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俺放爆仗?给个理由先!
昨儿个被cctv.com拉去上网瞎扯,跟不知道是谁聊禁放鞭炮和春节民俗之类的问题,温柔兄多咋经过这场面呀,以为这下可捞到畅所欲言的机会了,于是就趁机把放鞭炮的好处大大地表扬了一番,把禁放鞭炮的荒唐大大地奚落了一番,让不知道的还以为俺家是卖鞭炮的呢。也许太得意忘形,就忘了夫子敦厚之交,说话不够温柔,今天打开网页的“精华版”一看,俺为鞭炮请命的那一段话全给删了,敢情俺的话不是“精华”是“垃圾”了。本想讨个公道,转念一想,罢罢罢!这网络也不是他们一家开的,这不是还有咱们cyc斑竹开的坛子吗?下面的帖子,第一部分在cctv.com讲过的,这里做了点润色整理,其他几段是原本想说而没顾的上说的,也一并贴出来吧。
1
反对禁放
从个人的感情上,我很留连过去那些鞭炮齐鸣、烟花飞舞的除夕之夜的,自从中国人有春节的历史记忆起,春节就和鞭炮结下了不解之缘,“爆竹声中一岁处,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一首妇孺咸知的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鞭炮声声就是春节的标志,一个没有鞭炮渲染的春节不像春节,就像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圣诞节不能没有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样,鞭炮的喧闹为春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没有鞭炮,春节的魅力的确减少了很多。但是,鞭炮这种古老的年俗确实有与现代都市生活相冲突的地方,如果说在人口稀疏的乡下村落中,除夕之夜的鞭炮声造成了一种热闹和欢乐的气氛的话,那么,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大都市中,楼上楼下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给人带来的倒是胆战心惊的高分贝噪音污染,因此,在大城市中,对燃放鞭炮适当地进行节制是必要的,比如说,对市面上出售的鞭炮的“爆炸当量”进行限制,对燃放鞭炮的时间段进行规定,禁止在楼上放鞭炮,禁止在一些特殊场合尤其是易于引发火灾的场合燃放鞭炮等等。但绝对禁止燃放则大可不必,像放鞭炮这样一种古老风俗,能够延续数千年,肯定有它存在的意义,不能一道令下就断然禁绝了事。而且,它既然是一种源远流长牵涉千家万户的风俗,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在制定关于它的法规之前,就应该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比如进行民意测验或有社会各个阶层参与的听证会,但没有听说过那个城市在颁布禁放令前举行过听证会,一道令下,就这么禁了,谁关心过老百姓答不答应吗?
主张禁放鞭炮者的理由大概有如下几点:1,放鞭炮造成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2,放鞭炮容易造成人体伤害;3,放鞭炮容易引发火灾;4,放鞭炮不文明,是一种陋俗。
这些理由实际上都是似是而非的。1,放鞭炮确实造成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但鞭炮的污染只是在除夕一夜,而汽车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渊源较之鞭炮长久,为什么不禁止汽车呢?2,放鞭炮不小心的话,确实会被它炸伤手脸,但放鞭炮造成的人身伤害肯定比不过汽车这个“马路杀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禁绝汽车?3,放鞭炮固然有时引发火灾,但想想那些为了汽车能够运转而到处修建的那油站吧,那才是最大的火灾隐患,可是我们为什么不禁绝汽车?4,放鞭炮不文明?如果一种流传了数千年的深受民众欢迎的传统不叫文明,什么还算文明?将一件事情视为文明或不文明,与说话者的价值观有关,而这又取决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主张禁止禁放的以社会精英阶层的人们居多,他们有财力也有机会选择更多的更时髦的方式度过春节,比如说,他们也许会在春节假期约上几个朋友飞到曼谷或巴黎去过年,或者坐在音乐厅和剧院中静静地听音乐看芭蕾,但往往也就是这一讨厌鞭炮的精英分子在大众传媒和立法过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因此,放鞭炮的习俗就在他们的话语中被“妖魔化”,成为落后、愚昧、荒唐、迷信、不文明、至少也是土气的象征,去年不就有一个网站,将放鞭炮和发送黄色短信息评为春节“几大俗”之一吗?将放鞭炮的习俗指责为不文明的人,实际上已经预先在心中埋下了对文明的偏见和傲慢。
我认为,禁放鞭炮没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当然,我不否认,放鞭炮这种习俗确实有其不符合时代的地方,但民俗原本就是时代的产物,对于民俗,我们也完全可以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改良,而大可不必采取禁放这种僵硬的一刀切措施。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其结果就是法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在当今这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过春节的方式自然也应该多元化,有人讨厌鞭炮的喧闹,自然可以发表他们的意见,但那也仅仅是他们的一己之见,不能代表社会公众的呼声,而那些真正留连恋传统风俗的平头百姓,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声音往往难以在大众媒体上反映出来,因此,在制定有关政策之前,最好还是不要听到风就是雨,不要把强者的声音当成普遍的社会共意,应该在进行广泛的全面的民意调查基础上再行决定。禁放鞭炮的做法,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欠缺。
2
关于鞭炮的历史
