收到论文共106篇,论文作者有来自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大专院校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全省各市、州、县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还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委。文章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保护与传承等专题,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论坛期间,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图片展览在华中师范大学同时展出。

       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长江商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荆楚网、光明网、湖北楚天电台等媒体对此次论坛活动进行了报道。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新闻来源http://www.hbqyg.com/Detail.aspx?id=467

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2-28 10:22:56

2008   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召开



       2008年8月25日至27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长阳县人民政府、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的“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湖北、浙江、河北等省主管部门的领导和长阳县基层文化工作者与民间艺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湖北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徐永胜、副处长李波、宜昌市副市长张永红、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及长阳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尚云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不仅进行了理论探讨与情况交流,而且参观了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览,到资丘镇文化站进行现场考察,与民间艺人进行了直接交流。

       此次会议比较特别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方面的参与者,学术界、管理者、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等,济济一堂,就20多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经验与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对话,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共识。

       首先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性质问题。李松主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核心是明确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因为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发展的需要,是创造性的源泉,也是民族国家构建下提高文化安全和文化竞争力的需要,其中包含着文化公平和文化平等、知识产权保护等诉求。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明有交流也有冲突,这也是人类文化多样的丰富体现。我们的社会发展速度极快,在这个过程中,主流社会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传统,对物质的追求成为人们生活的当务之急和思维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失传和断层,需要由国家来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教育理念,而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学术界和教育界有着密切联系。当今社会是一个传媒时代,在中国要把传媒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整合起来。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文联刘锡诚研究员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现代的农村文化传承主体已发生重大变化,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传统宗法伦理社会体系发生了解体,青壮年向城市集中,一些地区(如江浙)已没有了传统意义的农民,过去由男性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由女性传承,这些现象要引起重视,作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更要超越保护,回归民众生活,即“超越和回归”。最深层的保护是让所有国民参与到文化思考、文化自觉的过程,保护遗产不是主要目的,探究生活变动的意义才是我们的根本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建宪认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本质上是一场富有中国特色的伟大文化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突出标志,是全民族所有阶级和阶层都积极支持和投入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把对民族文化的本能热爱,转化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即在对自己所属文化以及他者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主动地进行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改造和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一场运动,而是在文化自觉指导下的生活方式重建。

       对全社会都很关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问题,会议讨论得十分热烈。大家首先明确了申报名录不是唯一目的,而是为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李松主任指出:要注意非遗申报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现象,加强整体保护。刘锡诚研究员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准备不足,将西方文化研究框架硬搬过来,需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来不断检验修正。如名录申报中标准划定问题和名录申报后的督察问题,文化保护区问题等,不要因为行政区划而将文化区域割裂。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守华教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价值评估问题,其中有“精华”有“糟粕”,需要仔细辩析,不仅要看其“历史价值”,还须将它们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科学知识给以合理评判。

       湖北十堰市政策研究室主任袁正洪指出非遗名录申报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项目忽视文化人的劳动;申报材料欠实;缺乏公开透明等问题。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院长黄柏权就申报主体、申报名称的规范问题、申报的真实性问题、以及有选择的申报对于民间文化的破坏等问题展开了论述。会议以神农架著名的叙事长诗《黑暗传》为例,就过份追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发源地,地方申报过程中忽视提供具体的作品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顾希佳研究员认为:目前在我国各个地区中存在因争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产生的利益冲突,使得保护工作偏离了主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说:脱离物质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从谈起的,对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硬载体的物质文化,如民间乐器的整理,也应引起重视。

       会议就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共识。陈建宪教授认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有形而后者无形,前者静态后者动态。物质文化强调原始形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精神内核的传承。物质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意义上,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将文化基因通过现代符号形式及运作体制加以传承和弘扬,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复兴、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刘铁梁教授认为:非物质文化保护不仅是遗产本身的保护,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一直注重理论研究,各地都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非物质文化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应在生活中得到保护。在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的首选不是保护而是发展。他还提出学者们应该回到民间,因为民俗学者和民众是一体的,是“我们”,不是“我”和“你”。

       刘锡诚研究员认为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是百姓自觉的扬弃而非所谓文化人的指导及制定具体的规则。刘守华教授指出必须关注非遗项目文化功能的演变,旅游开发不应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的江北战教授认为现代传播技术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民间文化的生存构成了挑战,但同时也为之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手段,要利用新传媒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该校城市环境学院胡静教授等的论文,结合了国际上相关理论和长阳县的实际,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问题。

