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
《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
--------------------------------------------------------------------------------
《民间中国》发表时间:2004-1-27 20:02:16点击 86 次
《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南强史学丛书
Local Soiety’s Order in the Ming-Qing Dynasties
王日根 著
岳麓书社,2003年10月出版
ISBN 7-80665-295-7
447千字
印数1-2000
定价30.00元
------------------------------------------------------
目 录
绪论
一、明清民间社会秩序的考察
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论纲
清前期福建地域间社会整合组织的比较研究
明清时期福建的民间械斗与封建官府
二、义田与民间社会秩序
宋以来义田生成机制论
明清福建家族内义田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
清代福建义田与乡治
明清福建与江南义田的比较研究
义田及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社会功能浅析
明清福建民办社会事业的发展
明清民间办学勃兴的社会经济背景探析
三、会馆与民间社会秩序
中国会馆史研究的由来与发展
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
明清会馆与社会整合
论明清会馆神灵文化
论明清福建会馆的多种形态
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
明清会馆的建筑设置、区位分布与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行”的衰微与会馆的勃兴
浅论近代工商性会馆的作用及其与商会的关系
汀龙会馆:客家文化凝聚精神的实证
清代会馆发展中的官商相得——以苏州安徽会馆为例
海内外同安会馆与同安人文精神
四、会社与民间社会秩序
明清徽州会社经济举隅
明清乡约属性和职能的变迁
五、家族与民间社会秩序
明清庶民地主家族延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外患纷起”与明清福建家族组织的建设
明清东南家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
六、商业与民间社会秩序
明清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
明清福建商人与社会环境
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
闽南沿海商工文明的形成及其意义
结语: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
后记
----------------------------------------------------------
绪 论
跨过21世纪门槛的中国历史学人在浸滋着中国社会进步成就的时候,似乎更加趋于深沉,更加趋于冷静,更加趋于务实。因为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已日渐宽容地给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科学以应有的生存空间,因为这些人文学科研究的指向绝非仅仅是过去。
当我们检视中国古代文明史时,我们不免感叹:中华文明尽管历经了那么多的王朝,更替了那么多的皇帝,但我们的文明却始终没有中断,而且在我们今天加以冷静的考量时,却能总结出诸多优良的传统。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凭着这些传统,我们的社会并非只是“停滞”的社会,她同样实现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变,这其中不仅包含着激烈的社会变革对社会污秽的荡涤作用,而且也应包含诸多民族精英。开明人士以及无数黎庶持之以恒和孜孜不倦的建设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与时俱进”的激越,涌动着‘兼容并包”的博大。
有人说,中国传统社会充满了战争和争斗,其实那是因为众多的演义著作多选择战争和争斗为题材。有人说,中国历史上“乱”大于“治”,其实是因为自司马迁以来的历史学家就多贯彻“详变略渐”的原则,他可以让只有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占去他三千年长时段的历史内容的三分之一。当历史学家把关注的焦点从帝王、宫廷转向平民、社会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秩序一面和平静一面。我们觉得和平和发展实际上是中国历史过程中的主旋律。
推进中国社会沿着和平与发展轨道前进的力量并不仅仅来自官方,过去对于中央政府中央集权作用展开研究的文字早已盈筐累售,其中或过高地估计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归结为俗语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另一种认识则是中央政权实际上是无所作为的,民间自治是中国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我们则觉得,达到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必须跳出过去狭隘“阶级斗争”的窠臼,阶级斗争固然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相互的努力得以缓和,因为相互的共生关系是彼此都能明了的。于是,统治者固然为中国社会的延续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被统治的民众亦通过接受主流文化观念而为社会的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机构固然有许多是官方建立的,却不乏民间社会的自我管理组织,像家族、乡族、会社、会馆等,都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思想深处,不仅对固定居住者,而且也对流动人群实施着有效的社会管理。这些行为不是出于官方的强制,而往往是基层社会精英们的自觉行动。这些作为又多是官方想为而无能为之的,因为这些方面往往超出固有管理体制的范围,有时官府尽管已有所认识,但反映往往也不能马上实现。况且中国社会不断地处于发展中,社会变迁因素或多或少地萌生出来,民间社会管理则常常能迅速地、有效率地作出反映。于是我们不难看到,在历史演进中,官方努力和民间努力经常能相生相助,共同臻于一个更美好的境界,有些官方的政策或制度就是民间实践成功经验的转化形式。在官方秩序出现疏漏的时候,民间社会有时还能运转正常。有人说中国社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我们通过传统政治文明‘官民相得”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为此,本书形成了如下的构思框架,第一部分是对明清民间社会秩序所作的总体考察,回顾了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学术史,建构起自己关于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系统架构,通过个案研究揭示了清前期福建地域间社会整合组织的差异,以及明清时期福建民间械斗与封建官府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部分是关于义田与民间社会秩序的考察。义田是宋代兴起的一种基层社会的公产形式,与宋代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社会两极分化加剧、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倾向相联系。义田设置还与地方社会风气等因素相关。福建地域的义田实际上包含家族内义田和家族外义田,福建义田还体现为以商人捐助为主,全民参与,数量较少于江南,义田既可以服务于倡导信义,也可以应用于家族间的利益斗争或械斗中,因而福建义田与江南义田显示出若干不同点。在明清时期,义田是一种全国性的土地形式,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具有着积极的社会功能,稳定了传统社会秩序。明清福建民间社会事业取得巨大发展,成为明清社会稳定繁荣的基本表征。在其他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又经常与商业发展。士绅倡导和社会风气尚义等因素有关。
