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与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
进化论与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上)苑 利
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的社会变革。但是,由于基督教"神创说"的束缚,科学一直在迂回中蹒跚前行。1850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前人学术成果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生物发展的进化法则,确立了进化论在学术上的统治地位。进化论的确立,不但推动了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学这门新学科的诞生。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及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部分。由于受进化论影响,它十分注意人类及人类文化进化研究,常汲取一些落后民族的资料,通过落后民族与先进民族的比较,推测人类及其文化的进化规律。
19世纪后期,文化人类学研究达到高峰,当时,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力图以文明民族与落后民族神话故事为资料,研究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他们在大量人类学资料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神话、故事学理论,为神话故事学研究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地,使神话故事学中一向说不清的问题,获得了接近科学的解释。由于这些学者是较早使用人类学理论、资料从事神话故事研究的,故被后来的神话故事学家称为人类学派故事学。
人类学派故事学,主要是围绕着如何解释神话故事的产生、进化以及神话故事中原始文化残留(残留物)等问题,提出自己理论的。
人类学派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原始社会生活和思想的产物,它对于原始人来说是日见不疑的。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的人类,渐渐忘却了保存在神话中的,那些本来并不难理解的古老风俗的原意,而作为一种殊不可解的文化残留保存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派故事学就是一门专门研究这类原始残留物,并将其原始内涵揭示给人看,并最终寻出人类文明进化轨迹的科学。他们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化是循着一条笔直的线索向前发展的,现在未开化民族的状态,就是所有文明民族所一度经过的某种状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现今未开化民族的风俗信仰,来解释残留在古代和现今文明民族故事中的不合理成分。这种方法就是人类学派所惯用的所谓"取今证古"法。它是人类学派故事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在人类学派神话故事学大师泰勒看来,残留物是一种"早已丧失了它的用途、功能或意义"?①的原始文化,即所谓的"化石文化"。凭借它,固然可以使我们了解故事与原始思想及原始生活的关系,然而,在人类文化进化历程中,找出各个时期的"化石文化",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是进化论者,他的最终目的在于将这些人类进化历程上的"化石文化"统统挖掘出来,用它做成人类"文化路径上的里程碑",并以此观察"世界文明所实际走过的途径之迹"?②。就故事学而言,就是通过同型故事中"残留物"古老程度的判断、排列,寻出它的进化线索和发展历程。
由于人类学派摒弃了神话学派、语言学派的一些错误观点,将神话从猜谜般的研究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比较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所以,这一学派的理论在欧洲及日本都很有影响。
人类学派故事学是于本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它对我国"五四"前后的神话学研究产生过积极影响,使我国神话学研究在创立之初,在方法论上便与世界同行迅速接轨,这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
早在晚清,我国的一些进步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西方颇为盛行的人类学派神话故事学。这些学者开始介绍西方神话故事,并力求用他们的观点,来解释一些中国的神话现象。如当时著名学者蒋观云,就曾于1903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的小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但介绍了西方一些国家的神话故事,而且力争以人类学派故事学方法阐释其文化内涵。此后的章炳麟、黄节等也曾用进化论观点来解释神话的生成问题。不肖说,这种解释较之以往对神话产生及其内涵的种种揣测,不知进步了多少。
