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金刚 之刘宗迪老师
刘宗迪,山东省即墨人。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1991年7月: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高尔泰、苏恒先生攻读文艺美学,获硕士学位。1998年9月~2001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钟敬文先生攻读民俗学、民间文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9月~2003年8月: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完成项目《山海经文化渊源考》和北京市青年人才专项经费项目《叙事与仪式关系的田野研究》。2003年9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工作,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古典学、《山海经》等方向的研究;在《民间文学论坛》,《民族文学研究》、《文艺研究》、《民族艺术》、《民族研究》、《哲学研究》、《读书》等杂志发表论文若干。目前正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神话研究的思想渊源和学术范式】。研究方向:民俗学,神话学,先秦文献,口头传统,民间文学。
http://iel.cass.cn/newfile/20061129205737837.jpg
学术专著: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活着的经典书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姓氏名号面面观》,齐鲁书社,2000年11月版。
合著:
《圣号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论文要目:
七夕节:中国式爱情传说,专栏主持: 孙春芳、黄涛、刘宗迪、陈连山,《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8-12。
神话、想象与地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对话,刘宗迪、周志强,《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9期。
百变小红帽:一则经典童话的演变,《艺术评论》,2007年第8期。
太史公之死,《读书》,2007年第3期。
钟敬文先生的《山海经》研究,《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民俗志与时空观的地方性,《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七夕故事考,《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
图腾、族群和神话──涂尔干图腾理论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我们如何进行学术对话,笔谈:吕微、刘宗迪、施爱东、刘晓春、彭牧、祝秀丽、西村真志叶,《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遥看牵牛织女星,《读书》,2006年第7期。
《七夕考》,《浙江日报》,2006年7月31日。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二),笔谈:刘宗迪、吕微、施爱东、任双霞、祝秀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对想像力和理性的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座谈《山海经》研究,吕微、叶舒宪、萧兵、刘宗迪、马昌仪、安德明、陈连山、靳大成、杨利慧,《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笔谈:吕微、刘宗迪、施爱东,《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伏羲女娲兄妹婚故事的源流,《民族艺术》,2005年第4期。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笔谈:刘宗迪、施爱东、吕微、陈建宪,《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烛龙考,《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上古神话与原始天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11-29。
泰山封禅的真相,《先秦两汉研究》(台北),2005年第4期。
西王母神话地域渊源考,《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渊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中国现代神话学:在思想与学术之间,《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飞龙在天,《读书》,2005年第4期。
归来的歌手——《故事的歌手》读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神话和神话学,《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五行说考源,《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西王母神话的本土渊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最后的独角兽来到中国,《中国图书商报》, 2004-02-13。
惟有大地上歌声如风,《读书》,2004年第2期。
《山海经》与上古学术传统——刘宗迪博士言谈录,廖明君、刘宗迪,《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口头传统:人文学术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11-13。
文字原是一张皮,《读书》,2003年第10期。
昆仑原型考——《山海经》研究之五,《民族艺术》,2003年第3期。
《山经》出自稷下学者考,《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
《海外经》《大荒经》地域及年代考——兼论先王“封禅”之真相,《民族艺术》,2003年第2期。
古史、故事、瞽史,《读书》,2003年第1期。
太阳神话、《山海经》与上古历法——《山海经》研究之三,《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山海经·大荒经》与《尚书•尧典》的对比研究,《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山海经·海外经》与上古历法制度,《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人类学:科学性及其障眼法,《民族艺术》,2001年第2期。
“莲花落”名义考,《东方丛刊》2001年第1期。
故事的背后是历史──对两组闽西传说故事的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今文经学的草根,《读书》,2000年第11期。
“华夏”名义考,《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民族艺术》,2000年第3期。
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论顾颉刚的古史观与民俗学之间的关系,《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刘姥姥、俳优与知识分子,《读书》,2000年第6期。
百兽率舞──论原始舞蹈的文化效应,《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浑沌”的命运,《民族艺术》,1999年第4期。
礼仪制度与原始舞蹈,《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狐魅渊源考──兼论戏剧与小说的源流关系,《攀枝花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6)。
禹步·商羊舞·焚巫尪──兼论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原形,《民族艺术》,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4)。
黄帝蚩尤神话探源,《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
翩然起舞 羽化成仙──神话丛考之二,《攀枝花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鼓之舞之以尽神——论神和神话的起源,《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2)。
翻译:
[英]简·艾伦·哈里森 著,刘宗迪译:《古代艺术与仪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刘宗迪在中国民族文学网上的个人主页:
