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7-1 23: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桦树皮文化及其误读
“大自然恩赐给鄂伦春人的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中,桦树和鹿对他们来说特别重要。……桦树是鄂伦春人取之不尽的资源。……好像有些地方还使用着桦皮船。……把鄂伦春人称作依靠桦树和鹿生存的民族并不过分”[叶秋隆.大兴安岭东北部鄂伦春族调查报告(一).转引自: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7~128.]勤劳智慧的鄂伦春人,利用自身的生存条件创造了独特的桦树皮文化,桦皮船是其桦树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桦树皮文化是具有世界性特征的一种人类古老文化形态之一。如在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地区的埃文克(我国称“鄂温克”)、那乃(我国称“赫哲族”)、科米人、雅库特族,布利亚特蒙古及库页岛上的阿依努族等西伯利亚古代民族中,自古以来就有十分丰富的桦树皮文化。在蒙古国以及日本北海道的阿依努人中,也有过桦树皮文化及相类似的树皮文化。在欧洲北部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东的芬兰以及北美洲加拿大,美国的部分印第安人古代文化中,都有过桦树皮文化时代。总之,可以说在北半球寒带和寒温带白桦树生长的广大地域内,从古至今形成了地域广阔的“桦树皮文化带”。[参考鄂·苏日台.鄂温克民间美术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101.]
由上可知,生活于北半球寒带地域以及寒温带广大地域的民族,共同拥有着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各样生产生活用品的习俗。然而对于这一生活习俗,有一些人存在着误读,认为剥掉树皮会破坏桦树的生长导致其死亡,从而破坏森林资源。而民族志资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桦树并不因剥皮而死,被剥的部位,由剥的那天,逐渐变成黑色,当第二年看时还是黑色,第三年春天再看时,就已经长出白色的皮子,不过这是皮子还薄,会逐年变厚。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说:“一棵桦树剥过三次皮,每隔十二、三年剥一次,和第一次的皮一样厚。[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61.]
然而,近年来随着桦树皮工艺产业的兴起,除了鄂伦春族外其他民族也加入到桦树皮工艺品的制作与销售中,一部分人为了盈利,不分季节、毫无章法地随意剥取桦树皮,导致桦树的死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当作为人类的经历和期望的见证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代代相传,以支持各种创作和建立各种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周星.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见:周星.民族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9.]我们既要准确地认识桦树皮文化,更要从中学习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之间的对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