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日
新华视点: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16:0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0日电 题: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日
“新华视点”记者王立彬
从名字镌上故宫“景仁榜”的文物捐赠者,到长城脚下数十年如一日的“守城人”;从大声疾呼“保卫长城”的长城学会,到活动足迹遍及海内外的国际长城之友协会成员,
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正在加入文化遗产的保护者行列。
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随着全民族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每一天都是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日。
●民间热流:“让宝贝回家”
山东省东平县文物收藏者姜爱国的名字,将正式进入镌勒文物捐赠者姓名的北京故宫“景仁榜”。5月25日,他把收藏的宋、金及元、明时期的100余件文物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介绍,自1939年到2005年2月,已有682人次将33400多件个人藏品无偿捐给了故宫。为表彰捐赠者,故宫博物院把康熙出生地景仁宫建成“捐赠文物纪念专馆”。
国家博物馆正在进行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上,一些从海外回归和从民间征集的国宝争奇斗妍,展示着文物回流的丰硕成果。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人士说,近年来文物征集和回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加紧了对散落民间的国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而民间的踊跃参与功不可没。由民间艺人牵头联系,征集到的6万件皮影,就是以极少量投入保护濒危文化瑰宝的典型例证。
今年5月,由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组织的“海外淘宝兵团”东渡日本,在东京、横滨等地购得20余件中国文物。尽管人们对这种“淘宝”方式有争议,但是民间“让宝贝回家”热流涌动,由此可见一斑。
●普通百姓:为文化遗产“守夜”
张鹤珊是河北抚宁驻操营镇城子峪村一位农民。20多年来,他一直巡护村子附近十多公里的城子峪明长城,防止有人在长城上挖药材、翻蝎子、放牧。
在抚宁县董家口长城脚下,农民孙振元每天凌晨4点出发“巡视”长城已经30多年了。为制止村民在城墙缝里翻蝎子,他说服县采购站站长不要再收购蝎子。55岁的他,已经有了“接班人”——儿子和侄子。
都江堰“修坝”问题、圆明园防渗工程、北京大学“大拆迁”……民间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争论,推动了社会和政府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
北京故宫的“景仁榜”上,镌刻着王世襄、史树青、马衡、郑振铎、章乃器、朱家溍、陈半丁……等人们熟悉的名字,也镌刻着许多人们不熟悉的名字。郑欣淼说:“他们献出的不只是一器一物,更是‘爱我中华’的一片赤子之心。刻在榜上的是名字,展示的却是天下为公的佳德懿操。”他们同千千万万默默无闻保护、关心着民族文化遗产的人们一起,守护着我们的“根”。
这种“佳德懿操”,是我们更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人的传承:最好的保护方法
文化部最近公布了首批5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名录。对大量的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说,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古琴艺术现在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但保护好古琴和保护好古琴艺术是两个概念。
郑欣淼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古琴是有形的,古琴艺术却是无形的,弹奏技术只能靠口讲手授,一代传一代。现在古琴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昆曲等大量的传统戏曲演唱技巧,以及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应努力确保创造、保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以及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积极地吸收他们参与管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梁治平说,为什么要这样规定?为什么单靠政府不行?因为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排除了这些主体的参与,就无从着手“保护”。而最重要的“参与”,就是传承。
●文化遗产: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基因”
没有过去和现在,就没有未来,文化遗产不仅是联系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我们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基因”,“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创”。这是专家学者们的深层思考。
“保护传统工艺不是现代化的负担,而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觉明举例说,中国古代铸造工艺中用于制作复杂青铜器的失蜡法,上世纪20年代传入德国,德国人用于做假牙、齿轮等精细物件;传入美国后,美国人用这种原理铸造喷气式飞机的涡轮叶片。而这种工艺在中国已基本消失。“这启示我们,不管现时有用与否,对技术基因都应该像保护生物基因那样保护好。”
张柏春也对一些传统工艺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感到痛心。他说,这缘于人们的观念错位,认为传统工艺是落后的技术手段,应该淘汰。“其实传统工艺都含有科技基因,有的甚至是属于未来的。”中国人早在近千年前的宋仁宗时代就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制造的蟹状星云,这个记录引起现代天文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史家席泽宗所著的《古新星年表》及其增订著作在国际上被引用千次以上。
张柏春说:“更为重要的是,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机会。我们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塑造着未来。从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学习中,我们领悟的是人类过往的生命力和想像力,是做思维体操。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完)
RE: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日
对民间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当是民众自已组织起来的保护RE: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在京开幕----百件文物精品闪亮登场
发布时间:2006-06-06 09:48 来源: www.ccdy.cn 作者:徐涟
--------------------------------------------------------------------------------
本报讯 由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6月5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党委书记潘震宙出席开幕式。孙家正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
本次展览展出的100多件文物精品,是从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所藏的2000多万件(套)珍贵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同时,辅之以大量精美的图片资料,采用新颖先进的展示手段,全方位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政府到民间开展的一系列大规模抢救工作,以及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各方面成就。
