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堂 发表于 2002-11-8 14:23:4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与时下备受关注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工艺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学,一般以口传身授方式承传。2000年,联合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启动。目前,中国已拥有昆曲和剪纸两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据透露,古琴艺术、藏族热贡艺术、川剧艺术和南京云锦木机妆花的手工织造工艺已被列入了2003年申报预备清单。
国家文化部最近下文,要求各省上报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项目,因为是世界文化遗产,自然各省都很热心。昨日广东传出消息,准备申报的是粤剧、粤菜和广东音乐。很奇怪,置濒临灭绝的正字戏、白字戏和花朝戏不顾,反而把一年政府投入几千万的粤剧推出去争夺这个原本就是为了抢救灭绝艺术的遗产奖,广东文化部门所为何物?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并不是广东独有的现象。眼下申报非物质遗产就像物质遗产一样,政府重视,地方热情,然后原生态的艺术就被改造,被扶持,最后消亡。
   

爪哇堂 发表于 2002-11-8 14:25:24

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另外,文化部今年准备拿出几个亿抢救以下十项非物质遗产:湖南女书, 辽宁皮影戏,凤凰吊脚楼建筑、彝族漆器、苗族毛古斯、景颇族木脑纵歌、贵州蜡染、白族银器,四川变脸,还有一个贵州的什么节日庆典忘了。
   各位都是关心这些的,小辈请教各位老师,此十项是否是最需要马上抢救的?中国还有多少非物质遗产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能举些例子吗?
   

施爱东 发表于 2002-11-8 17:15:09

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爪哇兄所言,确有一定道理,粤菜还用投钱去抢救,那真是笑掉我那个难看的大门牙。什么好事一经中国政府,事情就变了味。外地我不大了解,单广东口头文化来说,除了爪兄所言项目外,尚有龙舟、木鱼、粤讴、潮州歌册、客家山歌、雷州歌之类,不知是不是可以捆绑在一起以“岭南传唱文学”之类的项目进行申报?

淇园之竹 发表于 2002-11-8 17:19:48

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该消失的总会消失,挽留也挽留不住——这就是历史
当今的民俗很多都成为政客、商人的工具和手段,无权无势的我们对此又能做些什么……
从事该专业研究的多半是混口饭而已,真正的传承人只是默默无闻地生活在民间…………
除了眼睁睁看着这些我们认为非常宝贵的东西一点点流失,自己渐渐麻木不仁,变得现实而世俗,我们还能做什么……………………

施爱东 发表于 2002-11-8 18:33:27

竹君,贴一篇过年时写的小文章给你看,观点相近

春节听不到爆竹声,我很难受

  我1993年第一次听钟敬文先生作报告,那时他已经91岁了,说到改良风俗的问题,他说了这样意思的一段话:北京市打算禁止春节放鞭炮,事前曾征求过钟先生的意见,钟先生不同意,但最终还是禁了。“他们没有听我的话,我听爆竹听了80多年了,这两年春节听不到爆竹声,我很难受。"台上钟先生不无感慨地说。
  最近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召开的一些民俗学会议上,不断有学者出来呼吁抢救民间文化,冯骥才甚至呼吁通过国家立法来保护日益消亡的民俗文化。当然,即使同在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北京大学的陈泳超先生就认为大可不必惊慌,他主张“花开花落两由之",没必要一厢情愿地大加干
涉。
  都说民间文化不断在消亡,但我们天天这样过着,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社会在进步,生活方式在变化,此一时彼一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该死的救不活,该活的死不了。再说中国这么大,南方北方,城市农村,差别大过鲸鱼。
  北方水量不丰,自然也就免了端午赛龙;南方不以面食为主,也没听说过年非得包饺子。又比如,过去一到入冬,家家门前一串腊肉,那是因为猪肉金贵,平时舍不得吃,如今肉价不如青菜,也就不必呼吁重振腊肉文化。
  如果我们认真检讨一下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从时间上来看,几乎所有的节庆,都安排在农闲时刻,以南方大节而论,端午节放在春耕夏收之间;中秋节放在秋收之后;冬春之交农事最少,所以春节节事最大。从主题上来看,无论节庆民俗如何的五花八门,各呈异彩,但都可以概括出“吉祥"这一共同的主题,而且完全集中在“福禄寿喜财"五个方面。可见传统节庆本质上就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城镇的新生代们,对农事闲忙的体会几乎为零,要指望这些人坚守所有的节日传统,那得等到时光倒转,中国的农业文明征服了西方的信息社会才有可能。现代人最最记挂的,不是等着过年可以吃大餐、穿新衣、走亲戚,而是可以去哪儿玩、玩什么、怎么玩?
  传统节日中以“吃、穿"为中心的物质享受类节目必将退出主流,而以“玩"为中心的精神享乐类项目必将得到强化,于光远最近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一再表示要“活到老,玩到老"。城市可以禁止放鞭炮,但在农村做不到,你想想,光是烟花一类,就能数出多少的五彩缤纷,更不用说把爆竹扔进池塘激起的水花插入牛屎爆出的臭味带给我们的快乐。如果说什么都得站在“安全第一"的角度来看问题,西班牙斗牛节早就该取消了。
  西方节日表达的恰恰是节庆主体的“狂欢"心态,这对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精神压力寻求释放的市民阶层来说,正中下怀。所以大凡什么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之类,开始在市民阶层中流感似地风行起来。以物质享乐为主的春节气氛的淡化的另一面,是以精神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这是任何呼吁甚至呼喊都阻挡不了的潮流。

