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bbbfsu 发表于 2006-4-29 23:40:35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请问,如何操作可以在一个文章中贴很多图片,象您的帖子这样?

hhz 发表于 2006-4-29 23:56:28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在同一文章标题下回复。

hhz 发表于 2006-5-3 11:52:20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转贴:(中国民俗网)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向,而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考察中国的民间信仰习俗时我们会发现,稳定发展的农业社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和神话产生的温床。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常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以物质生产而言,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到后来的畜牧、农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农业与畜牧业历来是中国社会的两大经济支柱,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和信仰观念,产生了民俗信仰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差别。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信仰习俗,更显得丰富多彩。以往国外学者在谈到中国神话时,认为中国人缺乏想象力,不宜产生神话。事实恰恰相反,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世界中,它的传承者们凭借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灵和神话。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他庞大的神系是最好的证明。

农业社会是产生信仰和神话的温床。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一种定居式的稳定的生产实践,它很容易形成文化的积淀,出现完整的信仰体系。中国道教对众多神灵的信仰就是在这种稳定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和形成的,它的影响遍及中国各个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也影响到海外华人社会。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信仰因受生产方式、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很大,它的影响必然带有地域性特点。如中国阿尔泰诸民族的萨满信仰,至今还是局限在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的民族之中,保存着古老的形式。所以在谈到中国的民间信仰时,关注社会的经济形态,关注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而且也是民间信仰大国,信仰体系庞大,文化内涵丰富。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的开禁,一向被视为禁区和“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活动,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宽容,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在一步步提升,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将民间信仰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文化资源,注意它的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在宽松的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民俗文化意识迅速得到回归,民俗活动显得空前的活跃。在学术领域,最近几年来,一向轻视民间信仰的宗教学家,也渐渐关注民间信仰,发表了许多文章,出版了许多专著,探讨宗教的起源和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和宗教历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始的民间信仰是宗教产生的基础。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却将它人为地割裂开了。因为以往的宗教学只研究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民间信仰被排斥在宗教研究之外。这就涉及到如何确定民间信仰的性质,即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萨满信仰,妈祖信仰是不是宗教?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过去也曾划定过一些界限。如:1、宗教(指人为宗教)大都有创始人,如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等;2、宗教有自己的经典,如《圣经》、《佛经》、《古兰经》、《道德经》等;3、宗教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道教的道观等;4、宗教有专职的神职人员,如牧师、和尚、阿訇、道士等。而民间信仰是一种松散的、自发的行为。人们由于信仰的不同,可以去宗教活动场所理神,也可以在家中设置神龛供奉神灵(如在家中供奉观音或关公),甚至可以供奉祖先神。可以说民间信仰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为了区别宗教学的研究领域,民俗学在研究中提出了“民俗宗教”的概念。这一概念日本学者首先使用,是考虑到民俗学与宗教学对待民间信仰的态度不同。民间信仰肯定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它甚至包括了巫术、禁忌范畴,但是“民间宗教”研究范围又不限于此,它还应该包括人为宗教在民间的传播。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如云南的傣族信仰小乘佛教,藏族、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佛教在这些民族中的传播,具有全民的性质,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渗透到思想、生活的各个领域。民俗学不能不关照这种现象。妈祖信仰也是一种民间信仰,因为它不具备一般人为宗教的全部特征,妈祖信仰虽然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但它还是保持着民间信仰的特征,应属于民俗宗教研究的范畴。

中国的汉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民间奉祀的神灵之多无法统计,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这说明中国的造神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妈祖信仰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造神运动和它的传承特点。

一、巫术信仰是民间造神的孵化器

妈祖信仰,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它的影响不止在中国,而且遍及世界许多地域。这和妈祖的海神神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属于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妈祖信仰能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庞大的信仰群,说明妈祖精神感召力的伟大。妈祖信仰就地域而言,遍布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居住的地方,也传播到东南亚各国。这一信仰的主体据说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传说的神化无疑给妈祖信仰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也是中国造神运动的特点。考察妈祖的生平得知,这一信仰来自民间传说。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

目前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传说媽祖的父親林愿,別名惟愨,曾任職都巡檢,世居莆田縣忠門鄉港里村,告老還鄉後隱居莆田縣湄洲嶼東螺村。母親王氏,生下一男六女。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传说还讲妈祖出生的当天傍晚,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由于出生满月间从不啼哭,故取名“林默”。果真如此,妈祖应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纵观妈祖传说,她的奇异出世的情节,我们在民间传说中经常见到。妈祖传说的地域性特点,表现在她的神迹常与海事活动紧密相连。如说她熟悉水性,能驾云飞越大海,拯救海难;在湄洲湾海域遇风触礁蒙难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她善观天象,预知天气变化,能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她还精通医理,能用草药为人治病,救人防疫减灾。

宋人黄岩孙撰《仙溪志》载,当地有所謂仙妃廟三座,其一順濟,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順濟謂州林氏女,能知人禍福,即妃也。《宋绍熙蒲陽縣志》,亦稱妃為里中巫。由上述記載,又可知媽祖本來是莆田縣的一個女巫,“能言人休咎”,“能言人禍福”,死後被廟祀。可见妈祖的神迹充满了巫术信仰的特色。这种由巫变神的传说,将巫视为神灵,设庙祭祀的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林默是否真有其人,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五天妃条和《天妃宫碑记》认为妈祖神通广大,非普通女子所能为,不必认为真有其人。蔡襄《乞相度公海防备盗贼》奏折中认为:“......海上别无巡检”,北宋莆田沿海没有都巡检职务,所以妈祖非都巡检之女;妈祖是普通民女,而非官家女子。其实在民间信仰中,妈祖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在她身上附会的种种传奇和愿望,这才是民间信仰的核心。

巫术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民间造神运动的孵化器。妈祖信仰最初的形态是巫术的。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當時由于航海技術的落後,渔民因海難喪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间对巫术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巫术在中国民间造神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造神的心理历程

