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故土情深
故土情深(转自中网文学,http://wx.zwwx.com/n43935c12.aspx)
类别:心灵感悟 总32点击2005-08-02更新 [字体:大 中 小]
据说,一 个人越是年老,越思念故土;越是年老越,落叶归根的 情感越浓烈。我想,那是一 种生命的 回光返照。对于一个异地求生的 我来说,会不 会将来也会如此?
---作者题记
一
在新疆,总能从老人嘴里听到某某探亲去了,某某刚从老家回来的话。他们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三五一堆地闲做在一起,互相谈论着、攀问着故乡的人和事,一脸满足的样子。
刚回来的,心情舒畅,神采飞扬;几年都没探亲的,信心百倍地说:最近一定要回去一趟,看看家里变成了啥样。有的年龄实在太大,身体又有病,再说老家也没有象样的亲人在世了;所谓的故乡,只是他很久以前的一个概念。尽管如此,他也要凑上说几句:我过一阵子也要叫我家三小子带我回一趟看看,再不回就没机会了。旁边听着的老人,都明明知道他说的话永远都不能实现了,却没有一人去说破,都信以为真。
他们都知道,对故乡的思念是一个身处异地的年老者,晚年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最美好的情感。不能实现的事,说一说,想一想,总也能慰籍那颗寂寞的心。而那个被老人说成是小三子的男人,也已五十多岁,胡子花白,儿女成群了;他对老家的概念来源于父辈们的一次次诉说,和一生少有的几次“回家”;在他的概念里,真正的家是新疆喀什、和田、哈密、吐鲁番、阿勒泰、伊宁等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是在户口簿上那个籍贯的栏目里填写的陌生又生硬的江苏、陕西、湖北、四川、河南、上海、北京等地。
我想这一概念,在那个老人叫做小三子儿孙的脑海里,可能只是两个汉字的组合,他的内涵会越来越少,外延会越来越大,直至变得渺茫,象看文件里出现的,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一个省分一样。那时,他的籍贯栏目里不管他填啥,他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新疆人了。
二
何谓故土?一个地方埋葬着你的亲人,这个地方就是你的故土。
已记不清是在哪个地方读过的这句话,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于是,它在我脑海里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解释未免过于简单,但却不能说它解释得不深刻。于是,我理解了为何一个贫困的家庭,守着一片贫瘠的土地不肯离开的原因了。这是他的家,这里埋葬着他的亲人,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这块土地的土质。他走了,躺在地下的亲人咋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诗人崔灏一千年前发出的那一声感叹,被数十年来远走新疆的人们反复咀嚼着,越咂越 有味。这是一个离开故土的人,一生都解不开的情节。
闲来无事翻《鄯善文史》,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从1959年开始,相继有3678名有志参加边疆建设的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怀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从江苏海安、太仓、睢宁、泰兴等县和湖北公安县来到西部边陲——鄯善县安家落户。随后还有一些内地零星自流人员陆续来到鄯善分散定居,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创建了第二家园。¨¨¨支边青年相对集中的地方,行成了28个支边自然村。
现在,他们的儿女己有上万人之多,见面不说祖籍是哪的,单从口音和长相上,你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东南沿海的气韵。他们说话的声音洪亮、口音粗重,完全没有了东南沿海的柔声细语,满是新疆戈壁砾石的硬朗与大气;身材也被天山塑造得高大伟岸、牛养肉裁剪得结实干练;面色折射出大漠和草原上特有的光泽,已是一个完全彻底的新疆人了 。
三
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混在高考移民的队伍中来到新疆,就读了喀什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落脚在火焰山下。举目四顾,炎风、烈日、戈壁、葡萄 园,一 片陌生的土地;在那一段时间里,故乡故土情节常常在我 脑海中萦绕。
