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研究的另一種方向
民間文學研究的另一種方向楊振良
學術研究,本應結合不同的方法與學科,朝著更大的學術領域及視野發揮,並突顯該門學科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時代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以民間文學為例,除了基礎根源上的研究,其於一特定時空中所扮演的功能為何?更是吾人感到饒有意義的部分,因為,學術若是不去研究開發此一部分,那只是流連枝枝葉葉而無視於堅實的樹幹。所以,對民間文學上的知難而進、開拓奮進,是我自1998年在台灣創立兩岸第一個民間文學所以來一直堅持的方向。我也要求學生在碩、博士論文的選題上,盡量朝此方向思考。
在此,我謹推介兩本成功的碩士論文,請學界前輩指正,這兩本論文業由台灣學生書局收入該書局「文化菁英與民俗發展」(暫定)系列叢書,並在年內出版。相信這種方式的研究,可更進一步說明民間文學與時代發展密切結合的程度。
以下是這兩本碩士論文的章節:
(1)民初陶行知、晏陽初教育理論與民間文學之關係研究 江明淵 撰(2004年)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平民教育的興起背景
一、力去沉以廣開民智
二、學習西方以救亡圖存
三、杜威平民主義之催生
第二節 平民教育與救國理念
一、陶行知以教育開化民智
二、晏陽初以教育喚醒民眾
第三節 民間素材融入教育推廣
一、白話文學運\\\動的影響
二、以民間文學融入教材
第二章 民初教育家之一─陶行知
第一節 矢志以教育為畢生職志.
一、出身微寒矢志向學
二、心懷社稷奉獻杏壇
三、壯志未酬精神長存
第二節 掃除文盲以維繫國家命脈
一、平民讀書運動
二、曉莊師範學校
三、普及教育運動
四、全面教育救亡圖存
第三節 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踐
一、生活即教育
二、社會即學校
三、教學做合一
第四節 到民間去並參酌國情
一、平民教育是普及教育的先聲
二、平民教育是到民間去的教育
三、普及教育的方法要參酌國情
第五節 普及教育方法之創見
一、以平民讀書處教育平民識字
二、以小先生制傳遞普及教育
三、以藝友制補師範教育之不足
第三章 陶行知與民間文學關係
第一節 組織民眾建立大眾文
一、提倡大眾語文
二、樸質大眾詩風
第二節 汲取民間文學以編輯教材
一、主張教材生活化
二、以民間文學編輯教材
三、編寫民間童話
第三節 以民間文藝輔翼教育
一、中心茶園
二、說書
三、地方戲劇
四、話劇
五、連環畫
第四章 民初教育家之二─晏陽初
第一節 橫跨中西推動教育
一、幼承庭訓肄習西學
二、教育華工識字掃盲
三、深入民間推動平教
第二節 平民教育運動歷程
一、城市平民教育階段
二、鄉村平民教育階段
三、縣政改革階段
第三節 救弊之四大教育理論
一、文藝教育以救愚
二、生計教育以救窮
三、衛生教育以救弱
四、公民教育以救私
第四節 平民教育的三大方式
一、三大方式
二、平民教育思想
第五章 晏陽初與民間文學關係
第一節 採集秧歌、鼓詞
一、定縣秧歌
二、定縣鼓詞
第二節 採集歌謠、笑話、瞎子戲
一、定縣歌謠
二、定縣笑話
三、定縣瞎子戲
第三節 運用民間文學編輯教材
一、編輯平民識字課本
二、編輯平民讀物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陶、晏二家教育事業之貢獻
一、回到民間致力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
二、參酌國情自成教育理論與方法
第二節 陶、晏二家教育事業平議
一、陶、晏二家教育理念之差異
二、陶、晏二家教育事業之平議
第三節 陶、晏二家教育理論與民間文學關係
一、理論層面
二、教材部分
(2)晚清革命思潮與民間文學傳播之研究—以陳天華、秋瑾為探討中心 林俊宏 撰(2006年)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觀乎西法的文化啟蒙
一、科技層面的維新
二、制度層面的維新
三、革命思潮的醞釀
第二節 時空變革中的新式學會
一、 風尚及社會變遷
二、 新式學會啟迪民智
三、 平民教育宣傳革命
第三節 現代化與民族性的抉擇
一、 民族經濟模式
二、 調和傳統及現代
三、 民間文學的文化啟示
四、 運用民間文學傳達革命思潮
第二章 時代之聲—陳天華的彈詞小說
第一節 《警世鐘》與白話文的喚醒迷夢
一、 以白話啟蒙民眾
二、 重視文藝實用性
三、 以《警世鐘》挽救危亡
第二節 《猛回頭》與彈詞小說的血淚描寫
一、 通俗易懂的彈詞小說
二、 鎔鑄歷史以演述革命
三、 以《猛回頭》省思世途
第三節 《獅子吼》與小說的建構理想
一、 以小說呈現維新意識
