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 发表于 2010-7-13 00:42:54

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温州)论坛会议综述

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温州)论坛会议综述

                                  杨柳

    2010年3月16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文联主办,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温州大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所承办的为期两天的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温州)论坛开幕。论坛以“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从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角度探讨温州大型传统民俗活动“拦街福”在当下应如何恢复、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学者:刘魁立、刘锡诚、陶立璠、刘铁梁、顾希佳、倪钟之、陈华文、吴效群、田兆元、田建民等,有温州本地学者叶大兵、黄涛、邱国珍、姚周辉、潘一刚、林亦修、赖施虬、韩雷、武宇嫦、万军等。
   当天正值农历二月初一,是温州大型传统民俗活动拦街福开街的日子。据叶大兵先生研究,被誉为民俗狂欢节的温州“拦街福”习俗始于清初,从农历二月初一开始,拦街祈福,前后持续一个半月,距今至少已有两百多年。民国以后,由于时局动荡、经济萧条而基本中断。近几年这一传统活动由政府组织恢复,2002年、2005年、2009年连续举办三届,今年是第四届。2005年开始将活动地点迁至广场,搭景造台,由市长主持开街仪式,今年增收门票。拦街福改头换面式的重新开张给我们提出了传统节日在遭遇现代化变迁的情境下如何传承与更新的种种问题。整个论坛由主题演讲和研讨会两部分组成

