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s 发表于 2005-1-6 01:15:17

【讨论】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


圣诞节成为中国民间节日
学者忧虑西方文化冲击


--------------------------------------------------------------------------------
发表时间:2005-01-02 21:25:54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蔚 倪红梅 刘畅点击 7 次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 “农场里牛妈妈问鸡妈妈,为什么我生小牛累得要命,你生完蛋却还咯咯地叫呢?鸡妈妈说,因为生蛋(圣诞)快乐呀!”在西方圣诞节来临之际,这样一则充满中国式幽默的手机短信在人们间广为流传。



  在这个被称为“平安夜”的晚上,许多中国都市里的年轻人也和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们一样,欢度圣诞,他们到酒店吃大餐,看最新的贺岁电影,去教堂体验圣诞的宗教气氛,到剧院听音乐……,其乐融融。而对中国人来说,圣诞节仅是一个长达3个月的狂欢时段的开始,他们将陆续迎来阳历新年、春节、情人节、元宵节等一连串节日。北京的各大五星级酒店本月初就推出了价格从800多元到2000元不等的平安夜大餐,到23日,这种价格不菲的晚宴券大多已经售磬。至少有10年历史的圣诞晚宴,一直是京城高档商务酒店年末的一道大餐。订购晚宴的大部分是外企公司答谢员工或作为礼物送给客户。圣诞树、小铃铛、白胡子圣诞老人和办票柜台前一盆盆火红的圣诞花,给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平添了几分节日气氛。和往年略有不同的是,除了老外赶着回家过节外,今年不少上海人也来凑热闹,走出国门过个原汁原味的“洋”圣诞。



  这两年,中国出现了“圣诞经济”的提法,圣诞节与商业、大众消费、大众娱乐融为一体,圣诞经济产业链逐渐形成。中国商务部统计,12月份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有望接近800亿元,创下历年月度新高,其中圣诞节和新年是最主要的因素。



  许多人可能没想到,圣诞节也能折射出中国经济强大的竞争力。圣诞节前夕,北京的天意、红桥、万通等小商品批发市场涌入了一批“国际倒爷”,他们从这里采购廉价的圣诞帽、圣诞袜以及会动、会唱歌的圣诞老人等圣诞用品回国销售。一位法国商人透露,挂在圣诞树上的彩球在北京每只卖3元人民币,在法国则要1至2欧元(相当于人民币10至20块钱)。



  西方的圣诞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慢慢进入中国人的生活。20年前,平安夜里拥挤的教堂和午夜传出的弥撒对大多数中国百姓来说还是新鲜而神秘的。如今,圣诞节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轻松、快乐、交流的理由,张扬自我的个性需求和日益高涨的消费热情使他们不再深究圣诞过与不过的宗教背景和传统意义。



  在北京一家外企多年的美国人在信中这样向大洋彼岸的孩子形容中国的圣诞节:“中国人同样也庆祝圣诞,他们也在圣诞树上挂满各种灯和饰物,但他们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他们只是觉得圣诞节可以与所爱的人在一起。”



  尽管在广阔乡村生活的人们可能对圣诞节还没有什么兴趣,但在中国城市里选择过圣诞节的人为数不少。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期发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1.8%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一定会过圣诞节;27.6%的被访者表示到时如果有时间的话会庆祝一下,凑凑热闹;11.4%的被访者表示不一定,而仅有9.2%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不会。



  面对五光十色的圣诞景象,一些学者表示了担心。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张娅娅认为,中国在走向世界,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圣诞节”如今已经成了中国民间的一个节日,而不能简单地视为西方的“舶来品”。人们的确发现,圣诞节在中国带上了越来越多的本土化色彩。比如,很多娱乐场所的圣诞老人形象已经穿上中式传统的对襟红袍,大量的圣诞歌曲被翻唱成中文,老字号的中餐馆也趁热闹纷纷推出“圣诞套餐”。圣诞老人是从烟囱里将礼物送给小孩子,而中国的“灶王爷”也是从灶台上为全家祈福,江苏的民俗学者从这个巧合中受到启发,他们建议:塑造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灶王爷”形象,重过“灶王节”。