第三部分是关于会馆与民间社会秩序的考察。会馆是最能反映明清社会变迁的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组织。会馆自永乐年间出现于京师之后,逐渐衍生出包括官绅试子会馆、工商性会馆以及移民会馆在内的多种形式。会馆已日益明确地具有了“把神、合乐、义举、公约”四方面的功能,在整合流动性人口方面发挥了官府一直想有所为而无能为之的功能。会馆的联系纽带基本上是同乡性的,以乡土神作为其组织的神灵支柱,显得具有稳定性和活力。从明清会馆的建筑设置、区位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到,会馆经常成为一地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尽管会馆存在不同类型,却依然可以反映出官绅力量在各类会馆中的影子,体现出官本位社会官方力量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从对苏州安徽会馆的研究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会馆发展中的官商相得倾向。明清各类会馆的发展壮大与明清政府统治策略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会馆的发展经常是与“行”的衰微相伴随的,会馆追求的是自我的有序化,而“行”则是过去政府力求管理市场的机构,对会馆的倚重实际上是政府下放部分权力给予民间自我管理组织的体现,这样做的结果是积极的,既有效率,又消减了政府的负担。作为民间组织的会馆较能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因而既能顺应时势,又能保存传统。近代以来,会馆在商会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上述特征的又一体现。关于汀龙会馆的个案分析,关于同安一地海内外会馆的考察,都便于我们加深对会馆地域性特征以及会馆对地域文化的磨塑作用的了解。
第四部分是关于会社与民间社会秩序的考察。凡乡约、会、社等都体现了在家族之外道德性、职业性或兴趣性组织的滋长,它们在政府机构、家族组织之外为基层社会提供了又一类社会整合途径。民间社会可以在乡贤的旗帜下凝聚,也可以在共同的神灵面前聚集。
第五部分是关于家族与民间社会秩序的考察。关于家族研究曾是傅衣凌、陈支平、郑振满等先生深入开展过研究的领域,本部分所列的文字只是想说明明清福建家族发展与当地纷起的“外患”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不一定是中原家族组织的移植,而且家族发展并不显示出与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多么密切的关系,而是在商业发达之区,家族发展越加兴盛,稽之海外华人社会,同样可以得到印证。明清时期庶民家族延续发展的事例不少,尤其是福建地区这种倾向更为明显。总结这些庶民地主家族延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挖掘其与政治既游离又关注的双重性格,对认识中国社会的更新机制、稳定机制都将有所帮助。
第六部分是关于商业与民间社会秩序的探讨。明清商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明清商人经营方式的转换、明清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商业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等问题都是本部分想竭力探究的。学界对商业在传统社会的作用,历来有不同看法,有的强调其革命性,强调其对传统社会的破坏作用,有的则强调商业对传统政府的依恃性,强调商业的发展与政治腐败的相互关系,揭示中国社会商业的虚假繁荣倾向。傅衣凌先生早期的研究就指出,明清时期有些商业由家族经营,具有补强传统社会秩序的作用。我们循此继续推究,想揭示商人阶层在引领社会变迁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与其局限性。
上述六个部分具体的研究目的都在说明一个观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倾向日益成型,并有效地维持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作者不敢妄言自己的研究已臻于真理,其中的诸多推论、总结也可能不尽合理,只求能收引玉之效。
-------------------------------------------------------------
后记
本书命名为“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实际上包括了我自硕士研究生阶段起有关义田、会馆、会社、乡约、商业、文化方面的研究心得,归结为一点,就是围绕傅衣凌先生“公” 的系统和“私”的系统的细化研究。回忆十五年前傅衣凌先生与我在芙蓉湖畔、凤凰树下乃至冗病榻上的谈话,至今仍历历在目。我的博士论文《明清会馆史研究》是跟随导师杨国预先生完成的,杨先生严谨的学风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时时激励我克服懈情,勉力为学。我的师兄陈支平先生、郑振满先生也给予了我莫大的指教,让我在厦门大学这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沃土上浸滋成长。也许我的所做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从中体会到为学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我深深地感谢给予我帮助和关心的老师们。
与学界同行的交流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推动与鞭策。前辈学者给了我热忱的扶植,同辈学者则不时以厚重的研究成果激励我发奋。我天生愚钝,实少有创获,但前辈中如方行、江太新、冯尔康、梁希哲、宋德金、李根蟠、黄启臣、蔡鸿生、郑学檬、林仁川、南炳文、陈学文、蒋兆成等,兄长辈中如李伯重、葛剑雄、周振鹤、周翔鹤、刘秀生、施伟青、戴一峰、侯真平、陈锋、陈春声、陈剩勇、刘海峰、梁洪生、常建华、曹树基、周积明、郭莹、邵鸿、陈东有、朱英、马敏、刘淼、孙琰等先生,同龄辈中如王振忠、夏明方、龙登高、王卫平、蓝勇、池子华、吴建华、仲伟民、李平生、郭孟良、郭润涛、张和平、刘正刚、任放、鲁西奇等先生,海外学者如卜正民、宋怿明、松浦章、川胜守等先生的帮助都是值得我永生铭记的。
由于本书的内容成文有先后,注释体例不尽一致,甚至内容上也不免有些重复,只是为了体现作者思考的轨迹,故未作修改更动,这是需要读者海涵的。另外应岳麓书社管巧灵先生的要求,我勉力从冯尔康、卜正民、王振忠、冯贤亮等先生的相关著作中辑得一些图片,目的是增加本书的可读性,活跃读者的思维。
希望本书能成为我阶段性的学术汇报成果,得到学界和社会的批评指教!我亦力求以此为起点,走向学术的更深造处。
王日根
223年3月于厦门大学海滨寓所
----------------------------------------------------------------------
作者简介:
王日根,1964年生,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曾赴菲律宾雅典娜大学与人类学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亚洲研究所作普访和高访。独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民营教育的历史观照》、《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史》,合著《明清商帮》、《康熙传》等。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