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新课题:七百年岩洞古寺——望仙岩
望仙岩是广西武鸣古八景之一,是在清代《武缘县图经》武缘县地图中与起凤山、黄道山等齐名标注的古代名胜之一。而因为它“地处僻隅,王之题额不及,骚人之赋诗罕傅。”又“岩独钟神圣之灵,非徒增眺游之胜”而被芜没于空山之中。在一次骆越文化资料研究中,笔者从旧县志中偶然发现有关仙岩的记载:“仙岩山山半有岩,宽阔轩爽,岩中神像百余,相传前明时夜半自来,村人祀之甚有灵应。”并在《武缘县图经》武缘县地图中找到标注“仙岩”,如此具有百余尊神像的“仙境”怎么能被世人遗忘呢?于是笔者亲自作了考察,结果真像大白,真有古迹——重修望仙岩碑记古刻琳琅
望仙岩位于武鸣县太平镇琳琅村,这里与罗波镇四陈村交界,琳琅村在太平到罗波天马的古道中,该村有四个自然屯:那伏、那造、板潘、板黄、戈布屯,从太平进琳琅,经过崎岖的10十来公里的山路,一进入琳琅便是一大片开阔地,板潘屯村后是土山,对面板黄屯后山是形如“九马画山”的大石山——白山,环绕村屯形成天然的一道屏障。望仙岩就在屏障左端高大而峭壁悬崖与翠树掩映的半山腰上。
在村民的引领下,从宗祠前的山脚下沿古老的石阶路往上攀,一路可观琳琅田园风光,越向上景致越美。顾不得观赏田园风光和周围景色,一路向上到达望仙岩洞口。洞前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平台上竖立着十多块碑刻,关公、张飞雕像塑在岩洞口把守,洞庭宽广,自成寺庙,正中立塑玉帝、释迦牟尼佛、孔子三教圣像,其下平台是由雕刻有龙、凤、虎、象、龟蛇、鸟兽、莲花等图像的100多块料石围砌而成的半圆型平台,据说过去100多尊神像立于台上,现在周围还有太上老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雕像,神态栩栩如生。洞庭内时有淡紫、淡绿色暗光溢出,因为洞庭右侧通开后洞,有光注入,查看洞内石壁有相当厚的石雨无阻英层,故而有彩光浮现,群众感到洞有灵光宝气。后洞高30多米,宽20多米,有天然“巨熊”守洞门,有巨石如山,有白石“玉屏风”,有钟乳石笋、石柱等,自成一景观。洞外边壁悬崖高耸,下如“天坑”下陷,正对面是白山延伸山峦,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花白山崖、果树山路尽收眼底,别有洞天景观。
察看洞前碑刻,有最近最清晰的《重修望仙岩碑记》,有最远的乾隆三十一年的《重修望仙岩碑记》和光绪十九年《重修望仙岩碑记》,以及《题仙岩斋长儒学先生黄雄碑记》及各朝官员和众信徒捐款的记录石刻。细读丙子年(1994年)冬立的《重修望仙岩碑记》,得知:“望仙岩风景乃宋朝儒臣黄雄先生创始,迄今越数百余年。岩内主立三教圣像共聚一堂,自古闻名,香火袅袅,唯其灵故。然,社会变革,金容宝像蒙难,村民内疚。欣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古景重光,子孙繁衍,先贤之后上北京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学府自之。为保文物,护古迹,兴旅游,促经济,光前裕后,理事黄君国基、现国、爱勤、朝民等特率群众莫不踊跃慷慨解囊,本县者有之,远者南宁、宾阳、邕宁、横县、广东等榜上留芳,自甲戍兴工,至丙子初步告成。洞府焕然一新,笑迎嘉宾蓓临。兹将诸工匠及捐资者尊姓大名勒于有利于,以记永垂千秋夫,是为序。( 重修望仙岩理事会)。原来,望仙岩在解放初期被毁,1994年重修是在琳琅村信徒弟子纷纷考上重点大学之后,由黄国基老师及村队干组织重修望仙岩理事会,发动群众捐资重新修建的,目的为保护文物古迹,兴旅游促经济,并且得到村民及南宁、宾阳、邕宁、横县、广东等地信徒响应捐助。特别是陆斡那羊陶虹明师傅塑玉帝至圣先师释迦牟尼佛,太平文坛陆运成师傅雕太上老君、弥勒佛、观音菩萨、关羽、张飞像安放其中,才恢复有今天的景观。
