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龙文化始于山西
龙文化始于山西陶富海 李娟
文章出处:山西日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4-4-13 8:17:32
(2004-04-13)
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浩浩荡荡,博彩璀璨。这部文明史以龙为精神,发扬光大,彪炳千秋。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和精神的体现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表里相连的密切关系,它始终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兴衰共存。今天的中国,是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龙的精神,为诸多民族所共同拥有,因而说,中国,是东方之龙。凡属于这个国度的人或具有这个血统的外籍黄皮肤人,都是龙的子孙,龙文化的传人。至于龙究竟为何物,作为文化属性的龙在中国的源头又在哪里?全世界属于龙族血统的人们,又该到哪里去寻找根祖?多年来,一直未有定说。笔者在注意到有关典籍传说以及考古实证的材料后,觉得山西尤其是晋南地区倒是个很值得研究的地方。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不都在山西么牎尧陵尧井,尧王访贤于康衢;舜耕于历山;大禹治水凿龙门,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尧之农官后稷教民稼樯,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伏羲画卦、师旷制乐、皋陶立法等等,哪一项不和五千年文明史有关。哪个不是五千年文明肇始之遗事轶闻?襄汾县陶寺文化遗址,夏县东下冯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哪个不是五千年文明史的地下实证。如此等等,哪个又不在山西!因此说如果山西把这些基础资源加以纵横联系,成系列、成规模加以科学的开发利用,不是山西五千年文明史专项旅游的一张王牌么?
五千年文明史,其实也就是指黄帝至今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历史也是以龙为图腾文化进而将龙作为民族精神、至高美德、以至成为民族精神凝聚的历史。这段文明史,在尧时已成型,因此也可以推论说,龙文化始于山西,也就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发展史。
龙是我们民族传统和精神的体现,一般认为最早源于古人的图腾崇拜。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有了“龙”为神灵和祥瑞吉祥的概念,并且创造出了艺术加工的形象。如红山文化玉龙、大汶口文化的龙纹乃至濮阳的卵石龙等。
由于龙是虚构的理想神物,因而龙的具体形象,也是在传说中逐渐形成和定型的。如果视其为“图腾”,这应是古代各自不同部落或某个部族联盟的符号或统一的标志,应视为将龙的精神融化成“政权”系列的开端。到了宋代,罗愿在他的《尔雅翼》一书中引用玉符对龙的描述,他说:“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具体生动的描绘了这种拼装的假想动物。这种假想动物,最初被视为吉祥神兽,被人们作为神来敬仰,与民族精神还靠不上,只有当它作为集团乃至联盟(最初型的“国家”)的精神代表成为民族精神的化身之后,才逐渐把远古人民的思想、感情、意识形态和美好期望都集中到了一起,变成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勇敢善良的象征。
尽管龙是多种动物部件拼装起来的吉祥灵物,但它毕竟有一个完整美丽的形象。这个形象,渊源久远,影响极大。我们的民族信仰崇拜的这个“神物”,并且把自己看作是它的传人。那么这个龙祖最初的形象又在哪里?这个问题如果出之有地,言之有据,对于解决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产生发展及其与龙文化的关系,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1978年,在襄汾县东北以陶寺村为中心,涉及到东坡沟、中梁、李庄等村庄的一场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临汾地区文化局主持的考古发掘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经过调查试掘,最后将重点锁定在陶寺村南一带。到1983年,发掘面积已达六千平方米,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果。之后,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连年不断,延续至今,并且不断有新的惊人的发现。
到目前为止,据已公布的资料有:建筑遗迹包括石灰窑、窑洞房子、窖穴、水井、陶窑和道等;生产工具有斧、铲、刀、凿、镰、镞、网坠等;生活用具有釜灶、鼎、鬲、甑、盆、钵、扁壶等;墓地约四万平方米,在已发掘的范围内,共发现不同规模的墓葬有1300余座;据新闻公布,陶寺遗址新发现了长达四千米的夯土城墙,更进一步证明陶寺人的社会阶段已是国家诞生的初期阶段。更为人类文明的肇始提供了实证。虽然年代测定为4500年,但发展到陶寺人的阶段,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关系,已有了明显变化,而且呈现了成熟状态。一眨眼五百年一瞬即逝,说五千年文明肇始在山西并不为过,而是有确切历史遗迹遗物为证的。尤其是2003年发现的观测与祭祀为一起的大型园体夯土建筑,被视为是尧时“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更加有理有据地证实了尧文化的真实存在。陶寺遗址以其广阔的面积、丰富多彩的遗迹遗物,尤其是数量多且规格高具有“王”者气势的墓葬,表明了它们是崇山之阳汾水之滨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因而被命名为“陶寺文化”,并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既然陶寺文化的主人有“王”者气势,那么这个“王”应该是谁?有人认为,从地望及年代考虑,应属“陶唐氏文化遗存”。陶唐氏,即帝尧也。有人从地望、年代、时空及墓葬的规格与分化上考虑,明确指明是唐尧的文化遗存即陶寺遗址的文化年代。包括了唐尧虞舜及夏的一部分。