神是民众心灵信仰的的产物。当妈祖从巫的信仰中脱胎出来时,她必须要变换一种身份,升华为神。许多文献记载,妈祖最初不过是一位懂得巫术的普通民女,死后也只是作为莆田地区的地方神加以奉祀的,影响的范围极为狭小。但是正如民俗的传播规律告诉我们的,作为妈祖信仰风俗的发动者,既然被崇拜的对象已经产生,就会坚信不移,同时他们还会在无形中为妈祖增光添彩,增强她的影响力,将自己创造的神灵的事迹远播出去。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妈祖显灵的事迹,引起周围地区的关注,于是更多的信徒参与近来,妈祖信仰便像滚雪球似的传播开来。

有些学者认为,妈祖信仰的产生和远播是北宋以来中国海事活动频繁及朝廷加以利用宣传的必然结果。北宋时期,中国航海业已日益发达,福建沿海已开始成为航海转运的要地,由于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航海人普遍产生了祈求神灵的迫切心理,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这一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的确,沿海居民捕鱼作业只是一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出海求助神灵的保佑属于正常的心理需求;自宋代以来频繁的海事活动,才是妈祖文化形成的客观环境。

中国的水神信仰由来已久。因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属阴,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倍受人们的关注。海事活动离不开水,特别是明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大开,在航海活动中由于信仰心理的驱动,妈祖屡屡显灵。如《圣泉救疫》讲,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无药可治,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第二天群众前去挖掘并取水饮用,果然灵验。消息传开后,远近的人都来取水,络绎不绝,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这口井便被誉为“圣泉”。《神女搭救》传说,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风,帆船差一点覆没,急忙呼神女搭救,喊声刚刚结束,大海突然风平浪静起来,洪氏躲过了灭顶之灾。《神女救船》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托梦建庙》传说,宋绍兴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东五里处的白湖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地立庙,随后验其地果然是吉地,于是建庙,第二年庙建成。宋绍兴三十年,海寇侵扰,百姓到庙里祈祷,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敌畏惧而退。后敌人又来侵犯,再次显灵威,很多敌寇被官军擒获。

明代是中国航海事业最为辉煌的时期,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三次船队遇到海寇掠夺和受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一次船队为苏门答刺国生擒;三次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和险情。每次都说得到妈祖神灵庇护而脱险。《天妃神助》传说,永乐七年,钦差尹璋出使,同年钦差陈庆等往西洋;永乐十三年,钦差内官送甘泉于榜葛剌国,同年太监王贵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钦差内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钦差给事中陈侃等人往琉球册封;嘉靖三十七年,复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和战争有关传说更多,如《甘泉济师》传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此类传说还有《佑助收艇》、《澎湖助战》等。神迹传说是一种口碑,它会不胫而走,四处传播,这不仅增加了民众的信仰信心,同时由于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妈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由此可以看到,民众的造神心理必须经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民间信仰到官方助势,形成妈祖文化这一精神宝库。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官方的封赐对妈祖文化的形成往往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妈祖信仰不仅成为海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三、妈祖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价值

妈祖信仰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从妈祖文化的形成到传播始终离不开她与海洋的关系。妈祖文化的分布主要在中国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带有海洋文化的显著特点。其次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涉及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以及华人居住的地区。中国内地远离大海,很少有人信仰妈祖。这说明在妈祖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妈祖信仰为核心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妈祖信仰文化圈”。

“妈祖信仰文化圈”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中国的沿海和台湾地区,外层是东南亚各国和海外华人居住区。特别是海外妈祖文化圈的研究,对了解海外华人社会和信仰,有着重大的意义。

妈祖信仰覆盖了中国沿海地区,福建的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闻名遐尔的妈祖文化发祥地。千年氤氲的妈祖祖庙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是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台湾的妈祖信仰是中国妈祖文化圈的又一中心。尽管台湾的妈祖分灵于湄州祖庙,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的妈祖信仰更能体现妈祖文化的人文精神。

首先,台湾地区的妈祖庙数量多而集中。据统计,台湾岛内有妈祖庙870多座,这显示台湾民间妈祖信仰的兴盛。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妈祖金身千年首度巡游台湾一百天,驻跸18个县市35个宫庙,受到台湾1000多万人次的顶礼膜拜,成为海峡两岸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民俗文化交流。2002年7月23日,台湾澎湖天后宫妈祖前来泉州天后宫祖庙,实现了50多年来澎湖和泉州两地间的海上直航。这说明妈祖信仰对海峡两岸社会的深刻影响。

台湾妈祖庙的建筑多姿多彩。每一座妈祖庙,因其创建背景、神像来源之不同,呈现多采多姿的面貌。在台湾,妈祖不但深受民众的膜拜,而且成为惟一的海神,压倒了其他神祇。在台湾沿海各县,都筑造妈祖宫,海船、宗祠、会馆等处大都设有妈祖神龛,敬虔崇奉,祈求平安。

其次,台湾的妈祖信仰仪式保存十分完整。妈祖信仰是一种仪式文化。人们的信仰活动是通过具体的仪式体现的,失去仪式过程,就等于失去了妈祖文化的灵魂。中国大陆的妈祖信仰,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政治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仪式已经消失或具有了表演性质,它和民众的信仰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特别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妈祖文化只是被当作当地一种文化资源来利用。但是在台湾,妈祖信仰还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它的祭祀仪式至今还延续和保存着原初形态。如台湾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进香活动,可以反映出妈祖祭祀仪式的面貌。

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的进香活动,首推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进香。除了远赴大陆湄州谒祖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八天七夜前往嘉义县新港“奉天宫”的进香活动。香客多达十余万人,往返路途280公里,途经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四个县市。妈祖所到之处,信徒夹道欢迎,顶礼膜拜。而且这些香客主要是来自大甲五十三庄的居民。
    整个大甲妈祖进香仪式分为七个议程,称为“七部曲”,即“启驾”、“坐殿”、“祝寿”、“交香”、“插香”、“回銮遶境”、“添火”等。

