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iceChen 发表于 2010-3-22 12:34: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周 • 所内活动之我所师生上央视

我所学者和研究生参加央视"春节文化网上谈"
一年一度地传统新年──春节将至,我所学者与研究生一道参加了央视国际网站CCTV.com春节官方网联合《电视批判》论坛共同推出"春节文化网上谈"在线系列活动,与广大网友共同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春节文化"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我所南方室的学者与研究生向大家介绍了南方诸多少数民族族群的传统年节与春节习俗,以及在节日民俗传承中的少数民族文学传统。大家从这次活动中普遍感受到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对学术研究的理解与支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大家都建议今后的学术研究应该更多地面向大众,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与社会价值。大众媒体对推进学术与社会的联系无疑有着最直接、最迅速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央视国际的负责人刘连喜主任也表示认同,他说央视国际网站的建设一直将"文化品格"作为首要的定位点,今后央视也将与学术界携手合作,一同为传达文化、传承文明做出媒体的贡献。
  12月11日我所北方室主任苑利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副教授陈泳超与北方室硕士研究生宋玉、王欣,围绕"春节习俗的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一主题,与网友们就春节习俗的定型和演变、春节习俗的传承、春节晚会――春节民俗谈、现代社会发展对春节习俗的影响、民俗传承要从教育做起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12月14日我所前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魁立先生,我所理论与当代室主任尹虎彬研究员,与北京师范大学萧放博士与大家一起分别从传统节日的历史纵横、与时俱进的春节文化、春联、年画、门神……到哪里去了?外来文化对春节文化的影响、寻找民族文化的脉络、民族文化的现代性重构、女性:春节习俗的传承者、对于春节晚会的进一步思考等方面,讨论了"与时俱进的春节文化--民族文化的现代性重构"这一问题;12月25日我所南方室主任刘亚虎研究员,南方室副主任巴莫曲布嫫副研究员,与我所南方室的两位硕士研究生李琳、李斯颖也做客《电视批判》论坛,围绕"南方民族的节日习俗与文化传承"这一话题,从"少数民族与春节"、"节日与文化"、"民族文化与传承问题"、"节日与仪式"与网友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展开了亲切、互动的在线交流。
  谈到春节,我所副研究员苑利不无感慨地说:"其实我小的时间觉得春节是一个非常快乐的话题,但是现在谈起来却有点沉重,原因是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很多传统的春节习俗正在消失。我们正失去人之为人的那一面。其实我们今天谈得虽然是传统春节,但是实际上它的本质谈得却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人。这个不是道德层面和政治层面的问题,而是文化层面的问题。"他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应从小学教育抓起,"在国外的中小学教育中,很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是在中国,这一块已经被忽略了许多。现在我们已经向教育部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能增加一些传统教育方面的内容,让孩子知道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让他知道中国文化的优长所在。"

