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地方课程与地方教材——民俗学发展一个难得的机遇久居高校,对于中小学的情况,除了作为学生家长而略知一二外,其余则很少关心。近日,连续参加了山东省教育和出版部门配合地方课程建设而召开的有关会议,忽然发觉,这里面有民俗学的很大生存空间,或许,民俗学会从中抓住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所谓地方课程,是国家在制订中小学教学计划时为地方留出来的一块“自留地”,并规定其课时总量不超过总课时的20%(山东省只有16.8%)。配合地方课程则相应需要有地方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是对国家统编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在地方教材的整体设置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必然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符合这种要求,民俗作为地方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理应在地方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
山东省的地方课程包括三大领域:民族文化领域、自然探究领域和社会探究领域。地方教材的编写也是围绕这三个领域进行,每个领域可设置数门课程。其中民族文化领域特别强调齐鲁文化的内容。我们和有关出版社都有意参与其事,将民俗学的基础知识和山东民俗的内容或独立或合作编入其中。
地方课程和地方教材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大内容。对于我们民俗学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各省各地的民俗学者,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主动出击,积极向有关教育和出版部门展示民俗学的魅力,力争在地方课程和地方教材中有民俗学的一席之地。
地方课程设置和地方教材的编写今年将在全国全面铺开,各地的民俗学同仁们,千万不可坐失良机!
RE: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看来“乡土教育”(姑妄称之吧)纳入基础教育不是空穴来风。“民族文化领域、自然探究领域和社会探究领域”这三块,至少有第一和第二是与民俗学有关的。可见,教育界不乏有识之士,只是我们一直与之缺乏交流,或者是孤芳自赏,或者是疑神疑鬼,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地方史研究的学者也早就提出在北京中小学开展乡土教育的建议。实际上,开展乡土教育非但不是和主流意识形态唱对台戏,而且恰恰是与当代主旋律合辙压韵。其实,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中国政府早就在注意本土传统的问题了,君不见曲阜孔庙的祭孔大会搞的轰轰烈烈,陕西黄帝陵祭拜仪式政府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儒学研究获得朝野各方面的支持,但祭孔也好,祭黄帝陵也好,这些都有些虚,民族传统的根基归根结蒂在民间文化,政府能够拨巨款用于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不管其效果如何,足以证明政府部门已经有这一方面的意识了,而一个人要爱国,首先要从爱乡土开始,对一个草民百姓而言,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在乡土上才会得到具体的落到,贯彻乡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可谓不谋而合。一个学科的生长和发展,除了有一定的学理依据外,总需要一定的时代机缘,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强调和重建,确实为民俗学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当然,民俗学在借势时代政治之“东方”的同时,如何避免被吹得晕头转向,以至于丧失自己的学术独立性,永远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3-1-27 23:05 最后编辑 ]
RE: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就看各位大侠的了!!!小竹子永远支持你们!!
