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民俗语言学20年回顾与展望
民俗语言学20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韩晓时 转贴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03/17]
辽宁省社科院语言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民俗语言学2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报告会日前在沈阳举行,辽宁省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报告会。与会学者对中国民俗语言学学科建设的20年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全面的总结。
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相关的学科领域,民俗语言学是为数不多的、由中国学者首先开创的一门学科。民俗语言学,具体说就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方法和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习俗惯制等民间文化现象相互密切联系的形态(即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性质、规律、机制、源流等,进行双向、多方位考察研究,从而给予科学解释并指导应用的人文科学。民俗语言学在我国经过20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了一种学派和被广泛借鉴的研究方法。它改变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局限于纯描写性的倾向,大大增强了语言学的应用价值,扩展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
20年来,民俗语言研究硕果纷呈,其中辽宁省社科院曲彦斌的专著《民俗语言学》,奠定了民俗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曲彦斌还先后撰写了一系列阐述民俗语言学基础理论的论文,如《民俗语言学的乡村语言与城市语言》、《中国民间秘密语漫说》、《副语言习俗》、《论民俗语言学应用研究》等。国内民俗语言学基础理论建设方面的文章也有千余篇发表,如李炳泽的《语言民俗学浅议》、《试论“言语民俗”》,乌丙安的《民俗语言学的创建与拓荒》,王建忠的《民俗语言学学科建设概况》,铁根的《方兴未艾的民俗语言学》,贾晞儒的《语言是民俗的一面镜子》,林文金的《修辞学与民俗学》,廖泽余的《维吾尔民俗语言学初探》,黄涛的《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王晓娜的《歇后语和汉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言民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沈锡伦所著《民俗文化中的语言奇趣》,王作新的《语言民俗》,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秘密语》、《吉祥语》、《委婉语》、《骂詈语》、《称谓语》以及《民谣语》等系列《现代文化语汇丛书》,谭汝为主编的《民俗文化语汇通论》等,多是非常有学术含量的学术著作。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或方言都可能在民间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而独特的风俗习惯又依赖着语言在民间进行传播和传承。我国民俗语言的研究,不仅挖掘了丰富的民间文化,为繁荣民间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还为我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尤其是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民俗语言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民俗学领域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召开学术报告会,既是学术发展的标志,也是民俗语言学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时机,期望民俗语言学这门年轻的学问在中国学术领域有着更稳固的地位与更广泛的影响。
与会专家指出,尽管民俗语言学研究近年呈现出长足发展的势态,但无庸讳言,有关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仍然处于粗浅阶段。民俗语言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时不我待;对文献民俗语言学的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民俗语言文化的全国性普查有待展开;民俗语言学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民俗语言学者著作的出版和民俗语言资料库的建设,中国国家级民俗语言博物馆的建设,尤其是对基础理论的初步完善,使之更为完整、严密和系统化是当务之急的主要工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