离家时父母的眼泪、亲人期盼的眼神,还有故乡的山水情节,让我久久的思念。它让我再一次想起我第一脚踏上辽阔新疆大地时的情景。
若大的哈密火车站,人群川流不息,来接我的人一眼就认出了我。那时的我还不融于这片土地,就象红柳堆里 的一棵梧桐树一样,枝叶宽大又肥硕,是个显眼的异类,一个完全的内地人。
车过嘉峪关时,眼望着雄伟的城楼,我的 眼泪真的是一涌而出的。那苍凉的 关碍,千百年来立在这块 土地上,仿佛就 是 让人流泪的 。遥远的过去,流的是“古人征战几时回”的泪水,今人流的 是怀念故土的泪,想念亲人的泪,“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泪。
过了 嘉峪关,泪水流不 干。在神州广袤的土地上关隘无数,唯有这嘉峪关承载着的眼泪最多。这泪水是对故土的眷恋,还是对遥远西域的恐怖?可能都有,又都没有。
我的姑母在1964年,因为饥荒而离开故土;事隔24年后,我离开故土显然有比她更高的追求。不过,我和她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 是我们离家的时候,都随身带了袋我父亲从我家 院子的西墙根挖的块故乡的 黄土。父亲解释是:水土不 服时,用开水冲一点喝了能治病。
我的身体很好,出伊吾、走哈密、赴吐鲁番、过库尔勒、奔阿克苏、到喀什,一路拌面、炒面、抓饭、揪片子汤饭、馕饼子吃过去,都没事。所以,父亲给我装的那袋故乡的泥土,一直到我大学毕业时,还原封未动地压在我的箱子低下。现在,它已成为我对故乡思念的精神寄托物。
四
故乡对于我来说是实实在在的,那里有我的父母、姐妹,有我的同年、少年,有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和鞋底落到屁股上的啪啪声,有我站在村西头石桥上,向河里撒尿的哗哗声。¨¨¨
离开它,是因为我想走出那块黄土地;想念它是因为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我的一段生命。这一段生命,是父母姐妹五口人,用全家七亩地的收入,以十余年的汗水为代价养育的。他们无冬无夏,无春无秋,拼死扒活地劳动,就是为了我能走出这片土地。
是故乡的 土地让我知道了 生活的 艰辛。时至今天,我一直都认为在中国,最敬业的人应该就是象我的父母一样,在黄土地上刨食的农民。他们用那百十斤的躯体里蕴藏的力量,靠一方黄土,一生辛勤地养育儿女,他们对土地既恨又爱。恨它消耗尽了他们的生命,爱它给予了他们生命的必须品。他们的一生是和土地联在一起的,他们知道啥土质适合种啥庄稼,啥庄稼啥时种,啥庄稼啥时浇灌、拔草、间苗、施肥、收获。土地养育了他们的生命,他们最终也把生命返归给脚下的那片土地。
2004年八月,当我的妻子去北京大学,进行为期一 年的进修学习时,有同事提出让我的父母来新疆看孙子,同时也让老人进城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我 说肯定不行。他们不 理解,一生都在一 块土地 上耕种的七十多岁的老农,再离开那片土地时寂寞的心理。
我看到过一些老人,他们离开故土后,在城市的水泥、汽车、格子房中,迅速老去时的情景。在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一刻,用一种无可奈何的眼神,注释了他们对故土的无限思念。
所谓的人挪活,这都是对年轻生命而言的。当一个人从幼年到暮年都在一块土地上生活的 时候,他的根叶枝脉就全都长在了这块土地 上,离开了这 块 土地,他咋能再幸福。
五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
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被中华文化数千年来酿制成一杯浓烈的美酒,再有酒量的人喝了它都会沉醉其中。这就是为什么春秋季节,总有大批满头白发的老人,不辞辛劳地在往返新疆与内地的列车上回故乡探亲的原因。
我常听老人们叹着气讲:死前再回一 次老家看看!
他们还去看啥?所谓的故乡已没有一个在世的亲人,成长起来的 年轻人他们也一个都不认识。实实在在的只有他们脚下的那片黄土地。他们踉踉跄跄地走在上面,东瞅瞅西看看,一脸心满意足的神情,似呼还能感觉到脚下土地上儿时赤脚留下的余温;还能从几棵老树上,看到他们当年掏鸟窝时留下的身影。
一群放学的孩子突然围住他问:老爷爷你找谁啊?
老人的泪水瞬间顺着满脸皱纹唰唰流下,才知道一千年前那个叫贺知章的诗人,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归”的 诗,现在对他是多么地确切。
这泪水是对故土至深的爱恋。是对过去一段生命的最后回顾,是外地游子一 生解也解不 开 的 情节。
故土,对于游子来 说,就象伊斯兰教信仰者心中的麦加一样神圣!
