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论文数量与质量成反比的背后
论文数量与质量成反比的背后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猷先生调查统计,5年来我国42万科研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已达到66万篇左右,平均每人发表1.5篇,真可谓硕果累累。但是,这66万篇学术论文可被别人引用比较多的仅有2.1万篇,真可谓让人触目惊心。
学术研究、理论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作为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种导向,不单单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而且还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向成熟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大力提倡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探索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正是由于我国很多地方都在鼓励进行科学探索,理论研究,激励多多发表文章,数量越多越好,而且时常和晋职、评先、奖励、福利、待遇等相挂钩。在这世俗名利压倒一切超越精神追求的大趋势下,不少“学人”便竞相寻找捷径,学术界的一个又一个不端正行为也就在“浮躁”的温床上诞生了。剽窃、抄袭之风盛行,学术腐败隔三差五地被媒体曝光,即便是这一、二个“倒霉蛋”被曝光了,那其实也只是冰山的一角,何况当事人还振振有辞,毫不渐愧,名流照做,学科带头人照当,荣誉和光环照戴。由此所导致的结果是鲜有人再为真学术而追求,而鞠躬尽瘁。毫无疑问,这都是学术的良知和理智向滚滚红尘“投降缴械”的具体体现,是学术沦落成金钱奴隶的悲哀,也是部分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沦丧的结果。
本来面对一个浮躁的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价值,凭借自己的理智和良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探索。毫无疑问,学术刊物,尤其是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更应该是人文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理论探讨的园地,把传播先进文明和理想道义作为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洁身自好地屹立于社会世俗名利之外,不以流俗的是非为是非,不以流俗的价值标准取代自身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
然而,由于现在除了正式的科研人员,成千上万的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每年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外,还有很多地方鼓励发表论文,数量最好成几何级数递增。就是在这种风气之下导致了学术刊物也不能脱俗,影响社会的这最后一个精神保垒也被浮躁、喧嚣、功利的社会同化了。有需求就有市场,各种刊物就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公开地叫卖版面,文章质量不够,拿钱补足就行。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统计,花钱买文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本就不提供文章,直接把钱交给各种国际国内学术杂志社,或者给人以一定数量的报酬,请人操刀代笔;2、不惜重金,从国外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到国内演讲,作报告,然后请别人在写好的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尊姓大名;3、给报刊杂志社提供符合要求的出版费或者版面费,余下的事情就由报刊杂志社具体承办。更有甚者,坐享其成,搭便车。中国科学院士马大猷先生翻阅调查了很多学术报刊后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术论文的撰写作为一项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一项相当复杂的智力成果,本来应有一个人去完成。但是,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的作者很少是一个人,甚至没有,最为可笑的是一篇论文竟有七、八个人联合署名。这也难怪马大猷院士会产生“七、八个人怎么会有共同思想”的质疑。是啊!我写了文章,觉得份量不够,你是名人,把你的名字署上,增加知名度、含金量,容易发表嘛,对我只有好处没有什么损失,互惠互利嘛!