1906年,周作人留学日本,在日本的6年中,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人类学派大师安德留•兰的神话故事学著作,"略为懂得一点人类学派的神话解释法,开始对于'民间故事'感到兴趣"?③。1907年,周作人在东京根据英国人类学家安德留•兰的《习俗与神话》、《神话、仪式与宗教》等,写过一篇题为《三辰神话》的论文,后不幸遗失。回国后,他在1913-1914年,又用文言文写作了《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及《古童话释义》,这是中国神话故事学史上写作年代最早的三篇神话故事学论文?④,他第一次将神话故事研究提高到学术的高度。文章对安德留•兰的观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用人类学派方法,对中国童话故事进行了初步探析。周作人认为:神话、世说(即传说)、童话"实为一体",都是原始社会风俗、思想信仰与制度的产物。但三者又有区别,从性质上说,"神话是原人之宗教,世说者其历史",而童话则是"意主传奇,其时代、人、地皆无定名,以供娱乐为主"的原始文学。从时间上看,神话产生最早,其次是世说,然后才是童话。童话是由神话传说堕落而成的。这种体裁进化线索的提出,显然与进化论的影响有关。
童话的进化,是周作人早期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他认为,由于时代、社会及童话自身的发展,童话故事的思想内容、情节结构、体裁性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思想内容上,童话原是原始生活与信仰的产物,"在当时人心固了不以为诡异,及文化上遂,旧俗渐革,惟在传说之中尚存踪迹,而时代?NFEA6?远,忘其往昔,则以为异俗惊人,率加粉饰",使故事发生进化。他认为动物婚型故事之主人公"其初为物,次为物?NFEA7?,又次为人"的变形,即反映了故事思想内容的进化足迹。其次,故事的进化还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繁变"上。这就是说,童话故事"原始之时类甚简单,大抵限于一事,后渐集数式为一,虽中心同意,而首尾离合",产生出复合型故事。此外,故事的进化还表现在体裁性质的演变上。在周作人看来,神话、传说、童话这三种体裁是不断进化、交替取代而来的,这是民间文学散文体的发展规律,而体裁性质进化的依据,则在于人类信仰的进化。故此,民间故事常"以化俗之殊,乃生转移"。周作人的这些论述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揭示民间故事发展的社会原因,但已明显地意识到了故事进化与人类思维进化之间的联系。
与上述理论介绍相比,周作人更侧重于人类学派方法论的传播。他认为"今人读童话不能解其意,然考其源流来自上古,又旁征蛮地,则土人传说亦有类似,可知童话本意今人虽不能知,而古人知之,文明人虽不能之,而野人知之,今考野人宗教礼俗,率与其所有世说童话事迹两相吻合,故知童话解释不难于人类学中求而得知"。其方法便是:"征其(原人)礼俗","取以印证",以此揭示出童话故事中原始残留物的文化史价值。他认为,这种"从古今原始文明的事实中搜集类例,根据礼俗思想来说明神话的意义"的取今证古法,在故事起源的研究上,"即使未能尽善,大致却已可以满意了。"?⑤?伴随着人类学派理论及方法论的介绍,这一时期周作人还利用人类学派故事学方法,对中国童话故事进行了初步研究。这方面的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童话研究》、《古童话释义》等论文中。
《童话研究》主要致力于故乡蛇郎型、老虎外婆型故事的研究,而《古童话释义》则重点对《酉阳杂俎》中的《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进行了初步探讨。两者在研究对象上虽有古今之别,但在研究方法上却是一致的,即都试图用人类学派取今证古法,对故事残留物进行剖析,指出它们的文化史价值。
周作人初期对民间故事"残留物"所进行的"取今证古"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借用国外人类学资料,阐释中国童话故事中原始残留物的文化史价值。例如《童话研究》中,作者对蛇郎型故事里的人兽婚、禁忌、变形、季子权等"残留物"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用外国人类学资料来考证中国故事原始残留物的文化史价值固然无可非议,但原始人类的相同心理同中有异,因此,使用外国人类学资料虽然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却很难解决那些因民族进化程度、自然环境等不同所造成的独特的"文化残留"。同时,一味地使用国外学者反复转引的资料,在相当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的研究深度。当然,在学科创建之初,这种资料的借用是在所难免的。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所导致的封建教育的回潮,使这些刚刚引进的西方新学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再加之周氏的这些论文都刊发在地方小报和机关内部刊物上,因而,这些论文在当时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但是,这些早期努力却为后来"五四"时期的故事学的再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学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1921年,张梓生的《论童话》发表。