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7|回复: 6

云南大学展示周之导师篇:秦家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6 00: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家华,1938年12月28日生,云南墨江县人。1959—1963在云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曾任云南大学《思想战线》学术杂志负责人,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风俗辞典》副主编。为《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云南少数民族生葬志》,《云南少数民族生产习俗志》,《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志》编撰者之一,主编《贝叶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 第二届全国贝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07) 《贝叶文化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04)。 《贝叶文化与傣族和谐社会建设》(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07) 钟敬文编《民俗学概论》撰稿者之一。近十年参与《中国贝叶经全集》(1—100件,人民出版社出版)部分译文审定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00: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论文:

题名: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 云南昆明650091年:  2006期:  03页码:  23-28关键词:  贝叶文化;;贝叶经;;南传佛教;;傣族;;传统文化摘要: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

题名:  文化自觉——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理论前提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年:  1999期:  02页码:  31-33关键词:  文化自觉意识:7409,民族文化大省:6147,文化素质:1318,主体文化:1294,创造力:1033,社会发展:854,文化的人:817,知识经济时代:786,凝聚力:651,文化内涵:627

题名:  傣族贝叶文化与西双版纳旅游业
作者:  秦家华,岩温扁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年:  2000期:  06页码:  76-77关键词:  傣族;;贝叶文化;;西双版纳旅游摘要: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 ,它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事象。贝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它与西双版纳旅游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贝叶文化可以充实、深化“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 ,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色彩 ,更有吸引力 ;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

题名:  资源开发中的文化思考——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  秦家华年:  1995期:  01页码:  25-28关键词:  资源开发:6717,澜沧江—湄公河流域:4950,持续发展:2644,文化思考:2574,国际学术研讨会:2485,区域合作:2222,价值导向:1514,人与自然的关系:1273,文化成分:946,生物多样性:899摘要:  <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都面临着加速经济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步伐的共同课题。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这一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的社会行为。资源开发中必须保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成分(或称文化含量),才能保证这种开发活动持续、有效、科学地进行。  文化和经济,本来就不可以截然分开。

题名: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环境论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研究员年:  1996期:  05页码:  47-53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4587,民族文学:4435,英雄史诗:3522,傣族文学:3252,文学环境:2990,原始宗教:2817,地理环境:2340,自然环境:2267,文学作品:2215,叙事长诗:1972摘要:  <正>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或精神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和演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在调查、搜集各民族文学时,往往只满足于作品本身的文字记录;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时,也只着眼于这些资料的记录文本,而对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的目的,讲述演唱者的方法、技巧和才能,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以及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特殊功能等等,却缺乏应有的考察和记录.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停留在一种平面的研究,而缺乏一种深入的立体研究.

题名:  哈尼族文化与自然生态
作者:  秦家华年:  1996期:  02页码:  47-48关键词:  哈尼族文化:8577,文化与自然:3521,生态环境:2577,地理环境决定论:1989,人与自然的关系:1026,人生哲学:727,文化观念:691,性格特征:685,自然环境:675,民族性格:658

题名: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  秦家华年:  1997期:  02页码:  41-43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7892,合理利用:3102,纳西族:223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2010,哈尼族:2003,自然资源:1932,中国西南地区:1895,人与自然的关系:1738,“刀耕火种”:1627,水资源:1428

题名:  文化转轨──体制转轨的先导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年:  1998期:  09页码:  11-12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7403,体制转轨:544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897,心理机制:1451,社会机制:1070,自然机制:961,计划经济体制:909,民族地区:877,经济体制转轨:852,价值选择:818

题名:  文化转轨──体制转轨的先导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年:  1998期:  S1页码:  117-118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7403,体制转轨:544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897,心理机制:1451,社会机制:1070,自然机制:961,计划经济体制:909,民族地区:877,经济体制转轨:852,价值选择:818

题名:  试谈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作者:  秦家华年:  1978期:  05页码:  39-45关键词:  宗教影响:5747,原始宗教:5152,纳西族:2854,宗教徒:2668,傣族:2437,神话史诗:2254,原始人类:2098,宗教色彩:1864,民族自信心:1852,创世纪:1678摘要:  <正> 毛主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在我们清理古代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学遗产的过程中,都会碰到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民族民间文

题名:  谈傣族文学
作者:  朱宜初;秦家华;年:  1978期:  03页码:  88-94关键词:  德宏傣族:6595,云南西双版纳:3366,文学艺术:3226,阶级斗争:2457,叙事长诗:2255,各民族:2232,赞哈:2190,原始艺术:2160,宗教迷信:2155,古代神话:2130摘要:  <正> 傣族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人口六十多万,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同时散居于澜沧江两岸和红河流域。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它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不仅有它的口头文学,还有书面文学。傣族的书面文学有的是用纸张毛笔书写的;有的是在贝叶上用针划写的。前者主要在德宏,后者主要在西双

题名: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中的无神论思想
作者:  秦家华;年:  1979期:  03页码:  51-56+17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学:5319,无神论思想:4486,唯物主义:3253,科学无神论:2975,云南:2510,少数民族:2502,劳动人民:2310,口头创作:2240,文学作品:2206,宗教神学:2086摘要: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评价民间文学。列宁曾经指出:“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整理这些材料,用这些材料是很可以写出非常出色的关于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著作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卷二,957页) 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文学上的审美价值,而且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各民族人民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科学价值。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曾经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斗争,必然要反映到人民的口头创作中来。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直至解放前夕,还分别保留着原始氏族公社、奴...

题名:  试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作者:  秦家华年:  1980期:  04关键词:  远古时期:4342,氏族社会:4107,各民族:3297,傣族:3152,神话传说:2969,民族民间文学:2829,纳西族:2818,独龙族:2656,原始宗教:2436,云南少数民族:2386摘要:  <正> 民族民间文学既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作品,又是认识历史的宝贵材料。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注意。固然,文学不同于历史,我们不能把文学的描绘当作史料来引证。但是,文学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透过文学之窗来窥见社会历史的发展,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的历史来说,离开了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就无法认识它的真正面貌。

题名:  《天问》与云南少数民族神话
作者:  秦家华年:  1981期:  01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7310,神话传说:5186,原始宗教:2562,彝族史:1781,民间文学:1492,景颇族:1484,布朗族:1231,天神:1217,劳动人民:1169,各民族:1062摘要:  <正> 二千三百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十分奇特的作品——《天问》。《天问》以提问的形式,接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从天上问到地下,从自然问到社会,从历史问到现实,从神话传说问到人间世界……。一系列大胆的疑问,体现了屈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天问》中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内容博大精深。随着历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楚辞研究专家的努力,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但还有许多问题,比如一些神话传说,至今仍没有把它的奥秘打开。这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的,《天问》有好些传说还是封锁着的,我...