琳琅历史悠久 仙岩文化灿烂
据考,琳琅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村屯,它与罗波镇四陈村交界,琳琅村在太平到罗波天马的古道中,沿路有林圩(林渌)、琳琅、四陈、尚黄、天马等村,也是****向思陇、宾州、上林的重要战略要道。这一地区是武鸣、上林、宾阳、邕宁四县的交界地,过去叫白山乡,即止戈地(琳琅有戈布屯,对面四陈村有止和屯 )。
据武鸣县志考证,武鸣县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分属象郡。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县境属南越国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属郁林郡领方县(县东北)、增食县(县西)地。三国时县境属郁林郡临浦县、怀安县所辖。隋朝晋兴县改宣化县,县境属郁林郡领方县、宣化县(今邕宁县)地。唐朝时宣化县改为晋兴县和朗宁县,县境属晋兴县、朗宁县、止戈县地。宋朝开宝五年(972年),止戈县改止戈乡,并止戈乡入上林县,改晋兴县为乐昌乡,改朗宁县为永宁乡。直至宋景佑二年(1035年),乐昌乡并入武缘县,县治所由邕宁伶俐迁到乐昌乡葛圩板苏村(现双桥苏宫村),宋治平四年(1067年),拔上林县止戈乡和宣化县永宁乡等入武缘县,三乡一统武缘县,隶邕州,这才成了现在的武鸣县地盘。
武鸣县一路走来,地盘与上林、宾阳、邕宁县边界有些调整变动,但总体已基本定陲。洪武四年(1371年),又拨上林白山(止、戈二里)、述昆乡入武缘县;弘治三年(1488年)拨白山、渌黎等垌属思恩府。洪熙元年,改属思恩是也。万历5年(1577年),武缘县隶属思恩府管辖,直至清末封建统治结束。林琅村就是这 白山“止、戈二里”地,先属武缘,后并入上林,再拨入武缘县 ,后又改属思恩府。这里虽是边僻地,但文化并不贫乏,反复拨属反而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最主要还是有了黄雄这位有气节、有见识的儒臣的点化和开拓,才有了仙岩这样灿烂的民族宗教文化 。
据大清光绪十六年林圩庠生林超文、黄礼承和葛圩庠生刘廷埙拜记立《题仙岩斋长儒学先生黄雄碑记》记述,黄雄先生是宋朝时的儒臣,生活于宋、元两朝交替之际。他的父亲是典史官,笃世忠贞爱国。当宋亡之时,黄雄先生耻于食元朝(蒙古族建立)的奉禄,于是弃官偕其眷属还乡,避遁于林琅望仙岩。这了表达自己忠贞节义,眷恋故土之心,自己捐钱捐田开山设教于岩中。追溯岩洞之初,有神仙降迹,然而榛莽荒秽,树木参天,也未有三教诸神像。先生以为岩地有灵,于是斩棘拓宽岩门,广塑神像,宛如仙境一般,取名“望仙岩”,也就有了县志里记载的情况。据说林超文在林琅教书时,曾访古迹,阅遗碑,地现有儒学黄雄的名,而无年号,不知缘故。后来忽得一块宋制钱文及前所捐田碑记,有其捐田年月,推算开岩年月,才恍悟黄雄先生原为宋人,后来身处元朝,而其心不忘宋朝,他不书元朝王号,其实是有深意的。这就是先生之学识与忠贞守诚无以伦比啊!
