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的寻访
火神的寻访没事翻翻《梨园外史》,潘镜芙和陈墨香两位先生合著的,也是一桩好的消闲。两位敷衍书的缘起,说他们在宣武门外南下洼子窑台品茶时,见到一尊没有胡须的火神,正纳闷,店主抢着说道:“先生们不晓得,这内中有个原故。当初同治年间,宫内失火,这位火神到宫中护驾。主子见他相貌狰狞,用手一揪,就把胡子揪了去了。二位不要笑这地方窄狭,这位神道实在显应的很。”二人听了哈哈大笑。陈先生说:“这真是齐东野人之语,不足为凭。我记得《江西通志》载着景德有个姓童的窑户,烧窑不成,下在狱里。他有个十七岁的儿子,叫作童宾,跳火而死,窑才烧得,把他父亲救出狱来。后人敬他是个孝子,塑像供奉,作为窑里的火神。所以大凡窑里的火神,是没有须的。”
我原先只知道什么商伯、祝融、蚩尤、燧人氏和普罗米修斯、火龙之类,各处查考下来,也只是知道了不同的民族或者种族崇奉不同的火神,然而来历大都一致,便是鲁迅在《这个与那个》、《谈皇帝》以及《火》里说过的,因为火可怕、凶恶,所以有了火神的崇奉。至于知道火神的家族或者亲族繁盛,则是因为一本书,郝铁川的《灶王爷 土地爷 城隍爷:中国民间神研究》。读了《梨园外史》,才知道不同的职业也崇奉不同的火神。
于是我很想一见火神的真面目。这本来是件容易的事情,北京城里据说就有十七处火神庙,但因为我们是曾经破过迷信的吧,琉璃厂的自然没有了,什刹海的也刚整修好。当我两年前热心寻访到什刹海时,那里是一片废墟,一群人在上面劳作,刚要开始修出一座崭新的火德真君庙来。过了半年再去,也还没有修成,之后热情消退,况且中国火神庙太多,一个一个看,看不过来。我只是一个爱好者,并非一个学者。也许以后会有机会,完成这火神庙的寻访。
现在我只好在纸面上继续寻找火神的踪迹。查《江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二,有一篇唐英的《火神童公传》,抄一段如下,以纠正陈先生之误:
神姓童氏,名宾,字定新,饶之浮梁县人。性刚直,幼业儒。父母早丧,遂就艺。浮地利陶,自唐宋及前明,其役日益盛。万历间,内监潘相奉御董造,派役于民。童氏应报火,族人惧不敢往,神毅然执役。时造大器,累不完工,或受鞭棰,或苦饥羸,神恻然伤之,愿以骨作薪,匄器之成,遽跃入火。翌日,启窑,果得完器。自是器无弗完者。家人收其余骸,葬凤皇山。相感其诚,立祠祀之。
又查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五《介子推》,里面是表彰燧人氏的,则知中国人也不是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么不堪,畏凶神而负恩义。
古来文献上的记载,说到火神的,其实也很多,不能遍摘,且以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三《火神》一条结束此文——
武进诸生杨某,馆于某氏。其人富而豪侈,毎夜饮必三鼓。一日醉归,见馆中灯火甚盛,从窗隙窃窥之,见案边二烛卓立,甚巨,有绯衣人据案观书,意其杨也。明日询之,杨对以实早寝,未尝夜读。然心怪之,至夜假寐,以伺近三鼓,忽有大声,传呼排户而入,随有二巨烛出地上。已而红焰满室,仆隶杂沓,拥一绯衣人至。据案而坐,取案上书册翻之。杨惧而叫呼,绯衣人若不闻者。将五鼓,绯衣者徐起,径趋杨卧处,众皆从之。忽举床四脚,盘旋室中,复掷之空中者数四。天将曙,又闻传呼声,寂无所见矣。久之,杨始苏,起视,门户扃鐍如故,问院中人,毫无所闻也。因急谢主人归。归数日,火大作,所居皆烬,始悟所见乃火神耳。杨后中乡试。
凶恶的火神原来也谐谑如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