启驾。启驾前,先举行诵经、净轿仪式,以祈求进香过程平安顺利。并将正、副炉妈、湄州妈祖及令旗等相关物品请入神轿内。吉时一到,随即“启驾”。
    坐殿。指妈祖神轿到达新港奉天宫时,庙前会排列许多香阵,当神轿于庙前依礼踏“大小礼”后,即快速冲入庙内驻驾“坐殿”。此时,大轿班人员会打开轿门,将妈祖及其它相关物品,由工作人员传递至内殿的神龛内供奉,完成坐殿仪式。

祝寿。隔日清晨举行“祝寿”典礼,来自全台各地的大甲妈祖信徒,都会来为妈祖祝寿。
    交香。当天晚上十二时,举行“交香”仪式,法师依古礼进行,从奉天宫的香炉,连续舀三次香火放入镇澜宫的小香炉内,挑香担的人员,再把小香炉放回香担的小木箱内,由法师贴上封条,完成仪式。
    插香。是大甲妈祖在回銮途中,由事前抢得头、贰、参、赞香的信徒,在指定地点迎接妈祖,并在妈祖神轿里的小香炉中依序插香、膜拜祈愿。
    回銮遶境。最后一天返抵大甲后,即展开镇内“回銮遶境”。

回銮后,还须举行“添火”仪式,由诵经团主持人将先前交香的香火,用长杓舀入宫内各个香炉中,举行该仪式时,会将庙门深锁,闲杂人等不可进入。

仪式完成后,八天七夜的大甲妈祖遶境进香便落幕了。1

仪式研究是目前妈祖信仰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妈祖祭祀仪式最能反映主祭者和参与者的心理和情绪,而这种信仰心理是通过一个个仪式环节表现的。妈祖祭祀仪式不止是表现在大型的宫观仪式中(如大甲进香仪式),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妈祖的祀奉。这些仪式也许比大型的祭祀仪式更重要,因为它是作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被反映在具体的行为中,如船民、渔民、航海者、各种行业会馆对妈祖的祀奉,是研究妈祖文化传播、传承、心理感应的不可或缺的民俗事象。

海外妈祖文化圈的研究近来显得非常的活跃。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是一种移民文化现象,很值得注意。

  妈祖信仰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她同样随着中国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印尼、泰国等地;在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地的华人居留地,也有妈祖庙的踪迹。法国巴黎的"真一堂"更称妈祖为国际和平女海神。据《世界妈祖庙大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众近2亿人。

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中国自宋代以来,海外交通、贸易频仍。南宋时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人们只好改从福建泉州出海,打开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沿海居民开始移民海外,他们出海时不仅在船上供奉妈祖,而且将这一信仰带到移居地,妈祖信仰习俗从此在海外流传开来。明成祖时,郑和下南洋(当时称西洋)前,奉旨先到湄洲岛祭拜妈祖。从宋代到清代,妈祖被历代皇帝敕封28次,在清康熙及乾隆年间被尊为"天后圣母",这更使妈祖信仰威名远扬海外。

海外华人祭祀妈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不忘记祖先,不忘记根本。妈祖本来是海上保护神,后来当她的职能逐渐扩大时,无论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无论是难产或其他疾病,人们都认为妈祖都能帮助他们排难解困。所以海外的华人同样建庙祭祀。新加坡的粤海清庙是潮州人祭祀妈祖的主要庙宇;福建人创办的天福宫、南洋莆田会馆都把妈祖圣诞作为重要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人们会用最隆重的仪式祭祀妈祖。如福州会馆以最高的祭祀礼节12碗荤供奉妈祖。妈祖诞前夕,会馆的理事们还会用素食为妈祖做"暖寿",晚上举行的宴会。林氏大宗祠九龙堂的妈祖诞祭祀活动也很有规模。妈祖本姓林,因此林姓族人把她奉为祖姑,并规定祭祀妈祖是林氏大宗祠的宗旨之一,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加强林氏的宗谊。其他把妈祖诞列为会馆重要节庆的还包括海南会馆、广西暨高州会馆等。可见新加坡的华人会馆与妈祖有不解之缘,它不仅在血缘和地缘组织上发挥了团结的作用,也在业缘组织上产生相同的功能。如新加坡红灯码头电船公会、新加坡摩哆船主联合会、炭商公会以及其他与航海业、渔业相关的业缘组织都祭祀妈祖。祭祀妈祖的庙宇,有的还是华人移民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在新加坡,妈祖信仰还包含了华族先驱者南来拓荒的血泪史和社会价值观,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总希望通过妈祖祭祀,将妈祖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把妈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传给下一代。

笔者在日本冲绳做民俗考察时,曾参观过那里的“文庙”。庙内供奉着孔子、关公和妈祖的神像雕塑。这是妈祖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一个佐证。据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尹怀哲先生介绍,目前在日本有十处供奉妈祖的祠堂,分别为长崎市的崇福寺妈祖堂与兴福寺妈祖堂,神奈川县的箱根观音福寿院,茨城县的矶原天妃山与天妃山妈祖权现、曹洞宗昌寿山祇园寺,青森县的大间稻荷神社,冲绳县的那霸天妃宫迹与那霸至圣庙内天妃宫,以及埼玉县的圣天宫。虽然各地供奉妈祖的详情各有差异,但主要是由中国移居到日本的中国人将妈祖给“带去”的。

很明显,日本的妈祖信仰是和它本土的神道相结合,同时将佛教信仰与对儒家的崇拜结合起来,这是符合日本民族的信仰心理的。

  总之通过妈祖文化圈,使我们认识到妈祖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妈祖文化的外延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目前中国大陆正在掀起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程,我们应该借这股东风,对妈祖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编纂中国的《妈祖志》,使这一具有千年流传史的文化发扬光大。







