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民俗學先哲錄 之 王統照
http://www.lit.sdu.edu.cn/Article/UploadFiles/200911/%E7%8E%8B%E7%BB%9F%E7%85%A7-09230107.jpg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来考察,特别值得提出来加以注意的是方明整理、上海元新书局出版的《民间故事集》和作家王统照编、上海儿童书局出版的《山东民间故事》这两本书。这两本书分别出版于1937年的3月和8月。其中所收录的民间故事,都是由搜集者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而来,首次公开发表的,而不是像有些集子那样从现成的选集中转载过来的。《民间故事集》中的27篇民间故事的搜集者是曾宪敏、林秀容等多人,可能是某地中小学的教员。根据受义所撰序言来看,方明所以选编这部民间故事集子,是为了向儿童提供一部上好的读物。“根据我们的思想,情感,想象能力和兴趣”选辑出来的“好食品”,能够“领导我们从幻想到真实,从迷信到真理,从个人的享乐主义到大众的集团里去 ;让我们往创造、革命的路上走。”在这本故事集中,收录的大部分是社会生活故事,如两兄弟型故事《小狗耕地》、《继母》、《呆女婿》、《可恨的嫂嫂》等,这类故事具有明显的道德指向和训诫意义。也有相当比例的幻想故事,如《牛郎和织女》、《凝翠晓钟》、《聚宝盆》、《姑姑鸟》等,以其瑰丽诡谲的幻想和曲折迷离的情节折射着俗凡的人生。在这些故事中,有些是其他毗邻地区或省份也有的故事,起码其骨干情节(母题)是相同或大同小异的,也有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如《皮狐子娘》)。
《山东民间故事》的编者王统照先生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之一,又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长篇小说《山雨》问世以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书报审查机构的查禁,人身安全也面临危险,遂于1935年出游欧洲。1936年回国后由上海回山东诸城老家住了半个月,他的在当地当小学校长的侄子王志坚呈给他一部民间故事集给他过目,后他带回上海,挑选其中28篇编为一册,由陈伯吹主持的儿童书局出版。如果说方明在编选时只是重视了作为儿童精神食品的价值的一面,作为作家兼学者的王统照在他编的集子里,则不仅第一次向读者战线了胶东几个县的民间故事,而且触及了民间故事学的一些普遍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科学性。这28篇故事是由小学生们从他们父母兄弟中间记录下来的,没有知识分子的那种加工和曲意文饰。因此,从这些作品中透露着普通老百姓的朴素的民风和对世事的见解,乍看起来,也许会觉得那不过是些幼稚糊涂的观念,只要稍加深究,就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
………………以上录自刘锡诚:《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1937—1949)》导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