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罪大恶极”的数学家 -- 潘承彪[萨苏]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n 20 09:56:19 2006), 站内
谈到数学家,有位朋友提起了山东大学老校长潘承洞先生,问我是否了解。老实说,我对
潘承洞先生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但关于潘先生,倒不是完全没的可说,可以泄漏一个
堪称中国数学界“罪大恶极”的秘密。
不过,这个“罪大恶极”的主角,并不是潘承洞先生,而是潘承洞先生的弟弟,潘承彪先
生。
潘承彪先生与萨爹萨娘交情都不错,萨娘回北京的时候没有接收单位,还曾经想找他帮忙
调到农业大学。萨上中学的时候吃饱了撑的去撞汽车,恰好萨爹又不在国内,潘承彪先生
就急急忙忙赶来看望。那一次我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潘先生每次来家都是很淡定的样子,
这一回表情却十分紧张,一进门就握住萨娘的手,连声说 – 你可要挺住,你可要挺住啊
!
萨当时神志清醒,看了不禁昏头,心想该挺住的是我啊,你拉俺娘干啥?
后来才明白潘先生是误会了,他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到数学所平房宿舍外面,恰好看到
不知道谁烧掉的一些垃圾。潘先生心地善良,本来就为我家的事情担心,看到风中烧过的
纸片乱飞,不禁疑云顿起,心想这孩子完了,完了。进了门您老先生倒看一眼啊,萨就在
床上躺着呢,人家可好,一看萨娘两眼红肿(废话,孩子撞了,萨爹又不在家,一个人又
急又忙,这不是正常的么?),马上就开始安慰家属了。。。
过后,潘先生颇不好意思。
数学界父子传承的不在少数,但兄弟都在这个领域做出出色成就的倒不是特别多,至少我
所听说过的,也就是潘先生两兄弟了。这可能是数学这玩意儿太累脑子,对先天要求比较
高,家里偶尔出一个干这个的还行,连续放卫星未免要求太高。
两位潘先生都在解析数论方面有着出色的成就,堪称双璧。这里顺便给一点“内幕”,大
家都知道中国数学界即便是文革期间也在世界上占据相当高的地位,但如果人家问,你们
中国数学到底是哪方面厉害呢?那很多中国人是不太说得清的,因为这是专业范畴。实际
上,中国数学当时最厉害的,一个是数论,两位潘先生,陈景润,都是这方面的权威;一
个是分支,杨乐,张广厚都是此领域的泰斗。有人问了,当时我国的科技遭到严重的破坏
,怎么唯有数学一枝独秀呢?原因也简单,数学这东西不需要实验室,也不需要电子显微
镜,有把计算尺加上个不凡的脑袋就能搞,在其他方面因为投入的限制万马齐喑之时,什
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才的中国,自然就在这方面闪耀出光芒来了。
不过,我要说的并非潘先生的成就,而是他在数学界一个“罪大恶极”的秘密,他干的这
件事,相信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记得,只不过找不着正主儿是谁。
潘先生温文尔雅的人,怎么会做出“罪大恶极”的事情来呢?
嘿嘿,这就是教育部的问题了。
教育部找了潘先生去出高考题。
中国的高考,习惯是找学科权威来出题的。实际上,我觉得这根本没有道理。因为学科权
威的本领在专,在精,对于中学教育那就擀面杖吹火 -- 一窍不通。实证就是科学院数学
所的孩子们没一个敢找自己老爹辅导数学的 – 我们都知道那肯定是越讲越糊涂。
但是,孩子都明白的道理,教育部它不明白!
于是,出高考题,它不找高中的模范教师来做,却找到了潘教授,当然高考出题是很多教
授一起来的,潘教授只出了一道题 -- 也还好是只出了一道题。可以想象,刚跟一帮杠头
PK完歌德巴赫猜想,忽然让他给小孩子们出题,不出乱子那才怪呢。
那一年,考数学的孩子们都嘬了牙花,有愁眉苦脸的,有咬牙切齿的,有目瞪口呆的,有
满地找牙的 – 找了牙准备咬出题的一口。所有的这些学生,都是卡在了潘先生这道题上
。这道题答对了的只有不到1%。
是太难么?
那倒不是,潘先生算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不能拿微分方程折腾孩子们,自己知道不
能出这么难的。那出什么好呢?他琢磨着越简单越好吧。
就出了一道特别简单的题。
那就是 – 请证明勾股定理。。。
对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实在太简单了,就是因为太简单了,根本没有几个学生还记
得这东西怎么证。勾股定理么,简直象地球是圆的那么自然么。但是。。。证明?这东西
还要证明么?!