题名:  中原文化对傣族文学的影响
作者:  秦家华;年:  1983期:  04页码:  103-109关键词:  中原文化:6745,傣族文化:5353,文学艺术:2120,西双版纳:2103,发展过程:2007,各民族:1801,百越文化:1681,相互影响:1574,文化影响:1554,共同创造:1386摘要:  <正> 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总要发生联系,总要吸收其他民族的长处来作为发展自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傣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傣族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一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相互交流,密切往来,共同创造了统一的祖国文化。傣族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发展创造的民族。傣族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题名:  神话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神话的论述
作者:  秦家华年:  1984期:  05页码:  105-112关键词:  自然力:4208,文明时代:4198,马克思:3821,特定历史阶段:3601,氏族社会:3253,恩格斯:3109,神话学:2353,产生的条件:2051,袁珂:1982,原始人:1774摘要:  <正>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引用许多希腊、罗马神话来形象地说明他们所要论证的问题,而且对于神话本身,也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神话的指导思想。因为事实已经证明,马克思以前的种种研究神话的学派,他们的理论中虽然有不少合理的、可取的地方,但就总体来说,就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基本上还是唯心主义的。只有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神

题名:  西南民族文化史研究刍议
作者:  秦家华年:  1984期:  06页码:  87-94关键词:  西南地区:5321,民族文化史:444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4275,文化遗产:3596,各民族:2373,中华民族:2018,文化发展:1935,文化交流:1727,原始宗教:1549,历史文献:1374摘要:  <正> 一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建国以来,我们从历史学、文艺学、哲学、宗教学、风俗学、伦理学等角度,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每一专门学科的要求来进行的。而把这笔遗产当作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从综合的、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从总体的、全局的方面来进行规律性的

题名:  简论傣族英雄史诗
作者:  秦家华年:  1985期:  05页码:  36-42+48关键词:  傣族:6555,战争:3415,部落联盟:3381,原始部落:3112,古代史:2147,罗摩衍那:2127,新资料:2015,英雄史诗:1989,研究者:1945,原始资料:1815摘要:  <正> 谈到傣族诗歌的时候,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那以柔美、委婉见长的叙事长诗。在傣族文学中,有没有比较壮烈、崇高的英雄史诗呢?过去,研究者很少涉及这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许多学者已经明确提出:傣族文学中有英雄史诗。这对推动傣族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傣族古代史上,曾经历过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这样一个发展

题名:  论神话的原始形态和发展形态
作者:  秦家华;年:  1985期:  02页码:  90-98关键词:  神话历史化:6202,原始形态:4515,发展形态:3458,神话研究:2477,少数民族:2402,民族志:2183,原始神话:1901,原始资料:1764,盘古神话:1709,新发现:1687摘要:  <正> 一、问题的提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了钟敬文先生的《论民族志在古典神话研究上的作用》,文中以新发现的《女娲娘娘补天》原始资料为例证,论证了民族志资料(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志资料)在古典神话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钟先生指出,新发现的《女娲娘娘补天》这件原始资料在科学史上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具有古文献上那些重要的活动项目,并且比较完整

题名:  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文化史价值
作者:  秦家华年:  1986期:  05页码:  37-44关键词:  文化史:7134,少数民族:3042,历史进程:2996,社会科学:2726,蒙昧时代:2595,野蛮时代:2315,恩格斯:1883,人类起源:1651,民族民间文学:1643,原始社会:1532摘要:  <正> 文化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从总体上来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就要涉及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它要在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宏观的角度,概括、抽象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决定了文化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各门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题名:  历史悠久的云大学报
作者:  秦家华;年:  1986期:  01页码:  2关键词:  东陆大学:5551,学术论著:3484,高校文科学报:3257,大学学报:3221,云南大学:3073,出版学:2632,云南省:2600,历史悠久:2219,毕业学生:2203,冯友兰:1767摘要:  <正> 云南大学学报创办于一九二三年秋,名称为《东陆校刊》(云南大学前身为东陆大学)。该刊第一期刊载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史及边疆问题的学术论著。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出版《东陆大学特刊》,选载了不少毕业学生的论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出版《东大特刊》

题名:  论少数民族的生育、丧葬礼俗
作者:  杨知勇 ,秦家华 ,李子贤年:  1987期:  02页码:  13-18关键词:  丧葬礼俗:8599,死者:2505,生育:2227,福禄水:1660,巫术:1643,彝族:1501,灵魂不死观念:1456,少数民族:1436,祖先:1375,各民族:1009摘要:  <正> 生育和丧葬,古今中外,都视为大事。人类对生育和死亡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还处于低级阶段,巫术心理和灵魂不死观念,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生育、丧葬礼俗必然受着原始宗教和血缘观念的支配。随着礼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达,这类礼俗乃日趋简化,神秘观念日益淡薄,思想内涵逐渐减少。但是传统观

题名:  论神话的想象
作者:  秦家华年:  1987期:  02关键词:  思维方式:4299,思想意义:3790,现实基础:3672,表现形式:3666,文明时代:2782,具体形象:2765,原始人类:2707,不同阶段:2474,原始时代:2388,自然力:2379摘要:  <正> 神话想象与艺术想象有什么区别?神话想象本身具有哪些特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更好地认识神话的本质,确定神话的界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想对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得到前辈专家和同行们的指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所谓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要有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二、要经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加工改造);三、要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是想象的一般规律。不论是神话想象还是艺术想象以至科学想象,都要遵循这个一般的规律。然而,这个一般的规律在...

题名:  傣族古代稻作文化
作者:  秦家华年:  1988期:  05关键词:  稻作农业:7161,傣族:5491,兴修水利:2414,民族心理素质:1791,金沙江:1322,东南沿海:1313,山海经:1273,村社:1271,远古时代:1248,民间文学:1113摘要:  <正> 对于傣族文化的研究,过去多侧重于精神文化方面,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不研究精神文化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远远不够了。本文拟从傣族古代稻作农业入手,来探索傣族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据有关学者研究,远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地区就有种植水稻的灌溉农业出现。而傣族的先民,即居住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从商周时起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水稻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百谷自生,...