这篇文章是在周作人上述三论及外国学者的某些论著基础上写成的。当然,也不排除它也具有一定的新见。在此,他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人类学派故事定义和心理共同说,认为童话是"根据原始思想和礼俗所成的文学",并指出:"世界各种人类的进化,迟早虽有不同,但他在原始时代,思想礼俗总是一式,因此各国所流行的童话,往往有许多相似"。这些基本理论的提出,补充了周氏理论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我以为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扩大了周氏所介绍的人类学派故事学理论的影响。
《论童话》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1921-1922年在当时著名媒体《妇女杂志》及《晨报副刊》上,分别发表了青年学生赵景深与张梓生、周作人关于童话理论的讨论。讨论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童话的定义与范围;二是童话研究的角度与方法,但其实质不外乎只有一个:童话研究中,是否需要人类学派理论及方法的介入。以童话辅翼教育,是19世纪欧美教育界流行的一种学术思潮,他们在杜威儿童本位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提倡从儿童自身心理特点出发,用童话故事教育儿童。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对外国童话的大量译介,实际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五四"时期,随着社会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这方面理论也盛极一时。一些学者从儿童教育角度出发,认为童话是儿童的文学,是现代人心理的反映。里面充满着道德与哲理,因此,主张用童话开启儿童心灵。在童话研究问题上,他们认为"最要紧的还是研究用什么童话供给儿童。考据神话(指童话--笔者注),未免近于癖好,于社会没有多大的关系"?⑥,他们对童话本义缺少了解,作了一些很不科学的解释。我国人类学派学者虽不否认童话故事的教育作用,但他们更强调对童话本义的揭示。他们认为:"童话的分析考据的研究,与供给儿童文学的事情,好像是没有什么关系,但这却能帮助研究教育童话的人了解童话的本义,也是颇有益的"?⑦。周作人在童话讨论中也曾深有感慨地指出:"中国讲童话大约十年了,成绩却不很好,这是只在小范围里着眼的缘故"?⑧。经过数次讨论,使人们比较明确地意识到了"无论把童话怎样利用,那童话的本义,总要先了解"?⑨的道理,从而提高了人类学派理论在童话研究中的地位。这些论述,为人类学派故事学学术地位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年代中后期的人类学派故事研究,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一时期,一方面西方人类学理论得到了比较全面地介绍;另一方面,在人类学派进化论思想指导下的故事比较研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比较研究法盛行之时,它不仅影响了此前的神话学派、流传学派,而且也影响了人类学派故事学。
故事的相似现象,是各流派故事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但由于各派研究重点不同,涉猎范围不一,因而结论也往往各有区别。在对神话故事相似现象的解释中,语言学派侧重神名的比较,试图从语言角度,寻出雅利安民族自然神话的原型,并想以此印证其神话故事的相同,乃是民族同源的结果;流传学派则侧重故事情节比较,企图说明印度是万国故事之源,故事相同是传播的结果;而人类学派则侧重故事"残留物"比较,并力图证明故事相同,乃是人类原始心理相通的必然产物。20年代中后期,中国民间故事相似问题的比较研究,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展开的。
这一时期的比较研究依比较标准不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阶段:前期侧重"残留物"比较,而后期则主要侧重类型比较。
1924年,周作人创办《语丝》,并常登些民间故事。1925年,在周作人一篇描写鸟的叫声的散文的诱发下,报上很快就刊出了十来篇关于鸟的传说故事。故事的相同,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周作人以为:"若能把流传各地的这一类故事聚集起来,得到百十篇,比较研究,不但是文化史上的好资料,也是颇有兴趣的工作"?⑩。同时也提到了对不同地域的蛇郎型故事进行了比较研究的意义。此时,周作人虽然也意识到了"残留物"在比较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从总体来看,他的比较标准仍很模糊。不久,赵景深将麦苟劳克的童话分类法介绍到我国。
