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 发表于 2006-6-4 18:07:33

齐涛主编、叶涛副主编:《中国民俗通志》

《中国民俗通志》的分类学意义

施爱东


分类必须基于逻辑,这是常识。尤其在学术研究中,尊重逻辑已经近乎于一种工作准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仅仅依靠逻辑的运作一定会遇到极大的阻力。齐涛、叶涛组织的大型《中国民俗通志》,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分类问题。
民俗是普通民众的直接生活方式。生活何其丰富多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区域社会的民俗生活方式都是自成一体的功能系统。每一系统的内部,功能之间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但在区域与区域之间,也即系统与系统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功能关系,也就是说,各系统的“民俗单位”(一般表述为“民俗事象”)符合索绪尔符号学的“任意性原则”。
若以系统的逻辑来对“任意性”的民俗事象进行分类,理论上说,只有在某一个特定的、独立的、完全同质的民俗生活圈内才是可能的,但在现实中,我们根本无法为变动不居的文化形态划定一个完全同质的民俗圈,更不用说当我们把搜罗的范围划定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多民族空间之内。
逻辑分类要求同一层次的划分必须依照同一标准。比如,我们可以依存在方式把民俗划分为“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这也是一般民俗学教材的划分方式。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许多现实的民俗事象无法明确地归入到这些类别之中。为什么?比如一个庙宇建筑,它当然是物质的,但是,它的所有结构与功能,折射的全是精神世界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它归入到物质民俗呢?还是精神民俗?于是我们只能更换分类标准,重新划分,但无论我们换成哪一种分类标准,我们都没有办法像庖丁解牛一样把一个整体的民俗事象拆成零碎的构件分门别类地塞进不同的框架中。
逻辑分类要求所有的类别互不相容、互相排斥。这就更麻烦了。同质民俗生活圈内的民俗事象之间固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但并不是说,每一种单一的民俗事象,都只承担着单一的功能,只能归入到一个类别之中。餐桌上的一条鱼,可能既是节庆饮食,也是地方特产、社会仪礼、祭祀用品,当你把它归入到饮食民俗类别的时候,你如何能排斥它作为礼仪和信仰的功能呢?生物学上的狗只是狗本身,民俗学中的狗则可能指涉了一系列的功能叙事,或者信仰、禁忌甚至民间艺术。
如果说,从功能系统本身出发的、内在的逻辑分类难以发挥它的权威效用,那么,《通志》将依据什么来对纷纭复杂的民俗事象进行分类呢?只能从“分类的意义”这一外在的要求着手。
民俗事象的分类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类是帮助普通读者认识民俗文化的一种描述方式;2,分类必须为研究者提供比较研究的方便。以上两种现实意义,最终都必须经由“检索”而起作用。也就是说,《通志》的分类系统必须为读者的阅读提供检索的方便。
那么,检索的入口又在哪里呢?
在“经验”。
既然民俗志的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逻辑分类标准,读者就只能凭借其经验知识来作为信息检索的入口。从方便读者的实用写作的角度来说,读者的检索入口自然也就成为了编者的分类基础。由此看来,分类也可以基于编者和读者之间的共同知识,也即对于民俗文化的经验认同。
那么,经验又从何而来?或者说,以什么经验来作为《通志》的分类参考?
《通志》的分类经验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普通民众的经验知识,二是传统民俗学的分类形式,三是既有的民俗研究范畴。
民众的经验知识是最直接的实用分类系统。如《通志》根据民众“衣食住行”的概念直接分出了服饰志、饮食志、居住志、交通志;根据我们熟知的人生三大仪礼直接分出了生养志、婚嫁志、丧葬志等。
传统民俗学的分类形式主要是指通行的民俗学教科书(如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中的分类形式,以及传统“风俗志”类书中的分类形式。《通志》参考这些分类传统,列出了生产志、宗族志、节日志、信仰志、游艺志、民间文学志、民间语言志、民间工艺志等等。
既有的研究范畴主要是指已经形成规模的、有一定研究实绩的民俗研究领域。诸如近十几年间兴起的游民社会研究、禁忌研究、庙会研究、民间医药研究等。《通志》据此分出了江湖志、禁忌志、庙会志、医药志等。
从《通志》的整体布局来考虑,经验分类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操作。尤其是方便各专志作者充分发挥他们在各专门领域中的学术优势,方便他们在实际的撰写中根据各自的研究经验重整该领域的分类形式。如郑土有在《信仰志》的撰写过程中,就能够“将自己多年来对信仰民俗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对构建中国民俗信仰体系的一些想法融入在体例编排上,在分类方面作了一些创新,将地方神信仰、仙人信仰、精怪信仰、他界信仰单独列章。”(《信仰志后记》)
基于经验的知识尽管实用,但毕竟偏于感性。个体之间的经验差异,可能导致整体结构的散漫无序。个体经验必须受到共同逻辑基础的理性束缚,整体的分类体系才有整饬的可能。所以说,逻辑划分尽管显得机械笨拙,但它是规范书写的理性保障。落实到《通志》的具体篇章结构中,我们不可能不考虑类别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通志》的组织者将如何发挥逻辑标准在经验分类中的用武之地呢?
组织者试图通过对于“时空边界”的限定,为逻辑效用提供条件。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事物越是混沌,系统越是复杂,就越有划清边界、明确对象的需要。
首先,组织者把所记民俗事象的时间划定在“20世纪前50年”,这在民俗志体例上是一个极聪明的创举。我们知道,即使是同质的民俗区域,不同时代的风俗习惯也难以纳入同一共时系统,而“20世纪前50年”是一个相对同质的风俗时段,无论是从资料的获取、系统的构成,还是时段的完整等方面来看,这都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边界。
其次,考虑到乡村社会与官方社会、城市社会的系统差异,组织者决定把记录的重心落在“以汉族为主,兼及各少数民族”的乡村民间社会之中,在社会构成上尽量将不同区域民俗系统的异质差异减至最小。
再次,组织者主张在个别中体现一般,在一般中突显个别,在生动具体的民俗个案的叙述中,照顾异地同类事象的多样性特点,以点带面。也即以个案为中心,保障描述的生动性,兼以类型为经纬,体现通志全面、周到的特点。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组织者严格地限定了《通志》的记录范围和记录方式,尽可能地将系统间的异质差异减到了最小。
《通志》撰写中的“同质意识”对于同类志书的分类实践无疑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学术话题。
正是在边界清晰,以及大致同质的基础之上,民俗事象的类别数量才能得到有效收敛,不至于发散至无限多样,逻辑才能得以发挥其约束经验分类的作用,使得经验分类能够尽可能纳入到理性和规范的轨道之中。
从以上分析可知,《通志》的组织者在分类问题上既充分地考虑了读者的需求与方便,采用了“经验分类”的方法,也充分地考虑了民俗功能系统自身的逻辑关系,坚持了“逻辑分类”的“同质意识”。两方面的尽可能完美的结合,就是22卷洋洋巨制的《中国民俗通志》。