就是啊,你证明一下地球是圆的吧。。。
十年寒窗,苦苦的猜题,弄出来这样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东西。下来以后,学生老师没有
不骂的 – 这谁呀,出这种XX题。
那些天,潘先生就总是有些灰溜溜的,对议论高考的人很敏感,而且经常打喷嚏。见到萨
爹,一个劲儿的嘱咐 – 人家要问,你可千万别说那道题是我出的阿。。。
估计他嘱咐了不少人,所以,至今还时而听到有人印象深刻的提起这道“罪大恶极”,坑
了全国99%考生的怪题,却从来没听到谁说得清它的出处。
时隔二十年再揭这个谜底,潘先生应该不会反对了吧。相信当年的学生们也早就想开了 –
反正。。。大伙儿都挂了,又不是我一个。。。
[完]
实际上,潘先生出这道题,当然不是因为希望出的简单,而是他认为中学教育不能只注意
题海和数学竞赛,而且应该在基础方面让学生打得更扎实一些,这是他和萨爹谈起这件事
的时候讲的。
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这道题是1979年高考的数学题。老刘有幸在那1%里,那一天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最后看着这道题发呆,突然想起十字数轴的x轴和y轴,在那之间拉了一条线,就证出来了。简直有如神助。
顺便说一句,那一年老刘的数学只得了16分,其中10分大概就是借了潘先生的光。谢谢啦啊。
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雪村友梅 于 2006-6-21 09:45 写道:这道题是1979年高考的数学题。
老刘有幸在那1%里,那一天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最后看着这道题发呆,突然想起十字数轴的x轴和y轴,在那之间拉了一条线,就证出来了。简直有如神助。
牛! :)
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感谢潘先生,本人当年好像也就是觉得这道题能作。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雪村友梅 于 2006-6-21 09:45 写道:这道题是1979年高考的数学题。
老刘有幸在那1%里,那一天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不会,最后看着这道题发呆,突然想起十字数轴的x轴和y轴,在那之间拉了一条线,就证出来了。简直有如神助。
顺便说一句,那一年老刘的数学 ......
哈哈,老李早一年高考,没碰到这题……
不过,老李当年面对数学卷子,也是一题不会,也没有神助,最后发挥文学想象,
把卷面写得满满的,……阅卷老师大概被感动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最后居然给了我16.5分
比老刘你还多半分钱呢哈哈 :D
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很高兴我转的这个帖子能勾起三位大牛老师的美好回忆。:) ;)
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老李探花 于 2006-6-22 18:26 写道:哈哈,老李早一年高考,没碰到这题……
不过,老李当年面对数学卷子,也是一题不会,也没有神助,最后发挥文学想象,
把卷面写得满满的,……阅卷老师大概被感动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最后居然给了我16.5分
比 ......
真真是传奇时代,被感动还能感出分数来! :P
现如今,眼看着传奇日少,传闻日多,世无英雄,竖子成名了......
怅惘中...... :(
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两位大虾比着揭“丑”,勇气可嘉!可惜我们五六十年代的高考,要是这样的分只有回家的份。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当年钱钟书先生考清华,虽然作文是满分,但数学只考了15分(见杨绛先生《钱钟书与围城》)。比照两位大侠的分数尚有所不如,更比不上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了!!!
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啊啊,俺考了这点分,心中无限羞愧,到了大学一直不敢吱声直到有一天,俺班的学习委员悄悄告诉俺
他考了0分……还说另一个同学压根就没敢进数学考场,直接放弃,
怕考出笑话来,判卷的一生气,0分都没有,给他-负几分。
俺这才长舒一口气,从此昂昂然抬起头来……
[ 本帖由 老李探花 于 2006-6-23 10:40 最后编辑 ]
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昨天问了12位79级的同学,8个理科的,高考时这道题都没答上来。4个文科的,2个答上的。看来这道题和文科考生的创造力有缘。
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我也是那年考的,文科,可惜没答对。总分比上面两位多一点:18分。RE:【转帖】关于山大老校长的一则故事
前辈们好幸福,考个十几分都能挺着胸脯进大学,我们那会老师说了:想上重点本科,数学给我120往上,吐血啊~~虽然出过一华罗庚,也不能这样恶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