题名:  物质民俗——一个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
作者:  杨知勇;秦家华;李子贤;年:  1989期:  05页码:  47-51+41关键词:  物质民俗:5423,民俗学研究:4157,生产习俗:3650,精神民俗:3215,研究领域:2989,云南少数民族:2305,各民族:2154,节日民俗:2114,农业生产:1805,社会文化:1736摘要:  <正> 一“民俗学”这一名称,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如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很明显,汤氏在定义民俗学的时候,主要着眼于精神民俗。后来,人类学派把民俗作为原始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残留物)来看待,这同样也主要是从精神方面着眼。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0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论文:

题名: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 云南昆明650091年:  2006期:  03页码:  23-28关键词:  贝叶文化;;贝叶经;;南传佛教;;傣族;;传统文化摘要: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

题名:  文化自觉——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理论前提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年:  1999期:  02页码:  31-33关键词:  文化自觉意识:7409,民族文化大省:6147,文化素质:1318,主体文化:1294,创造力:1033,社会发展:854,文化的人:817,知识经济时代:786,凝聚力:651,文化内涵:627

题名:  傣族贝叶文化与西双版纳旅游业
作者:  秦家华,岩温扁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年:  2000期:  06页码:  76-77关键词:  傣族;;贝叶文化;;西双版纳旅游摘要: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 ,它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事象。贝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它与西双版纳旅游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贝叶文化可以充实、深化“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 ,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色彩 ,更有吸引力 ;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

题名:  资源开发中的文化思考——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  秦家华年:  1995期:  01页码:  25-28关键词:  资源开发:6717,澜沧江—湄公河流域:4950,持续发展:2644,文化思考:2574,国际学术研讨会:2485,区域合作:2222,价值导向:1514,人与自然的关系:1273,文化成分:946,生物多样性:899摘要:  <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都面临着加速经济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步伐的共同课题。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这一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的社会行为。资源开发中必须保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成分(或称文化含量),才能保证这种开发活动持续、有效、科学地进行。  文化和经济,本来就不可以截然分开。

题名: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环境论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研究员年:  1996期:  05页码:  47-53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4587,民族文学:4435,英雄史诗:3522,傣族文学:3252,文学环境:2990,原始宗教:2817,地理环境:2340,自然环境:2267,文学作品:2215,叙事长诗:1972摘要:  <正>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或精神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和演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在调查、搜集各民族文学时,往往只满足于作品本身的文字记录;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时,也只着眼于这些资料的记录文本,而对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的目的,讲述演唱者的方法、技巧和才能,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以及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特殊功能等等,却缺乏应有的考察和记录.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停留在一种平面的研究,而缺乏一种深入的立体研究.

题名:  哈尼族文化与自然生态
作者:  秦家华年:  1996期:  02页码:  47-48关键词:  哈尼族文化:8577,文化与自然:3521,生态环境:2577,地理环境决定论:1989,人与自然的关系:1026,人生哲学:727,文化观念:691,性格特征:685,自然环境:675,民族性格:658

题名: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  秦家华年:  1997期:  02页码:  41-43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7892,合理利用:3102,纳西族:223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2010,哈尼族:2003,自然资源:1932,中国西南地区:1895,人与自然的关系:1738,“刀耕火种”:1627,水资源:1428

题名:  文化转轨──体制转轨的先导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年:  1998期:  09页码:  11-12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7403,体制转轨:544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897,心理机制:1451,社会机制:1070,自然机制:961,计划经济体制:909,民族地区:877,经济体制转轨:852,价值选择:818

题名:  文化转轨──体制转轨的先导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年:  1998期:  S1页码:  117-118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7403,体制转轨:544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897,心理机制:1451,社会机制:1070,自然机制:961,计划经济体制:909,民族地区:877,经济体制转轨:852,价值选择:818

题名:  试谈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作者:  秦家华年:  1978期:  05页码:  39-45关键词:  宗教影响:5747,原始宗教:5152,纳西族:2854,宗教徒:2668,傣族:2437,神话史诗:2254,原始人类:2098,宗教色彩:1864,民族自信心:1852,创世纪:1678摘要:  <正> 毛主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在我们清理古代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学遗产的过程中,都会碰到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民族民间文

题名:  谈傣族文学
作者:  朱宜初;秦家华;年:  1978期:  03页码:  88-94关键词:  德宏傣族:6595,云南西双版纳:3366,文学艺术:3226,阶级斗争:2457,叙事长诗:2255,各民族:2232,赞哈:2190,原始艺术:2160,宗教迷信:2155,古代神话:2130摘要:  <正> 傣族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人口六十多万,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同时散居于澜沧江两岸和红河流域。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它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不仅有它的口头文学,还有书面文学。傣族的书面文学有的是用纸张毛笔书写的;有的是在贝叶上用针划写的。前者主要在德宏,后者主要在西双

题名: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中的无神论思想
作者:  秦家华;年:  1979期:  03页码:  51-56+17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学:5319,无神论思想:4486,唯物主义:3253,科学无神论:2975,云南:2510,少数民族:2502,劳动人民:2310,口头创作:2240,文学作品:2206,宗教神学:2086摘要: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评价民间文学。列宁曾经指出:“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整理这些材料,用这些材料是很可以写出非常出色的关于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著作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卷二,957页) 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文学上的审美价值,而且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各民族人民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科学价值。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曾经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斗争,必然要反映到人民的口头创作中来。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直至解放前夕,还分别保留着原始氏族公社、奴...

题名:  试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作者:  秦家华年:  1980期:  04关键词:  远古时期:4342,氏族社会:4107,各民族:3297,傣族:3152,神话传说:2969,民族民间文学:2829,纳西族:2818,独龙族:2656,原始宗教:2436,云南少数民族:2386摘要:  <正> 民族民间文学既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作品,又是认识历史的宝贵材料。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注意。固然,文学不同于历史,我们不能把文学的描绘当作史料来引证。但是,文学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透过文学之窗来窥见社会历史的发展,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的历史来说,离开了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就无法认识它的真正面貌。

题名:  《天问》与云南少数民族神话
作者:  秦家华年:  1981期:  01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7310,神话传说:5186,原始宗教:2562,彝族史:1781,民间文学:1492,景颇族:1484,布朗族:1231,天神:1217,劳动人民:1169,各民族:1062摘要:  <正> 二千三百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十分奇特的作品——《天问》。《天问》以提问的形式,接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从天上问到地下,从自然问到社会,从历史问到现实,从神话传说问到人间世界……。一系列大胆的疑问,体现了屈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天问》中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内容博大精深。随着历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楚辞研究专家的努力,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但还有许多问题,比如一些神话传说,至今仍没有把它的奥秘打开。这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的,《天问》有好些传说还是封锁着的,我...