--------------------------------------------------------------------------------

1 引自《闽南人的祭典》网站

hhz 发表于 2006-5-3 12:00:45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凤仪台上的“冰心石”。

hhz 发表于 2006-5-5 18:28:27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汕尾凤山石雕像传奇
凤山祖庙旅游区管理处 罗 镲
    美丽的滨海城市——汕尾,在那凤山之巅有一座妈祖石雕像,有如给这座美丽的城市添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星,她是汕尾文明祥和的象征,也是汕尾人民崇尚真善美的化身。
  凤山妈祖石雕像建于1994年,是中国大陆目前规范最大的妈祖艺术石雕像,也是汕尾港的新标志。石像高16.83米,重量约1000吨,由468块来自妈祖故乡的优质花岗岩石组成,能抗八级地震十二级台风。石像建成至今11年了,风调雨顺,从未有台风正面袭击汕尾,缘此,妈祖声灵日益显赫,万众赞颂,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慕名而至,无不对此发出由衷的赞叹,认为这是现代中国石雕艺术精品中的精品。她庄严、肃穆,在神圣雍容中流淌着秀慧和妩媚,她眼光慈祥关怀着她的赤子、信众,却又蕴含着一种勇往直前的气概。是一尊走向人间的女神,离我们很近很近。
  妈祖与汕尾港有着悠久、深远的渊源关系,是天地的巧合?还是先人的安排?是天地人一种缘份……
  在凤山之巅建造妈祖石像是汕尾人民的一椿大事。围绕可否建造的问题,凤山祖庙文物管理处、修建理事会全体成员曾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纭。正当大家各持已见,主意难定之时,一个意外的发现使大家愕然,正在修复凤山祖庙正门时,夹层的石灰脱落,现出一副对联:“地道安贞波澄汕海占坤德,天心慈爱瑞霭凤冈见母仪”,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妈祖太灵了,今天我们难定的事,先人己有了安排”。
  要在凤山之巅建造妈祖石像的消息一传开,各界人士群情昂扬,海内外同胞,奔走相告,旅居澳门的吴利勋先生回乡参加汕尾市政协会议,听说凤山祖庙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正在修复中,会后即到祖庙参观。这天是1993年4月14日妈祖诞辰纪念日,他一到祖庙就被眼前的情形所感染,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一边是挤得水泄不通的信众焚香插烛朝拜妈祖,陪同人员领着吴先生观看正门的古联并介绍建造妈祖石雕像的情况,他听后拍手称奇,当即拍板捐资建造妈祖石像,他说:“我早不来晚不来,这件大好事让我遇上了,这也许是我的妈祖缘吧”。
  吴先生捐巨资建造妈祖石雕像的善举,得到人们的赞赏,一时传为佳话,此后,他在澳门、广东的房地产生意如日中天、蓬勃发展。在珠海开发的“丰淦山庄“如期在一九九四年的元旦节落成剪彩。好事成双,奇缘巧合,在千里之遥的妈祖故乡制作的第一批凤山妈祖石像料石竟在吴先生的山庄落成之日船运抵达汕尾港。
  无巧不成书。时隔几个月,第二批妈祖石像的料石正准备船运时,因天气变化临时改为车运,这期间还发生了一系列神话般的故事。1994年5月1日,妈祖要来汕尾的消息不胫而走,家家户户如同过年一般,备足了鞭炮,在各个路口恭侯,日近黄昏群众还是不愿离去,都想先睹为快。可是等了许久,仍不见车队的到来,人们猜测又祈盼,热心的信众只有拜妈祖问缘由,通过神卜杯告,说是:“妈祖今天不到汕尾,她要在离开家乡的途中住一个晚上,还要梳妆打扮一番”。这话说得如同神话一般,大家参信参疑,果然运载妈祖的车当天没有到达。第二天,阳光高照,风和日丽,负责迎驾的队伍又在焦急的等待着。中午时分,运载妈祖石像的车终到达海丰的赤雁桥。这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电闪雷呜,倾盆大雨将至,大家默默祈求妈祖把大雨化开。说也奇怪,倾盆大雨竞离我们不到百米之远擦肩而过。
  妈祖石像安装过程出现的几次有惊无险的镜头,至今还历历在目,但又令人颇费思索,其中一次发生在1994年9月7日妈祖石像封顶。这天,理事人员及施工人员早早地来到山下准备恭迎妈祖升座,为保障妈祖石像安装最关键的环节,特地请汕尾市港务局装卸公司经验丰富的陈师傅担当此任。他熟练地操作叉车,正准备把妈祖头像放上卷扬机平台时,怪事发生了,叉车突然停车,陈师傅被这突而其来的故障吓住了,他不敢怠慢、紧张地逐项进行检查,但没有发现毛病,凭着自己二十多年的老经验,又是一部新叉车,怎么会出这样的故障呢,他急得满头大汗,恐怕误了安装的时辰不好交待。这时,福建的石匠说:“今天妈祖升座,你们有没有拜妈祖禀明”。大家恍然大悟,立即盛上香烛,虔诚恭拜,口里念念有词,礼毕。指挥人员叫着一、二、三起动,陈师傅按动按钮,叉车竟应声发动起来,在场的人们齐声欢呼,“妈祖太灵了”。
  当天下午,吊装机徐徐将妈祖头像送上安装平台,刚垫稳头像,险象发生了,吊装机工作平台因供电线路缺相而急速下滑,把在场的人员都吓呆了,操作员眼明手快,用力刹车并顺手抓起一根木棍帮助制动,好不容易才让吊装机平台安全着落。这一幕,如果发生早一刻钟,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屹立在美丽的三山一湖中的凤山妈祖石雕像,她端庄慈祥,头带凤冠、冕琉,身着龙袍、霞被,外披斗蓬、云肩,饰缨珞、环珮叮当、彩带飞扬,仿若天降,是航海者的指路明灯。这座石雕像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已成为汕尾港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提高汕尾知名度的品牌,文管处、理事会决定拍摄挑选一幅精美相片。时值秋未冬初,连续近一个月都是风高气爽,万里无云,摄影师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对自己拍摄的相片还是不满意。在11月的一天,摄影师早早地来到山顶,捕捉着每一刻有利的时光,从不同角度不断地按动快门,遗憾的是天空不作美,还是万里无云,太阳当空,一个上午过去了。吃过午饭,又继续守候着,生怕错过任何一瞬美好的时刻,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终于出现,东方渐渐升起了云朵,说时迟那时快,摄影师不断地按动快门,但云彩很快又逃得无影无踪,他还不罢休,希望奇迹再一次重现,直至黄昏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且连夜把相片冲洗出来。第二天,带着自己认为满意的相片让大家选评,当场一位女信众偶然看出一张有很妙的背景云霞,蕴含儒释道韵味的奇照,这张相片后来成为祖庙珍藏品,取名“神韵”。
  在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象中,出现的有惊无险,妈祖显圣,还是奇缘巧合等等,这或许是人民的福份,是太平盛世的好兆。汕尾历来为台风多发灾区,自竖立妈祖石像于凤山之巅十多年来,经历了数十次大小台风都未曾正面袭击汕尾,最有威胁的台风二次,其中一次是2001年7月玉兔号强台风,气象预报台风在汕尾正面登陆,奇怪的是,这个台风中心仅离汕尾160公里时竟突向西北方向90度急速转弯,汕尾局部地区只受小的影响,人们又把这份功劳也归于妈祖的眷顾。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参观了妈祖石雕像后这样评价妈祖:“通过美丽的传说和神话把人类开创性的活动用某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古代思维方式的结果,在有利于今日祖国团结发展事业的前提下是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的”。
   