品三 发表于 2006-6-4 18:09:45

RE:齐涛主编、叶涛副主编:《中国民俗通志》

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   


作    者: 黄涛
出 版 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年12月版次:1
I S B N: 753284791页数:   
开    本: 大32开印张:
包    装:平装字数:   
原    价: ¥48.0


品三 发表于 2006-6-4 18:10:36

RE:齐涛主编、叶涛副主编:《中国民俗通志》

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上下)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林继富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日期:2005-12
版次:第一版
国标编号:X7-5328-5289-X
丛书名:中国民俗通志
译者:   
作者国家:中国
主编:齐涛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在各种民俗事象中承担着具体的民俗功能,而且以世世代代精心琢磨并通过民俗生活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故事、小戏、俗谚等文学文本,展现着集体的民俗意识,成为“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 本书为“中国民俗通志”之民间文学志,由齐涛担任主编,中国民俗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积数年之功精心编纂,具有资料真实可靠、文笔简洁流畅、叙述清楚明白、结构合理、图文并茂的特点。

品三 发表于 2006-6-4 18:13:09

RE:齐涛主编、叶涛副主编:《中国民俗通志》

《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民间信仰世界的忠实记录

--------------------------------------------------------------------------------
作者: 张勃   (国学网2006-1-18发布)


  建基于万物有灵观和灵魂不死观念之上的民间信仰,或者表现在心理上形成了影响人们生活的某种力量,或者表现在行为上形成了某种手段或仪式,历来是
我国民众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甚至支配着民众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但是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民间信仰的合法性却受着不同程度的质疑。忠实地记录下20世纪百年民间信仰的状貌,不仅能为以民间信仰为重要研究对象的民俗学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料,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待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此,山东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就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22卷本的《中国民俗通志》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信仰志》是其中的一卷。作者郑土有是对民间信仰有着长期研究的民俗学者,他在本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20世纪百年,尤其是前50年的信仰民俗作了客观而又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介绍,堪称为中国20世纪民间信仰世界的忠实记录。

  关注我国信仰民俗的学者都知道,我国信仰民俗的一个特点就是信仰对象包罗万象,同时又极具乡土性和地方性,如何用有限的篇幅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丰富多彩、兼具心理和仪式形态的信仰民俗描述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再兼顾时空性和民族性,难度就变得更大。本书之所以能够忠实记录下特定时空中的信仰民俗,首先依赖于作者能够在借鉴国内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找到一条恰当的言说路径,从而将原本纷繁芜杂的信仰民俗分门别类,置放于合适的地方。