cyc 发表于 2002-11-8 22:39:34

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我那次杀风景地发了一通言论,被一些前辈批评了几次。今天被爱东兄点卯,我打开旧文件,看了半天,除了自忏有些拽文,没有一点悔过的心情。我觉得我的意思后来是有点被讹传了,所以就贴出来,请大家指教!(见文后)
其实,我反对对民俗活动用“保护”这个词,但十二分赞成对民俗文化进行“抢救”,上面爪兄说的什么“口头……”管它是好是歹,如果能申请到钱,做些实在的抢救工作,总是好事,所以我特别佩服冯骥才有能力拉出这么多资金来搞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只是如何搞得好,需要认真论证。在下最近去常熟白茆山歌之乡后,对其中一个70岁的民间歌手、故事家就很感兴趣,正在四处游说,希望能搞到些资金,然后我去把他肚子里的全部宝货都录下来公布,不也是一种抢救吗?之所以要抢救,就是觉得它没有多少生命力了。我们热爱它,在它垂垂将去之际,为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终归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只好由它,而且也有一种“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的美感。美的东西并不是永生的,《诗经》之类,一切古代文化有很多美的极至,可是都没有生命力了,某些古老的民间文艺或民俗,又怎能自外
呢?就像什么“振兴京昆”之类,我是大不以为然的。命不该绝,不劳外人振兴;人之将死,你怎么振也振不起来喽!
下面上回的发言整理稿——

花开花落两由之

陈泳超

         很荣幸被邀请参加中国民俗网站召集的良友恳谈会,命题话语是关于“民俗保护”。说真的,以前也没怎么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乍一听来,当然是大大应该,不消多说;但真的细想起来,似觉得也大费周章。我现在的看法是:假如可以将民俗物品称为“硬件”,将民俗活动称为“软件”的话,那么,我以为,可操作的保护对象只能是“硬件”,而“软件”是无法保护的,也无须保护。
      比如说农业生产有了拖拉机,那么犁和锄头也许就该被搜藏了;家用洁具有了抽水马桶,也许真的马桶以及夜壶之类也就该被保护了……这样的搜藏保护最好不单是个人行为,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来承担,而且越多越好,因为民俗物品多不胜收,何况拖拉机或抽水马桶们,很快也可能要被搜集保护了呢!当然,有时这样的保护行为会与现实生活有所冲突,比如一些老街、老宅子该保护还是该拆除呢?北京当初拆城墙究竟利弊如何?这都好商量,例如可以规定满多少年的建筑应该保护;何等级别人的故居列为文物;等等。此不俱论。
      我特别想说的是民俗行为的不可保护性。接着上面的“比如”,难道让某些人非得去使用犁耙锄头耕地、马桶夜壶盛秽,以此呈现被保护的民俗吗?或许我的“比如”太微细了,有人会对一些颇具特色甚至饱含意韵的民俗活动徜徉流连,不忍听其消失,并为之寻找到非常充分至于义愤的理由。但我总想问一个问题:您希望保护的民俗,其承载主体究竟对它报何种态度呢?假如他们认为这样的民俗又好又实用,那么它原本就不会消失,又何劳外人去保护?假如他们已经厌弃某种民俗,外人非得去为之保护,究竟是为人还是为己?又究竟能否真正实现呢?确实,我们时常会抱怨城市生活是如何的紧张、冷漠、空虚,可是究竟有多少人真的愿意离开那些家用电器和信息渠道,重新选择闲散、热情、充实(假设真是这样)的乡村生活呢?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去要求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人群不去追求我们既不满意却又不想离开的都市生活呢?说到底,包括民俗学者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干涉别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这样的干涉,以前更多的是对某些民俗的禁止(当然这主要是政府行为),如今提倡保护了,但在我看来,仍然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干涉,从这层意义上说,其本质与禁止并没有太大差别。
      再从学理上说,既然谁都承认民俗是一条永不止息的河,那又何必横筑一坝截断众流呢?便要筑坝,这坝又该筑在哪一段呢?便真筑成了坝,坝下还有河流吗?今日保护昨日之民俗,今日之民俗何以存身?而明日又要保护今日之民俗,如此,保护之事终日萦心,何其困惫,究竟于民俗之河有甚干系呢?至于这里一个民俗风情园,那里一个民俗村,对于所谓“文化搭台”之类,或有其功效,而对于真的民俗,恐怕最多不过是把现实中的事改变成戏台上的事罢了,更不提那些假造的民俗了。可是我们千万别把这戏台上的事又真当成了现实中的事,”窦娥”在舞台上呼天抢地,下了戏台焉知不比谁都乐着呢?如果这也算是保护民俗的话,那我也就无可置喙了。
      其实,我以为,之所以提出保护民俗的动议,或许在某种责任感的背后,还潜藏着民俗学者自身的专业诉求。学者专家很容易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产生感情,因而也希望它们能更好更完整地存在,这本身是很可爱的,只是不能太过超越常情。照我想来,就像人们不会指望自己心爱的人永生不死,能做的只是生则爱之、死则思之一样,民俗的生生灭灭,亘古而然,天天发生。“花自飘零水自流”,干卿底事?您若偏要觉得“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那是您自己的情;您若还要“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那是您自己的事。到头来依旧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还不如“花开花落两由之”,一拍两散,大家省事。