       来自保护工作一线的管理者、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回顾了20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畅谈了他们的感受。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的马尚云县长当过专职文化干部,后来又当县长主持全面工作。他深深体会到:文化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促使经济快速发展。长阳县郑国瑄副县长对20多年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作了全面总结:长阳县在2006年就颁布了全国第一部县级法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县政府充分发挥主导职能,统筹规划,全面有序地在全县实施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该县已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入国家名录,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长阳的保护工作以人为本,切实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除了建档、表彰外,长阳县每个领导都要与1至2名民间传承人直接联系,为他们排忧解难;政府还注重搭建平台,组织各种活动,推动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由长阳跳丧舞改编的“巴山舞”,被体育总局确定为向全国推广的健身舞,长阳民间艺人连续获得全国第八届艺术节群星奖,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曲大奖赛金奖等国家级别的奖项。2007年10月,县政府与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歌会,70多名民间艺人登台表演原生态歌舞,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来自长阳县以外的学者们,对长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20多年来一直关注长阳的民间文艺保护工作,他们申报的《湖北长阳土家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研究》,被列入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作栋先生,在长期研究长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关心基层文化人”的观点,认为基层文化人在保护工作中承担了繁重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

       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建宪教授认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创造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模式,“长阳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人为中介,以老百姓为主体。发掘传统基因,保护整体生态。服务现代生活,大力推进创新。注重科学发展,推进文化复兴。”他认为“长阳模式”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长阳模式”的核心是注重科学发展,推动文化复兴。通过将一些精神性质的传统文化基因赋予物质外壳,长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成功地实现当代转化,或以新形式发挥旧功能,或以旧形式实现新功能,变成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8月27日下午,代表们在考察了大山深处的资丘镇民间文化活动后,在清江上的一条游船里进行了总结。大家深刻的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场运动或工程,而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保护不是拿着放大镜寻找被历史遗忘和淘汰的东西,而是为了现代人的生活,因此保护与发展必须并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判,最有发言权的是民众,民众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持有者与传承人,我们必须珍惜民众创造的文化财富,尊重他们的历史创造活动。

新闻出处http://www.meeting.edu.cn/oemui/newsinfo/newsshow.asp?news_id=9318

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2-28 10:30:27

2007全国高校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师大在线讯(记者 王轩昊)12月10日,全国高校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郑年春、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李林、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我校校长马敏、美国民俗学会主席比尔·艾维教授等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同时出席的还有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全国各高校代表和我校相关部门和院系的负责人。
   
    开幕式上,校长马敏代表华师向与会的嘉宾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在介绍完我校在民间文学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后,马敏表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已经成为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华师作为百年学府,在民间文学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厚的宝贵经验。对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学术资源和优势。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涛在开幕式上宣读了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文件。该委员会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下属专业机构,我校副校长黄永林任第一任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对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同时,他指出,民俗教育并不只局限于校园,更是社会教育的问题。他说:民俗作为人民生活实践的产物。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一直作为民俗教育与传承的主要方式而倍受重视。但是“以口传心授作为老百姓生活中的、系统的传授与教育,却往往被忽视。”刘魁立认为,民俗教育最初来源于社会,现在教育应当反哺社会,“让真正的民间文化的主体了解自身”。

    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李林对我校长期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表示感谢。他认为在地方保护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专业知识与专业人才的缺乏,保护理念上的错误等,并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召开,为湖北省的民俗文化研究有所推动。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郑年春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对于研讨会的召开与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郑年春说,全球化的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机遇,同时,我国的相关工作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希望高校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本次研讨会将持续三天时间。与会代表将就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经验交流与人才的培养,讨论拟向教育部提交关于加强高校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的建议,讨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民间文学教程》编写计划,讨论《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编纂工作等议题进行探讨。(编辑:唐中科)

文章来源:华中师大在线:2007-12-10 16:53:00

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2-28 10:36:42

2007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文化部最近发文表彰了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文学院民间文学教研室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1986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民间文学硕士点;2000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经批准建立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全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博士点仅有五个);2006年依托本博士点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科点以刘守华、陈建宪、黄永林、林继富等为学术骨干,并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多年来,在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民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研究生30余人,成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文学院民间文学教研室历来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点承担国家社科课题多项,计有“中国民间故事史”(刘守华,中华社会科学基金)、“比较故事学”(刘守华,国家教委社科基金)、“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和传承研究”(刘守华,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佛经故事传译和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刘守华,中华社会科学基金)、“中外洪水神话形态之比较”(陈建宪,中华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中国神话多元一体格局研究”(陈建宪,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湖北长阳土家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研究”(陈建宪,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农村文化状况调研”(黄永林,财政部社科研究重大项目)、“民间文化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黄永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认为例” (林继富,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等。

