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c 发表于 2003-3-13 17:16:16

萧放的论文

《“风俗”论考》

(摘 要)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文化与生活特性的词语概括,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文化人出于各自的语境,对“风俗”进行着不断地解释与评论。在社会变革期,“风俗”尤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风俗”在传统社会,其政治文化意义大于学术意义。
   首先看“风”与“俗”的联系与差异。上古人们从季风的角度感觉风的功效,古人以“风”作为形成地方文化特性的根源,并且在后来直接将地方人民的总体生活形态称为“风”。以地域音乐风格、声音特性作为地方文化的表征是上古社会的通常作法。风,除了作为名词性的乐歌外,在古代它还兼有动词性的化导社会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自然特性的延伸与扩大。儒学昌盛的两汉之际,风的自然性质已被借用到社会文化方面,风具有特殊的政治感染力。俗与风从其使用的范围看,有大致近似的性质。从俗的原始含义看,俗与风的确有着明显的区别。俗在中国古代有两重含义,一是“习”, 有延续、习染的含义。俗的这种意义后来延伸为民群的习性、习惯。二是“欲”的含义。俗相对于风来说,它强调的是其社会表达与社会传承方面的意义。
其次看“风俗”的含义。风俗较早就组合成一专门的名词。风俗是地方文化的表征。关于风俗一词的含义,在究理的汉魏六朝学者那里已有明确的解读与阐释,他们从风俗整体的角度,看待风与俗。因此与一般散在的议论看法不尽一致。
班固是第一位从学术的角度解释风俗词义的学者,风是因水土等地理条件而形成的民俗性格、言语歌谣,俗是因统治者的好恶而形成的社会趣味、情感、欲望与行为,它随着统治者的个人意志的变化而变化。风与俗组合而成的“风俗”兼有自然性与社会性两重因素。第二位解读风俗的是东汉末年的应劭,他不仅写成了我国最早的风俗专著《风俗通义》,将风俗当作一学术门类进行探讨,并且对风俗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应劭将俗区分为本俗与礼俗两种。第三位是南朝梁人刘勰,他同样论述了风俗的含义。刘勰继承了汉代学者的观点,不过他更清晰地表述了风与俗的区别与联系。汉魏六朝以后,人们继承了他们对“风俗”的理解,并且更强调从政教的角度理解把握风俗的文化特性,
近代是天崩地坼的大变动时代,古今中西各种文化观念在此聚焦碰撞。风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在当时受到世人的瞩目,无论是文化保守者、维新派,还是激进的革命者,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评论“风俗”作为表达自己社会政治主张的特定角度,他们对风俗的形成、风俗的变易、风俗建设的目标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虽然其间相去甚远。在近代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风俗”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这一时期讨论风俗的特点是一般不大谈论风俗的定义,风俗是什么似乎不必辨识,他们主要从现实社会文化建设的角度关注风俗的成因、影响及近代风俗变化趋向。



小人家 发表于 2003-3-13 22:44:30

RE:萧放的论文

中文“民俗学”这一学科命名好像是从日本直接搬过来的。我没有考证过,但有这个印象,萧兄若有兴趣,不妨考证一下。
日文中“风俗”和“民俗”略有区别,具体的明天回研究室查查字典再说,现在我一下说不清。有一种风月场所在日文里称为“风俗店”,没有人把它们称为“民俗店”的,呵呵。
[ 本帖由 小人家 于 2003-3-13 22:47 最后编辑 ]

小人家 发表于 2003-3-15 00:13:55

RE:萧放的论文

查字典查到的:

民俗:人民的风俗,民风,民间传承的生活样式及风俗,习惯等
风俗:社会集团的衣食住行、节日等有关的习惯、惯例

宫田登等编著的民俗学概论类书籍都比较强调“民俗学”的视点在于传承,这点可能是就跟“风俗”的区别所在了。

1217 发表于 2003-3-15 22:56:00

RE:萧放的论文

谢谢小人家,中国与日本的不同理解,真能体现两国的文化差异。中国可能重视整体的风俗,不大注意区分内部的阶层,日本可能思考更细致,类更明晰。

cocotan 发表于 2003-4-4 13:37:43

RE:萧放的论文

斑竹,在点萧放老师的论文附件时,我被挡在门外。我是属于“其他”的那类人,我怎么才能知道那个神秘的password呢?

jessyca 发表于 2003-5-16 14:08:37

RE:萧放的论文

我也我也,
是发帖量达到一定程度,还是怎么着,才能有资格拜读大作吗?

shi 发表于 2003-5-16 20:03:57

RE:萧放的论文

师大的密码发放,归萧大侠负责,你发个短信,把真名报上给萧大侠,大侠自将通行密码发给你。

黄涛 发表于 2003-7-14 08:37:17

RE:萧放的论文

对9月12号讨论的简要总结:
    大家对萧放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学科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讨,讨论的焦点问题有:1、“风俗”与“民俗”两个术语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二十世纪初期民俗学学科的初创者们选择了“民俗学”的名称而放弃了“风俗学”;2、民俗学的研究范围问题,如是否研究时尚,时尚与民俗是什么关系;3、对古人的政教风俗观怎么评价和借鉴,民俗学者是否应该有美化风俗的责任,以及这样做是否会陷入庸俗的功利主义泥潭。经过讨论,各种观点相争鸣,并互相补充资料,开阔了视野和思路,大家对各问题的认识有所深化,当然由于时间所限,有的问题还不充分,或者尚存争议,有待进一步研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萧放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