  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办公室主任金恩渠认为,西方民族民间文化大量传播到中国,吸引了年轻一代,这当然是一种文化交融,无可非议,但如果中国人反而丢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那是很悲哀的。灶王爷和圣诞老人一样是“与民同乐”的形象。



  学者们的讨论还在继续,但也有强烈的共识,那就是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从西方圣诞节到传统元宵节这漫长的3个月里,他们会在浓浓的节庆气氛中集中地去购物、出游、探亲、访友、娱乐……,对日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节日已经越来越重要,含义也越来越丰富。



新华社记者 王蔚 倪红梅 刘畅

cfs 发表于 2005-1-6 01:19:11

RE:【讨论】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

缺乏文化符号的都市新年

--------------------------------------------------------------------------------
来源: 《中新网》

        如果没有新年音乐会和大钟寺一零八响钟声,没有市面热卖的韩国鸡玩偶与鸡年贺岁金条,北京这个公历新年更像是对某次“五一”或“十一”黄金周的克隆。

        人声鼎沸的商场、爆满的KTV和餐馆包厢、高朋满座的电影院、车水马龙的大型书市,无一不在昭示祥和的盛世之景,却又无一能彰显新年独树一帜的节日个性。

        与此前的圣诞对比,这种反差则更为明显。圣诞老人头像和圣诞树曾提前一个月就遍布北京街头,电台和商场里也时时可闻悠扬的圣诞歌曲。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圣诞都拥有着极其鲜明、且易于传播的文化符号。

        时至今日,依然可在一些中小餐厅看见那位神秘微笑的白髯老人。而在曾为圣诞通宵营业的商场,扬声器里除了有优美女音指引人们“限时抢购”外,再无如“Merry Christmas”般绕梁三日的新年曲声。

        缺乏文化符号并不是元旦独有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中,中秋、元宵、端午和春节是尚有鲜明文化标识的仅存硕果。前三者在大都市里的文化形象几乎都仅与某种食品对应。比起一些“舶来”的节日,如情人节和圣诞节,这种“食文化”形象则显得过于单薄,缺少一种适于传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而春节则幸运些,下有鸡肋般的春节晚会,上有唐装、庙会、鞭炮、中国结、走亲串友、阖家团圆饭等多元形式的支撑。虽然北京等一些大城市近年时有“年味越来越淡”的呼声,但不可否认,春节触及到的是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深沉踏实的亲情,这本身就赋予了“食”或“消费”等平俗形式以独特含义。

        城市既然有能力消化外来节日的文化,也应有能力挖掘自己本土文化的潜质,再构新的文化重心。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乏温馨的感情和浪漫的想象,现代都市人也不乏鉴赏心、爱国情和创造力。因而准确地说,并不是要“打造”某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形象,而是“找回”它们本身已蕴涵的文化符号并将之自然的表达出来。

        加速到来的全球化并不是让传统失落的借口,相反,它是加深文化本土化的机遇。更有魅力的、隽永的文化符号,将在具有文化预见力的民族重新发现自我时应运而生。 记者沈嘉




   

cfs 发表于 2005-1-6 01:19:53

RE:【讨论】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

枯萎中的节日


--------------------------------------------------------------------------------
发表时间:2005-01-02 20:56:00 来源:世纪沙龙
作者:麦子点击 7 次


前两天,北京乌蒙蒙的天空忽然遭到了大清洗,亮出了白白的云朵和蓝蓝的空空荡荡。清洗天空的自然是雨,一场大雨。今年北方大旱,雨神们死的死,亡的亡,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也在收拾行李,就算她发神经,有云雨的心情,也没有云雨的伴侣。可是人有办法,用的是克隆技术,单体受精,就让这可怜的雨神云雨了一翻。人才不管她愿意不愿意。人对神的凌辱已 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后少不了还要强暴她。新世纪嘛!

