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s 发表于 2003-10-22 05:25:03

“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揭晓

“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揭晓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近日揭晓,2003年度的获奖人为我国民间文艺学家刘魁立先生。2003年10月2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在“敬文讲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来自北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俗学会等科研院所的学者和学生,以及钟老生前的弟子近500人参加了授奖仪式。

    诗人、散文家、教育家钟敬文(1903~2002)先生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领域辛勤耕耘了80年。这位“世纪老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民俗学事业,始终关注“下层文化”的学术研究,被学界公认为“人民的学者”。

    钟敬文先生常常以“我是五·四的儿子”为骄傲,当年他积极投身于“歌谣学运动”,以歌谣的搜集与研究为始端,踏入民俗文化的华野天地,在中国民俗学八十个春秋风雨如晦的曲折进程中,始终孜孜不倦地耕耘着,探索着,建树着,始终秉持着“知难而进,除死方休”的学术精神。直至他罹病入院的前一天,他依然精神抖擞、敏赡睿思地奋斗在民俗学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正如学界所知,三十年代,他从歌谣学草创鸿图,建构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体系;八十年代,他立足于民间文艺学在新时期的拓展,又标举了民俗文化学的崭新蓝图;世纪之交,他又更新了民俗学中国化的全新阐释,倡导要建立起“一国多民族的”中国民俗学派。

    钟敬文生于1903年3月20日,广东海丰人。1922年毕业于陆安师范学校,1927年到中山大学任教,与顾颉刚等组织民俗学会,编辑《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丛书。1928年到浙江大学任教,编辑《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镌》等。1934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研究民间文艺和民俗,1936年回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从事救亡工作。1949年5月至今,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早在20世纪40年代,钟敬文就提出了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在1950年参与创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了民俗文化学结构体系和文化分层学说,并于90年代提出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新学说,其代表作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新的驿程》、《民俗文化学:兴起与梗概》、《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民俗学论集》、《钟敬文文集》(5卷)等。

    钟敬文先生从1953年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他领导的学科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点,并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0年来,他先后为我国培养了近百名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专门人才,由此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

    钟敬文先生于2002年1月因病辞世。就在钟老去世的前一天,经他亲自口授,指定了“第一届钟敬文民俗学奖”的三位获奖人,其中一位是钟先生50年代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钰先生,著有《口承故事论》一书。许钰教授一生专攻中国故事学研究,不幸病故于1997年冬天。钟老将这个奖项颁发给已经离世多年的弟子,其用意在于提倡许钰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审的写作态度。在《口承故事论·序》中,钟老对这位故事研究家的默默笔耕有如下的评说:“当前,我们的口承故事学,不但在研究观点上是多元的,在研究成果上也多姿多彩,有的还成为灿烂的奇花。许钰教授,性格沉静,是个笃学之士。他研攻口承故事学,精神既贯注,用力尤勤勉。他不苟且执笔,或随便发表意见。一篇论文的出世,往往酝酿多年,虽然十年来发表的著作不算多,却是认真、严谨之作。在学术上,他不是哗众取宠的人,因此,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是,有眼力的同行或认真向学的同学,大都承认他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和老师。他现在因我和同仁们的敦劝,把自己过去多年所写的学术文章,编辑成这个集子问世。这个集子的出现,既使许钰教授实现了一个多年怀抱着的心愿,也是我们民俗学界一个难得的佳音,是使许多同行学者得到一份精神滋补品的好机会。”

   “第一届钟敬文民俗学奖”于2002年4月20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钟敬文先生百日祭──诗文遗作吟诵会”上颁发,除已故的许钰先生外,另两位获奖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99级的博士研究生庞建春和赵宗福。钟老在去世前的病床上,还一直坚持亲自指导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和下一届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北师大唐圣基金负责人戴贤远教授当时说,设立“钟敬文民俗学奖”就是为了坚守和发展钟老开创的中国民俗学事业,弘扬老一代学者邈高致远的学术精神和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这个以中国民俗学奠基人之一、“人民学者”钟敬文的名字命名的民俗学奖,将按年度进行每年的评奖活动,以激励更多的中国学人关注学科建设,推进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化研究事业的向前发展。


    本年度的颁奖仪式由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铁梁教授主持。钟敬文先生的百年人生始终秉持着诗人的本色,始终怀抱着一颗不老的“诗心”,他生前多次说过:将来在自己的墓碑上只需刻上“诗人钟敬文”。文学院唐宋文学专家赵仁珪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并以钟老的诗作阐扬了师大的“民俗学精神”以激励后学。北师大唐圣基金负责人戴贤远教授宣布刘魁立教授获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年过八旬的中国文学史专家、中国散文史研究家郭预衡教授将制作精美的奖牌和获奖证书郑重地颁发给了刘魁立教授。作为本年度的受奖人,刘魁立教授在会上发表了自己数十年来从事民俗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真切感想,最后他说:“让我们挖掘我们心中的‘神性’,让我们以钟老的精神为榜样,为中国民俗学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获奖人简介:

