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shu 发表于 2005-7-13 17:16:18

【转帖】中新综述:如何拯救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新综述:如何拯救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05年07月08日 07:48

  中新社苏州七月七日电 题:如何拯救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新社记者周建琳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及环境恶化、旅游开发等的威胁,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如何拯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正在此间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论坛”的专家代表激烈讨论的话题。

  保护遗产不做官样文章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中国每年都有大的举动,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这项工作是全民族全社会的任务,不能停留在行政开会中,不做官样文章。

  他介绍说,二00三年,文化部、财政部等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二00四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今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逐渐成为中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孙家正认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祖先的创造,也是祖先内心情感的天才表达。我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简单地欣赏唱歌跳舞,而是通过其形式体验古人的情感和生活,了解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要结合人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民俗学、地理学等从不同方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别给后人留一堆遗产空壳

  文化是遗产之母,没有文化的遗产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遗产作为人类财富,其保护的内涵不仅仅是遗产的保护,更是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的保护”。在讨论全球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困境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小军提出以上观点。

  他说,当前,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总是片面追求文物(遗产)而忽略了其依存的文化,这样将会留给后人一堆不负责任的遗产空壳。在目前的国家政策中,存在着“只保护文物、不保护文化”的严重偏差,忽视了文物流失后面的文化流失,应该引起广泛的反思。

  张小军说,这两天在苏州开会很多的代表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遗产一保护起来反而会加速其消亡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检讨的问题,因为他们将遗产商品化了,将遗产作为一种文化手段,谋取地方经济利益,这就破坏了文化的土壤。例如,旅游消费将遗产制作成适应“他者”眼光的文化消费品,这使得遗产非但得不到保护,反而更加剧了其死亡。

  让民间艺术“活”在民间

  让民间艺术“活”在民间,永远扎根于民间这块沃土之中,这是与专家代表们一致的意见。苏州市文物局局长高福民在接受采访时说,民间艺术只有“活”在民间才有生命力;只有在回归中才能重焕生机。

  他说,苏州的昆曲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和任何古老艺术一样,昆曲也曾被视作“曲高和寡”,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但就在这短短的三年中,昆曲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仅誉满港台,更是在中国大陆大学校园里掀起了昆曲旋风。

  “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昆曲、熟悉昆曲、喜爱昆曲”,这是近年来许多个高福民一直努力并执着做得一件事。为此,他们在苏州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昆曲表演班、昆曲欣赏课等;在苏州的多所学校开设“小昆班”特色教育;还让昆曲走进一些年轻人的文化休闲活动中。而今,你走进苏州的许多大街小巷一不小心就会听到窗户里传来的软软的昆曲唱腔。(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中新综述:如何拯救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