有了名人,就有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据说,过去岩洞中央设有一个长宽红2米的,高1米的平台,平台四周有图文并茂的书画,都出自名流之手;岩内四周原有铜像、石像、泥像、木雕等神像共一百二十多尊,还有老虎、大象等动物石刻,形象逼真;洞内还牵挂好几块雕刻有各种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的牌匾,神、物形态万千,琳琅满目。游客光临岩洞,仿佛置身仙境。故望仙岩自古香火不断,传承至今已有七百三十余年。可惜这些书画宝物如今已无人能描述出来了,据说有的毁坏后已深埋在洞底。不过,只要细致察看现存的莲花香炉石刻和神台基石,还能看出其建筑功力和雕刻技艺的精湛。其中有五尊莲花香炉,每尊上边都有16幅石刻画,雕刻有虎、狮、猴、牛、羊、龟、蛇、蜘蛛、凤、天鹅、白鹭等鸟兽花草图,每幅画动物形态都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类鸟,动作神态都不一样。如:刻得最多的是鸟,而有的在寻食,有的在煽动翅膀,有的在飞翔,有的在用脚刮嘴巴。有的画面更为传神:两只仙鸟载着一只有尾巴的猴人飞向天空。在大幅的平台基石雕刻画中,有一幅极生动传神的画像:一个古代野人装束的老人坐在长着一棵松树的坡地上,双手拉动挂在树枝上的铃铛(示意召唤什么),一只山头兴冲冲向老人方向跑来,那情景似老人放羊的自由自在,又似神农在驯化动物,非常传神。从中不难看出林琅仙岩洞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价值。我想仙岩的价值不仅在于得天独厚的岩洞条件和神像的灵光宝气,更在于其石刻文物的价值和开创者的忠贞不屈的感人事迹。
旅游资源丰 民众盼开发
光绪十九年,禀膳生林凤藻也有《重修琳琅仙岩碑记》,认为“琳琅悬崖间自开石室,不俟经营构造而宫殿无限壮阔,灵异独傅于四境可知仙岩殊非谬称。”特别是“观其来龙,蜿蜒极万壑翠山之所赴,诸峰森列,左右辅弼又回环以为屏藩,团团聚聚势若星拱,溪水蟠绕其麓,不知所去。登览之顷朝晖夕阴,不啻岳阳景仰。第览窈窕含岈,上蟠下际信是别有乾坤,究非人间境界,句漏之奇观、寰郎之佳景亦不多壤。”他把仙岩与岳阳、寰郎之佳景媲美,是不可多得的好景地。只可惜其僻一隅,题额不及,赋诗罕见。但独钟神圣之灵,不增眺游之胜,也不至于埋没于空中。所以,宾阳、邕宁、横县等地有人来烧香拜佛者不断,逍遥游乐的、慈悲救世至若主持文运的、默求财禄的有之。“皆能保护乡闾,有旋转造化之力,声灵赫濯自古为昭。”
我想,武鸣县城人却多有不知仙岩的,正是因为它“偏僻一隅,又独钟神圣之灵,不增眺游之胜”的缘故,所以来游者甚少。其实,从现代生态旅游来看,林琅的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仙岩山脚下有一金猫洞,也具有独特的岩溶景观,洞虽不长,但冬暧夏凉,湿度适宜,洞内钟乳石琳琅,晶莹透亮,形态多姿,有石盾、石柱、石笋等等。上世纪本十年代,解放军某师曾响应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到此地“深挖洞,广积粮”,在洞内留下了不少文革时的东西,如:“敢于胜利”等石灰字迹。因为的解放军的住守,人们把该洞称为“英雄洞”。游完仙岩,由后山下来再进入金猫洞游览,品尝琳琅酒坊陈于洞内的浓香甘甜的橙黄老酒,定是别有一番滋味。