作为首个“文化遗产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次展览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介绍我国“文化遗产日”的由来;第二部分“中国文化遗产”,着重反映我国文化遗产资源、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化、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博物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贡献等方面的丰硕成果;第三部分“盛世藏珍”,集中展示了国家花费巨资征集的一些流散在社会上的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的文物珍品,其中的中秋帖、伯远帖、太阳神鸟、五牛图、出师颂、张好好诗、研山铭、淳化阁帖、子龙鼎、陈国琅藏书、龙门石窟佛头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实物,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兴趣。
展览将从6月5日持续到7月5日,门票仅为5元。其间,还将组织中小学生、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企业职工等各类参观专场,同时发送团体赠票,让更多的观众免费参观。
RE: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日
国宝齐聚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组图)2006-06-03 02:14:00 来源: 北京娱乐信报(北京)
从2000多万件文物中精选出100余件、包括近年来财政部斥巨资从境外购回的《研山铭》、龙门石窟佛雕、子龙鼎等国宝,《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将于6月5日至7月5日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据悉,子龙鼎是首次在国内展览。
明代金香熏
信报讯(记者王健)此次展览由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意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工作的成果。展出的100余件文物,是从全国各博物馆2000多万件(套)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每一件都具有重大价值和非凡意义。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布展现场,先睹为快。展厅进口处的高台之上,摆放着一只巨大的圆形青铜鼎。该鼎保存十分完好,带有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龙”字铭文,其体量可与司母戊大方鼎媲美。
有关专家介绍,该鼎20世纪30年代自河南辉县出土,不久之后便被运到日本,密藏数十年,杳无音信。直到几年前,一个日本企业举办收藏展,这只鼎才再次露面。我国有关部门获悉后,随即展开抢救计划。经过艰苦努力,两个月前,由财政部拨专款购回该鼎。由于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所以子龙鼎的价值,不能简单地以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来衡量。有专家透露,收购子龙鼎耗资4000万元,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具体价格不便透露。即将于6月5日开幕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是子龙鼎首次在国内展览。
此次展览中,还有2002年国家斥资2990万自日本购回的宋代米芾书法《研山铭》手卷等等珍贵的海外回流文物。从展览中不难看出,其实我国抢救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了,而且未间断。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国宝书法——王献之《中秋帖》、东晋王珣《伯远帖》和我国现存最早的纸上画——唐代韩晃《五牛图》,就是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特批50余万港元,亲自指挥从香港购回的。
传统戏剧入选数量居榜首
据新华社电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类。传统戏剧类以92项居入选数量榜首。传统手工技艺、民间音乐以89项和72项的入选数量分列名录的第二、三位。
“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 1080个单位入选
“国保”比上一批翻了一番
据新华社电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经国务院批准核定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公布,京杭大运河、正定府文庙、九连墩墓群等1080项珍贵历史遗迹名列其中。这是自1961年我国首次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一次批准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几乎接近于前5批数量的总和。
2日,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有1080个单位入选。这个数字比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国保”数量翻了一番。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柴晓明介绍说:“曾被忽视的近现代建筑明显增多,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文化遗迹大量入选,京杭大运河作为流动的遗产也成为‘国保’。新一批‘国保’单位不仅数量多,而且更加鲜明地反映出我国地上文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文物价值的多元化。”
让更多的文物古迹享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待遇”,是我国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近40万处,包括古代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历史遗迹和建筑等。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是我国文化遗产管理的重要方式。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为三级: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和县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最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保”单位不得被损坏和拆除,如果要对其进行迁移、维修、重建或用作其他用途,必须报请国务院批准。
柴晓明说:“进入‘国保’名录的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有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必须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此外,国家文物局将启动针对新‘国保’单位的重点保护工程,用最短的时间消除它们存在的各种隐患。”
四起重点督办案件被有效查办
据新华社电国家文物局2日公布2005年度4起重点督办案件的查办情况,山西省临汾市临汾民康制药厂住宅楼工程恶意破坏古城墙事件、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内出现大量违法建筑事件、福建省福州市崇妙保圣坚牢塔(乌塔)保护范围内违法建设事件和河北省滦平县将金山岭长城作为资产交企业经营的违法行为等案件均得到有效查办。
这四起重点督办的案件为:
一、山西省临汾市临汾民康制药厂住宅楼工程恶意破坏古城墙事件。
二、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内出现大量违法建筑事件。
三、福建省福州市崇妙保圣坚牢塔(乌塔)保护范围内违法建设事件。
四、河北省滦平县将金山岭长城作为资产交企业经营的违法行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