新闻来源http://www.ccnu.edu.cn/xinxi/display.asp?id=3736

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2-28 11:04:54

2006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在我校召开


       2006年7月20日至7月25日,由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
学文学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武汉名流
置业有限公司联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民间文化青年论
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美、韩、日等国70余名专家
学者和各主办单位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无疑顺应了时代需要。主办单
位之一的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在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学术资源与优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一
批师生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该校文学院于上个世纪80年
代获批硕士点,培养中国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研究生,2003年又成为全国少数几个
专门研究民间口头文学的博士点之一。2006年元月,华中师范大学整合了多个学院
的优势学科,聚集了一批在民间文学、民俗学、楚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
武术等领域各有建树的专家,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担了一批相关
国家课题,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2006年中国“文化遗产
日”到来之际,在历史文化学院又顺利开办了全国首个“文化遗产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在这方面也有悠久
的学术根脉。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翻译出版了《世界民俗学》、《世界神话百科全
书》、《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等著作,邀请了美国的阿兰•邓迪斯教授、丁乃通
教授,俄国的李福清教授,日本的小泽俊夫教授、野村纯一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前
来讲学。与日本学者合作进行了现代民间故事的考察,与日、韩两国合作编写了
中日韩三国民间故事”丛书。还培养了来自法、日、韩等国的留学生。此次会议邀
请了美国西部民俗学主席、俄勒冈大学的谢尔曼教授和美国民俗学会东亚分会会长、
威莱大学的张举文教授等,他们不仅向会议提交了学术论文,还将举行“民俗学研
究的影视志方法”、“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等专题学术报告。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按中国国情来进行。此次会
议主办单位之一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古代巴楚文化交汇之地,非物质文化遗存
264丰富,具有典型的土家族特色,是文化部指定的三个全国性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
综合试点宜昌市的辖县之一。该县多年重视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取得良好的社会
效益与经济效益。如“跳撒叶儿嗬”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推荐名录;由跳
丧舞改编的“巴山舞”获全国广场舞金奖并被国家体委推荐为全国群众健身舞;反
映土家族婚俗的大型歌舞剧《土里巴人》获文化部“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以土家族始祖廪君的神话为线索开辟的清江旅游成为省甲级旅游路线;女故事家孙
家香享誉海内外;等等。华中师范大学与长阳县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从20世纪80
年代起,师生们就不断前往长阳进行田野调查。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在长阳正式
挂牌成立了“教学实习基地”。2004年和2006年,两位老师专门研究长阳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项目,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列为正式课题予以资助,其中陈建宪教授主持的
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还被列为国家重点课题。此次会议中,
代表们还将亲赴长阳,与来自第一线的保护工作者及民间文化传承人一起,共同探
讨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田野考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寄希望于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亟待保护,与
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与文化传承的断层密切相关。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手段,让
大批青年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密接触”,将他们吸引到
保护、传承和研究的大军中来,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作为一个纯粹民间的学术网
站,“民间文化青年论坛”自2002年开坛以来,发表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团结了
大批中国青年学者,相继在北京、内蒙和山东召开了三次学术会议,引起了很大社
会反响。此次会议召开前,提交给会议的56篇论文在该网站发表后,网友们对论文
进行了热烈的争论和不留情面的批评,有的论文跟贴多达80多条,一位署名“子曰
诗云”的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被讨论,是一种幸福》的感想,引起了许多论文
作者的共鸣,显示出一代青年学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心热爱、不懈追求和良好学
风,展示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此次会议上,来自台湾海峡两岸的学
者们以“文”会友,欢聚一堂,共同探求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合力研究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的机制。台湾辅仁大学钟宗宪教授和台湾东吴大学鹿忆鹿教授,还出资
设立了“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奖励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所发表的有关民族民间文
化的研究论文。此次会议上,对从应征论文选出的优秀论文颁奖,《民俗研究》杂
志将刊载这些获奖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不仅是一项由学者呼吁、政府支持的文化精神重建活
动,也是一项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人心工程。此次会议,不仅几个主办单位倾注了大
量心血,武汉名流置业有限公司作为联办单位,也为会议的筹办出策献力,他们提
交的论文《城市住宅建设: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对都市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和传承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名流置业有限公司还联
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广基地”,准备就相关项目长期合作,这从一个侧
面体现了全社会对该保护工程的关注与自觉参与,也与国家制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相一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的财富,每个
人对其都有保护传承的责任,正如与会的一位企业家在会议致辞中所言:“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全社会都应该动员起来积极主动参与,要从每个人自己做
起,从每一件小事上做起。”

节选自《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qiuzhilengyu 发表于 2010-2-28 11:21:27

华师民间文学好样的!