[ 本帖由 hhz 于 2006-5-5 22:47 最后编辑 ]

hhz 发表于 2006-5-5 19:33:37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远眺

hhz 发表于 2006-5-5 20:08:48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第二届汕尾市城区中华妈祖文化节


欢迎您参加凤山祖庙2006年炮会

温馨提示:
1、举行日期:丙戌三月二十三日上午八时半(2006年4月20日星期四)
   地    点:凤山妈祖文化广场
2、竞标十枚彩炮天后圣母赐吉名:
《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世其昌》、《乐临善家》、《七彩呈祥》、《发达兴旺》、《天长地久》、《头彩长虹》。
3、竞标彩炮,鸣锣开鼓底金定为2888元,头彩长虹底金定为1888元,由各福户诚信喜愿竞标(标彩炮得炮者善款一年内交清);大会按程序由得炮福户向妈祖谢炮深表庆贺,大会同时颁发足金牌纪念等礼品给得炮者作永久性纪念。
4、题标彩炮后,赐千枚吉祥福炮由各福户争夺,荣得炮头主即在登记处登记芳名并领回炮座,每枚炮头定为238元,(炮头善款一年内交清),并列榜公布以表庆贺。
5、为遂福户倾诚心愿,凡未能夺取炮头,可在天后阁祈请炮头,天后阁乐台设有祈求炮头点,祈炮头福户将列榜公布以表庆贺。
6、彩炮头所有筹得善款全部用于祖庙文化事业建设,题标彩炮福户主芳名,将铭刻于碑石留芳。
慈恩广被、鸿运宏开、长发其祥、功德无量。


                                                      广东汕尾市凤山妈祖祖庙理事会

[ 本帖由 hhz 于 2006-5-5 20:11 最后编辑 ]

hhz 发表于 2006-5-5 21:41:01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区长朱显棠先生在研讨会上致词

hhz 发表于 2006-5-5 21:53:50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图为研讨会会场一角。大家比较熟悉的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神州民俗》总编辑刘志文先生
[ 本帖由 hhz 于 2006-5-5 22:21 最后编辑 ]

hhz 发表于 2006-5-5 22:04:08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天后阁”趣闻轶事。

启功题匾话巧合
   罗镲

    一九九一年广东省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汕尾凤山妈祖为文物保护单位,这给弘扬妈祖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注入强劲的活力。一个划时代的恢复保护文物古遗址,建设旅游区的热潮在兴起,凤山祖庙文物管理处,修建理事会提出重修祖庙,扩建天后阁,塑妈祖石像于凤山之巅的总体规划。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界人士热情参与,海内外同胞奔走相告,集八方善念,聚千方财力,建设如火如荼。一九九二年扩建的天后阁,采用清代古建筑风格的“重檐插翼歇山形”,石木结构,屋顶用木材600多立方米,建筑面积740平方。这座天后阁巍峨轩昂,彩釉生辉,具有较高地方特色的古建筑艺术品位。组织者们正为寻找名人题匾发愁时,一次偶然的盛会,掇合了这座名不胫传的庙宇一幅旷世绝伦的无价墨宝,当代书法大师启功教授亲题的“天后阁”三个大字,风格俊逸,气派堂皇,与天后阁交相辉映。启老题匾,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神缘巧合。
  那是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的一天,海丰北京校友会会长陈建民教授回乡参加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六十五周年纪念盛会,在参观凤山祖庙时,理事人员向陈会长介绍祖庙修复建设情况,希望通过陈会长在京找名人题匾。陈会长目睹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社会各界人士群情激昂,踊跃捐资,他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细计着如何为家乡作点贡献。回京后找来同乡北京儿童出版社的郑雍庭教授商议找名人题字,以名人效应提高汕尾知名度,让汕尾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汕尾。儿童文学作家郑雍庭教授提出几个对象:“一是清末皇帝的弟弟傅杰;二是皇亲雍正第九代孙启功教授;三是赵朴初先生”。在京的几位校友经过细心斟酌,最后选择启功教授。请启老题字谈何容易,启老是我国著名书法大师,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请他题字,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允许。郑雍庭教授专程到北京师范大学找儿童文学理论家张美妮教授帮忙,向她介绍妈祖是一位扶危济困、舍己救人、慈悲为怀的杰出女性以及妈祖精神千百年来在民间的影响,特别是沿海地区人们对妈祖精神的尊崇。张教授听后很受感动,表示尽力完成汕尾人民迫切的期望。
  启功教授平时很少回家,张教授几次造访,均未获见。一九九三年五月十七日上午,启功教授回家了,张教授立即赶到他家,一见面就打开话匣子,绘声绘色,如数家珍地介绍妈祖故事,并说明广东汕尾凤山祖庙是文物保护单位,要请启老题匾。启功是文物专家,对文物情有独钟,启老听后,二话没说,沉思片刻,拿起笔和纸,端端正正地书写了“天后阁”三个字,第一遍不满意,又写第二遍,然后署上名字,盖上印章。
  张美妮教授如获至宝,兴高采烈地拿着启功教授的题字到北京儿童出版社找郑雍庭同志,一进门就说:“心诚则灵,妈祖有缘,找启功题字真不简单。”郑雍庭说:“谢谢张教授,请张教授转达启功教授,再一次感谢您们对我们家乡的大力支持。”
  相隔数千里的汕尾凤山祖庙理事人员为天后阁塑造妈祖金身择选日子,所选日子神卜未准,理事人员只能按习俗请妈祖神示杯告:“选定癸酉年阴历闰三月二十六日未时启造金身。”无巧不成书,在收到郑雍庭教授寄来的启功题字真迹和书信中介绍五月十七日启老题字的经过,才发现这一天竟与启功教授题天后阁匾是同一天。真是:“皇亲御笔金身启造,天设巧合妈祖神缘。”

hhz 发表于 2006-5-10 14:03:59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2006年4月25日,《汕尾日报》第三版刊登了由该报记者梁水良先生的采访文章,现摘录如下:

“妈祖文化与和谐社会”专家、学者访谈录
       


记者:您如何看待“妈祖文化”在构建“和谐汕尾”中的作用?

刘志文:妈祖文化的多重功能价值,除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价值便是和谐社会。我们汕尾举办妈祖诞活动已成了固定节日,声势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汕尾借妈祖文化活动所掀起的声望已越过市界、省界、乃至国界,走向了东南亚、欧美澳,这种隐性的收获是极难以用金钱来计算价值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它是凝聚炎黄子孙的纽带。今天我们汕尾以热烈的气氛欢度妈祖文化节,使众多的海内外同胞共聚一堂,欢度节日,欢欢喜喜,和和谐谐,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营造和睦、营造团结,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刘坚:“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磁场,把全球华人凝聚在一起。在“妈祖”精神感召下,万民同心,这是极其难得而宝贵的。昨天我随出游队伍从广场一路拍摄到妈祖庙,就深受感染。沿途观看和神庙里的群众都说:“港、澳、台、大陆都是同一个妈,就是妈祖。”此话要是媒体或官方语言,一点都不足为奇,但出自沿途百姓之口,我听了激动得几乎流下泪来。我与他们素不相识,但他们就热情地给我讲解,请我吃斋粥,让人深深体会“盛情难却”的美好感受。

江金波:“妈祖文化”本质就是“和善”文化,因此,弘扬妈祖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在我们建设“和谐汕尾”是不谋而合的。妈祖文化为“和谐汕尾”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文化维系与平台功能,更重要的是妈祖文化也是宣传和平文化的载体,正所谓妈祖是“世界海洋女神”。因此,需要注意的是,构建“和谐汕尾”必须放眼于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充分利用和平环境、把握世界性的商机发展文化旅游,传播妈祖精神,提升妈祖子民的新境界,设计建设新汕尾。

万建中:妈祖是正义、助人为乐、道德向善的楷模,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正好吻合。妈祖的精神魅力引导汕尾人民的行为趋于一致,就是弃恶扬善。信奉妈祖的汕尾人民在朝拜中,心灵得到净化。神灵的力量比纯粹的道德说教往往更有效果。

曾祥委:首先,妈祖第一个功能是安全,有了安全才讲和谐。其次,妈祖文化是可以利用的和谐力量:一是海内外的和平交往;二是对社会的劝善力量。再次,妈祖文化的弘扬应以民间为主,官方适度加入。
 
肖海明:和谐社会需要妈祖文化,海内外群众的喜爱和参与是妈祖文化兴盛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刘晓春:孝、积善、诚信、爱家、爱国是妈祖文化的独特内涵,在当今社会可以作为一种信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

崔志民:一是应增加地方特色,文化特色,以渔家文化及民俗文化作为品牌,包括音乐、歌舞、戏曲、刺绣等。二是要发掘传统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如要创作一种吉祥物,要有特色,包装好地方特产、包括渔产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杨群勇:汕尾凤山妈祖庙目前已是广东最大的妈祖文化传播中心,汕尾城区今年已是第二次举办规模盛大的妈祖文化节活动。粤东到粤西沿海一带妈祖崇拜广泛。在今天弘扬以和平、友谊为象征的妈祖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更具特殊意义。建议省的有关部门是否能借鉴天津市由政府主导举办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的做法,在汕尾妈祖文化节的基础上,像设立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一样,升格或设立广东妈祖文化节,提升妈祖文化的影响。可以在汕尾设立主会场,组织广东各地组团赴会或在各地以分会场的形式,共襄弘扬妈祖文化的盛举。
 
陈杏:突出地域特色,更有的放矢。妈祖文化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存在,是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科目,是一个地区的一种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象征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心理积淀,是一种活态了民间文化活力。因此,我们举办妈祖文化节,要每年都有新的进步和提高。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妈祖文化祭典仪式搬到现实生活中重演,而是应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彰显地域民俗文化特色,为社会培养人们的自尊、自信、自爱的文化问题服务。从本次城区中华妈祖文化节来看,如开幕式的巡演,缺少妈祖文化地方特色的体现,音乐从头至尾都是一首歌,是否能突出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如当地戏曲、渔歌等内容或音乐的应用,把妈祖文化中的一些事例,以人物造型表演的方式传唱,能否在文化节中,注入弘扬公民道德的荣辱观内容。融入惩恶扬善、崇德进取、见义勇为的宣传,培养人们的情操和现代公民意识。通过文化活动,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使妈祖的无私博大的爱浸润人心,提高向心力,凝聚力,同时,也体现出具有当地妈祖文化特色。从而,拉动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些内容的呈现是需要精心策划组织和深入探讨的。“和而不同、不同而和”才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和基本动力。

刘明金:中国有数不清的江河湖泊女神形象,有许多形象遭到污染,惟有妈祖形象风采依旧,而且形成了妈祖信仰崇拜,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妈祖形象越来越光彩夺目呢,原因在于她救苦救难、乐于助人的品质使然。妈祖这一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汕尾的政府部门把妈祖形象导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去,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张开城(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汕尾中华妈祖文化节是广东海洋文化盛事,妈祖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举办妈祖文化节,有助于把广东的海洋文化做大做强,传承文化血脉,弘扬文化精神,发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

记者:您对汕尾民间文化蕴藏有些什么感受和看法?  