2000年是一个巨大的象征,从这一年的第一天第一秒就开始了。

地球围着太阳兜圈子,太阳觉得眼晕,自己也转。它们就这样一个兜,一个转,已经过了几十亿年了,恐怕还得过上几十亿年这样的日子。2000年1月1日零时零秒,太阳和地球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可是人觉得它们此刻兜得精彩,转得辉煌。于是,爬满地球各处的人类 依次为这一时刻欢呼,庆祝新千年的到来。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全人类共同庆祝的日子。

被共同庆祝的日子应该是个节日。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与这个民族的文化、宗教和历史息息相关。比如这几天的端午节,按照传统的风俗,这一天要吃粽子。对于广大的北方来说,粽子不是一个平常的食品,似乎也算不上特别好吃的食品,否则,以现在的物质条件,就是天天吃粽子也可以办到。端午节吃粽子,与是否好吃无关。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心理要求这个民族的成员,在端午节那天吃下这个特殊的食品,即使不喜欢吃粽子的人,也要勉强自己吃上一个。于是吃粽子就成为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固然没有像同一天里南方的江河湖泊里举行的赛龙舟那样有强烈的外在的形式感,但所起的作用是类似的。这一民族的所有成员,无论他身在何处,哪怕已经多少年多少代移居海外,都要在这一天里举行同样的仪式。这个仪式使我们追溯到屈原。对于屈原的道德理想和爱国情感的认同,就在举行这个仪式的民族中一代一代地延续。一个民族在同一时间所有空间进行的仪式,就表明了这个民族对自身的文化和历史的认同。节日的仪式是民族认 同感和凝聚力的象征。

节日是一朵花,它从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深处生长出来,散发着来自历史之根的远古陈香。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全人类共同庆祝的日子。而当我们追溯这个日子的时候,却发现这个 日子几乎没有历史。

2000年1月1日,是2000年的开始。

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各个古老民族对这个时间都有测量,也都获得了比较准确的数字,约365.25天。这个时间太长,需要把年划分为月。一个月应该有多少天,月与年如何相配,如何取月与年的起点,如何置闰,是历法的任务。各个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中国人一向采用阴阳合历,以月亮的运行来定月,以太阳的运行定年。月内从初一到三十,对应着月亮的圆缺;年内设24节气,对应着地球在绕太阳轨道上的位置。每年一般12个月。为使年的周期与月的周期相配合,每隔若干年还要设置闰月。这种历法我们称之为夏历,也叫农历。中国人的节日自然也按照夏历排列。比如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指的是农历年的第五个月的第五天。这种历法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其间虽然有多次修订,但都只有细节上的改变,阴阳合历的总体格局没有变化。在这种历法中,一年的开始当然是大年初一。但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并不对应着地球在太阳轨道上的一个固定的位置,因为它首先是正月初一。也就是说,这一天与月亮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之所以成为年的开始,不过是赶上了。

不同历法的年当然有不同开始。战国时期,各诸侯都使用这种阴阳历,但年的开始也有不 同。有的采用周正,以冬至之月为年的开始;有的采用殷正,以冬至之后一月为年的开始;也有采用夏正,以冬至之后二月为始。近些年,还有学者考证出,在彝族地区曾存在十月太阳历,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剩下5天或6天用来过年,不算在年中。年的开始有的地区选在夏 至,有的地区选在冬至。

我们现在采用的所谓公历叫格里高利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罗马原本也采用阴阳合历,也曾只有十个月。到公元前700年,加进了两个月,并调整了岁首,有了与现行公历大致相同的月份名称。到了儒略·恺撒统治期间,历法与天象已经差了三个月。恺撒采纳了一位埃及天文学家的建议,废除了阴阳合历,颁布一种完全的太阳历,是为儒略历。儒略历分一年为12个月,每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为处决犯人的月份,定为29天;闰年的一天加在2月,为30天。恺撒觉得自己伟大,就把他出生的月份7月改成自己的名字,JULY,儒略。为使新历法与天象吻合,特别规定颁布历法的那一年为15个月。所以恺撒出生的真正月份和JULY 并不是一个月。后来,又有一个罗马皇帝奥古斯都觉得自己和恺撒同样伟大,把他出生的月份弄成了AUGUST,从2月中拿了一天放进来,就有了与现代公历相同的结构。

在这样的历法中,1月1日基本对应着地球在轨道上的某一大概位置,但是之所以这一天成 为1月1日,也是赶上了。对于施行这种历法的民族来说,这一天曾经被视为耶稣诞生的日子,但是现在,它只是历法上年的起点,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上的意义。如果勉强算是一个节日, 不过是几天前另一个盛大节日的余波。