RE: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广东是1月25日开的会,我昨天找了一份录音(不完整的),听了几个小时,大致明白了意思。明年开始,高中教学将要大改革,将在高中阶段试行学分制,由地方编写教材、出高考题。实施时间是2004年开始。
不过,山东、广东只是少数几个试行这一制度的省份之一,大部分的省份还没有获得这种机会。
广东的教材编写任务好象主要是交到华南师范大学了,因为他们才有权参与中学教学指导,据说过完年以后,教育部将有一个70人的团队杀过来,具体商议操作事宜。
我听的几个小时的录音中只有一句话提到“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当然,提了总比不提好。
广东也规定了地方性知识的比例问题,但一再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家和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地方性知识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具体策划。其目的还是限制过多的地方性知识。无论如何,有总比没有好,这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次大的动作。
听说(录音中没有),因为是实行学分制,也就分出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在选修课中有“民间文化”的课程设置。如果这样,那真是个不错的消息。但不知道中大是否能参与其中,我会跟叶老师汇报这一情况,如果我们有机会参与,不会错过。
各地区的第一师范大学肯定是地方教材的主要责任者,网上各位大侠,尤其是师范大学的老师,如果能有机会,千万别错过,比如华中师大,如果要编写这样的教材,刘守华先生和陈建宪先生肯定会是主要负责人。
各方有什么消息,希望能在网上交流一下。
这边有什么新动向,我将继续在此向各位大侠汇报。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3-1-29 10:23 最后编辑 ]
RE: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根据山东的情况,和我参加有关会议得到的信息,这次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在小学到初中阶段,即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因此,根据过去的惯例,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就必然会分不同年龄段(如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山东地方课程的设置由省教育厅统管,并成立了有关课程设置和教材审定的有关机构。参与其事并没有像广东那样,只允许师范院校介入,而是将教材立项之事社会化,任何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人和单位都可以提出申请,参与竞争,并在媒体上做了宣传。实际上,真正参与竞争的也就只有出版社,而且是有实力的出版社。
因此,各地民俗学同仁要多了解信息,主动出击,积极参与。既然是地方教材,就必然要突出地方特色,民俗就会有自己的优势。无论是单独立项,还是加入到别的里面,只要有民俗的内容,就是胜利。
[ 本帖由 叶涛 于 2003-1-29 19:45 最后编辑 ]
RE: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看来各地的试点情况还不一样。广东虽然在经济上先走了一步,但在文化教育上还相对落后,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很跟不上兄弟省份的步伐。山东试点的是小学和初中,广东试点的是高中,试点的形式也有很大差别。
我们这里应该也是省教育厅具体管理此事,但我听的那个录音中,都是华南师大的老师在发言。而且教育部并未完全放手,估计行动将在教育部的严密监控之下进行,但只要有空间,我们就会努力,广东经济建设上有一句常用的话,叫“用足政策”。
RE: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根据师兄的话,我预感冼夫人又要出大风头了!你们的冼夫人不会白做啦!RE: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自选教材引出一串话题--------------------------------------------------------------------------------
金羊网 2002-08-23 09:07:40
www.ycwb.com
■新快报记者 朱向华
本报8月21日独家报道,今年秋季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将用新的课程标准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与此同时,中小学教材正式告别长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的历史,初步形成多家出版社共同竞争的格局。
广州市今秋将在东山区试行一纲多材的做法,并将在1-2年内使全市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据悉东山区属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将选用上海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多个出版社的教材。
消息出街后,一些家长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和疑惑:教材多样化以后,全市统一考试会如何命题?如果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选择了人教版以外的课本用于教学,会不会考不过使用人教版的学校?教材打破垄断了,学校究竟能否放心选用自己的心水教材?新教材较之传统教材,究竟有哪些优势?
新闻回放:
中小学教材告别垄断 近百种教材任你选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8家出版社获得国家教育部核准的教材编写资格,涉足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今年秋季供全国各地新课程改革实验区选用的新教材种类,已经有近百种之多。除老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外,新加入中小学教材市场竞争的有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等17家出版社,其中相当一部分出版社只出版单科教材。
为防止个别新教材形成垄断,国家教育部近日作出规定:同一学科如有两种教材,任何一种教材的选用比例均不得超过70%。
专家说法:
新教材倡导让学生自主
徐德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目前正参与编写广东小学新课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有近二十年教材编写经验):教材包括课本、教师指导用书,多媒体辅助用书等,是一个系统。过去的传统教材是按学科体系来构建的,主要是围绕三个中心来编写: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时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而现在的教材改革趋势则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自我探讨,自主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情感度两方面来实现。
传统教材主要从教的角度来编写的,而新教材主要从学的角度来编写的。传统教材积极的传授显得有系统性,对自然科学的传授确实是有优势,但对人文科学来讲,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对现实关注程度不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显得不够。教材改革是一种大趋势,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争议是很正常的。
各国的教材改革早就在进行了,在欧美国家,一直就有传统教材和现代教材之争。欧美国家的教材从最初的教师行为主义,过渡到了儿童中心主义,完全否定了教师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中,我国也曾一度出现不要课本,让学生们下乡劳动,就是扭曲了“做中学”的思想。目前全国的课程改革正是两者的调和。
对学生是桩好事
教育是中国改革的最后一块阵地。据了解,从今年起,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和发行实行分离,并且可以公开竞标,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同时课本价格也有更多下降空间。这对学生而言当然是一桩好事。
今年广州在东山区试点使用新教材,通过教材选用委员会来选择合适的新教材,而今后很可能会实现各个学校都能够自主选择教材,这是一个大趋势。让学校自主选择教材,教学也就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审批严格“水货”出不了街
据我所知,教材编写出版和发行虽然放开了,但是审批过程还是相当严格的。并不是任何一个出版社都有能力组织编写。
教材编写之前首先需要立项,明确所编教材的教育思想、目标、方法、内容和呈现形式,立项经有关部门通过以后才能开始编写,主要是教研员、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等共同编写。教材编出来以后还需要教育部审批通过才可进行试用,然后才能推广。
此外,以后可能会让学校完全自主选择教材,教材出版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市场化。如果教材编得不好,学校当然不会选用了。因此,出版社在考虑编写出版教材前,还是要掂一掂自己的斤两,不要一窝蜂去赶热闹。
考试命题也会改革
教材选择放开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家选的是不同的教材,那考试怎么命题?许多家长都担心这个问题,这是很正常的。