这种分类实际是以"残留物"为分类原则制定出来的,他把故事中常见的残留物分做四类十二系,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当时所能发现的"残留物"的基本类型。它的出现,客观上为相同故事中"残留物"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标准,为前期故事比较研究创造了条件,使以"残留物"为比较准则的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得以展开。出现了赵景深《中西童话的比较》等一类含有原始"残留物"比较因素的文章。故事残留物的比较研究,旨在进一步证明世界各地民间故事所反映出的原始风俗、心理都是相同的这样一个已知命题,它并没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洞察故事"残留物"相同的具体的社会背景与根源,因而在创造性上大打折扣。
1927年,杨成志通过他所翻译的《关于相同神话解释的学说》,将兰(杨译为该莱)的"心理共同说"介绍到我国。兰是"心理共同说"的主倡者,他虽不绝对排斥流传理论,但认为导致世界各地故事惊人相似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原始社会风俗,特别是原始心理的相同。这一理论在此之前虽多有介绍,但把它与解释故事相同现象的其他五说加以比较、评价,系统介绍给我国读者的,却不能不首推此文。这一理论介绍到我国后,神话故事相似现象顿时成为人们瞩目一时的新课题,出现了一批神话故事学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章,茅盾认为人类学派心理说与其他五说相比,"最为公允",也"比较的妥帖,而且最合于科学的精神"12?。钟敬文也认为心理说"理论也比较完满可靠"13?。当时,钟敬文、杨成志合译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刚刚介绍到我国,于是钟敬文便在"心理共同说"的指导下,用型式比较方法,对中国与印欧民间故事进行了最初的比较研究,写下了《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心理共同说"是建筑在人类进化同一性(即所谓的单线进化)与人类思维同型性理论基础上的学说,对民间故事相似现象的解释不受时空限制,此时又恰值外国故事翻译引进的黄金时节,因此世界范围内的民间故事比较研究得以蓬勃开展。清水的《中西民间故事的比较》、赵景深的《中国民间故事型式发端》、《波斯民间故事研究》、愚民的《阿斯皮尔逊的三公主》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研究的成果。
相同故事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中国学者的视野。众所周知,中国故事学开创之初,虽也不乏比较研究法的运用,但是作为专门的比较研究却没出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侧重于自己所熟知的乡土故事和古籍故事的单独研究,而很少涉及到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的同型故事,更不知道自己身边的故事与其他地区故事有什么联系、异同。对故事缺少整体了解,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比较研究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故事研究的狭小天地,他们把个别故事置身于整个同型故事群体之中,把中国故事放在世界故事的大背景之下加以考虑,并把故事的演变与社会风俗、人类思维的进化联系起来,从而比较科学地指出了各地故事间的某些必然联系。
当然,这一时期的比较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比较研究中出现了只注意故事的共性比较而忽略了故事的个性比较的倾向:比较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倾向;用"心理共同说"的现成理论去取代具体研究的教条主义倾向等等,这些教训都是我们所应汲取的。
30年代,是我国民间故事学学术研究的高峰。这一时期,我国故事研究者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出发,对民间故事进行了多角度的专题性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从人类学角度用进化论对故事进行专题性研究者,占有突出地位。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专题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力图从"残留物"、〖BF〗进化史等方面,对某一类型故事进行多侧面探讨,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发生发展的规律。在这方面比较致力的是钟敬文先生。当时,他主要对含有原始文化史意义较多的田螺型、蛇郎型、老虎外婆型及狗耕田型及蛤蟆儿子型故事,从残留物、型式、中外故事比较及故事进化现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写下了《田螺精后记》等一系列较有分量的研究文章。这一时期钟敬文已经抛弃了比较研究阶段仅囿于相同故事主要母题比较研究的方法,开始从更广阔的领域,对专题故事残留物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研究和剖析,从整体上把握一故事在文化史方面的意义。同时他还对故事中所反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始"残留",进行了大胆的挖掘,提出了诸如求子风俗、蛙吹气退敌及原人对语言的观念等"残留物"研究的新课题,扩大了"残留物"研究的新领地。