2000年 1月18日,我行驶在北京的大街上,看车流两岸平静的街市,出入的人群,这是一个平常的一天,没有任何特殊的征兆。这的确是一个平常的一天。然而,如果想到再过两周的2 月5日,就是中华民族龙年的春节,就觉得这样平静的街市有些异样。想起若干年前,我生活过的东北小城。距离春节两周的时候,节日的气氛早就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像北方的雪雾一样升 腾起来,家家户户都开始了对年货的采购。在北方冬日的寒风中,商业区沿途摆满了烟酒糖茶、烟花爆竹的摊床。送对联送财神的小贩已经开始行动。红色调如星星之火开始在灰黑色调的北方城市点燃。有的家庭正在清扫房子,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不知道现在的东北小城是否依然是这样的景象。但是,这样的景象在北京已经越来越见不到了。春节之花正面临严重的水 土流失,她的色泽和芳香逐年消散。

2000年的1月1日,还是21世纪的开始。

100 年一个世纪,对于10进制而言,这是一种方便的处理方式。就像下围棋数子儿,10个一小堆儿。在中国的天干纪年法中,每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一百年则毫无特别之处。何况,从哪儿算起的一百年呢?中国没有一个年代标志着历史的开始,或者说,有很多这样的开始。每当新皇帝登基,就开辟一个新纪元。岳飞名句“靖康耻,犹未雪”,说的是靖康元年的事。靖康元年就是宋钦宗登基那一年,这倒霉皇帝刚开始自己的统治,就被金兵给活捉了——完了。罗大佑唱道:“七十二年,说了一声bye bye,我们的眼泪跟着掉了下来”,说的是民国七十二年, 1983年。七十二年是个大数了。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大概是康熙,六十一年。他老人家有耐心,从康熙元年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一直用一个年号。也是对自己的伟大比较有信心。不像唐宋期间的皇帝,三五年就换个年号。改年号当然要有理由,比如发生了重大事件,或者颁布新的重大国策,有时国运不济,也改个年号,冲冲喜,似乎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而对于以一百年为单位的新世纪,中国人还是第一次经历。因为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时候,中国是光绪 二十五年。

世纪这个说法,即使对于西方人也一定是很晚才有的。格里高利历是教皇格里高利在1582 年颁布的。按照中国人的算法,那年应该叫格里高利元年。但格里高利不知道有这种纪元方法。所以格里高利历的起点是公元1582年。所谓的公元,也叫基督教纪元,也不是从公元元年开始使用的,而是从公元525年开始的。这一年一位名叫迪奥尼索斯的基督徒制认为,耶稣的诞生对人类是一个重大事件,好比人类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耶稣出世,人类就有了太阳,有了希望。所以应该以基督诞生那一年为元年,以基督诞生那一天为元年的1月1日,这样从历法中就可以看出人类在希望中已经生活了多少年。这样一推,儒略历颁布的那一年,也就是有15个月的那一年,是公元前46年。在采用基督教纪元之前,采用的是古罗马历的纪元方式,以罗马城建城那一年为元年。后来,基督教学者们进一步考证,发现耶稣诞生那一年应该是公元前六年的12月25日。这样一来,公元元年1月1日,这个在今人看来如此重要的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失去了其预想的文化意义,在历史上完全是平庸的一年平庸的一天。当时的人们完全不知道 自己正处于那样一个开辟纪元的时刻。

欧洲的历法直到18世纪中叶仍然没有统一。各个国家虽然逐渐采用了格里高利历,但是在细节上如岁首的起点,闰年的计算都有所不同。这使得相同的一天在不同的国家标记为不同的日期。以色列至今仍采用古老的犹太历,以《旧约》记载的上帝创世那一年为元年,推算下来是公元前3761,犹太历法是阴历和阳历的混合历。2000年9月30日是犹太历5760年的开始。伊斯兰历法是不多的纯阴历,从他们的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的日子开始纪年。2000 年4月6日是伊斯兰历1420年的开始。而俄国直到1918年才接受了格里高利历,比中国还要晚6年。中国是在中华民国立国后,从1912年开始在历法上与西方接轨的。但是还保留了民国的年号纪年。否则就没有罗大佑的歌词了。这个年号直到1949年才被取消,完全与西方同步。