http://iel.cass.cn/expert.asp?details=0&expertid=58 刘宗迪,男,汉族,1963年生,山东省即墨人。中国民俗学会理事。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1991年7月: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高尔泰、苏恒先生攻读文艺美学,获硕士学位。1998年9月~2001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钟敬文先生攻读民俗学、民间文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9月~2003年8月: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完成项目《山海经文化渊源考》和北京市青年人才专项经费项目《叙事与仪式关系的田野研究》。2003年9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工作,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古典学、《山海经》等方向的研究;在《民间文学论坛》,《民族文学研究》、《文艺研究》、《民族艺术》、《民族研究》、《哲学研究》、《读书》等杂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目前正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神话研究的思想渊源和学术范式】。
研究方向:民俗学,神话学,先秦文献,口头传统,民间文学。
个人博客:子不语风花雪月
学术专著: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活着的经典书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姓氏名号面面观》,齐鲁书社,2000年11月版。
论文要目:
七夕节:中国式爱情传说,专栏主持: 孙春芳、黄涛、刘宗迪、陈连山,《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8-12。
神话、想象与地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对话,刘宗迪、周志强,《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9期。
百变小红帽:一则经典童话的演变,《艺术评论》,2007年第8期。
太史公之死,《读书》,2007年第3期。
钟敬文先生的《山海经》研究,《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民俗志与时空观的地方性,《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七夕故事考,《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
图腾、族群和神话──涂尔干图腾理论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我们如何进行学术对话,笔谈:吕微、刘宗迪、施爱东、刘晓春、彭牧、祝秀丽、西村真志叶,《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遥看牵牛织女星,《读书》,2006年第7期。
《七夕考》,《浙江日报》,2006年7月31日。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二),笔谈:刘宗迪、吕微、施爱东、任双霞、祝秀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对想像力和理性的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座谈《山海经》研究,吕微、叶舒宪、萧兵、刘宗迪、马昌仪、安德明、陈连山、靳大成、杨利慧,《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笔谈:吕微、刘宗迪、施爱东,《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伏羲女娲兄妹婚故事的源流,《民族艺术》,2005年第4期。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笔谈:刘宗迪、施爱东、吕微、陈建宪,《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烛龙考,《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上古神话与原始天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11-29。
泰山封禅的真相,《先秦两汉研究》(台北),2005年第4期。
西王母神话地域渊源考,《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渊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中国现代神话学:在思想与学术之间,《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飞龙在天,《读书》,2005年第4期。
归来的歌手——《故事的歌手》读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神话和神话学,《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五行说考源,《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西王母神话的本土渊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最后的独角兽来到中国,《中国图书商报》, 2004-02-13。
惟有大地上歌声如风,《读书》,2004年第2期。
《山海经》与上古学术传统——刘宗迪博士言谈录,廖明君、刘宗迪,《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口头传统:人文学术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11-13。
文字原是一张皮,《读书》,2003年第10期。
昆仑原型考——《山海经》研究之五,《民族艺术》,2003年第3期。
《山经》出自稷下学者考,《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
《海外经》《大荒经》地域及年代考——兼论先王“封禅”之真相,《民族艺术》,2003年第2期。
古史、故事、瞽史,《读书》,2003年第1期。
太阳神话、《山海经》与上古历法——《山海经》研究之三,《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山海经·大荒经》与《尚书•尧典》的对比研究,《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山海经·海外经》与上古历法制度,《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人类学:科学性及其障眼法,《民族艺术》,2001年第2期。
“莲花落”名义考,《东方丛刊》2001年第1期。
故事的背后是历史──对两组闽西传说故事的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今文经学的草根,《读书》,2000年第11期。
“华夏”名义考,《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民族艺术》,2000年第3期。
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论顾颉刚的古史观与民俗学之间的关系,《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刘姥姥、俳优与知识分子,《读书》,2000年第6期。
百兽率舞──论原始舞蹈的文化效应,《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浑沌”的命运,《民族艺术》,1999年第4期。
礼仪制度与原始舞蹈,《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狐魅渊源考──兼论戏剧与小说的源流关系,《攀枝花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6)。
禹步·商羊舞·焚巫尪──兼论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原形,《民族艺术》,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4)。
黄帝蚩尤神话探源,《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
翩然起舞 羽化成仙──神话丛考之二,《攀枝花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鼓之舞之以尽神——论神和神话的起源,《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2)。
翻译:
[英]简·艾伦·哈里森 著,刘宗迪译:《古代艺术与仪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美]彼得· S. 毕格著,刘宗迪译:《最后的独角兽》,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1月。
书章:
孔子的民间情怀,三人编:《六十个孔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版。 :victory: :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