林琅村板黄屯是个老村庄,村里还保住着古老的古石料铺砌的旧路,带着兴致游走在古村里,欣赏壮族民居,坐在古石凳上听听“骆越”、“止戈”的故事,也另有滋味。光田园风光和林琅周围的山就有许多讲头,诸如:狮山、天马山、母牛山带犊山、四支山、状元山、将军山、响鼓泉、溪山江、四支水库等,都有许多的说道。是个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的村屯。
庆幸的是,我的来访激活了村干部和群众开发旅游的热情。当我再二次带着县政协、县史志办和镇政府领导来到该村时,林琅村委会和发起人黄国基老师在驻村指导员的帮助下,已起草了《林琅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建议书》,项目书中列出可开发的景点就有八、九个项目之多,包括登山、供香、游洞、品美酒、游览古村、赏田园风光和后续开发的溪水漂流、游动植物生态园等。村干并把项目书发至发到县四家班子和新闻媒体,动作之迅速,可见林琅群众早有借助仙岩开发旅游的愿望,但愿意林琅村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旅游脱贫的夙愿能够实现。 看了覃圣敏的《瓯骆古都及其南迁》,再联系新发现的林琅望仙岩,觉得林琅与《岭南摭怪.金龟传》所述文郎国还有些相似的东西.如果真有古都,林琅倒是个天然的古城.除了覃先生提到的可滤——(壮音)古螺;“螺城,又曰思龍城。唐人呼曰昆侖城”,与林琅附近的思陇、昆仑地名相同外,还有
“琳琅——文郎”;
创建人“黄雄——雄王”;
林琅望仙岩有“神像百余”——灭文郎改曰瓯骆国,筑城随崩,王乃立坛斋戒,“祈祷百神”;
林琅“白山”——前王子有“千载白鸡”化为妖精附之;
林琅原称“止戈”地——蜀兵逼近……其众皆“倒戈降蜀”。
等等,都有相近相似的地方。关键是琳琅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村屯,处在太平到天马、思陇的古道中,这一地区是武鸣、上林、宾阳、邕宁四县的交界地,洪武四年(1371年),又拨上林白山(止、戈二里)、述昆乡入武缘县;弘治三年(1488年)拨白山、渌黎等垌属思恩军民府,是古骆越居地,也是武缘通向思陇、宾州、上林的重要战略要道。林琅距思陇直线距离约8公里,东南山后就是上江乡(原属宣化邕宁),距昆仑直线距离不过7公里,是个值得研究的地方,是不是希望广西民族学专家观后能作进一步的田野考察。
从林琅古道南下40公里有“螺山”,也称马鞍山,2009年 12月22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研究员蒋廷瑜、彭书琳、蒋鸣镝等,在县政协副调研员李邦强、县文物馆馆长韦志贞的陪同下,对武鸣境内几处骆越文化遗址进行再考察。其中,在伏唐村马鞍山——螺山下发现古代岩洞墓遗址,与螺山相邻的旧岑村土门屯发现古村落陶器遗存,这些地点都有一些遗址痕迹,并出土过一些珍贵的玉器、陶器、石铲、石锛等古人类生产生活工具。如:在旧琴村土门屯的一块木薯地里,唐、宋时代的陶瓷碎片撒落一地,有印花有底圈的破碗宋代的陶瓷,有无底黑釉唐代的陶瓷,这片地里遗存了大量陶瓷,田坎的土壁中还夹着不少陶瓷碎片,随手可拾。 在螺山下古代岩洞墓遗址,但后来的“收藏家”周某还在这洞里找到11颗玉珠,蒋先生还在别人挖掘过的乱泥堆里找到了一把两肩工具,彭女士也找到两小片夹砂陶片:“这些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有明显的磨制痕迹,距今3000至5000年以上。从出土的东西看应该是个商代的古墓。”在 螺山附近旧岑村敢南屯,发现了一段石砌古道和古石桥。石砌古道100多米,全由双层大石块石条铺成,古石桥由四个桥敦支起9块长约2米、宽约60公分的大石条构成。再向南通长安村(4里),更有奇特发现——