近些年来,学术界丑闻不断,致力于学术规范的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杨玉圣教授,以自己的真实姓名批评了自己当时所在高校的一位教授抄袭别人的文章,却得罪了领导、老师、同事、同学、好友……
在这种世俗功利压倒了一切超越性精神追求的大趋势下,学术刊物又怎么能独善其身呢?于是,标榜核心期刊的各种报刊杂志纷纷生子养女,所谓的增刊、副刊等应运而生,专门用来刊登“学术论文”,每篇文章多少字多少版,全部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些报刊杂志社还专门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或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来运做此事。就这样,一些既无学术又无思想,读起来如同嚼蜡,让人昏昏欲睡的文章登上了核心刊物的版面,为一批“学人”装光撑面子,也为报刊杂志社掘得一盆金,可谓双赢。更有甚者,一些出版社、报刊杂志社在媒体上大作宣传,广泛征稿,打探选题信息,盗取选题、剽窃论文,做一些鸡鸣狗盗之能事,移花接木,花几个小钱雇几个无耻的写手把著作权人的心血进行“刀砍斧劈”之后,署上出钱购买版面“学人”的名字,真可谓皆大欢喜。著作权人发现侵权就是维权,可也总得考虑考虑维权成本吧!再者,大部分的出版社、报刊杂志社现在都流行租用邮政信箱,连个地址也没有。三、二个月更换一次办公场所,豪门深院,高深莫测,行踪不定,你哪里去找啊!还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吧!所以,剽窃、抄袭之风盛行,学术腐败时有发生,揭露了一个学术不端正行为,又一个学术不端正行为又出现了,更多的学术不端正行为正隐藏在冰川之下。其实,出现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成反比的最根本的原因正如科技部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分析的那样:“学术和政治不分”。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例子举不胜举,仕的好处和优点不再赘述。学术成功的标志是得到同行的认可,而政治上成功的标志是得到领导的认可,尤其是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两者的评判标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不一致的。但是,主管领导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所能评判的也只能从量上去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方面,应进行适当地放权、放手,培育学术生态,净化学术环境,建立专家学者信用制度,否则,妄谈学术规范,提高学术质量,都是空想,无谓地空想。规范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论是对学术本身,还是规范学术行为,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在自己的殿堂上恢复它的尊严。
RE:【讨论】论文数量与质量成反比的背后
大家都要重视这个问题阿RE:【讨论】论文数量与质量成反比的背后
你知道,我知道,教育部也知道,是人都知道。可就是改不了。
中间有太多利益因素,
不撤换教育部领导就没法搞。
RE:【讨论】论文数量与质量成反比的背后
不说白不说,说也白说。RE:【讨论】论文数量与质量成反比的背后
……剽窃、抄袭之风盛行,学术腐败时有发生,揭露了一个学术不端正行为,又一个学术不端正行为又出现了,更多的学术不端正行为正隐藏在冰川之下。……
学术腐败是社会腐败的组成部分。
大染缸里的学者、学子、学术、学问,恐怕很难独善其身。
这叫做染缸里抱不出白布。 :(
RE:【讨论】论文数量与质量成反比的背后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说修养自身;为人,是说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而已。今天,把学问作为自身修养的人越来越少了,用它来争名夺利的越来越多:成果决定命运,成果多了,就会晋职称,就会涨工资,就会做硕导博导。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人的精神追求之外,总要付加上物质回报,或者可以说,物质追求过程中,也总会收获一些精神酬报。高校、科研所奉行的也是这些,本来打算以此来提高教育研究水平,给个人施加一些压力,却成为关乎个人前途的杀手锏。有些人自杀了,有些人郁闷着,有些人成了写手,而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出现了几个?宽松的环境才会使那些有才干的人能够衣食无忧地从事深入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达尔文用了二十多年完成的生物进化理论,与华莱士用三个晚上写成的进化论论文,能相比肩吗?短期的成果只能依靠灵感;而长期的思索却能产生从质的飞跃,即在自由的王国里翱翔。
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导引了人们激进而短视的防御行为,因为这种评价体系没有事先给人们适应的时空,同时更没有事先为这种行为规定出哪些不该做、不能做、不允许做。于是,投机的多了,就像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暴发户一样,其他的人有眼红的,有抨击学术腐败的,总之开始严打。
无论如何,成人的智慧加上纯朴的童心,是做好学问的根本之一。一个学者,因为不知道规范而做错,是可以理解的。在90年代之前,学者们的做法,因为没有一个通行的学术规范概念,我们可以不用学术规范去苛求。那么,现在我们知道学术规范的重要性,知道这是对别人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学术继承与延续的清晰呈现,若再刻意投机取巧就不应该了。
当前的问题不是对犯了错的人穷追猛打,而是要有一个机构以及各种书籍来说明:什么是学术规范?什么是学术伦理?而这些规范和伦理又不是一层不变的,要随着时代不断修改才行。我想,时间会让观念改变,人为的努力会加速这一进程。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6-2 11:46 最后编辑 ]
RE:【讨论】论文数量与质量成反比的背后
感谢大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