古代典籍中在谈及一些民间习俗时,往往将这种习俗的起源归结为一些巫术的或宗教的动机,比如,关于春节燃放鞭炮的目的,《荆楚岁时记》就说是为了“辟山魈恶鬼”,就是说放鞭炮的目的,是为了借助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把妖魔鬼怪吓得远远的,不要来扰乱人间佳节的欢乐祥和气氛,但对于古书中诸如此类故弄玄虚的说法不可当真,民俗学中有“释源性传说”一说,指那些用以解释某些民间习俗和地方风物的民间故事传说,说放鞭炮是为了吓唬山魈恶鬼,就属于此类释源性传说。一种习俗的起源往往可以追溯到邃古,它在起源时大多具有实际的功能,与迷信无关,但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由于时过境迁,后来的人们忘记了这种习俗原初的功能和目的,于是就根据当代的情况想当然地编造出一些故事,解释习俗的起源,我认为诸如此类的解释最初大半是老人们为了搪塞那些少见多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们编造的,孩子们当了真,故事流传开去,又被好事的文人白纸黑字地写进书中,后来的人见书上这样写的,就更深信无疑了,对于古书中记载的风俗起源的故事,应该记住孟子讲的那句话,就是“尽信书,不若无书”。
这一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寒食节的起源,寒食节原本起源于古代的改火习俗,古人取火不易,因此尤其重视火种的保存,每到寒食这天,就要灭掉旧的火种,换上新火种,这样才能保证薪火常传,生生不息,这就叫改火,改火这天因为暂时没有火种,故要预先做好食物,到了改火之日就吃冷食,故名这天为寒食。据《周礼》记载,周代的官府中,就有专门负责保存火种和随着季节的转换而改火的官。后来,因为火种的保存越来越容易了,寒食改火的习俗逐渐废弃了,但寒食不举火吃冷食的习俗却传了下来,后人忘记了寒食不举火的真正原因,就编造出了晋文公为了纪念其被烧死的忠臣介子推而下令熄火的故事,并把为寒食准备的做成燕子形的冷馒头称为“子推燕”。此外,像端午节赛龙舟本来也只是一项水乡男儿竞技献艺的体育娱乐活动,本来与屈原之死无关,但后人却说端午这天是屈原投江的日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这位忠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实际上,这都哪跟哪呀,风马牛不相及。对《荆楚岁时记》所谓放鞭炮是为了吓唬妖魔鬼怪的说法,我们也应如此看待,实际上,人心不远,古人也不见得比今人迷信,他们春节放鞭炮,可能也不过和我们一样,就是图的个红火热闹。
3
反对禁放(续)
解释民间风俗的来历,正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但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许多风俗的起源已经无从谈起了,实际上,对于一般人而言,一种风俗到底是如何来历并不是很重要,风俗与时俱变,一件风俗是否有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否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是否依然深受当代人的热爱,像放鞭炮这样一种风俗,就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民众的生活中了,如果一下子把它连根拔起,就难免会对我们的生活伤筋动骨。老百姓一年忙到头,难得有了春节这样一个可以开怀狂欢的日子,除夕之夜,那火树银花、鞭炮齐鸣的风情,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有了这一夜的风情,一年的辛勤劳累,都显得是值得的,他不仅为过去的一年生活和劳作赋予了意义,也为未来一年的生活带来了祝福和信心。因此,除夕夜的鞭炮,决不仅仅是听听响声凑凑热闹这么简单,他是民众生活的庆典。禁绝了鞭炮,同时也禁绝了百姓们庆祝和畅想生活的契机,这番道理,老百姓都懂,但我们社会的一些精英人物却不一定懂,因为他们不谙人间风情,不懂人情世故。
但这些人情世故,又确实作为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所应该明白的。起码,对于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应该抱一种敬畏的态度,不应妄加菲薄。如果真的把春节的鞭炮声彻底禁绝了,当我们的节日因为变得索然无味而最终消失,到那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当初,因为北京城墙妨碍了北京的发展,因此毫不怜惜地将之夷为平地,现在知道古城的价值了,不仅能够引来旅客,而且还能装点城市的文化品味,于是又辛辛苦苦地号召百姓捐献城砖重修城墙遗址。若知现在,何必当初。保护民间风俗和保护文物是一个道理,对于后者我们的社会已经有了清醒的意识,但对于前者,依然还是麻木不仁,实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传统的风俗习惯正在像古老的民居一样迅速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消失的无声无息,也和那些古老民居、文物一样变得日益珍贵、日益令人留连,而它的保护,较之民居、文物的保护更加困难,因为,我们无法为它们划定保护区,更无法把它们收藏进博物馆里,而它们的价值较之民居文物更重要,因为它们曾经是我们生活的基础,离开了它们,我们也许就无法理解过去的生活,无法理解本民族的历史。因此,在这个全球化的世代,对于民族的古老风俗,我们应该做的是加倍的珍爱和保护,尽自己的力量加以延续和发扬光大,而不是妄自菲薄和任其自生自灭。对于风俗中那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成份,我们应该做的是加以引导,移风易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生命,而不是因噎废食,把孩子和脏水一块泼出去。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自信的民族总是很重视其传统习俗的保护和发展的,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将一些全民性的风俗发展成了其民族的标志,不仅因此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注目,而且也吸引了大量的观光客,成了全世界人民的节日,如巴西的狂欢节。说不定,随着中国国家影响力的上升,中国除夕之夜那火树银花装点的夜空,也会让外国人的惊艳,引来游人如织,也引来外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一起“穿新衣,戴花帽,噼里啪啦放鞭炮”,从而将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变成一个“全世界人民大团结”的节日,谁又敢断定将来不会果真有这么一天呢?