当然,2000年1月1日还是新千年的开始。这不过10的又一个进位。由于数字的齐整和时 间的漫长,不附之以若干神秘的意义实在有些对不起它。千禧年的神话当然还是与基督有关,但就如中国所谓500年必有王者兴一样,无非是顺口一说。而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仍然没有什么意义。既然连世纪都有些虚幻,千年就更加渺茫了。

2000 年1月1日,这是第一个全人类共同庆祝的节日。但是,我们却找不到庆祝的理由。如果把这个日子叫做节日,我们无法顺着这朵节日之花找到它的根脉,顺着它的根脉找到它的土壤。我们庆祝的或许只是一个数字整齐的年份和日子。这是一个没有土壤的节日,它生长在培养液中,闪烁着金属与塑料的色泽,飘散着机油的气息。这不是哪一个民族的节日,所有的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欢呼,在这场延续24小时的自东向西的欢呼中,没有哪一个仪式是共同的,只有欢呼是共同的。这是一个为了庆祝而庆祝的节日。所以,这个节日的主角不在过去,这个节日的根不在过去,而在未来。这个一个从未来生长起来的节日之花。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 就如这个全球性的千年庆典所喻示的那样,我们开始了一个全球化的未来。

但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全球化呢?

中国古人相信天人合一,人间的兴衰与天上的星辰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历法就是描绘天上星辰运行的重要工具。所以历法就成为一个象征,象征着王权,故称皇历。每当改朝换代,历法就会发生变化,至少换个年号。地方小政权一旦用了某一个大政权的历法,就表示向该政权臣服,所谓“奉某某正朔”,就是用了谁的皇历,认谁为皇。今天这种臣服的含义已经不存在 了,但其中的文化象征则无法回避。

毫无疑问,我们所庆祝的新世纪、新千年,是格里高利历的新世纪、新千年。当我们把格里高利历翻译成公历而不是西历,把基督教纪元翻译成公元而不是西元,把kilogram翻译成公斤,把kilometer翻译成公里,就已经把自己视为文化的局部,而把“公”所代表的文化视为文化的中心,文化发展的趋势。当然这种翻译可能也是一种策略,它巧妙地掩饰了我们在文化交流中的弱势地位,看起来仿佛是东西方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共同接受了一种“公共”的文化。

或许未来的全球化文化是一种“公共”的文化,但是,这种“公共”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 共融共处的全球的文化呢,还是某一种文化的全球化呢?

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中,农历只是一个附注。而在计算机上,即使是中文版的WINDOWS, 也不见有农历的影子。久而久之,铭刻在农历上的节日自然也就成为附注,并逐渐消失。现在 城里长大的孩子还有几个会去过农历生日呢?

春节曾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春节的活动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长达二十余天,几乎每天都有相应的风俗和仪式。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挂春联,吃灶糖,扫尘;年三十除夕夜,祭祀祖先,全家包饺子吃团员饭,围炉守岁,放鞭炮;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挂花灯,扭秧歌。而现在,春节对于城里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只是一个长假。共同进行的活动大约只有包饺子和看电视,那些传统的风俗和仪式所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薄,展示给我们看的那些也显现出机油的气味,金属和塑料的色泽。

一个节日枯萎了,就将我们与这个节日所延续的文化传统切断了。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节日的气氛正趋于浓烈。每年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北京的大饭店门前,高等商场内外,就会看到一个白眉毛白胡子穿红袍的老人的塑像,大大小小的树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彩灯,每一个高校里都能见到叫卖贺卡的摊床,摊床前,人头攒动。圣诞节,还有情人节、母亲节,已经从遥远的西方蜿蜒穿过文化的藩篱,在中国灿然开放。

几十年后,我们会习惯于来自异域的节日,如果孩子要问:什么叫圣诞节?答:是为了纪 念耶稣的诞生。因为耶稣是基督教的教主,基督教是西方人的宗教,所以西方人要过圣诞节。 这样不停地追问,就从这朵节日之花,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毫无关系的耶稣基督。

那么,我们中国人是否还能有一个节日,使我们能顺着它追溯到几千年前祖先,追溯到几 千年前的历史与文化?