题名:  中原文化对傣族文学的影响
作者:  秦家华;年:  1983期:  04页码:  103-109关键词:  中原文化:6745,傣族文化:5353,文学艺术:2120,西双版纳:2103,发展过程:2007,各民族:1801,百越文化:1681,相互影响:1574,文化影响:1554,共同创造:1386摘要:  <正> 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总要发生联系,总要吸收其他民族的长处来作为发展自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傣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傣族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一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相互交流,密切往来,共同创造了统一的祖国文化。傣族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发展创造的民族。傣族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题名:  神话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神话的论述
作者:  秦家华年:  1984期:  05页码:  105-112关键词:  自然力:4208,文明时代:4198,马克思:3821,特定历史阶段:3601,氏族社会:3253,恩格斯:3109,神话学:2353,产生的条件:2051,袁珂:1982,原始人:1774摘要:  <正>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引用许多希腊、罗马神话来形象地说明他们所要论证的问题,而且对于神话本身,也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神话的指导思想。因为事实已经证明,马克思以前的种种研究神话的学派,他们的理论中虽然有不少合理的、可取的地方,但就总体来说,就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基本上还是唯心主义的。只有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神

题名:  西南民族文化史研究刍议
作者:  秦家华年:  1984期:  06页码:  87-94关键词:  西南地区:5321,民族文化史:444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4275,文化遗产:3596,各民族:2373,中华民族:2018,文化发展:1935,文化交流:1727,原始宗教:1549,历史文献:1374摘要:  <正> 一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建国以来,我们从历史学、文艺学、哲学、宗教学、风俗学、伦理学等角度,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每一专门学科的要求来进行的。而把这笔遗产当作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从综合的、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从总体的、全局的方面来进行规律性的

题名:  简论傣族英雄史诗
作者:  秦家华年:  1985期:  05页码:  36-42+48关键词:  傣族:6555,战争:3415,部落联盟:3381,原始部落:3112,古代史:2147,罗摩衍那:2127,新资料:2015,英雄史诗:1989,研究者:1945,原始资料:1815摘要:  <正> 谈到傣族诗歌的时候,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那以柔美、委婉见长的叙事长诗。在傣族文学中,有没有比较壮烈、崇高的英雄史诗呢?过去,研究者很少涉及这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许多学者已经明确提出:傣族文学中有英雄史诗。这对推动傣族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傣族古代史上,曾经历过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这样一个发展

题名:  论神话的原始形态和发展形态
作者:  秦家华;年:  1985期:  02页码:  90-98关键词:  神话历史化:6202,原始形态:4515,发展形态:3458,神话研究:2477,少数民族:2402,民族志:2183,原始神话:1901,原始资料:1764,盘古神话:1709,新发现:1687摘要:  <正> 一、问题的提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了钟敬文先生的《论民族志在古典神话研究上的作用》,文中以新发现的《女娲娘娘补天》原始资料为例证,论证了民族志资料(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志资料)在古典神话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钟先生指出,新发现的《女娲娘娘补天》这件原始资料在科学史上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具有古文献上那些重要的活动项目,并且比较完整

题名:  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文化史价值
作者:  秦家华年:  1986期:  05页码:  37-44关键词:  文化史:7134,少数民族:3042,历史进程:2996,社会科学:2726,蒙昧时代:2595,野蛮时代:2315,恩格斯:1883,人类起源:1651,民族民间文学:1643,原始社会:1532摘要:  <正> 文化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从总体上来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就要涉及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它要在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宏观的角度,概括、抽象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决定了文化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各门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题名:  历史悠久的云大学报
作者:  秦家华;年:  1986期:  01页码:  2关键词:  东陆大学:5551,学术论著:3484,高校文科学报:3257,大学学报:3221,云南大学:3073,出版学:2632,云南省:2600,历史悠久:2219,毕业学生:2203,冯友兰:1767摘要:  <正> 云南大学学报创办于一九二三年秋,名称为《东陆校刊》(云南大学前身为东陆大学)。该刊第一期刊载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史及边疆问题的学术论著。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出版《东陆大学特刊》,选载了不少毕业学生的论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出版《东大特刊》

题名:  论少数民族的生育、丧葬礼俗
作者:  杨知勇 ,秦家华 ,李子贤年:  1987期:  02页码:  13-18关键词:  丧葬礼俗:8599,死者:2505,生育:2227,福禄水:1660,巫术:1643,彝族:1501,灵魂不死观念:1456,少数民族:1436,祖先:1375,各民族:1009摘要:  <正> 生育和丧葬,古今中外,都视为大事。人类对生育和死亡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还处于低级阶段,巫术心理和灵魂不死观念,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生育、丧葬礼俗必然受着原始宗教和血缘观念的支配。随着礼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达,这类礼俗乃日趋简化,神秘观念日益淡薄,思想内涵逐渐减少。但是传统观

题名:  论神话的想象
作者:  秦家华年:  1987期:  02关键词:  思维方式:4299,思想意义:3790,现实基础:3672,表现形式:3666,文明时代:2782,具体形象:2765,原始人类:2707,不同阶段:2474,原始时代:2388,自然力:2379摘要:  <正> 神话想象与艺术想象有什么区别?神话想象本身具有哪些特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更好地认识神话的本质,确定神话的界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想对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得到前辈专家和同行们的指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所谓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要有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二、要经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加工改造);三、要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是想象的一般规律。不论是神话想象还是艺术想象以至科学想象,都要遵循这个一般的规律。然而,这个一般的规律在...

题名:  傣族古代稻作文化
作者:  秦家华年:  1988期:  05关键词:  稻作农业:7161,傣族:5491,兴修水利:2414,民族心理素质:1791,金沙江:1322,东南沿海:1313,山海经:1273,村社:1271,远古时代:1248,民间文学:1113摘要:  <正> 对于傣族文化的研究,过去多侧重于精神文化方面,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不研究精神文化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远远不够了。本文拟从傣族古代稻作农业入手,来探索傣族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据有关学者研究,远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地区就有种植水稻的灌溉农业出现。而傣族的先民,即居住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从商周时起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水稻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百谷自生,...

