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尧 发表于 2010-3-13 19:50:39

家乡农村婚俗状况调查

【内容摘要】
      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发后,中国的社会面貌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风俗习惯在这些巨大的浪潮里也不再保持千百年来的一成不变,在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新的风俗习惯。本次调查小组的各位成员对所在地农村的婚俗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本人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试图对农村风俗状况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希望对读者更好的了解农村婚俗状况以及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村   婚俗   现状   社会发展
                                                                     婚俗与农村居民的生活以及心理
      有关农村婚俗,不少人会把一些婚俗习惯与封建迷信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多数的婚俗习惯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与反映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状况。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状况会自觉不自觉的通过集体潜意识体现在婚俗习惯上。在天津市静海县沿庄乡,结婚前一天的晚上大概8点多钟,新娘的母亲要为新娘收拾好一张床,在窗台上点上了两只红色的蜡烛,被称作喜蜡,喜烛不能熄灭,须一直燃到第二天一早新娘走出家门的时候。如果追溯到古代,这样的行为可能是新娘因为第二天早上就要出嫁,激动难眠,所以彻夜点灯熬油。如今,这样的行为已经转化为一种风俗习惯保存于当地的文化里。据一位老妇人说,喜烛代表着生命,彻夜不灭的喜烛代表着婚姻的长久与美满。在河南沁阳的张庄村,结婚当天新娘的头发要由村子里的一位已婚妇人来梳理,习俗上不仅要求这位妇人的生辰八字不能与新娘的相克相冲,而且还要求这位妇人的婚姻生活必须是幸福美满的。我们可以推测,在这样的习俗产生之初,新娘在正真开始婚姻生活之前需要一位已经结了婚的妇人传授夫妻和谐、家庭幸福、邻里和睦之道,久而久之,便有了这样的习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不再累述。“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地的婚俗会因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因为心理状态的不同而不同。生活方式决定了农村居民的思维习惯,而思维习惯又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而最终这一切都会恰如其分的反应到风俗习惯中来。那么他们的生活习惯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婚俗与政治
      农村居民生活习惯的形成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政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统治者会把好的行为习惯展示给民众,让民众效仿或遵从,这样民众便不会走上邪路或者受到迷惑。在我国现阶段,政治也会对民俗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河南沁阳张庄村,村民在结婚时,会在院子中央挂国家主席像,最先是毛泽东像,现在都是胡锦涛像。这一现象直接表明村民们在政治上的积极性,他们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体现政治上的正确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总则第三条写着: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如今在张庄村的婚事全部为自愿结婚,已不存在包办婚姻的现象,这体现了《婚姻法》在农村的普及。虽然村民们可能一辈子也没有看过什么法律法规,但是这些这些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却已经通过方方面面渗透到他们的生活里。国家政策对农村风俗造成的影响可以明显的从计划生育这个国策在农村的影响中体现。我们还是以张庄村的“梳头”习俗为例。给新娘梳头的妇人在梳头的过程中会说上一些吉祥话语,这些话语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普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梳头人会边梳头边念“一梳一拨拉,儿女一拨拉”(指儿女满堂)、“前兜兜后兜兜,先住瓦房后住楼”。而计划生育后,这样的梳头歌便显得不合时宜,于是吉祥话变成了“一梳一波拉,计划生育只要俩,一个上清华一个上北大”。不仅反映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且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状况堪忧。“一家只要一个”的政策愿望很难达成。随着时代的变化,到底应该是农村居民继续适应这样的政策,还是政策去顺应农村的现状,或者存在符合双方利益的灵丹妙药,还需要时代自身去验证。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经济状况对农村婚俗的影响。
                                                                                  婚俗与经济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风俗(包括婚俗)的影响不容轻视。从某方面来考虑,经济对风俗的影响甚至是最大的。下面让我着重探讨经济的发展都对农村婚俗造成的影响。从直接关系到经济状况的结婚彩礼说起,在河南和天津的农村都有这样的习俗,结婚彩礼上男方给女方6666元,表示六六大顺,8888元,表示发大财,11000元,表示万里挑一,即表示女方是万里挑一的好姑娘。17000元,表示万里挑妻,在千万个女子中,男方只娶新娘为妻。21800元,表示两家一起发。这些彩礼在数目上的名堂除了反映农村居民们质朴的生活愿望以外,还可以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纵向上,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数目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与发展,多数农村居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境也变得较为富裕。所以彩礼钱也会随着经济浪潮的高涨而增加。当然,彩礼的多少,还会受到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彩礼的购买力。从横向上来看,由于不同的男方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彩礼的数量便又可以经过男女双方家庭的协商而确定选哪个吉祥数,也可以另外定数目,甚至存在女方不要求男方出彩礼的情况。这些彩礼钱数会因各种条件而改变,但是不变的是结婚双方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憧憬。
      另外,通过对张庄村订婚礼品的关注,我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在改革开放之前,媒婆在送女方订婚礼品的时候,通常带的都是男方家庭准备的手巾、袜子、肥皂、手套;改革开放初期,订婚礼品进化为钢笔、笔记本等大概同等价值的物品。再往后,礼品继续升级为手表、手镯等较为贵重的物品。而如今,随着市场的繁荣,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订婚礼品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几大件,而是有了更加广泛的选择余地。至于订婚礼品为什么要由媒婆来送,一位农村老太太给了我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媒婆是双方订婚的证人,如果女方反悔的话,媒婆当然是讨还订婚礼品的不二人选。想必这位老太太也做过这样的差事。
      调查期间时值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所在地有许多新人趁着这样的好时机缔结婚姻,喜上加喜。我有机会参加了几场农村婚礼。在婚礼过程中我关注了一些现象。例如,受经济条件以及炫富心理的影响,男方家庭在准备结婚彩车的情况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有的家庭只会准备几辆轿车在迎亲队伍的前面,女方家属如果人数繁多的话,男方会租用一到两辆城乡公交车(中巴车)作为迎亲车辆。但是有的家庭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或者炫富心里强烈,会租借很多的轿车。我所参加的婚礼中,最多的一家竟然租了二十八俩轿车。长长的迎亲车队浩浩荡荡从村外一直延伸到村里,邻里乡亲莫不羡艳。与以往婚俗不同的是,在迎亲队伍前方,往往会有一辆礼炮车,车上载着礼炮。礼炮一响,路经之地的人们便都要为这对儿新人祝福了。有趣的是,据我观察,这些婚礼彩车的前后车牌都被写着“百年好合”的红纸标语给挡住了,如果彩车在婚礼当天发生交通事故的话,车牌照的识别作用便丧失了。如今几乎所有的农村婚礼都会租用充气彩虹柱以及大音响,高耸的彩虹柱、喧闹的音响对于增加喜庆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若在十年前,几乎所有的婚礼酒席都是在男方家里置办,但是现在出现了很多在酒店里招待亲朋的情况,一位新郎如是说:“省事,不差钱!”
         观察农村风俗可以使我们找到一片解读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新视野,但是碍于调查小组成员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以上调查报告仅仅是对包括农村婚俗在内的农村风俗习惯现状的初步调查,笔者作为对中国民俗有着极大热情的大学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关注民俗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乡农村婚俗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