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展示周之导师篇:段炳昌
段炳昌,男,1955年2月生,白族,云南剑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云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文学学科分委员会主任)、《民族艺术研究》常务副主编,教育部重点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少数民族文化史、少数民族艺术理论。近期主要著作有《云南地方文学史》、《白族民间建筑艺术》、《白族村寨调查》、《饮冰室文集校注》(合著)等5种,主编《文化与审美》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文化与艺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丛书多种。主持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与应用”、教育部教育改革重点项目“边疆地区综合大学中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民族文化学”等重大研究项目多项,在研经费120多万元。获得云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云南省教学成果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园丁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多项。部分论文及其摘要:
题名:认识滇学发展滇学
作者:段炳昌;
单位:云南大学滇学研究中心;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年:2008
期:06
页码:50-51
关键词:滇学;;学科建设;;学科定位;;内涵
摘要:2008年8月15~17日,云南大学滇学研究中心在玉溪市江川县召开了有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首届滇学学术研讨会,明确打出滇学旗帜。然而,诚如美国学者约翰.霍普金斯所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好像是一条河流。……借助于许多研究者的辛勤劳动,或是当其他思想的溪流给它带来补给时,它就获得了前进的势头,它被逐渐发展起来的概念和归纳不断加深和加宽。"滇学也不例外。为此,本刊特邀部分领导和专家学者,分别就滇学研究的意义、滇学的学科建设、滇学的学科定位、滇学的内涵及主要内容、滇学的研究方法等进行探讨,以期深化对滇学的认识。我们...
题名:简论民族审美文化交流融合的一般性原理
作者:段炳昌
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650091
年:2002
期:01
页码:54-56
关键词:民族审美文化;;交流融合;;形式
摘要:民族审美文化的交流融合既遵循着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 ,又由于审美文化的特殊规定性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形式交流的特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实际上是自我与对象、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间互为条件、相互克服、相互补充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审美文化有着特别强劲的延伸力量 ,可以超越民族、语言、文字、宗教、地区、时间的限制而传播 ;通过选择、强制与自觉、变形、渐变渐融、业力不灭等形式实现交流融合。这是审美文化的特殊性 ,又是民族审美文化交汇中的普遍性特征。
题名:明清时期云南戏剧文学略论
作者:段炳昌
年:2002
期:02
页码:52-58
关键词:明清时期;;云南;;戏剧文学创作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明清时期云南戏剧文学资料的钩沉和分析 ,集中论述了三位代表作家的传奇或杂剧的创作情况、特点和成就 ,从而展示了明清时期云南戏剧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以及对中国戏剧文学的独特贡献。
题名:南诏与湄公河流域古国的关系
作者:傅光宇,段炳昌
单位:云南大学中文系
年:1995
期:02
关键词:湄公河流域:7003,南诏:3985,澜沧江:3169,青木香:2554,文单国:2351,女王国:2197,东南亚国家:2002,云南:1257,西双版纳:1138,昆仑:1117
摘要:南诏与湄公河流域古国的关系傅光宇,段炳昌一云南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山水相连,有些民族跨界而居,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济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发展和友谊。一般认为,历史上云南与湄公河流域以至整个东南亚的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即交趾道...
题名:缅语词“乌底巴udi-bhva”的白语训读
作者:段炳昌
单位:云南大学中文系
年:1997
期:04
关键词:大理国:8027,伯希和:3847,南诏王:2363,缅语:1929,白语:1805,印度化:1497,缅甸人:1330,“信”:1283,后缀词素:1127,语训:1124
摘要:缅语词“乌底巴udi-bhva”的白语训读段炳昌缅语“乌底巴”一词,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记为udi-bhva。关于这个词的来源和意义,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伯希和认为udi-bhva是日东王之意,是源于印度的名号。我国前辈学者向达、方国瑜也基本同意此...
题名:天竺僧人与南诏土著白族的婚配融合
作者:段炳昌
单位:云南大学中文系
年:1997
期:02
关键词:南诏野史:7104,白族妇女:4015,僧人:3108,西南少数民族地区:2854,天竺人:2138,大理白族地区:1718,墓志铭:1498,土著:1497,张子和:1349,大理国:1326
摘要:天竺僧人与南诏土著白族的婚配融合段炳昌南诏时期,不少天竺(印度)僧人进入大理白族地区,传播佛教,参与南诏的文化和经济活动,为白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天竺僧人中,有的还和土著白族婚配生子,繁衍后代,融合到了白族之中。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万历...
题名:女娲即瓜及其它
作者:段炳昌;
年:1986
期:02
页码:73-83+90
关键词:女娲神话:6014,图腾:3418,伏羲:3122,生殖崇拜:2837,葫芦:2590,母系氏族社会:2520,生殖力:2512,原始人:2375,南瓜:2181,洪水神话:2133
摘要:<正> 就象作一个等圆的正方形是几何学中的一大难题一样,女娲神话也是中国神话学中的一大难题。中国汉民族古代神话资料不完整、分散或历史化的现象本来就十分严重,而女娲神话的资料就显得更为分散残缺,甚至彼此矛盾,受到种种“异化”作用,历史化、哲学化、文学化的程度十分严重。因此,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推测和研究,当中的一些学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离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得一致性的意见却还很远。闻一多先生在他那篇影响巨大的文章中,曾
题名:从对杜甫的评价看宋代诗风的演变
作者:段炳昌
年:1990
期:05
页码:28-34+41
关键词:杜甫:6086,唐人选唐诗:3372,文化:3336,杜诗:3186,宋代:2443,黄庭坚:2321,王安石:2316,三十年:2202,审美价值取向:2121,晚唐五代:2054
摘要:<正> 从宋人对杜甫的评价中,来寻找宋代诗风的演变和宋诗的特点,并且由此探讨宋人的诗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是一个有趣而又颇有意义的问题。宋代以来,杜甫一直被尊为“诗圣”,占据着中国诗史上最神圣的一页。闻一多先生甚至说: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但是,我们知道,杜甫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并没有后来那么高。唐人选唐诗的选本一共十二种,现存十种。其中,只有晚唐五代韦庄所选的《又玄集》选有杜甫的作品。杜诗在唐代的失散流离就已
题名:美学论文摘要简论民族审美文化交流融合的一般性原理
作者:段炳昌
主编:汝信;曾繁仁
年:2002
页码:488-489
题名:白族尚白探源
作者:段炳昌
来源:云南日报
出版日期:2001-07-24
出版者:云南日报
由于文献检索能力有限,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只要是云南大学民俗学专业的学生,肯定上过段老师的课,肯定记过有关民俗学大本笔记。
段老师一个学期的民俗学理论课,就是狂记一学期的笔记。段老师念一句,大家紧跟记下来。起初不大适应,一个上午记下来,个个手酸喊天。但一个学期下来,没有一个不对段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课,都是从古今中外的民俗理论集成中消化、理解后再讲出来的,并非照本宣科,尤其对国内外民俗理论动态的评点,三言两语,切中内綮,要言不烦。
有时,自己也在想,如果段老师能把讲稿打印或出版出来,对民俗学界,对云南大学民俗学建设深有裨益,但从师弟师妹那儿得知,段老师仍在补充、完善中,大家仍是讲一句,记一句……
段师治学严谨,从中也可感受一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