题名:  物质民俗——一个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
作者:  杨知勇;秦家华;李子贤;年:  1989期:  05页码:  47-51+41关键词:  物质民俗:5423,民俗学研究:4157,生产习俗:3650,精神民俗:3215,研究领域:2989,云南少数民族:2305,各民族:2154,节日民俗:2114,农业生产:1805,社会文化:1736摘要:  <正> 一“民俗学”这一名称,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如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很明显,汤氏在定义民俗学的时候,主要着眼于精神民俗。后来,人类学派把民俗作为原始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残留物)来看待,这同样也主要是从精神方面着眼。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00: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论文:

题名: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 云南昆明650091年:  2006期:  03页码:  23-28关键词:  贝叶文化;;贝叶经;;南传佛教;;傣族;;传统文化摘要: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

题名:  文化自觉——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理论前提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年:  1999期:  02页码:  31-33关键词:  文化自觉意识:7409,民族文化大省:6147,文化素质:1318,主体文化:1294,创造力:1033,社会发展:854,文化的人:817,知识经济时代:786,凝聚力:651,文化内涵:627

题名:  傣族贝叶文化与西双版纳旅游业
作者:  秦家华,岩温扁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年:  2000期:  06页码:  76-77关键词:  傣族;;贝叶文化;;西双版纳旅游摘要: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 ,它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事象。贝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它与西双版纳旅游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贝叶文化可以充实、深化“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 ,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色彩 ,更有吸引力 ;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

题名:  资源开发中的文化思考——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  秦家华年:  1995期:  01页码:  25-28关键词:  资源开发:6717,澜沧江—湄公河流域:4950,持续发展:2644,文化思考:2574,国际学术研讨会:2485,区域合作:2222,价值导向:1514,人与自然的关系:1273,文化成分:946,生物多样性:899摘要:  <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都面临着加速经济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步伐的共同课题。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这一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的社会行为。资源开发中必须保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成分(或称文化含量),才能保证这种开发活动持续、有效、科学地进行。  文化和经济,本来就不可以截然分开。

题名: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环境论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研究员年:  1996期:  05页码:  47-53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4587,民族文学:4435,英雄史诗:3522,傣族文学:3252,文学环境:2990,原始宗教:2817,地理环境:2340,自然环境:2267,文学作品:2215,叙事长诗:1972摘要:  <正>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或精神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和演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在调查、搜集各民族文学时,往往只满足于作品本身的文字记录;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时,也只着眼于这些资料的记录文本,而对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的目的,讲述演唱者的方法、技巧和才能,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以及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特殊功能等等,却缺乏应有的考察和记录.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停留在一种平面的研究,而缺乏一种深入的立体研究.

题名:  哈尼族文化与自然生态
作者:  秦家华年:  1996期:  02页码:  47-48关键词:  哈尼族文化:8577,文化与自然:3521,生态环境:2577,地理环境决定论:1989,人与自然的关系:1026,人生哲学:727,文化观念:691,性格特征:685,自然环境:675,民族性格:658

题名: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  秦家华年:  1997期:  02页码:  41-43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7892,合理利用:3102,纳西族:223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2010,哈尼族:2003,自然资源:1932,中国西南地区:1895,人与自然的关系:1738,“刀耕火种”:1627,水资源:1428

题名:  文化转轨──体制转轨的先导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年:  1998期:  09页码:  11-12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7403,体制转轨:544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897,心理机制:1451,社会机制:1070,自然机制:961,计划经济体制:909,民族地区:877,经济体制转轨:852,价值选择:818

题名:  文化转轨──体制转轨的先导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年:  1998期:  S1页码:  117-118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7403,体制转轨:544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897,心理机制:1451,社会机制:1070,自然机制:961,计划经济体制:909,民族地区:877,经济体制转轨:852,价值选择:818

题名:  试谈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作者:  秦家华年:  1978期:  05页码:  39-45关键词:  宗教影响:5747,原始宗教:5152,纳西族:2854,宗教徒:2668,傣族:2437,神话史诗:2254,原始人类:2098,宗教色彩:1864,民族自信心:1852,创世纪:1678摘要:  <正> 毛主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在我们清理古代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学遗产的过程中,都会碰到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民族民间文

题名:  谈傣族文学
作者:  朱宜初;秦家华;年:  1978期:  03页码:  88-94关键词:  德宏傣族:6595,云南西双版纳:3366,文学艺术:3226,阶级斗争:2457,叙事长诗:2255,各民族:2232,赞哈:2190,原始艺术:2160,宗教迷信:2155,古代神话:2130摘要:  <正> 傣族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人口六十多万,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同时散居于澜沧江两岸和红河流域。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它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不仅有它的口头文学,还有书面文学。傣族的书面文学有的是用纸张毛笔书写的;有的是在贝叶上用针划写的。前者主要在德宏,后者主要在西双

题名: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中的无神论思想
作者:  秦家华;年:  1979期:  03页码:  51-56+17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学:5319,无神论思想:4486,唯物主义:3253,科学无神论:2975,云南:2510,少数民族:2502,劳动人民:2310,口头创作:2240,文学作品:2206,宗教神学:2086摘要: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评价民间文学。列宁曾经指出:“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整理这些材料,用这些材料是很可以写出非常出色的关于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著作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卷二,957页) 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文学上的审美价值,而且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各民族人民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科学价值。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曾经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斗争,必然要反映到人民的口头创作中来。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直至解放前夕,还分别保留着原始氏族公社、奴...

题名:  试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作者:  秦家华年:  1980期:  04关键词:  远古时期:4342,氏族社会:4107,各民族:3297,傣族:3152,神话传说:2969,民族民间文学:2829,纳西族:2818,独龙族:2656,原始宗教:2436,云南少数民族:2386摘要:  <正> 民族民间文学既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作品,又是认识历史的宝贵材料。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注意。固然,文学不同于历史,我们不能把文学的描绘当作史料来引证。但是,文学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透过文学之窗来窥见社会历史的发展,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的历史来说,离开了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就无法认识它的真正面貌。

题名:  《天问》与云南少数民族神话
作者:  秦家华年:  1981期:  01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7310,神话传说:5186,原始宗教:2562,彝族史:1781,民间文学:1492,景颇族:1484,布朗族:1231,天神:1217,劳动人民:1169,各民族:1062摘要:  <正> 二千三百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十分奇特的作品——《天问》。《天问》以提问的形式,接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从天上问到地下,从自然问到社会,从历史问到现实,从神话传说问到人间世界……。一系列大胆的疑问,体现了屈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天问》中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内容博大精深。随着历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楚辞研究专家的努力,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但还有许多问题,比如一些神话传说,至今仍没有把它的奥秘打开。这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的,《天问》有好些传说还是封锁着的,我...

