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文化遗产日,为中国大陆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6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 很惭愧,竟不知今天是与咱们有关的节日呢。谢谢内蒙师大同学们的宣传讨论。非遗保护工作,意义重大,就拿我的家乡山西临汾来说,帝尧传说在2008年就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民间文学类,这也给我进一步开展帝尧传说与地方建构研究以信心和动力。想到我们专业的歌后晓敏的硕士论文昭君传说,老师评价此文扎实而有新意,除了她本人的努力外,我想这与此传说作为湖北省兴山县特色进入国家非遗名录有些关系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离我们很近
文化遗产日的提出与实施,充分说明了我们国家把文化遗产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这让我们年轻人欢欣鼓舞。可是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对文化遗产的投入和支出张经济的比重还是很小。我们年轻人在时代的浪潮下,是不是应该有着保护遗产,舍我其谁的精神。从我们自己的做起,先帮助离自己较近的地方,比如家乡和学校进行普及型的宣传,有经济条件的可以适当资助非遗传承人、或者是直接拜师学艺。上述可谓动态的保护,再加上一些资料的收录、录音、摄像,这样就可以动静结合,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无论是有形遗产还是无形遗产,我们同样需要保护与珍视,而且相对有形来说,无形更值得保护,因为它受到重视的程度并没有有形的历史周期长。[ 本帖最后由 姜南 于 2011-6-11 13:32 编辑 ] 我觉得学一样手艺很重要,现代人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不及过去的人来得优雅,有品味了。
万事开头难
文化遗产日已经六个年头,内地多个城市开展了与此相关的丰富活动。从开始的提提口号,到各方利益分配下的文艺活动,再到有意识进行宣传的文化展演和实实在在的进行立法保护的各种措施,其影响可以说一点点的扩大。在当下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多久,需要投入多少都是一点点的进步和可以预期的。
很多传统在消失与重建到复兴的过程中都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让我们投入更多的热情去做。不必介意什么,万事开头难。文化遗产日只是开始,其影响的加深指日可待
长江大学文化遗产日活动安排:
系列活动之一:学术讲座题目:
端午:节日传统与文化选择
时间:2011-06-12
地点:文学院会议室(东5-507)
主讲:非遗社指导老师
系列活动之二:非遗进高校
时间:2011-06-14
地点:长江大学
组织:长江大学团委
荆州市文化局
系列活动之三:第三届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主题:1 荆州传统工艺的产业化问题
2 当代大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时间:2011-06-19
地点:荆州亚太商务大酒店
主持:长江大学非遗社
回复 6# 恩施土家 的帖子
非遗保护一定要强调传承人,这已经是共识!怎么说呢?不是大家探讨的话题不重要,而是说在非遗保护进行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思考可不可以不再那么泛?对非遗的研究需要针对更多的具体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哪怕是很小的一方面,例如个体型工艺传承人的传艺问题,他们应该怎样纳入到当下的非遗保护机制中?这是很实在的,也是对一个地区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最好的研究介入方式。
有一个直观感受,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接触“被名誉化”的民俗(民族的、地域的、家乡的)文化多了以后,会逐渐失去对“民间”的敏感度,当然并不是说民俗学、非遗研究就一定要去官方化,就一定要采取二元对立的思维;但确确实实,要更好的去为未来的非遗事业提供更有价值的研究,就一定要关注那些处于官方体制外的,十分生动而又富有个体生命力的传承人们,所以非遗学意义上的传承人一定不只是官方化的,体制化的传承人(虽然他们十分优秀和富有代表性),特别是当前非遗类著作对非遗传承人的界定还是处于国家政府保护工作范畴内的,虽然很具有操作性,但是缺陷是很多的。
因此我们的大学生社团传承虽然也和官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种直接接入非遗体制外的“非遗传承人”调查,确实有更好的问题思考角度,我们期待这样的思考能够在更多的传承人调查中更深入,也期待这些活动能切实解决一些传承困境,牵线搭桥,提出问题,为杰出工艺的传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有的人想通过所谓的“非遗”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这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为非遗做什么,而不是光思考非遗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非遗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那是“非遗”的事,特别是民俗学者,要在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据一个主动的姿态,要研究这个问题,就应该积极介入,否则对非遗保护界来说,专家永远只能是“砖家”,这也可以说民俗学未来的人才培养是很有应用价值的,但首先要达成的是我们作为民俗学专业人才自身的行动力,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动性的行为介入。
回复 6# 恩施土家 的帖子
长江大学的非遗活动相当丰富啊~~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