RE:进化论与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
进化论与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下)苑 利
20年代末30年代初,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兴起,引起学术界对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关注,在这种学术思潮的影响下,钟敬文对"残留物"所进行的研究,也不局限于外国资料的采用,而是力求使用本国尚不发达地区的风俗信仰,解释民间故事中的"不合理"成分。他在《蛤蟆儿子》研究中指出,故事中讲述的蛙吹气退敌的情节,与尚不开化地区流传的蛙腹有毒气,"人倘不慎,被它用毒气吹入口里,便要发生一种危险的病症"的信仰有关。他认为这个故事中"蛤蟆吹气退敌的说法,想必也是根源于这种民间信仰而来的"。此外,他还用故乡流行的风俗信仰,对故事中的其他残留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总之,力争以本国落后风俗印证故事"残留物"的做法,是这一时期钟敬文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动向。这一时期,钟敬文先生的另一课题,便是从众多古今同型故事中研究故事的进化脉络。当时,钟敬文对故事进化现象的研究主要是从人兽婚型故事主人公身份演变的角度着手的。? 我们在对钟先生这一时期的专题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时会明显发现,在他早期专题研究论文中,绝大部分论文是有关于人兽婚型故事研究的。我以为这决非偶然。在人类学派学者看来,有些人兽婚型故事最早源于图腾信仰。那时,人们坚信自己的种族是人兽结合的产物,并将这种观念映写在他们的故事中。文化渐进,后人慢慢觉得不合情理,于是将故事中的兽,化形为人,然后与人结成伉俪之好。可见,人兽婚型故事所反映的社会进化是十分明显的。这一时期钟敬文先生在选题上之所以对此型故事显出特别兴趣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可通过故事主人公身份演变现象的研究,阐明一故事类型的进化规律。正如他在《田螺精后记》中所说:"人与异类结婚的思想,自然起于人们未能区分人与各种物类是怎样不同的时代。那时,大约只是赤裸裸地说某人与某种兽、某种鸟结婚,连幻形为人的情节都用不着。因为故事中许多物类变做美少年或好女郎的想法,已可谓比较地合理化了。当然,说她是天上的仙女或龙宫的公主,在思想的历程上讲,那更是稍进一步的了"。这一理论在他后来对蛇郎型、天鹅处女型等人兽婚型故事的研究中也多有论述。
1933年初,钟敬文先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发表了他的专题研究代表作《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这篇论文是在哈特兰德,特别是西村真次研究的诱发下产生的。但三者又各有侧重。从材料涉猎的范围上看,哈氏侧重欧洲,西村力揽全球,而钟氏则主攻中国的这方面同型故事。从研究倾向上看,西村受英国播化学派影响,重在故事传播、分布的研究,哈氏重在"禁忌"的研究,钟氏则继续前期研究方法,力图对故事残留物、进化史进行系统阐述。
在残留物研究方面,他除继承前期研究的某些长处外,还将唯物主义因素引进研究领域,从而构成他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独特风格。在这篇文章中,他已不满足于用原始心理对故事残留物进行表层解释,在他看来,即或是原始心理,"当然也有某种事物做根抵",因此,试图对残留物进行更彻底的分析,找出造成故事原始残留的最终原因。关于鸟化女子,或仙女化鸟,哈特兰德和西村真次都认为这是图腾时代思想信仰的产物,而钟氏却怀疑"鸟兽脱弃羽毛或外皮而变成为人的原始思想,或许由虫类脱蜕的事实做根据而演绎成功的"。同时他还通过乡间故事,来印证这是蛮民"应用虫类蜕化的事实到人类上面来的想法"。这表明钟敬文当时的学术思想尽管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但3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已经使他意识到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不彻底性,而力图以唯物主义理论对民间故事进行比较科学的分析,尽管这些唯物主义因素还仅限于朴素的唯物主义范畴。
在《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中,钟敬文先生对民间故事进化规律进行了广泛研究。认为:"一个故事(民间故事)从前代传到后代,或从甲地传到乙地,它的形态必然要或多或少地被修正改削",有些学者把故事的这种修改,"仅仅归因于口舌传述的错误",他觉得这是"很缺少理解的"。?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故事的进化,根源于故事"修改者的心理"的进化,就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而言,故事中女主人公由女鸟变为仙女,女鸟或仙女由无意被男子发现,变为自己有意的或被命令的行为,以及女鸟或仙女由因衣装被盗而受劫持变成女身被抱住或衣裙被拉牢;女鸟由得衣而遁,变为缘尽而别等情节的改变,都是因遗留在故事中的事物和思想,不再适宜于后阶段社会人的理解而被后人加以符合现代人心理的解释。因此,这些故事情节的进化,"大都有社会文化史的意义"14?。这一时期,钟先生对民间故事进化研究的指导思想仍是进化论,所不同的是,他已打破了只从故事主人公身份演变来研究故事进化的狭小天地,而是力图从故事情节发展的整体形态上把握故事进化。这一切都反映了我国学者的创新精神和他们对外国理论所持的积极态度。