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2-28 11:35:34

2006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

2005全国高校民间文学教学研讨会召开

       通过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俗语和神话等传统民间文学,虽然饱经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但随着它在年轻人中吸引力的下降和饱藏丰富民间故事、歌谣的老年人的先后辞世,如今正在淡出人们的记忆。

       在昨日华中师大召开的全国高校民间文学教学研讨会上,著名民间文学专家、华中师大教授刘守华说:“如果政府和民间团体再不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那些散落民间的‘活化石’将彻底地从人类文化的坐标系上消失。”

       刘守华认为,有三个因素给民间文学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讲唱民间文学不同体裁的具体社会、家庭环境以及人们心境等民间文学传承的条件发生了巨变。例如,诀术歌是以古老的民间信仰观念为基础,薅秧歌大多是在集体薅秧劳作时唱诵的,民间故事则往往是在众人围坐休闲时讲述的。但今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娱乐形式不断丰富,都严重冲击着民间文学的传承基础。其次,随着电影、电视等新娱乐方式的普及,传统民间文学受众锐减。再次,随着那些既能说会道又保存着大量女娲补天、孟姜女传说等民间文学的老人的相继去世,相当部分民间文学“活化石”也相继消亡。

      据在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中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现代年轻人往往并不否认民间文学具有魅力和价值,但都承认在多种娱乐、教育方式中,他们更愿意选择有时代感的方式。

       为此,刘守华建议政府采取三条措施抢救民间文学遗产。第一,动员广大作家参与民间文学创作,将口耳相传的那些民间文学遗本,改造成情节生动、神奇的神话、童话、传说或是音节铿锵、琅琅上口的歌谣等形式,使之成为父母和幼儿园教师们教育、愉悦孩子的启蒙“读本”;第二,将那些与地方风物有关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改造成导游们口头流传的鲜活导游词,使民间文学与当代旅游经济同步发展、传承;第三,通过政府投资或民间融资等形式,组织专家学者直接去抢救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故事家”、“民谣家”等民间文学传承人。

      据了解,虽然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民间文学等多种抢救措施,但“抢救”下来的,基本都只是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而那些真正能讲述这种民间文学的老人们已先后去世。

来源:长江日报

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2-28 11:45:10

2003建立中国民间文学独立博士点

2003日本筑波大学小泽俊夫教授来我校讲学

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2-28 11:51:22

2003   海峡两岸民间文艺学研讨会召开
         

       金风送爽,桂花飘香。11月3日上午,由华中师大与宜昌市文联、三峡大学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文艺学研讨会”在科学会堂隆重举行。马敏校长致开幕词,文学院院长李向农、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光典、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铁梁教授、台湾花莲师范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杨振良教授与会并讲话。开幕式由华中师大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守华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等近二十所大学的专家学者们。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兴起的现代人文学科中国民间文艺学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对中国民间文艺学百年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和清理,总结百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成就与不足,对民间文艺学诸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微观或宏观的探讨。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语境下,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国际间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保护全球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国政府也正在制定有关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规,民间文学事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这次大会的召开,对推动新世纪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也受到台湾多所高校的重视,成为一项新兴文化学术事业,体现出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次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团结两岸民间文艺家共同发展中国民间文艺事业也具有着积极作用。

  华中师大民间文艺学学科于20世纪50年代开设“民间文学”课程,2000年成立民间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被批准建立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多年来,在刘守华、陈建宪、黄永林、林继富等教授和副教授为学术骨干的辛勤耕耘下,华中师大民间文艺学学科在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民俗研究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将更为有力地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新闻来源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ChinaFolkloreSociety/xscz/xscz_sec.htm

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2-28 12:10:29

2003中日韩民间故事联合研讨会

2001开始承担《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至今

2000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1996《民间文学导论》获国家教委第三届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 本帖最后由 小猫快跑咯 于 2010-2-28 12:30 编辑 ]

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2-28 12:48:46

1995刘守华、陈建宪老师参加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讨会(ISFNR)



1993中日学者民间文学联合调查


1989美国民俗学会主席、加州大学民俗学和人类学教授阿兰·邓迪斯来我校讲学


1987.建立民间文学独立硕士点

1985日本民间文艺家伊藤清司教授来我校讲学

1985丁乃通教授来我校讲学

林安宁 发表于 2010-2-28 18:13:00

回复 11# 小猫快跑咯 的帖子

华师的老师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作为学生,我们要加油呀!

巩盼盼 发表于 2010-2-28 21:26:48

速度啊!应接不暇!

司幽思士 发表于 2010-3-1 12:23:44

华中师大不愧是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旗帜!!

小猫快跑咯 发表于 2010-3-1 13:19:58

原帖由 巩盼盼 于 2010-2-28 21:26 发表
速度啊!应接不暇!
昨晚上 过节去了,还没贴完,我继续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