陶寺遗址的9座大墓有5座出了“龙盘”是个不争的事实。陶寺文化中的龙,应是中原龙族文化的先首。一定会有人提出异议:早在6000年前,红山文化等地就出现了龙,陶寺文化的龙才4000多年,如何能称之为“龙文化之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早在6000年前,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乃至河南濮阳都曾有龙形象的发现,但那时的龙尚不足以说明是国家灵魂的象征,学者们一般释为“吉祥物”或“天象”。只有到了帝尧时亦即陶寺文化龙的时期,龙才被作为集团象征的图腾将其提上了“政治舞台”,作为代表“国家”意志的“国徽”,从而使之成了民族精神凝聚的象征,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龙文化的肇始。因之可以说,真正龙文化应始自尧,龙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尧始,作为中华民族灵魂的真正意义上的龙文化当然亦自尧始,这才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源头。
陶寺遗址正处于崇山之阳,汾河以西。。那么陶寺文化主人又和崇山有什么联系呢?《墨子·节葬下》说:“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海外南经》说:“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帝王世纪》引《山海经》作“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王充的《论衡》说“尧帝于冀州,或言葬于崇山”。这里的“崇山”,据《读史方舆纪要》说:“崇山在县(襄陵)东南40里,一名卧龙山,顶有塔,俗名大尖山,南接曲沃、翼城县、北接临汾浮山县”。《一统志》更明确指出“塔儿山”为“崇山”。从以上资料可以认为,帝尧葬于其阳,不是异乎寻常的和遗址地望吻合了么。尧既为龙种赤龙之子,死后又葬于崇山之阳,从遗址地望、年代乃至文化特性与典籍中尧的记录吻合。据此,我们有理由说陶寺文化的主人就是中原地区龙图腾的最早主人,更具体一些,就是尧本人或其部落首领,陶寺文化中的龙,作为特定的文化意义,就是中原地区龙文化的祖型。到了龙山文化中叶,陶寺文化已经发展到比红山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更高的阶段,“已由雏型国家实体转变为具有成熟国家的形态”。
既然陶寺文化的主人就是尧本人或其部落首领,而陶寺龙又是中原地区龙之祖型,那么它和中国自称的“中国龙”和龙的传人该作何解释呢?
首先必须理清“中国”一词的含义。其实,“中国”一词,在古代,就指中原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孟子·滕文公》:“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论语·八侑》:“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集解》:“诸夏,中国也”。《孟子·万章》:“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至中国践天子之位焉。”刘熙注释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很明白,尧都平阳,舜继尧就天子位的地方,古即称“中国”。古时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地望都在晋南,晋南是当时“中国”之中无疑。现在“中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集56个民族于一体的大家庭中国,与古代中国一词有不同含义,故也可说古代“中国”一词是狭义的中国,而今之中国,则是意义明朗的广义的中国。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秋,龙见于绛郊”,春秋晋国太史蔡墨说,“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日御龙”。晋国大夫范氏就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御龙氏的后代,他说:“昔邙(范宣子名)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史记叙传》注云:“尧为陶唐氏其后封于刘,有刘累者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宣王灭杜,隰叔奔晋为士氏,其后士会食采于范,亦以范为氏”。这些有关龙的传人的记述,都在山西即古晋国。更有趣的是前些年在闻喜县上郭村发掘的晋墓中也出土有青铜龙盘,盘中龙的身躯构图及描绘技法,也是绘出双行两道连续的鱼鳞甲,与陶寺文化中龙的画法惊人地如出一辙.这个发现,更进一步说明晋人和龙的传人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尧文化、龙文化、龙的传人、崇山精神,在山西尤其在晋南大地上结成了一条金钮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龙文化先祖的文化圈。在这块宝地上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把崇山这座埋葬帝尧父子的神山,叫“卧龙山”,并把它作为心灵的神圣靠山去顶礼膜拜,瞻仰祭祷,甚至死了以后,埋葬的方向也要“头枕塔儿山,脚登汾河湾”。
龙文化和尧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龙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脊梁,是丰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神动力。山西是龙文化的祖源,是华夏文明即以龙文化,尧文化为纽带的民族传统文明的肇始之地,因此可以说,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们,要寻找自己的远古祖根,还是要到山西尤其是晋南去,在此,可以领略五千年来龙文化所焕发出来的光彩和他的传人们创造的奇迹。
RE:有人说:龙文化始于山西
“我们家先前也阔过的。”始于山西又如何?
别人用龙图案,或者搞什么龙图腾新说的惊天大发现,是不是就可以象收版税一样收钱了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