                               一.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温州)主题演讲
    3月16日下午的主题演讲会由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曹国旗致开幕词,由刘魁立、刘锡诚、陶立璠、刘铁梁、叶大兵五位资深民俗学家做大会发言。
    学术研讨在刘魁立教授儒雅风趣的演讲中正式开始。刘先生打了一个比方,他将某一个节日的根本要素比作正方形,不管哪一个历史阶段这个节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菱形、平行四边形或是其他形状,它仍然会保持原来正方形最本质的内容。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应该保护的东西——“本真性”。他认为传统节日体系有一种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神圣性”,应该予以保护,而当天看到的拦街福仪式没能将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出来。刘锡诚教授指出近年来关于节日文化的研究也常常脱离节日的基本特点,用西方人类学理论来套中国节日问题,忽略、回避对神圣性的研究和保护,这种做法是有缺陷的,因为我们的民俗文化是与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相适应,是与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家族社会和人伦结构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具有神秘性和世俗性,这是两条最重要的判断原则。两位刘教授都举了北京“厂甸”庙会的例子,今年厂甸庙会被政府由街道迁址到公园内,收取门票,实行摊位竞拍。刘魁立教授指出这实际上等于取消了厂甸庙会,钱就像一个徘徊在节日周围的幽灵,它改变了节日的本真性,不利于节日健康传承。刘锡诚教授对其中的政府行为表示了批评,认为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处在不断的嬗变之中,主导这个嬗变的是民众,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其功能主要应表现在倡导上,而非越俎代庖。陶立璠教授则由此谈到了今年拦街福迁址广场的问题,他说传统文化是传统的人群、传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共同创造的,我们不应轻易改变这种传统,因为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因改变活动地点而使节日失落,使人们失去亲切感的事情,像广西的“三月祭”。拦街福由传统街道搬向广场,就进入了现代广场文化。政府眼中的安全问题——如果真的重视的话——是可以通过良好的组织解决的。陶立璠教授还提醒我们要关注节日中种种文化内容的变迁,比如以前拦街福中商户都对街设供桌,供桌体现着信仰因素,今天这种活动哪去了?并不是老百姓没有信仰了,这是需要研究的。
    刘铁梁教授认为文化遗产其实不应叫遗产,应叫做传统,传统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生长机制和生命力的文化,所以在面对似乎正在变味甚至面目全非了的传统时我们不必悲观,我们仍可以让我们中国民俗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存留在我们的行为操守中,这就够了。如红色资本家是传统也是新建的文化。他慷慨激昂地说文化危机是可以克服的,它与文化希望同在。文化危机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危机,是一种社会亲属关系、原有的制度被瓦解的危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仅仅是一个个的项目,它关注每个人自己身上的文化,我们最终要保护的是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人们的道德高尚感,保护社会发展的情感基石。
    作为众望所归的当地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详细考辩了拦街福活动的历史。他说,拦街福是温州地区最大的最隆重的区域性节日,一个半月节期内包括了许多全国性传统节日的内容要素,使温州城区的街道始终保持着热闹,体现着典型的复合性习俗的特点。最近研究发现拦街福活动中还有花草节(就是百花节,进献花神的节日)、元宵节的因素。它又是完全由温州民俗发展来的,拦街福里的重头戏是“小孩摘大寿桃”,大寿桃是温州人给王母娘娘过寿的。拦街福“就像一个大杂烩,是复合了信仰、娱乐和商贸的一个区域性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助于人们将其传承下去,并展示给更广的社会范围。
台下就座的有民俗学者、温州市文化部干部、温州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其中多位与会者与演讲者展开互动研讨。
                               二.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
    17日上午的研讨会上,学者们就拦街福及一般传统节日保护问题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见,其中的热点问题是政府在节日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中应处的位置、现代节会活动中信仰成分的缺失问题。多位发言者提到这样的观点:信仰是民俗文化的内核之一,而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的过程中,信仰因素正在被官方隐匿。
陈华文教授认为谁来主持节日中的仪式都是可以的,由市长主持是非常好的,是协调各部门保证活动顺利组合和开展的最有效力量,至于官方力量介入到什么程度则是可以商榷的。吴效群教授认为,从非遗角度出发拦街福应是活在民众当中,组织他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现在由布景搭出的一条“街”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政府在这种大型传统活动的组织上应该依靠、相信民众的力量,慢慢培养我们的民间组织,让他们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人,利用好民俗资源逐步打造我们的公民社会。黄涛教授指出拦街福的活动主体是温州市民众,若由政府组织、规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民众只是买票进场,就使这一活动成了官方活动、政府行为,失去了民间文化活动的根本属性。近几年举办的拦街福时间没有确定的周期,每年到这时候民众都不知今年政府是否操办,无法自发地做准备,这就失去了传承的一种动力。如果政府能认识到它是温州市民众一个集体参与的地方性节日活动,不是象征性地展示,而是当地人人参与的自然生活,那么就该给予足够的活动空间,使全城进入狂欢性节日的“非常”状态,可以在某个时段内在较大的区域停止机动车上街,则可以解决交通安全问题。温州市民协主席潘一刚提出,一味让政府掏腰包是没有用的,利用民众资金打造拦街福,以民众为主去组织,拦街福规模才会越来越大。举办地点也可以在不同城区各找一个街区,同时举行,这样可以解决交通问题,拦街福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扩大。       
    节日中的信仰成分的缺失与保护问题成为研讨会上学者们讨论的热点。田兆元教授指出我们传统民俗活动的目的大都为祈福禳罪,祈福心理自古不灭,但禳罪的宗教表诉在民俗活动已经大大减弱了,现代社会的脚步使人们忽略了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民众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心灵洗刷,宗教仪式可以为民众提供忏悔的设备和空间。拦街福本身有这个底子,应将这一内容保留、强化。武宇嫦博士也认为可以承认和允许拦街福中祭祀的内容存在,将之与新的时代挑战和人类的生存困境结合起来考虑,比如利用环保、生态危机等概念加以新的阐释和引导;也可以分散设置祈福和祝愿的场地,从而增加民众参与的满意度。毕竟,只有民众自觉实践和参与文化活动,才能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化转换。韩雷副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的节日保护是暧昧的,其暧昧之处就在于我们从来不敢正面指出我们欲真正保护的内容,跟农耕文明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在当下渐趋边缘化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拦街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没有被完全遮蔽,某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改造都是可行的。拦街福中的信仰层面决不能被格式化。民间节日的狂欢性正逐渐被电视网络等媒介所取代,身体体验的可行性无疑正在考验着温州拦街福。(作者为温州大学民俗学专业09级研究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温州)论坛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