附:《嶺南摭怪》卷之二
金龜傳
甌貉國安陽王,巴蜀人也,姓蜀名泮。因先祖求雄王之女媚娘為婚,雄王不許,怨之。泮欲成前志,舉兵攻雄王,滅文郎國,改號甌貉國而王之。築城於越裳之地,隨築隨崩。王乃立壇齋戒,祈禱百神。三月初七日,見一老人從東方來,至城門,歎曰:「建立此城,何時而就?」王喜,迎入殿,行拜禮,問曰:「立此城,臨就復崩,傷損功力而不能成,何也?」老人曰:「有清江使來,與王同築成。」言訖辭去。
…… 築城半月而就,其城延廣千丈餘,盤旋如螺形,故曰螺城,又曰思龍城。唐人呼曰昆侖城,取其最高也。
"文郎"一词最早出现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引自《林邑记》——
林邑記 闕名
(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雜纂之屬.説郛卷六十一下)
檳榔樹,大圍丈餘,高十餘丈,皮似靑銅,節如斑竹,下本不大,上末不小,逺近為林千萬若一,森秀無柯,端頂有葉,其葉芾條派開破,仰望沙沙如彈藂,蕉於竹杪,風至獨動似舉羽扇之掃天。葉下繫數房,房綴十數子,家有數百樹,雲疎如墜繩也 。
西南逺界有靈鷲,能知吉凶覘,人將死食屍肉盡乃去,家人取骨燒為灰,投之于水 ,飛魚翼如蟬飛則凌雲,沉泳海底。
延袤六十里土,多香木金寶物産,大抵與交趾同,以磚為城,蜃炭塗之,皆開北戸,以向日或東西無定。
王范文鑄銅為牛,銅屋行宫林邑,王(闕)明達獻金鋼指環 。
從林邑往金山三十餘里,逺望金山嵯峨,而赤城照曜似天澗壑谷中亦有生金,形如虫豸細者,似蒼蠅大者,若蜂蟬夜行,燿光如螢火 。
王范文先是臧獲初牧牛洞山,得鯉魚,私將還欲食之,其主撿求,文恐紿曰:將礪石還,非魚也。主往看果是石。文知異,看石有鐵鑄,石為兩刀,祝曰:魚為刀,若斫石入者,文當為此國王,斫石即入,人情漸附之 。
《水经注》引《林邑记》内容: 东滨沧海,西际徐狼,南接扶南,北连九德,后去象林,复林邑之号。建国起自汉末。初平之乱,人怀异心,象林功曹姓区,有子名连,攻其县,杀令,自号为王。值世乱离,林邑遂立,后乃袭代,传位子孙。三国鼎争,未有所附。吴有交土,与之邻接,进侵寿泠,以为疆界。自区连以后,国无文史,失其纂代,世数难详,宗胤灭绝,无复种裔。外孙范熊代立,人情乐推。后熊死,子逸立。有范文,日南西捲县夷帅,范稚奴也。文为奴时,山涧牧牛,于涧水中,得两鳢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云:将砺石还,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是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作两刀。举刀向鄣,因祝曰:鳢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文当治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藁。
《江东旧事》云:范文,本扬州人,少被掠为奴,卖堕交州。年十五六,遇罪当得杖,畏怖,因逃,随林邑贾人渡海远去,没入于王,大被幸爱。经十馀年,王死,文害王二子,诈杀侯将,自立为王,威加诸国。或夷椎蛮语,口食鼻饮,或雕面镂身,狼<月荒>裸种,汉魏流赭,咸为其用。建元二年,攻日南、九德、九真,百姓奔迸,千里无烟,乃还林邑。
[ 本帖最后由 江河 于 2010-10-26 14:13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