刘志文:汕尾民间文化非常丰富,庙宇、戏剧、歌舞、古民居、古村落等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海洋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这些都是汕尾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可以利用与开发的资源,若从经济视觉来看待这些资源,都是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开启我们的聪明才智去利用与开发这些资源了。

刘坚:汕尾的民间文化深厚而别具特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风淳朴热情,风光绮丽,极具开发潜力。匆匆一行,未来得及较深感受,但大街小巷家家户户贴的门联,门上挂的红灯龙、红布、辟邪物就很吸引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民俗,其寓意是什么,其形成、演变情况等都有研究价值。

江金波:汕尾有着如画的海岸风景,更有着如诗的人文情蕴,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资源的民间文化。就个人感受来说,其民间文化“海”韵突出,渔歌、妈祖信仰、潮汕文化无不与海有关联,“海”的文化使其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有利于其对外传播、旅游发展与文化交流,但因为民间文化固有的零落的特性,汕尾的“海潮”文化要摆脱“尾”的地位(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必须加大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尤其是其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

万建中:汕尾民间文化具有海洋与山区融合的特色,妈祖就融合了佛、道与民间宗教,展示了兼容并蓄的融合力量。妈祖信仰从闽地引入汕尾,就是吸纳外来文化的典范。汕尾靠山临海,这种有山有水的地理优势也有助于吸纳不同形态的文化。汕尾的地方民间文化非常古老,保留比较完整,很值得保护和弘扬。

曾祥委:汕尾蕴藏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堪称宝库,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汕尾还是民俗学的圣地,钟敬文先生的故乡,可以调动非常强大的研究力量。应充分利用,以提高汕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民间文化研究圣地的作用。

谭白薇:据说,汕尾的妈祖庙大大小小有一百多座,这是汕尾民间文化丰厚的宝藏。这儿又是历朝商业的集散地,就我所参观的公平镇而言,由茶、盐、布、炭等商品命名的街道就有十二条之多,可见商业文化在这儿的蕴藏量也相当之大……汕尾是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城市,这是建设一个城市的最可宝贵的人文底蕴。

肖海明:汕尾出了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我觉得汕尾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尤其是对妈祖信仰印象深刻。

刘晓春:丰富,原生态,底蕴深厚,有待深入考察、研究,加以弘扬,发挥民间文化独特的价值。

崔志民:重视发掘、保留、开发相结合;结合本地特色,做出品牌。

杨群勇:汕尾人杰地灵,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印象特别深的是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对民间文化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这从去年成功承办泛珠三角首届民间艺术节就足以印证。希望继续做强做大这项工作,打响更多的具有全国、全省影响的文化品牌,如汕尾城区妈祖文化节,以及麒麟舞、滚地金龙等,从而扩大汕尾的知名度以及与国内、国际的交流和合作。

陈杏:一是保护有方;二是活动开展正常;三是停留在浅层次;四是该区别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性质,让民俗文化为和谐世界打开一个发展的平台。

       
记者:您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汕尾有关部门应采取哪些措施?

刘志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新名词,只要民众和文化工作者都了解其内涵,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显现在人们面前。只要我们认识了哪些是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宝贝。凡是文化遗产首先要把它调查清楚,列成名录(即清单),村、镇、区县、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名录,然后再列出上报,该属哪级保护就归哪级保护,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均可作为保护单位。这项工作是长期的,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刘坚:应迅速组织内行的专门机构,从各个方面进行抢救和保护:如民间故事、神话、谚语、渔歌、曲艺、手工艺等,因为这些文化遗产多存活于老人中,无文字、无图片、无任何史书记载,一定要对这方面有责任心,有兴趣和有一定了解的专职人员不辞劳苦深入民间发掘、整理出来研究提升方可。城区政府已予大力重视,很大胆而有魄力,令人钦佩和欣慰。应由有关领导挂帅,拨出固定资金和场地,成立博物馆,在文化局领导下主持、开展这项工作。

江金波:一是调查优先。调查要采取重点(时间、地段)调查与普遍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是保护宜早。对于调查得知的濒临危险、绝迹的非物质的典型,应从速保护。三是管理跟进。即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录音、录像等工作,并注重其信息保存与及时更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库。

万建中:对汕尾民间文化,首先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考察,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名目。政府应为民间文化的发掘和利用提供条件。比如,三月二十三日就应该放假,让汕尾城区人民有时间参与祭典活动。

曾祥委:一是加强宣传,使妇孺皆知其价值,充分利用民间认同的作用;二是领导重视,资金上给予支持;三是发挥民间积极性,鼓励企业介入,这方面大有可为;四是建立民俗博物馆;五是加强与学界的联系,利用钟敬文先生的影响,提高保护的水平。

谭白薇:建议建立汕尾民间博物馆,把妈祖文化等民间民俗文化纳入博物馆建设内容。

肖海明:政府重视引导,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循序渐进的保护,做好艺人的登录制度,培养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刘晓春:普查、调查、研究,挖掘汕尾民间文化的底蕴,打造汕尾地方文化品牌。

崔志民:一是要抢先登记;二是要领导重视,专家参与;三是请修复好钟敬文先生故居。

陈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传承文化遗产精神层次的理念,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式的保护,因为任何遗产的保护都是在传承基础上扬其精华的再发展。

  
记者:您认为民间文化发展及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刘志文:民间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是必须大力发展的。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基础的文化,我们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或者说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市,首先眼睛要看在民间文化的发展与提高上,只有基础文化坚实了,上层文化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这虽然是大道理,但这是必须认识的大道理,必须重视的大道理。民间文化的研究方向是人人重视,永远重视,真正重视。

刘坚:政府领导挂帅,组织专业队伍,深入调查出有价值的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归类上升到理论研究,再转化成文化产业,通过媒体、旅游等平台大力推广、传播。市场经济的勃兴,使得近几年来,民间文化的实物载体和无形文化遗产都消失得极快,应尽快抢救。尤其现在房地产业升温,人们普遍购买新房,就会拆毁旧屋,老宅中的“破烂”就会全部丢弃。这些见证历史的实物一旦失去,就永远消失了,再花多少钱搞都是新仿的假古董。一定要给予关注,尽量搜集、保护,按系列整理研究,搞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东西来。如汕尾既有粤东客家山区以中原文化为母体的农耕文化,又有向外发展的海洋文化,又受粤港台外来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的三大板块(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在此均存在。