RE:【转帖】故土情深
故土情结转自www.xawb.com 2004-07-12
作者:李兴濂
记得读中学时,语文课本有一篇秦牧的《土地》,文中写道:“……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当时,不管老师怎样讲解也不明白,一撮普通的“乡井土”,怎么这么珍贵,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直到多年后,我才明白,怀念故土,是人类永恒的情结。离开故土越久,怀念就越深沉越强烈。无论岁月怎样更替,时代如何变迁,故土和游子总有一条无法剪断的脐带。故土里包含了一辈辈先人的血汗,埋葬了一代代亲人的尸骨和灵魂。故土,不管是贫穷瘠薄,还是富饶肥沃,不管你是留恋它,还是逃避它,不管你是爱它,还是恨它,但总也无法摆脱它。后来,我在统战部门工作,一次接待八十高龄的台胞,更加深了对故土的理解。当老人双膝跪在祖坟前,亲吻故土时,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临走时,他庄重地从祖坟上捧了一捧土,包了又包,裹了又裹,装进行囊,又揣在胸口,好像什么值钱的宝贝。他说,故土能抚慰我思乡的创伤,倘若死后不能葬在家乡,也要把这捧故土撒在自己的胸上。这是多么深重的感情啊!
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小人物如我者,对土地怀有眷眷深情。我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最先接近的就是故土。故乡有个古老的习俗,产妇分娩时,身下要垫上从大街上扫来的浮土。新生儿一出母腹,就落在这浮土上。当我呱呱坠地时,就落在了那堆由父亲从大街上扫来的被千万人践踏过、混杂着牛羊粪尿和野草种子的浮土上。炕沿下埋着与生命相连的脐带,最先体会到祖辈的体温。一条牛蹄叩响的土路,赤脚不知走了多少遍,歌在乡野,哭在乡野。故土上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都是被童年的感情浸淫过,都带上浓厚的感情色彩。童年与故土建立了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儿时有瞎子算卦,说我是土命,命根就扎在土屋的梨树下。爱玩泥,爱玩土,爱在乡野地里奔跑滚爬。头疼脑热,取十字路口一撮细土喝下,居然不治而愈。身上沾了黄泥巴,便觉花一般美丽。不小心摔跟头,倒会有亲了土地的惬意。割草、挖菜、拾柴,有时不慎,镰刀也会砍在手上脚上,坚硬的树茬、谷茬也会扎在脚掌脚心上。这时便有新鲜的血液流出来,从身边或脚下抓一把土,撒在伤口上,止住流血,然后就不再顾及,不再理会,继续干活。不几天,那血土混合物就会结痂脱落。伸出手脚,撩起衣袖裤管,农家孩子谁没留下几块紫红而光滑的伤疤呢?这就是故乡泥土的融合力和亲合力!
故土可以止住流血的伤口,更能抚慰心灵的创伤。那年,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被打成右派,当他带着满腔悲愤回到贫穷偏僻的故乡时,扑通一声长跪在地,双手狠狠捶打着土地,泪水一滴滴落进泥土里,他用血泪把自己一腔冤屈向故土诉说。故土什么也没说,只是无声地安慰和爱抚他的心灵。这情景就像小时在外受了委屈,挨了欺负,跑回家一头扎进母亲怀抱,母亲用温暖的怀抱接纳孩子,用她那褴褛的衣襟,拭去孩子的泪水。故土,就是母亲的怀抱啊!不管你是功成名就还是穷困潦倒,母亲都会用宽厚的胸怀接纳你,抚慰你。
当我们走出故乡,到外面的世界去求索去闯荡,把故乡给予的满腔豪情全部挥洒在他乡土地的时候,也会对故土生出怀念和依恋。走在城里的水泥道上,总没有走在乡间土路上那么舒服,那么心气平和,那么富有亲切感和安全感,那么具有一种温馨的飞岛入林,游鱼归渊的快乐。自打学会舞文弄墨,做的都是土文章,一往情深地吟唱故土的歌谣,倾吐的是对故土的一腔情愫。对故土的系念,就是对母亲的依恋啊!故土上的经历,故土上的风景,故土上的传说,是我难以逃脱的梦境。故土成为我的一种寄托、一处灵魂憩息地。有人说,年轻时立志“四海为家”,老年时渴望“落叶归根”,这几乎成了规律,成了一辈又一辈人同样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必经之路。客死他乡的人最大愿望就是将自己的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不能如愿,死者不能瞑目,生者不能安生。于是活着的人哪怕千里万里,也要让亲人魂归故里,让他们永远安眠在故土的怀抱中,享受故土最终和永久的抚慰……
故土,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灵魂扎根的地方。肉体可能消失,而灵魂是不能无根的啊!故土,我与生俱有的根,一辈子也拔不出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