题名:  中原文化对傣族文学的影响
作者:  秦家华;年:  1983期:  04页码:  103-109关键词:  中原文化:6745,傣族文化:5353,文学艺术:2120,西双版纳:2103,发展过程:2007,各民族:1801,百越文化:1681,相互影响:1574,文化影响:1554,共同创造:1386摘要:  <正> 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总要发生联系,总要吸收其他民族的长处来作为发展自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傣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傣族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一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相互交流,密切往来,共同创造了统一的祖国文化。傣族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发展创造的民族。傣族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题名:  西南民族文化史研究刍议
作者:  秦家华年:  1984期:  06页码:  87-94关键词:  西南地区:5321,民族文化史:444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4275,文化遗产:3596,各民族:2373,中华民族:2018,文化发展:1935,文化交流:1727,原始宗教:1549,历史文献:1374摘要:  <正> 一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建国以来,我们从历史学、文艺学、哲学、宗教学、风俗学、伦理学等角度,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每一专门学科的要求来进行的。而把这笔遗产当作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从综合的、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从总体的、全局的方面来进行规律性的

题名:  简论傣族英雄史诗
作者:  秦家华年:  1985期:  05页码:  36-42+48关键词:  傣族:6555,战争:3415,部落联盟:3381,原始部落:3112,古代史:2147,罗摩衍那:2127,新资料:2015,英雄史诗:1989,研究者:1945,原始资料:1815摘要:  <正> 谈到傣族诗歌的时候,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那以柔美、委婉见长的叙事长诗。在傣族文学中,有没有比较壮烈、崇高的英雄史诗呢?过去,研究者很少涉及这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许多学者已经明确提出:傣族文学中有英雄史诗。这对推动傣族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傣族古代史上,曾经历过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这样一个发展

题名:  论神话的原始形态和发展形态
作者:  秦家华;年:  1985期:  02页码:  90-98关键词:  神话历史化:6202,原始形态:4515,发展形态:3458,神话研究:2477,少数民族:2402,民族志:2183,原始神话:1901,原始资料:1764,盘古神话:1709,新发现:1687摘要:  <正> 一、问题的提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了钟敬文先生的《论民族志在古典神话研究上的作用》,文中以新发现的《女娲娘娘补天》原始资料为例证,论证了民族志资料(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志资料)在古典神话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钟先生指出,新发现的《女娲娘娘补天》这件原始资料在科学史上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具有古文献上那些重要的活动项目,并且比较完整

题名:  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文化史价值
作者:  秦家华年:  1986期:  05页码:  37-44关键词:  文化史:7134,少数民族:3042,历史进程:2996,社会科学:2726,蒙昧时代:2595,野蛮时代:2315,恩格斯:1883,人类起源:1651,民族民间文学:1643,原始社会:1532摘要:  <正> 文化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从总体上来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就要涉及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它要在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宏观的角度,概括、抽象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决定了文化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各门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题名:  历史悠久的云大学报
作者:  秦家华;年:  1986期:  01页码:  2关键词:  东陆大学:5551,学术论著:3484,高校文科学报:3257,大学学报:3221,云南大学:3073,出版学:2632,云南省:2600,历史悠久:2219,毕业学生:2203,冯友兰:1767摘要:  <正> 云南大学学报创办于一九二三年秋,名称为《东陆校刊》(云南大学前身为东陆大学)。该刊第一期刊载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史及边疆问题的学术论著。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出版《东陆大学特刊》,选载了不少毕业学生的论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出版《东大特刊》

题名:  论少数民族的生育、丧葬礼俗
作者:  杨知勇 ,秦家华 ,李子贤年:  1987期:  02页码:  13-18关键词:  丧葬礼俗:8599,死者:2505,生育:2227,福禄水:1660,巫术:1643,彝族:1501,灵魂不死观念:1456,少数民族:1436,祖先:1375,各民族:1009摘要:  <正> 生育和丧葬,古今中外,都视为大事。人类对生育和死亡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还处于低级阶段,巫术心理和灵魂不死观念,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生育、丧葬礼俗必然受着原始宗教和血缘观念的支配。随着礼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达,这类礼俗乃日趋简化,神秘观念日益淡薄,思想内涵逐渐减少。但是传统观

题名:  论神话的想象
作者:  秦家华年:  1987期:  02关键词:  思维方式:4299,思想意义:3790,现实基础:3672,表现形式:3666,文明时代:2782,具体形象:2765,原始人类:2707,不同阶段:2474,原始时代:2388,自然力:2379摘要:  <正> 神话想象与艺术想象有什么区别?神话想象本身具有哪些特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更好地认识神话的本质,确定神话的界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想对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得到前辈专家和同行们的指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所谓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要有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二、要经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加工改造);三、要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是想象的一般规律。不论是神话想象还是艺术想象以至科学想象,都要遵循这个一般的规律。然而,这个一般的规律在...

题名:  傣族古代稻作文化
作者:  秦家华年:  1988期:  05关键词:  稻作农业:7161,傣族:5491,兴修水利:2414,民族心理素质:1791,金沙江:1322,东南沿海:1313,山海经:1273,村社:1271,远古时代:1248,民间文学:1113摘要:  <正> 对于傣族文化的研究,过去多侧重于精神文化方面,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不研究精神文化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远远不够了。本文拟从傣族古代稻作农业入手,来探索傣族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据有关学者研究,远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地区就有种植水稻的灌溉农业出现。而傣族的先民,即居住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从商周时起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水稻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百谷自生,...