江金波:顾名思义,民间文化是根植于民众的俗文化,因此,民间文化的发展应该围绕民众的需求、愿望而发展,同时要用正确的理论引导民众的文化需求,以便加速文化发展向着一个良好健康的轨道发展。为此,民间文化一方面应重视收集来自最底层、最广泛的普罗大众的鲜活的素材,特别是其中的大量的、即将流逝的必须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景观;一方面应加强理论的探讨,探索一条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的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方法,让理论上升到民间文化,让民间文化既俗又雅。

万建中:随着农村都市化的进程的推进,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亡,就像汕尾三个稀有剧种濒临生存危机一样,对地方民间文化更需要保护。政府部门似乎还没有充分发现民间文化的历史、经济、文化价值。民间文化也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竞争的最有力的因素,以后城市与城市、地方与地方不仅仅是科技的竞争,也是地方文化特色的竞争,越是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越有竞争力。其方向是越来越趋向于个案,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受到地方的重视,也会受到世界的重视。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

刘晓春:民间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是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当前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将极大地推动人们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保护。

崔志民:一要注重田野调查,二要重视实物的征集。

陈杏:民间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一定要在找出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的独特价值,将人们的理想贯穿于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之中,通过渗透浸润为社会现实服务。






hhz 发表于 2006-5-10 17:04:31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图为台湾同胞张先生等赠送给“安美妈祖”的石雕笔。

hhz 发表于 2006-5-10 17:06:13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故 乡 情•妈 祖 缘
——记台湾同胞张万华先生二、三事
罗镲

春风和畅,汽笛飞扬,美丽的汕尾港,停泊着排列整齐张灯结彩的渔船,繁华的滨海新城汕尾,万人空巷,数万虔诚的信众,涌向心中崇敬的妈祖圣殿。为纪念妈祖诞辰1046周年,第二届汕尾市城区中华妈祖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朋友,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欢聚一堂、同谒妈祖、共享平安。汕尾安美祖庙红布标语醒目地写着“热烈欢迎台湾同胞莅临参加彩炮会”!迎来了汕尾人民的老朋友,台湾同胞张万华为首的代表团。他怀着对妈祖的崇敬和第二故乡的牵挂,十多年来一直奔波于两岸的妈祖文化交流,一时传为佳话。
张万华先生是福建籍人氏,早年与汕尾籍旅居澳大利亚的黄先生相识,亲如兄弟,视汕尾为第二故乡。他在台湾,耳闻目染台湾同胞对妈祖的崇拜和对家乡的思念,决心为加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穿针引线,搭架虹桥。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九日,张万华先生首次带领台湾狮子会成员到汕尾凤山妈祖祖庙拜谒妈祖,并赠送狮子会会旗一面,与凤山祖庙文管处、理事会领导亲切交流,共商弘扬妈祖文化之大计。
一九九三年九月初,张万华先生致电汕尾凤山祖庙文管处、理事会,九月六日上午8时30分乘台湾飞往香港的班机,这一天香港电台报道称:台湾飞往香港航班出事……。消息一传开,海峡两岸为之震憾。台湾狮子会成员张万华、高娃里等十几位同胞的亲属痛心疾首。广东的汕尾人啊:翘首等待游子回归观光交流,但得知飞机出事的消息后,心情特别沉重。凤山祖庙文管处,理事会迅速给台湾狮子会去电话了解情况。出乎意料,台湾狮子会成员张万华、高娃里等十几位同胞,安全抵达汕尾港。张万华一行踏进凤山祖庙,一见故乡人便说:“妈祖显灵呀”!原来他们一行来到台湾飞机场候机室,因其中同行忘记带护照,大家决定坐下一班机,这样自然避免了一场劫难。妈祖的眷顾,更加深了张万华先生对妈祖的崇敬。
近二年来,张万华先生又活跃在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建立多处联谊单位。他还谆谆告诫自己的徒弟、师兄姐妹,为祈两岸和平、祖国大统要尽力尽心,一如既往,代代相传。今年妈祖诞前夕,他收到汕尾安美祖庙理事会的邀请函后,特地在台湾制作一款以安美祖庙为主题的精美彩页,恭邀台湾兄弟宫庙组团参加。张先生在彩页印制了一座富有含意的桥并题写了四句话:“圣桥通两岸,一心慈悲缘,姐妹同根生,庶民同造航”。从这件事上,可窥见张先生为海峡两岸的妈祖文化交流、祖国统一大业用心良苦呀!
台湾同胞张万华先生一行莅临汕尾参加庆祝妈祖诞辰1046同年纪念活动时,特制了一支用妈祖故乡“豆青花岗岩石”精雕细刻的石笔送给安美祖庙。这支特殊的石笔,笔端雕有龙头,笔豪上方为两条对称的鲤鱼,中间嵌上一枚钻石白金戒指,意指鲤鱼跳龙门。张万华先生亲为石笔开光点睛。台湾同胞的心意,据笔者粗浅理解是:“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同胞加兄弟,两岸情缘要用此笔写最美最好的篇章;祈望海峡两岸子孙承传中华美德,聪颖智慧鱼登龙门,成为国家栋梁材”。安美祖庙回赠了一枚九龙图文的石印给台湾安和宫,从此两地成为联谊单位。有诗赞曰:“两岸同胞一脉承,经济发展祈和平,社会和谐民康乐,祖国富强与日增”。

hhz 发表于 2006-5-10 17:21:24

RE:广东汕尾凤山妈祖庙会

图为“凤山祖庙”的“钟楼”-----两字为钟敬文先生题写。

hhz 发表于 2006-5-11 17:55:19

RE:广东汕尾凤山、安美妈祖庙会

每年重阳节——安美祖庙理事会在戏台前为社区六十岁以上的长者设宴。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汕尾凤山、安美妈祖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