  本书之所以能够忠实记录下来特定时空中的信仰民俗,还依赖于作者巧妙的书写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点面结合,是本书撰写中的一大特点。正如本书的作者在其“概说”部分已经提到的,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信仰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一个就是“田野调查蔚然成风”,由此产生了“许多有质量的、有学术价值的调查报告,这为学术研究的深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书的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这些成果,从而能够一方面勾勒出信仰民俗之时空差异和民族差异,另一方面又可以对某些个案进行工笔细描。这种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不胜枚举。比如第二章第三节对南岳神信仰的描写,第三章第二节对拜树干娘的描写,第四章第二节对仓颉信仰的描写,第五章第四节对名医信仰的描写等等。类似的描写,不仅勾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显然也增加了本书的资料价值。

  本书是一本志书,首先追求的当然是对特定时空中信仰民俗的忠实记录,而通过作者的努力,使读者能够从中了解20世纪民间信仰民俗的基本状况,乃是本书的最大贡献。但本书的贡献不仅于此,还在于长达3万字的“概说”对我国信仰民俗的发生发展史、信仰民俗的特点以及信仰民俗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作者将我国信仰民俗的历史分为萌发与初步“整合”期(远古至西汉)、交融与重构期(东汉至元朝)、整合与定型期(明清)和动摇与衰微期(鸦片战争至现在)四个阶段,并探讨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对于民俗信仰变迁的动力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对于中国信仰民俗的特点,作者则从信仰民俗的结构特征和信仰行为的特点两个层次来把握,提出中国信仰民俗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其哲学基点是万物有灵、灵魂不死观以及结构的开放性和信仰对象的层次化等三个方面,信仰行为的特点则体现为大致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如有事原则、“心诚则灵”原则、“泛谓”原则、“从众”原则、和谐原则、实用原则以及“功利”原则等,体现了作者对于信仰民俗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对于中国信仰民俗的学术史,作者分为三个阶段加以介绍,对20世纪前的“前学科”阶段、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的“学科初级阶段”,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构建阶段”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特点一一进行了概括,是对信仰民俗学术史的系统总结,为将来信仰民俗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而作者对于目前信仰民俗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深入领域的认识,很有可能为信仰民俗的研究提供一些新鲜的思路和内容。

  随着研究视角的转变,目前关注民间信仰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的水平也越来越高,郑土有及其《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无疑是一个典型代表。不过,我更愿意将《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一书视作继续深入开展民间信仰研究的一个导引。因为正如郑先生所提到的,目前信仰民俗研究中还存在着种种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深入的领域。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品三 发表于 2006-6-4 18:15:23

RE:齐涛主编、叶涛副主编:《中国民俗通志》

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NEW)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存浩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日期:2005-12
版次:第一版
国标编号:X7-5328-4789-6
丛书名:中国民俗通志
译者:   
作者国家:中国
主编:齐涛

   如何构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而其基石就是绵延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所融合的民俗。 婚俗是人类的动物属性不断减少、文化属性不断增加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民俗事象。本书记叙了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各种婚俗,隐隐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与浓重。

品三 发表于 2006-6-4 18:17:30

RE:齐涛主编、叶涛副主编:《中国民俗通志》

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NEW)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万建中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日期:2005-12
版次:第一版
国标编号:X7-5328-5293-8
丛书名:中国民俗通志
译者:   
作者国家:中国
主编:齐涛

品三 发表于 2006-6-4 18:19:44

RE:齐涛主编、叶涛副主编:《中国民俗通志》

中国民俗通志-(江湖志)   
作者 : 刘平
ISBN : 7532852911
页数 : 402
开本 : 16开
封面形式 : 简裝本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05-12-1
定价 : 52 元

江湖、江湖文化与江湖社会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淀后,形成了种种江湖民俗事象。这些事象既在江湖内部流传,又与当时的社会发生种种关系。 在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流传着许多涉及江湖的词语,如流落江湖、浪迹江湖、遁迹江湖、走江湖、闯荡江湖、吃江湖饭、江湖义气、江湖好汉、江湖骗子、江湖生意等等。要了解江湖民俗,就得先从江湖说起。 本书为“中国民俗通志”之江湖志,由齐涛担任主编,中国民俗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积数年之功精心编纂,具有资料真实可靠、文笔简洁流畅、叙述清楚明白、结构合理、图文并茂的特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齐涛主编、叶涛副主编:《中国民俗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