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正在逐步出笼,以后的统一考试不会再根据某一本教材的内容来命题了,而是根据新课标来命题,不会牵涉到课本的具体内容。因此用哪个版本的课教学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这种担心很正常,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教学改革还没有一步到位。在国外,一般都有考试局或考试中心,专门负责命题。但我国的教材编写和考试命题主要是由教研室来完成,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根据某一本教材来考试命题的现象。今后如果改革进一步深化,教材编写、教学、命题分别由教研室、学校、考试中心来担纲的话,教材多样化的推行就会更为顺利了。
校方说法:
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没有纳入实验范围的民办学校也在闻风而动,大饮新教材的头啖汤。广州信孚教育集团将在下属的中小学全面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课本,还选择广西教育出版社的读本作为教辅用书。而一些公办学校则相对谨慎。
民办学校敢饮头啖汤
信力建(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孚的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并不刻意追逐升学率,在选择新教材时没有过多考虑升学考试的命题问题。北师大的版本较之以前的人教版更具灵活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被学校“相中”。
不敢轻易放弃人教版
雷健仪(培英中学副校长):培英不在实验区范围内,今年秋季和往年一样,除英语课本使用广东教育出版社的版外,其它课本还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如果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教材,学校暂时还不会考虑选择其它版本的课本,毕竟用人教版那么多年了,教学上已经习惯了。万一用了新版本,考砸了怎么办?毕竟是百年老校,事事都会考虑统考成绩和升学率,所以除非全市都改了,我们才会跟着动。
新教材有“料到”
吴琦(培正中学校长):今后中考将会针对新的课程标准命题,而不再根据某一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因此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升学考试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今年东山区经集体讨论后,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经比较后,选择了国内3家出版社的教材。比如化学就是选择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课本,就化学这一科而言,我觉得上海版的新教材改革幅度是比较大的,向素质教育靠得更近了,这对老师们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RE: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概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9年12月)
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概述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的重点项目,由国家拨专款设立。项目在教育部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改革的重大举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项目将涉及课程改革总体规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教材的编写与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政策等各个方面,共分为以下子项目:
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是总体规划、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课程计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各个重要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以及改革的要求、政策等。指导纲要的制定有赖于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研究工作。
制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包括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计划,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确定基础教育不同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各科目的设置、课时比例及实施要求,规定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时比例。
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体现国家对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基础性,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反映现代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课程的综合化以及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理解力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要有助于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遵循教育的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课程评价体系在基础教育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应构建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多样化、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的新型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断更新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系的研究。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发展的适应性,我国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对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逐渐下放课程的管理权利,充分发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资源(含教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研究。教材是落实课程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对各种风格教材的需求,必须建立和健全教材的开发、审定和评估体系。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基本保障,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社区与自然中的课程资源,大学或科研机构中的课程资源,社会文化设施与机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中的课程资源,加强对这些课程资源的管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开展新课程的实验;对广大课程研究人员、实验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建立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关心并广泛参与课程改革的机制。