题名:  物质民俗——一个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
作者:  杨知勇;秦家华;李子贤;年:  1989期:  05页码:  47-51+41关键词:  物质民俗:5423,民俗学研究:4157,生产习俗:3650,精神民俗:3215,研究领域:2989,云南少数民族:2305,各民族:2154,节日民俗:2114,农业生产:1805,社会文化:1736摘要:  <正> 一“民俗学”这一名称,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如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很明显,汤氏在定义民俗学的时候,主要着眼于精神民俗。后来,人类学派把民俗作为原始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残留物)来看待,这同样也主要是从精神方面着眼。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00: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论文:

题名: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 云南昆明650091年:  2006期:  03页码:  23-28关键词:  贝叶文化;;贝叶经;;南传佛教;;傣族;;传统文化摘要: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

题名:  文化自觉——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理论前提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年:  1999期:  02页码:  31-33关键词:  文化自觉意识:7409,民族文化大省:6147,文化素质:1318,主体文化:1294,创造力:1033,社会发展:854,文化的人:817,知识经济时代:786,凝聚力:651,文化内涵:627

题名:  傣族贝叶文化与西双版纳旅游业
作者:  秦家华,岩温扁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年:  2000期:  06页码:  76-77关键词:  傣族;;贝叶文化;;西双版纳旅游摘要: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 ,它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事象。贝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它与西双版纳旅游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贝叶文化可以充实、深化“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 ,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色彩 ,更有吸引力 ;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

题名:  资源开发中的文化思考——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  秦家华年:  1995期:  01页码:  25-28关键词:  资源开发:6717,澜沧江—湄公河流域:4950,持续发展:2644,文化思考:2574,国际学术研讨会:2485,区域合作:2222,价值导向:1514,人与自然的关系:1273,文化成分:946,生物多样性:899摘要:  <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都面临着加速经济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步伐的共同课题。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这一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的社会行为。资源开发中必须保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成分(或称文化含量),才能保证这种开发活动持续、有效、科学地进行。  文化和经济,本来就不可以截然分开。

题名: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环境论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研究员年:  1996期:  05页码:  47-53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4587,民族文学:4435,英雄史诗:3522,傣族文学:3252,文学环境:2990,原始宗教:2817,地理环境:2340,自然环境:2267,文学作品:2215,叙事长诗:1972摘要:  <正>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或精神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和演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在调查、搜集各民族文学时,往往只满足于作品本身的文字记录;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时,也只着眼于这些资料的记录文本,而对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的目的,讲述演唱者的方法、技巧和才能,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以及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特殊功能等等,却缺乏应有的考察和记录.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停留在一种平面的研究,而缺乏一种深入的立体研究.

题名:  哈尼族文化与自然生态
作者:  秦家华年:  1996期:  02页码:  47-48关键词:  哈尼族文化:8577,文化与自然:3521,生态环境:2577,地理环境决定论:1989,人与自然的关系:1026,人生哲学:727,文化观念:691,性格特征:685,自然环境:675,民族性格:658

题名: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  秦家华年:  1997期:  02页码:  41-43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7892,合理利用:3102,纳西族:223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2010,哈尼族:2003,自然资源:1932,中国西南地区:1895,人与自然的关系:1738,“刀耕火种”:1627,水资源:1428

题名:  文化转轨──体制转轨的先导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年:  1998期:  09页码:  11-12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7403,体制转轨:544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897,心理机制:1451,社会机制:1070,自然机制:961,计划经济体制:909,民族地区:877,经济体制转轨:852,价值选择:818

题名:  文化转轨──体制转轨的先导
作者:  秦家华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年:  1998期:  S1页码:  117-118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7403,体制转轨:544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897,心理机制:1451,社会机制:1070,自然机制:961,计划经济体制:909,民族地区:877,经济体制转轨:852,价值选择:818

题名:  谈傣族文学
作者:  朱宜初;秦家华;年:  1978期:  03页码:  88-94关键词:  德宏傣族:6595,云南西双版纳:3366,文学艺术:3226,阶级斗争:2457,叙事长诗:2255,各民族:2232,赞哈:2190,原始艺术:2160,宗教迷信:2155,古代神话:2130摘要:  <正> 傣族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人口六十多万,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同时散居于澜沧江两岸和红河流域。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它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不仅有它的口头文学,还有书面文学。傣族的书面文学有的是用纸张毛笔书写的;有的是在贝叶上用针划写的。前者主要在德宏,后者主要在西双

题名: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中的无神论思想
作者:  秦家华;年:  1979期:  03页码:  51-56+17关键词:  民族民间文学:5319,无神论思想:4486,唯物主义:3253,科学无神论:2975,云南:2510,少数民族:2502,劳动人民:2310,口头创作:2240,文学作品:2206,宗教神学:2086摘要: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评价民间文学。列宁曾经指出:“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整理这些材料,用这些材料是很可以写出非常出色的关于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著作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卷二,957页) 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文学上的审美价值,而且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各民族人民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科学价值。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曾经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斗争,必然要反映到人民的口头创作中来。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直至解放前夕,还分别保留着原始氏族公社、奴...

题名:  试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作者:  秦家华年:  1980期:  04关键词:  远古时期:4342,氏族社会:4107,各民族:3297,傣族:3152,神话传说:2969,民族民间文学:2829,纳西族:2818,独龙族:2656,原始宗教:2436,云南少数民族:2386摘要:  <正> 民族民间文学既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作品,又是认识历史的宝贵材料。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注意。固然,文学不同于历史,我们不能把文学的描绘当作史料来引证。但是,文学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透过文学之窗来窥见社会历史的发展,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的历史来说,离开了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就无法认识它的真正面貌。

题名:  《天问》与云南少数民族神话
作者:  秦家华年:  1981期:  01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7310,神话传说:5186,原始宗教:2562,彝族史:1781,民间文学:1492,景颇族:1484,布朗族:1231,天神:1217,劳动人民:1169,各民族:1062摘要:  <正> 二千三百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十分奇特的作品——《天问》。《天问》以提问的形式,接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从天上问到地下,从自然问到社会,从历史问到现实,从神话传说问到人间世界……。一系列大胆的疑问,体现了屈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天问》中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内容博大精深。随着历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楚辞研究专家的努力,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但还有许多问题,比如一些神话传说,至今仍没有把它的奥秘打开。这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的,《天问》有好些传说还是封锁着的,我...