[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2-12-11 22:50 最后编辑 ]
RE:不让俺放爆仗?给个理由先!
帅呆了,这话就应该放在中央台说。RE:不让俺放爆仗?给个理由先!
如果只是在春节期间放爆竹,我能接受,但是并不是每人都这么乖的。我家乡是市镇,爆竹常年出售,小孩子不分时段的放,很多人并且把它当成吓唬人的工具。当我考研复习期间,窗外频频传来“砰砰”声,你理解我想杀人的冲动吗?难道存在即合理吗?人类这么聪明,难道找不到代替爆竹表示喜庆的东东吗?
RE:不让俺放爆仗?给个理由先!
说的是春节嘛!而且,考研的人毕竟是少数嘛!而且,不让放不是因为妨碍了你复习嘛!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啊!
RE:不让俺放爆仗?给个理由先!
偶就很讨厌春节放爆竹,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我家的小豆子特害怕,每年过年她都会躲在家里,一副做错事情,很恐慌的样子,偶特心疼。
RE:不让俺放爆仗?给个理由先!
怀念有爆竹放的日子……虽然每年我都觉得爆竹很吵,可是当它没有了以后,我却觉得很无味
RE:不让俺放爆仗?给个理由先!
绝对同意!!实践证明,禁放带来的消极因素,由此产生的其他问题,远远大于放炮仗本身的害处。而且实际上禁不住了。连续三年了,哈尔滨的燃放规模远远超过了禁放前!北京不也是吗?放爆竹也不是乱放啊
现在家乡的新年还有过年的劲儿就仗着爆竹的噼啪声和硝火味了。一般来说大年三十的早上就得吃饺子,吃饺子就得放炮仗。劈劈啪啪一阵后,家人就聚在桌旁吃饭。最最坐不住的是小孩,匆匆忙忙吃了,闹闹嚷嚷一群跑去街上玩了;大人们各有各的事情忙活,男主人这天要贴春联,打扫院子;女主人则要炸鸡炸鱼、备办供养。晌午,男主人在大门和屋门的门槛处放了拦门棍,就端着托盘往老爷老妈处送供养了。往往是一家子的几户乃至十几二十几户人家凑在一处请祖先回来过年。等各家的供养齐了,各家的男主人也都在场,就携了炮仗到街口上放去。一挂一挂的炮仗有长有短,最吸引人的是那种卷作一盘由小伙子爬上屋顶垂下来放的那种。很长很长,就仿佛这长长的日子。还有就是墩到地上放的大型炮仗,大家叫它“雷子”。威力挺大,炸响时地面都会发颤,所以一般由手脚麻利的年青人燃放。围观的人多是穿的红红绿绿的大姑娘小媳妇,一边捂着耳朵喊怕,还是忍不住去看,真是欲罢不能。这炮仗是各家凭自己的能力凑了来的,并没有明确规定非得出多少。少点的大家也不说什么,多点的别人也不会就此认为你如何了不起。因为这村子太大请的家数多,往往整个午间都不消停,这家还没放完呢,那家又接着下去。凡重要的路口或街道,满地的碎纸屑,还有小孩子围着“寻宝”。有时从纸堆旁走过,会突然有爆竹炸响,不免虚惊一场。村里的卫生状况也并不因此就差到哪里去,各人各扫门前纸。常常能够看到握了扫帚的街坊邻居们矗在路边聊天拉呱,热络的很。这一景象到大年初一还要上演一次。仍然是午后,这时祖宗们已经受飨了子孙们的供养。孝子贤孙们便更其隆重的欢送,感谢老爷老妈们带来新一年的福气。这顿鞭炮过后,就意味着年节最最重要和严肃的一天过去,可以出村子走亲戚了。
大年初二的早饭一般也是饺子,仍旧要放炮仗的。大年初五是“五末日”,饺子和炮仗也是免不了的。老百姓认为过了正月十五才算完年,这正月十五的重要就由这天早上的炮仗声声和满院的饺子香烘托出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