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 发表于 2010-12-23 16:27:51

旗袍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着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里,“挽”出来更显得美观。辛亥革命以后,旗袍也为汉族妇女普遍着用。


      经过不断改进,旗袍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旗袍上装饰最精巧的要算花边。清初镶边较狭,颜色较素。至清末衣缘越来越阔,花边也越滚越多,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还有在衣襟及下摆处用不同的珠宝,盘制成各种花样。或挖空花边,镶上各种图案。这类衣服,由于服饰太盛,穿在外边几乎看不清原来的质地。清代妇女穿旗袍时,还要穿花盆底鞋,高四五寸,形状上宽下圆,形似花盆,故俗称“花盆底”。又因其底的中间凿成马蹄式,踏地时印痕像马蹄,所以又叫“马蹄底”。
      现代旗袍在满族旗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并成为中国女性传统的服装。它选料精良,剪裁得体,讲究沿边、盘扣精美。穿上它,能较好地体现东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庄的风度。因此不少外国服装设计师说它集中表现了中国服装设计的传统审美意识,称它为中国服装设计的智慧和结晶。旗袍作为宴会及其他庄重场合的礼服,尤显风姿绰约,因而,旗袍的美又富有另一含义:既有对出席场合和主人表示尊重之意,又包含了对民族服装的喜爱之心,同时还显示了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个性特点。



[ 本帖最后由 王慧娟 于 2010-12-23 16:54 编辑 ]

张迎迎 发表于 2010-12-23 16:35:28

回复 1# 王慧娟 的帖子

旗袍的特点:旗袍的生命力之强,是其他女性服装无法比拟的。究其原因,是它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诸多方面受到中国妇女的喜爱。首先旗袍裁制简单,一块衣料从上到下一次性剪裁成功,适合普通家庭妇女自己裁制;其次旗袍的衣料要求可高可低,既能用高档的锦缎、丝绒,又能用普通的阴丹士林布、民间蓝印花布,也就适合于各个阶层妇女的需要;其三,旗袍着衣后,线条简洁流畅,优美地勾勒出女性的曲线美,同时又能掩盖体型上的某些不足。因为旗袍可以根据自己身体调节衣身的宽紧长短进行剪裁;其四,衣领和袖子的多样化,既能满足不同女性的审美要求,又能各自衬托出女性的娇美和秀逸;其五,旗袍的适用面极宽,既能用于庄重的社交礼仪场合,又能用于日常生活起居之中;其六,旗袍的服饰搭配非常容易,无论中西、无论冬夏,一袭旗袍都可与其他服装和饰物相搭配,并且各有千秋地突出着装神韵;其七,旗袍的纹饰可素可艳,能供不同场合、 不同心理、不同身份选择。此外,旗袍的形象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十分契合,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规整、含蓄、端庄的审美要求,也迎合了中国女性温和内敛的性格特点。流畅的弧线条,是这种柔美个性的集中体现。而旗袍两侧的开衩,由最先为了利于起座活动发展成表现女性优美腿线的这一变化,可说是服装发展中美学因素的主导作用所致,它表现了在保留传统的内敛风格同时,追求展现自我美的一种时代心理,而这种心理在服装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