题名:  中原文化对傣族文学的影响
作者:  秦家华;年:  1983期:  04页码:  103-109关键词:  中原文化:6745,傣族文化:5353,文学艺术:2120,西双版纳:2103,发展过程:2007,各民族:1801,百越文化:1681,相互影响:1574,文化影响:1554,共同创造:1386摘要:  <正> 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总要发生联系,总要吸收其他民族的长处来作为发展自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傣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傣族人民和我国各族人民一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相互交流,密切往来,共同创造了统一的祖国文化。傣族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发展创造的民族。傣族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题名:  神话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神话的论述
作者:  秦家华年:  1984期:  05页码:  105-112关键词:  自然力:4208,文明时代:4198,马克思:3821,特定历史阶段:3601,氏族社会:3253,恩格斯:3109,神话学:2353,产生的条件:2051,袁珂:1982,原始人:1774摘要:  <正>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引用许多希腊、罗马神话来形象地说明他们所要论证的问题,而且对于神话本身,也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神话的指导思想。因为事实已经证明,马克思以前的种种研究神话的学派,他们的理论中虽然有不少合理的、可取的地方,但就总体来说,就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基本上还是唯心主义的。只有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神

题名:  西南民族文化史研究刍议
作者:  秦家华年:  1984期:  06页码:  87-94关键词:  西南地区:5321,民族文化史:444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4275,文化遗产:3596,各民族:2373,中华民族:2018,文化发展:1935,文化交流:1727,原始宗教:1549,历史文献:1374摘要:  <正> 一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建国以来,我们从历史学、文艺学、哲学、宗教学、风俗学、伦理学等角度,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每一专门学科的要求来进行的。而把这笔遗产当作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从综合的、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从总体的、全局的方面来进行规律性的

题名:  简论傣族英雄史诗
作者:  秦家华年:  1985期:  05页码:  36-42+48关键词:  傣族:6555,战争:3415,部落联盟:3381,原始部落:3112,古代史:2147,罗摩衍那:2127,新资料:2015,英雄史诗:1989,研究者:1945,原始资料:1815摘要:  <正> 谈到傣族诗歌的时候,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那以柔美、委婉见长的叙事长诗。在傣族文学中,有没有比较壮烈、崇高的英雄史诗呢?过去,研究者很少涉及这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工作的进展,许多学者已经明确提出:傣族文学中有英雄史诗。这对推动傣族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傣族古代史上,曾经历过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这样一个发展

题名:  论神话的原始形态和发展形态
作者:  秦家华;年:  1985期:  02页码:  90-98关键词:  神话历史化:6202,原始形态:4515,发展形态:3458,神话研究:2477,少数民族:2402,民族志:2183,原始神话:1901,原始资料:1764,盘古神话:1709,新发现:1687摘要:  <正> 一、问题的提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了钟敬文先生的《论民族志在古典神话研究上的作用》,文中以新发现的《女娲娘娘补天》原始资料为例证,论证了民族志资料(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志资料)在古典神话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钟先生指出,新发现的《女娲娘娘补天》这件原始资料在科学史上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具有古文献上那些重要的活动项目,并且比较完整

题名:  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文化史价值
作者:  秦家华年:  1986期:  05页码:  37-44关键词:  文化史:7134,少数民族:3042,历史进程:2996,社会科学:2726,蒙昧时代:2595,野蛮时代:2315,恩格斯:1883,人类起源:1651,民族民间文学:1643,原始社会:1532摘要:  <正> 文化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从总体上来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就要涉及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它要在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宏观的角度,概括、抽象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决定了文化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各门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题名:  历史悠久的云大学报
作者:  秦家华;年:  1986期:  01页码:  2关键词:  东陆大学:5551,学术论著:3484,高校文科学报:3257,大学学报:3221,云南大学:3073,出版学:2632,云南省:2600,历史悠久:2219,毕业学生:2203,冯友兰:1767摘要:  <正> 云南大学学报创办于一九二三年秋,名称为《东陆校刊》(云南大学前身为东陆大学)。该刊第一期刊载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史及边疆问题的学术论著。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出版《东陆大学特刊》,选载了不少毕业学生的论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出版《东大特刊》

题名:  论少数民族的生育、丧葬礼俗
作者:  杨知勇 ,秦家华 ,李子贤年:  1987期:  02页码:  13-18关键词:  丧葬礼俗:8599,死者:2505,生育:2227,福禄水:1660,巫术:1643,彝族:1501,灵魂不死观念:1456,少数民族:1436,祖先:1375,各民族:1009摘要:  <正> 生育和丧葬,古今中外,都视为大事。人类对生育和死亡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还处于低级阶段,巫术心理和灵魂不死观念,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生育、丧葬礼俗必然受着原始宗教和血缘观念的支配。随着礼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达,这类礼俗乃日趋简化,神秘观念日益淡薄,思想内涵逐渐减少。但是传统观

题名:  论神话的想象
作者:  秦家华年:  1987期:  02关键词:  思维方式:4299,思想意义:3790,现实基础:3672,表现形式:3666,文明时代:2782,具体形象:2765,原始人类:2707,不同阶段:2474,原始时代:2388,自然力:2379摘要:  <正> 神话想象与艺术想象有什么区别?神话想象本身具有哪些特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更好地认识神话的本质,确定神话的界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想对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得到前辈专家和同行们的指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所谓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要有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二、要经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加工改造);三、要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是想象的一般规律。不论是神话想象还是艺术想象以至科学想象,都要遵循这个一般的规律。然而,这个一般的规律在...

题名:  傣族古代稻作文化
作者:  秦家华年:  1988期:  05关键词:  稻作农业:7161,傣族:5491,兴修水利:2414,民族心理素质:1791,金沙江:1322,东南沿海:1313,山海经:1273,村社:1271,远古时代:1248,民间文学:1113摘要:  <正> 对于傣族文化的研究,过去多侧重于精神文化方面,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不研究精神文化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远远不够了。本文拟从傣族古代稻作农业入手,来探索傣族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据有关学者研究,远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地区就有种植水稻的灌溉农业出现。而傣族的先民,即居住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从商周时起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水稻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百谷自生,...

题名:  物质民俗——一个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
作者:  杨知勇;秦家华;李子贤;年:  1989期:  05页码:  47-51+41关键词:  物质民俗:5423,民俗学研究:4157,生产习俗:3650,精神民俗:3215,研究领域:2989,云南少数民族:2305,各民族:2154,节日民俗:2114,农业生产:1805,社会文化:1736摘要:  <正> 一“民俗学”这一名称,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如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很明显,汤氏在定义民俗学的时候,主要着眼于精神民俗。后来,人类学派把民俗作为原始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残留物)来看待,这同样也主要是从精神方面着眼。


由于文献检索能力有限,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 本帖最后由 眉间尺533 于 2010-4-6 00:5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00: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 试谈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歌——重评电影《五朵金花》》这两篇论文没有审核过,我从主要论文中剔除
发表于 2010-4-6 22: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专业的东西我看的稀里糊涂,但大高的精神可嘉啊,赞一下,以后继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7 04: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