小人家 发表于 2002-11-8 23:12:03

粤讴已经没有了

作为独立的文艺形式,可以说已经没有粤讴这种东西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粤讴只有1)书上的、2)作为一个曲牌存在于粤曲中的。
我觉得吧,既然有这个机会,就拼命的报好了。联合国的人也不是笨蛋,不会给钱保护粤菜的。粤剧作为广东发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本地综合性艺术形式,包涵的价值可以说已经超出了戏曲本身,保护是应该的。粤剧历史不长,但稍微看看就知道了,它形成的时间,和广东摆脱群众角色真正走上中国历史舞台几乎是同时的,此后的发展和变化几乎可以说是广东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一个标本。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保护,而是怎么保护。
说远了:P
我的基本看法是,经费呀遗产呀什么的也就是闹闹,跟保护民间文化没什么关系。周庄、平遥这样有形的遗产还保不住呢,无形的还用说?
爪哇,你老家有报上去的东西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这样比较实际。   
[ 本帖由 小人家 于 2002-11-9 00:19 最后编辑 ]

昆仑奴 发表于 2002-11-8 23:39:24

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無有兄發表高論,老奴也不落人後,周莊的「現代經濟化」令人無法發思古之幽情。民間民間,多少商機假汝之名行之。

淇园之竹 发表于 2002-11-8 23:43:14

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花开花落两由之——经典!!

昆仑奴 发表于 2002-11-8 23:54:37

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敢問陳先生是令師嗎?小女娃年繼輕輕,就會阿諛拍馬!才說吾等二人必可結為忘年好友,看來此點與老奴本性不符!

淇园之竹 发表于 2002-11-9 00:38:52

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昆仑兄所言差矣,让小可痛心不已!!!您如果看过小可的贴子,就会知道小可对于民俗、民间文化的挽救工作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与版主的主张想去不远——这一点上我永远是悲观主义者。另外,“经典”只是我的口头禅,也就相当于您所说的好而已。昆仑兄不应该就此将小可一棍打死吧???忘年之交是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的吗??!!陈先生确实是小可的老师,小可同意尊师的观点,有什么过错,用得着小题大做吗???呵呵!!!呜呜!!!

500座 发表于 2002-11-9 08:56:04

别哭别哭

小竹子别哭,有叔叔我给你撑腰。打他老奴几下,往痛里打!
打完再把你的擦桌布给他揩眼泪。

淇园之竹 发表于 2002-11-9 09:35:25

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谢谢了,500座兄——“叔叔”就免了吧。

一事无成 发表于 2002-11-9 09:35:34

RE:500座

500座为老不尊,怎的能让小竹子去打人呢?小竹子,心里骂他昆仑两句也就算了,表面上还得表扬他。你看你前面表扬他一次,他就说要和你结忘年好友,再表扬他一次,他就会来拖你的手了。昆仑老兄我了解,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可别去打他哦。除非你一边打一边说:“我打是亲,我骂是爱。”

淇园之竹 发表于 2002-11-9 09:39:57

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

好的,好的,500座兄在一边给我撑腰,我将老奴痛打一顿,然后无成兄再在一边说:“小竹子打你,是爱你!!”哈哈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能拯救中国民间艺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