  刘魁立教授说,"民族文化如何发展,如何在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关系到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这里有几个关系,一个是传统和现代,另一个是民族和世界,而这两个关系又是彼此相涉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录,是我们的精神寄托,而且也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更重要的,它也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本质性的基础,情愿不情愿它都是这个基础。我们和自己的历史进行对话,它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发展自然有变异,但是,变异并不意味着都是发展。至于说我们和世界,我以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某些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能成为我们建设新文化的基础。为了整个人类的进步,文化应该是多样性的,是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体现,我们不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失掉自己,发扬民族文化也是我们对人类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总之,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一时还很难描摹出我们民族文化将来的清晰的面目,但是我坚信,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会在人类历史上发出更加光辉的色彩来。"
  尹虎彬研究员认为学者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参加CCTV.cm的民俗论坛,觉得我需要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中去,与当代人同呼吸,与时代同呼吸。搞传统研究的人,应该了解当代人需要,研究过去就是为了将来。如果传统与未来没有关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它和讨论它呢。我感觉自己与时代有一些脱节,应该尽快赶上大家?quot;苑利也持同样的看法:"从表面上来看,当今的春节民俗确实是变异多于传承,但实际上仍然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一个学者应该以社会为己任,如果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只写到书里,既或评上了教授那也是他的悲哀。"
  网友高正奎向巴莫曲布嫫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条件的话,你是愿意做个民族文化的研究者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使者?为什么?"巴莫不假思索地答道:"两个都做,因为学术研究是我一生的道路,尤其是研究自己的母族文化,更是我们这一代彝族学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可旁贷。但是研究不能停滞在书本上,作为学者也肩负着传达文化、传承文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等责任,所以,我想一个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应该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使者。"
  刘亚虎研究员首先向网友们介绍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与南方民族的春节习俗:"南方指雅砻江以东、淮河以南广大地区,包括31个少数民族,他们是苗、瑶、畲、高山、壮、侗、傣、布依、仡佬、土家、白、纳西、哈尼、彝、拉祜、羌、德昂、佤、布朗等民族。"他认为,南方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接受春节习俗的同时,也发挥了主体的作用。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筛选、过滤,再和自己民族某些富于生命力的习俗重新组合,形成了自己的春节习俗。例如,有的民族选择了汉族的守岁、拜年、贴春联等习俗,又加进了自己民族的挑新水、集体串寨赛芦笙、对歌、摔跤、射箭等活动。……春节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大窗口,民族的衣食住行、传统艺术、民间信仰以及深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都得到集中的突出的表现,人们无疑能得到一次很好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礼,增强自己民族的认同感、责任心,这对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还觉得,节日习俗的民族凝聚作用在南方少数民族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他们一些大的节日包括春节里,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或者请老年人(包括祭司、巫师)举行仪式吟唱、或者让青年人在聚会上对唱民族的史诗。史诗的内容主要表现民族的始祖神如何开天辟地、繁衍人类,民族的先辈如何进行文化发明、艰苦创业、艰难迁徙等。过去演唱史诗,有唤起祖先神的神灵、以保佑后代兴旺发达,以及宣示在社会组织、婚姻等方面的"祖训"即传统习惯法的功能;现在演唱史诗,则主要是进行民族历史的传授、民族精神的熏陶。这些活动都具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学者们高度评价了网友们的积极参与,刘魁立教授说:"这么多年轻人,从春节的话题说起,关心民族文化的发展,使我感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前景是美好的,许多杞人忧天的疑虑可以打消大半。"苑利也说:"我没想到网友的素质是如此之高,有你们在,我们搞民俗的就不再那么孤独了。希望以后能多多关注民俗,关注传统文化,使我们在步入现代化的时候不要因为丢失了传统文化这个身份证而丧失自己的身份。"

几位女研究生在"春节文化网上谈"论坛上遇到了很多关注民俗文化的朋友,从网谈中她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宋玉和王欣颇受鼓舞,"作为民俗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平时自己关心的问题今天得以和大家探讨,很让我们高兴。我们相信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定会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是充满信心的!并希望通过各位网友的支持,增加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更希望央视网站多给文化一点位置,给大家多一些机会交流?quot;纳西族研究生李琳说"电视批判论坛是一个互动的、能听到不同声音的平台。在这里我深刻感到原来有那么多的人关心民族文化的发展,让我在这个北京异常寒冷的冬夜感到格外的温暖,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充满信心。"壮族研究生李斯颖也深有感触地说:"我十分感谢《电视批判》给了我一个与大家交流的好机会,感谢主持人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宣传提供了一个窗口。今晚的交流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我的更多思考。希望大家今后更多的关注民族的文化。"
  彝族学者巴莫曲布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民族的年节习俗,尔后她较为详细回答了主持人张青叶女士提出的以下问题:仪式与文学、民俗传承中的仪式与时间、口头/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等,最后她说:"中华文明是由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所构成的多元体系。故这里我们应该感谢央视国际《电视批判》栏目,让我们能够从祖国南方的民族民俗文化传承,来观照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及文化类型的多层面特征。希望我国媒体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向更多的人群、向世界敞开中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长廊的一个个窗口。感谢今晚跟我们一起讨论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的朋友们,我非常感动,在许多人都在过圣诞节的晚上,大家在这里与我们这些民族文学工作者、民俗学者交流自己的看法、见解和感想,也使我获益匪浅,再次谢谢大家的参与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周 • 所内活动之我所师生上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