综上所述,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是在西方人类学派理论的影响下,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民间故事的新学。它的出现,不但为民众文化研究开拓了一块新领地,促进了社会对民众文化的关注,同时,在中国也是第一次把故事研究提高到科学高度,建立起了自己的学科,使这一向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神话故事研究,取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为中国神话故事学研究,开了一代先河。
当然,由于西方人类学派理论自身就存在许多"先天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对民间故事本质属性与发展规律的把握,主要表现有两点:一,西方人类学派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像达尔文对许多物种的进化都要虚拟出一个进化线索一样,人类学派故事学也要求研究者们对他们所研究的故事类型,虚拟出一个"进化"历程。但事实上,虚拟的本身,已经将读者带入了单线进化论的陷阱。试想,一个故事怎么可能会不受外界其他故事群的干扰而独自进化过来呢?我们又有什么证据说明民间故事就是这样进化过来的呢?二,人类学派故事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故事中原始文化残留物的发掘,指出故事文化史的意义。这一理论的提出,在故事学研究中,无疑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故事学的研究领域是极其宽泛的,除通过残留物理论去阐示其文化史价值外,还应看到它并非只是"残留物",作为一种仍活跃于民众中间的表演形式,它还具有着强大的现实功能,它既包括教化的、文艺的、欣赏的功能,也包括道德的、法律的、历史解释学方面的功能,而这些在当时则更多的被忽略了。解放后,这些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但由于受到左倾路线的干扰,成果并不尽如人意。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民俗学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民间故事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它仍未摆脱西方人类学派理论对它的影响,由于我们在介绍这一理论时出现的偏差,人们只知道这一理论的"长处",而对其"短处",则几乎一无所知。所以这一时期故事学(包括神话学),常常重复着二三十年代先学们曾经走过的老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故事学的发展进程。
注释:?
①王云五主编《人类学》第289页"遗存"条,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9月版。?
②王云五主编《人类学》第290-291页"遗存"条,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9月版。?
③周遐寿《鲁迅的故家》第196-1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④《童话研究》最初发表于1912年6月6-7日的绍兴《民兴日报》上,后转载于《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一卷七期(1913年8月);《童话略论》载于该刊一卷八期(1913年9月);《古童话释义》载于《绍兴县教育会月刊》(1914年)。?
⑤周作人《续神话的辨护》,见《晨报副刊》(北平)1924年4月10日。?
⑥赵景深《童话的讨论》(二),见《晨报副刊》1922年2月12日。?
⑦周作人《童话的讨论》(二),见《晨报副刊》1922年2月12日。?
⑧周作人《童话的讨论》(二),见《晨报副刊》1922年2月12日。?
⑨赵景深《童话的讨论》(三),见《晨报副刊》1922年3月28-29日。?
10?启明给雪林的信,见《语丝》1925年8月20日。?
11?即偶然说、借用说、印度起源说、历史说、雅利安种子说。该莱著,杨成志译《关于相同神话解释的学说》,详见中山大学《民间文艺》1927年3期。?
12?玄珠(茅盾)《神话何以多相似》,见《文学周报》1928年5期。?
13?钟敬文《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见《文学周报》1928年5期。?
RE:进化论与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
谢谢作者,让我们少做些无用功。可惜的是有人明知是重复也要做。RE:进化论与中国人类学派故事学
哪有那么多处女地就专等着你去开垦?有一块别人施过肥的试验田拨给你去精耕细作就不错了。
至少,长出来的庄稼是自己的。
当然,到别人田里去偷南瓜的也不乏其人。
我们所能做的,也无非是自己的庄稼自己收,顺便揉揉眼睛,看着点儿小偷,而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