事实上,即使对于西方人,圣诞节的宗教色彩也在淡化。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可 供大家休息、聚会的日子。就如春节一样,圣诞节的土壤在沙化。蜿蜒在中国开放的不过是它 的影像,是一个塑料的复制品。

对于现代人而言,节日不过是变相的休假。但是对于前现代的人来说,节日比日常生活更为重要。平日的劳作,都是为节日之花准备的养料。平日的辛劳,都是为了让节日之花开得绚烂。每个个人,每个家庭,都在节日之中焕发出最大的热情。他们的价值,也都在节日之中得 以展现。塞谬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说:“小鸡只是一个鸡蛋制造另一个鸡蛋的工具。 ”从文化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过节。

而当我们失去了对节日的热情,节日之花就注定枯萎。当我们为一个完全没有历史的日子 举行隆重的庆典,我们就已经开始在营养液中栽培节日,机油的气味、塑料和金属的色泽就注 定涂满所有的节日。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有生命之根的文化。

4月中,我在云南德宏过了一次泼水节。我喜欢这个节日,采花,对歌,丢包,跳舞,泼水。 让我嗅到了鲜活的节日之花的芳香。但是,我也隐隐地嗅到了一些机油的味道。

新的世纪是一个塑料之花在全球盛开的世纪。这是一个不能让人愉快的预言。

2000年6月5日

2000年6月15日

2001年2月1日

北京 稻香园

cfs 发表于 2005-1-6 01:26:05

RE:【讨论】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


中日合作 抢救民俗—— 抢救瑶族濒危民俗“竹王节”

来源:中国民俗网

    金秋时节,中国民协与日本国COE课题组共同合作,于2004年10月2日—8日在湖南省新宁县麻林瑶族乡进行了为期三天三夜的瑶族竹王竹文化抢救性调查。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白庚胜、组联部主任吴薇及研究部主任刘晓路参加了此次调查。
    麻林瑶族乡地处湘桂边陲,方圆178平方公里,距新宁县城35公里。境内峰高岭峻,竹林茂盛,素有“楠竹第一乡”之美称。全乡12000人,其中瑶族占总人口67%,蕴藏着极为丰厚的瑶族民间文化资源。此次调查的“竹王节”是瑶族一项最古老的祭祖活动,自1948年后,56年来从未在乡里举办过,唯一幸存的一位老艺术家已有86岁高龄,如不尽快挖掘、整理、抢救,将面临艺绝人亡的状况。
    为尽快抢救濒于消亡的民间文化遗产,中国民协借船出海,充分利用国际文化研究机构的资金与技术、人才力量,自2004年3月初开始,与湖南省民协、新宁县文体局、新宁县民宗局、麻林瑶族乡共同实施挖掘、抢救、整理这一面临失传的瑶族民俗节日,历时半年有余,其间得到瑶乡人民的鼎力支持,终于使中断56年的民俗活动于金秋十月在瑶乡重现光彩。此次中日两国联合调查活动不仅对于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为今后各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开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方法开创了新局面。
    在历时三天三夜的调查中,中国民协现场录像、录音共计20小时,现场仪式记录、抄录各种珍贵资料共5万字;日方现场所采录的音像及图片、文字资料将与中国民协互换,双方共享此次调查成果。日方决定在回国后将全部资料制成光盘,日方COE、中国民协、湖南省民协、麻林瑶族乡各持一份。由此,达到了此次调查资料使用的最大化。活动期间,始终以平等、互利、严格、规范为宗旨,中日两国分工合理、配合默契、合作出色,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友谊及两国的文化交流。
    调查过程中,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白庚胜利用休息时间为新宁县文体局及麻林瑶族乡干部授课,讲述开展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动员县、乡政府以此次调查活动为契机,全面启动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工作,并建议在麻林乡建立“瑶族盘王文化保护基地”、在新宁县成立“瑶族民间文化资料馆”,受到县、乡干部的热烈欢迎。
    这次来华访问的日方成员分别来自神奈川大学与国学院大学。团长为著名的汉学专家广田律子女士,副团长为国学院大学著名学者辰巳正明先生,团员有古谷野洋子、铃木裕之、辰巳空知等。



Karin 发表于 2005-1-6 02:11:31

RE:【讨论】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

还有论坛上张勃的一组文章:
https://www.folkculture.cn/thread.php?tid=286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