调整现行中小学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组织力量,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调整现行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为了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课程基础理论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基础,保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构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推广、课程政策等各个方面。要做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就不能仅在课堂教学或教科书编写等方面做局部改革,缺少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使课程改革获得成功。因此,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课程改革中建立起科学决策机制和科学管理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推进策略,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能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自我调整与更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第一阶段的任务从1999年正式启动,计划到2003年完成,大约需用五年的时间。1999年,主要进行项目的总体规划及组织,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组织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标准和计算机指导纲要研究制定工作。2000年,主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开始高中阶段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研究工作,部分省、市、自治区确定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部分课程标准开始实验,组织宣传与培训。完成对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的修订。2001年,主要组织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与评价有关的实验,完成高中阶段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组织新教材的编写和实验。2002年,将主要组织实验区实验工作,完成并颁布义务教育阶段部分主要科目课程标准的试用稿,
组织新教材的实验。2003年,将根据实验情况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进行评估与修改,组织新教材的审查,根据实验情况改进并完善新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管理体系、课程改革支持体系,总结实验区经验,启动大面积推广新课程的工作。
二、具体项目 *
1.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 凡标有*的项目均属由教育部委托研究项目,不再组织申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是总体规划、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课程计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各个重要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以及改革的要求、政策等。指导纲要的制定有赖于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研究工作。
1.1.现代社会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1.2.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比较研究
1.3.制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制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包括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计划,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确定基础教育不同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各科目的设置、课时比例及实施要求,规定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时比例。
3.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应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体现国家对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基础性,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反映现代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课程的综合化以及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理解力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要有助于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遵循教育的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为形成各科目的课程标准,所有课程标准研制小组均需进行以下专题研究:
1.我国现行各科目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2.各科目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的文献综述。
3.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对中小学课程发展的影响。
4.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与各科目学习相关规律的研究文献综述。
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科目课程标准的初稿,并进行调研、座谈,征求意见,形成各科目课程标准实验稿;并根据各科目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各科目教材编写指南。
*3.1.研究与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2.研究与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包括各课程《教材编写指南》)
*3.2.1.研究与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
*3.2.2.研究与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3.2.3.研究与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小学选设)标准
3.2.4.小学1-2年级“综合课程”研究(凡标的项目已委托研究,但仍欢迎组织申报。)
3.2.5.研究与制定小学3-6年级社会课程标准
3.2.6.研究与制定小学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
3.2.7.研究与制定初中俄语课程标准
3.2.8.研究与制定初中日语课程标准
3.2.9.研究与制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3.2.10.研究与制定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3.2.11.研究与制定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3.2.12.研究与制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3.2.13.研究与制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3.2.14.研究与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
3.2.15.研究与制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3.2.16.研究与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2.17.研究与制定小学、初中研究性学习指南
*3.2.18.研究与制定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
3.2.19.研究与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计算机教育指导纲要
3.2.20.研究与制定初中综合理科(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3.2.21.研究与制定初中综合文科(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3.2.22.研究与制定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课程指南
3.3.研究与制定高中课程标准(包括各课程《教材编写指南》)
*3.3.1.研究与制定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
3.3.2.研究与制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3.3.3.研究与制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3.3.4.研究与制定高中俄语课程标准
3.3.5.研究与制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
3.3.6.研究与制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3.3.7.研究与制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