    刘魁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欧洲民俗学的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学论坛》杂志主编;全国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1986--1995)等职;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AFNS)会长,世界民俗学者组织(FFN)全权通讯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刘魁立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艺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建设。他早年在俄罗斯留学研究期间,曾多次深入原苏联各地区进行民间文学考察,他搜集的故事曾在俄罗斯民间文学作品集中出版。六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至今,在中国各地多次深入农村及边远地区进行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考察活动。1956年及1960年曾经结合我国民间文学状况,发表《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和《再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两篇长篇论文,全面阐述田野工作忠实记录的原则,引起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一场大讨论,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产生了有益的影响。1979年协助贾芝等民间文学工作者前辈,参与恢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工作及筹备全国文代会的工作。随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书记处书记职务。并参与筹划中国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歌、民间谚语)三套集成大规模搜集和编辑工作,同时担任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副主编。1982年受命协助钟敬文等民俗学前辈筹备成立中国民俗学会。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任首届秘书长,继而被选为副理事长、理事长(1999年至今)。1985年以来,担任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从书》主编(现已出版蒙古族、藏族、纳西族、傣族、彝族、仡佬族、赫哲族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30余卷)、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民族文学分支副主编;曾主编《中国民间文化丛书》(包括《中国神话》、《中国民歌》、《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工艺》、《中国民间年画》、《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间舞蹈》、《中国民间传说》等14种,第一、二版,1990,1995,浙江教育出版社)、主编《原始文化名著译丛》(包括《原始文化》、《人类学》、《金枝精要》、《比较神话学》、《月亮神话》、《面具的奥秘》、《图腾崇拜》、《金叶》、《西方神话学论文集》等十余种,1989—2001,上海文艺出版社)。

   长期以来,刘魁立先生积极参与和推进中外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学术交流,在国际学界深有影响。1994年与日本著名学者稻田浩二教授、韩国著名学者崔仁鹤教授共同筹划,成立了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并被选为学会副会长,同时担任中国分部负责人,2000年被选为会长。1995年始,多次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访问学者、外国留学生讲授《欧洲民俗学史》课程。八十年代以来,多次参加在芬兰、南斯拉夫、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在中国台北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学术论文,并多次在芬兰、南斯拉夫、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

    刘魁立教授的主要著述有《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获全国文联“山花奖”理论著作特别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合著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俄罗斯民间文学专辑》,《苏联文学》1984年);《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学派》(《民间文艺集刊》第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世界各国民间故事情节类型索引述评》(《民间文学论坛》创刊号1982年);《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派》(《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3期);《重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文学评论》1984:6);《〈金枝〉论评》(《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此文曾获民间文学银河奖);《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类型学研究》(《民间文化讲演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等,并出版多种译著。

    近年来,刘魁立先生主要致力于民间故事学和民间叙事传统的理论研究,著述颇丰,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主要代表作有:《中国蛇郎故事类型研究》(在日本大阪“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上的学术报告,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发表,1997年10月);《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以中、日、韩三种文字发表);《论19世纪下半期俄国北方民间文学讲述人和演唱人》(以俄文撰写, 《斯拉夫学刊》2000年)。 《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故事类型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 2001:1);《〈民间叙事的生命树〉及有关学术通信》(《民俗研究》2001年:2)等,其中他从方法论意义上提出的“民间叙事的生命树”、“鱼儿是要在水中看的”等学术理念,不仅创立了故事研究的文本解析模型,同时建构了民间叙事传统研究的动态观照方式。



附:刘魁立教授在钟敬文民俗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摘要)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接受用一个伟大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我们知道,钟敬文先生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他光辉的名字是一个永恒的象征,象征着开拓的艰辛,象征着老一辈民俗学家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程,也象征着开拓的成就。这个名字,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民俗学建设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奋斗。

    接受以这样一个伟大名字冠名的奖项,我感到惶恐。我仅仅是民俗学队伍中平凡的一员,但是,置身于这个队伍里,我是感到非常荣幸的。钟老曾经教导我们说,要为人类而工作。今天,我们在为建设人类文化多样性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民间文化,这正是在实践钟老对我们的嘱托。

    目前,在我们所献身的这个领域里,尽管还有一些不能尽如人意的情况存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举国上下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被广泛重视;尽管我们感到民俗学学科内部还有许多空白,但我们毕竟有了一个可供我们施展身手的理论系统和工作平台;尽管我们在学科发展中往往感到人手不够,但是,我们的确有了一个数量可观、质量不差、前途无量的学术队伍。所有这些,都是在以钟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民俗学家的带领下,所有同行共同努力的结果。

    学科建设外部条件的创造、学科建设空白的填补、学术队伍的壮大和提高,所有这些,都要靠我们大家精诚团结、携手奋斗,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我今年年届70,我愿意追随大家,为中国民俗学学派的建设做出不懈努力。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则印度的神话:远古的时候,人除了具有人性之外,同时还具有神性,这种神性让我们人类无所不能。但是后来,由于我们自己的过失,梵天收走了人的神性,并把它藏在了人类往往不会去寻找的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的能力也就随之大大地降低了。这“神性”,对于我们这些人具体地说来,就是钟老的精神。让我们挖掘我们心中的“神性”,让我们以钟老的精神为榜样,为中国民俗学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 本帖由 cfs 于 2003-10-22 06:32 最后编辑 ]

mimisea 发表于 2003-10-22 12:11:26

RE:“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揭晓

恭喜恭喜:)
正在看刘老的书呢

stanza 发表于 2003-10-22 21:30:08

RE:“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揭晓

Wow! Congratulations on Prof. Liu Kuili's receiving the Year Award. What an accomplishment!The award appropriately reflects the endless hours he has spent pursuing tough issues and promoting folklore course in China, not the least of which was the falktale studies.

This leaves no doubt that he is the wonderful advisor we have here in our academic community.

Congratulations again!!!

淇园之竹 发表于 2003-10-22 21:33:28

RE:“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揭晓

恭喜!!恭喜!!
难遇的盛事,莫高的荣耀

Redbud 发表于 2003-10-23 00:08:58

RE:“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揭晓

热烈祝贺!这既是刘魁立老师的荣誉,也是对这一奖项之重要性的一次强化!

老李探花 发表于 2003-10-23 08:31:43

RE:“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揭晓

这个奖是不是跟经济学“孙冶方奖”、语言学“王力奖”一个性质或层次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届钟敬文民俗学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