3.3.8.研究与制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3.3.9.研究与制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3.3.10.研究与制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3.3.11.研究与制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3.3.12.研究与制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3.13.研究与制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3.3.14.研究与制定高中计算机教育指导纲要
3.3.15.研究与制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3.16.研究与制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
*3.3.17.研究与制定关于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 注:小学、初中、高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将另行组织专家研究制定。
4.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课程评价体系在基础教育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应构建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多样化、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的新型评价体系,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断更新的评价体系。
4.1.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比较研究
4.2.研制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4.3.研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4.4.研制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4.5.制定基础教育考试指南
5.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系的研究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发展的适应性,我国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对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逐渐下放课程的管理权利,充分发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1.主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比较研究
5.2.研究制定国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管理政策
5.3.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与实验
5.4.西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与实验
5.5.研究制定基础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
5.5.1.《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的研制
5.5.2.《地方课程开发人员培训手册》的研制
5.6.研究制定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5.6.1.主要国家学校课程开发的比较研究
5.6.2.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实验研究
5.6.3.《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的研制
5.6.4.《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人员培训手册》的研制
6.课程资源(含教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研究 教材是落实课程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对各种风格教材的需求,必须建立和健全教材的开发、审定和评估体系。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基本保障,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社区与自然中的课程资源,大学或科研机构中的课程资源,社会文化设施与机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中的课程资源,加强对这些课程资源的管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1.主要国家教材的比较研究
6.2.教材发展机制研究
6.3.建立国内外教材信息资源库
*6.4.制定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与管理办法
6.5.中小学教材选用制度的研究、实验与推行
6.6.主要国家课程资源开发的比较研究
6.7.课程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6.8.《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南》的研制
6.9.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开展新课程的实验;对广大课程研究人员、实验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建立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关心并广泛参与课程改革的机制。
7.1.编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手册
7.1.1.编写教育管理人员培训手册
7.1.2.编写教师培训手册
7.2.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实验(由该课程标准制定小组和实验区的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及校长、教师共同承担。)
7.2.1.制定课程标准的实验方案
7.2.2.编写课程标准的教师培训手册
7.2.3.组织课程标准的实验
7.3.组织课程改革区域性实验
7.3.1.制定国家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方案
7.3.2.各省制定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方案并组织实验
*8.调整现行中小学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 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力量调整现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9.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研究 为了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课程基础理论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基础,保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有关研究项目由研究人员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同时考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提出研究项目的建议,并作必要的论证。经统筹规划后确定研究项目,并委托开展研究。
中国教育报
RE: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有没有上海版新教材,以及上海版新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的有关介绍文章,请奉献!
谢谢!!!我的邮箱是gzsjz@yahoo.com.cn
RE:重要信息:一个难得的机遇
葉濤老師您好:很高興收到您的回信,並且恭喜山東大學既將成立民間文學博士班,我目前是台灣民間文學研究所的學生,今年即將完成有關鍾敬文先生學術研究方面的論文,在這期間拜讀了您的一些著作後有一些問題想特別向您請教:
首先在《民俗學導論》一書中,葉老師認為鍾敬文主編的《民俗學概論》在民俗事象上的篇幅佔全書的71﹪;烏丙安所著新版的〈中國民俗學〉,在民俗事象佔全書的89﹪,因此認為鍾敬文先生和烏丙安先生所出版的書實在不應該稱為「民俗學」,而應該稱之為「民俗事象介紹學」...關於這個部分,我感到非常有興趣深入了解,因為您的見解高超,有精闢的分析,因此在我引用的時候,總覺得想多聽聽葉老師再進一步的說明,昨天偶然在論壇遇見葉老師,心中難掩興奮心情,特別趕緊在此向您請教,謝謝葉老師...
第二個問題:「民俗文化學」一詞是20世紀八十年代「文化熱」的直接產物,其研究對象即是民俗文化,對於鍾敬文的說法有些學者產生了許多的質疑,學者們擔心表示,對民俗學學科名稱的質疑,葉老師您在〈中國民俗學的困惑與前瞻〉,《民族藝術》,1999年一文提到「會不會對學科地位剛剛初步得以確立的中國民俗學產生負面的影響?會不會引起那些對民俗學認識不足的人所利用,用以打擊處於稚嫩狀態中的中國民俗學的藉口?對於此見解我很想了解葉老師這樣的顧慮原因何在?
另外對於民俗學及民間文學的學科定位,發展與危機,一向是大家討論的焦點之一,不知葉老師您的見解如何?尤其是山東大學既將成立博士班,這是令人感到高興的一件大事,不過面對學界,葉老師您的看法如何?
不好意思,在葉老師百忙之中打擾到您,盼望能從葉老師的學術專業及見解,學習到治學的真正方法,在此感謝您
jackyrainbow國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