二、 通俗小說的寓言形貌
三、 《獅子吼》的理想世界
第三章 吶喊之歌—秋瑾的革命歌謠
第一節 獻身革命之序曲
一、 投身革命勇赴國難
二、 豪邁詩詞振奮人心
三、 取法西洋以啟教化
第二節 喚醒國魂之詩歌
一、 參酌民歌創作歌體詩
二、 詩樂合一的創作模式
三、 動人心魂的革命歌謠
第三節 《中國女報》宣傳女權思想
一、 戒纏足與女權宣講
二、 《女子世界》告語國民
三、 女權在《中國女報》的呈現
第四節 《精衛石》的文藝特徵
一、 口傳心授的文藝模式
二、 民族文化與戲曲
三、 《精衛石》所反映的女性形象
第四章 革命之流—菁英與民間文化
第一節 轉俗成真—知識分子的文化取捨
一、 道德教育與文化融通
二、 知行合一的文化省思
三、 時代菁英的文化良知
第二節 陳天華及秋瑾的文化選擇
一、 革命思潮的傳承與創發
二、 民族國家的文化想像
三、 民間文學的呼喚
第三節 迴真向俗—民間文學之現代啟示
一、 民間文學的突圍
二、 歷史解答—民俗控制論
三、 文化符號之庶民思維
第四節 歷史語境中的民間文學
一、 公共意識在善書中的體現
二、 石印術及小說傳播
三、 創作戲曲以化民成俗
第五章 到民間去—民間文學與革命
第一節 政治小說對社會改造的作用
一、 以群治理論作社會改良的軸心
二、 文化想像及政治小說
三、 群眾時代新小說的呼喚
第二節 戲曲創作對教化的影響
一、 輔翼教化的工具
二、 傳統戲曲的重生
三、 《二十世紀大舞台》的啟示
第三節 報刊傳播在啟蒙上的效用
一、 透視時代的文明傳播
二、 《民報》於革命宣傳上的策略
三、 《新世紀》對民間文學的運用
第四節 醒世目標的革命文學
一、 文學傳播中的文化建構
二、 對應文化自覺的革命啟蒙
三、 平民之學及新文藝復興
第六章 結論
一、 文學傳播在革命啟蒙中的作用力
二、 知識分子面對革命思潮的文化建構
三、 陳天華、秋瑾民間文學運用的模式
【附錄】〈晚清革命思潮與民間文學傳播之研究—以陳天華、秋瑾為探討中心〉序文
十年磨一劍(代序)
歲時荏苒,悠悠十年的學習,轉瞬間就這般填滿記憶。一路用情於讀史學文之途,不敢輕言放棄,卻總在前尋與躊躇的街口眺望。
十年前,我剛考上花蓮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負笈海東的心靈總有些虛無,我並不是那麼清楚國小教師在社會大環境該如何安身立命?但人生總是迷糊為多,清醒時少,我也不甚在意。甫入語教系,便知悉系上有位最年輕的教授,一派颯爽的風采,充滿教學能量與熱情,學術研究卻以嚴謹著稱,他就是楊振良老師。
上過振良師一學期的「文學概論」,老師「對挫折拈花微笑,對理想強勢推展」的生命哲學,讓我對文學有了莫大啟示。我也認同一位好老師能帶給學生豐富且多元的生命能量,在振良師身上確實有這種別於他人的特質。大二後,我接任系刊主編,振良師當時是系刊的指導老師,在編務或文宣的概念上,得其啟蒙甚多,爾後兩年,學文與創作也成了我生活的重心。而這樣一位熱誠\\\的老師,卻因堅持程序正義,而遭受無端抨擊,沈潛甚久。對於那段老師生命裡的煎熬,我的體會極深,但振良師總是淡然處之,他說:「橫逆挫折深處,終歸於無言。」我和老師亦有了更深的接觸,扎實地與老師學了兩年行文之術。
大四那年,振良師前去擘劃新成立的民間文學研究所,為建構民俗學學科標準而努力,而我卻徘徊在進退之際的廊廡,陷入「為何而戰」的糾結中。畢業前,振良師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以《太上感應篇彙編》:「妄想或生或滅,謂之幻心。照見其妄,隨念斬斷,謂之覺心。故曰:不患念起,只患覺遲。」作為題詞勉勵,我明白老師一片苦心,但對於學術之途我能理解,卻很難說服自己去親近它。沒信心考研究所,便覺得自己辜負老師的期待。
服役期間,我又回到花蓮戍守。2001年梅月,風雲密佈的梅雨季節,杜建興旅長為感謝地方人士捐贈500萬元樹苗綠化北埔營區,擬刻碑文誌記綠化之功。政戰官便找上我,要求以文言文撰擬,深知自己力有未逮,我只好往花師找振良師協助,這是我隱遁多時之後與老師的重逢,只是沒料到竟以此請託之事相見。隔日,一篇典雅深邃的碑文已呈於政戰處長桌上,處長對該文大表驚訝、讚不絕口,我則慨然以告。如今,銅銘碑文已被安置在營區的草坪上,記述著昔往輝光,然而碑文一事卻讓我有所覺醒,我相信自己已找到為何而戰的答案了。
退伍後,蒙老師鼓勵,於2003年進修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而此時振良師也卸下五年所長行政工作,休假研究一年。我以部分辦公時間進修碩士學位,堅韌地面對為期兩年的舟車辛勞,奔赴機場與車站是必須體認的艱辛,我很珍惜每一次上課的機會,縱使蠟燭兩頭燒,也毫無怨悔。
振良師說過:「研究與思考,都應是神聖崇高的,而治學風範在於能否寫出一兩部既具卓識又有文采的著作。」我相信對研究生來說,論文就代表其學習成果,也是學術潛力的重要指標,生活可以簡樸度過,學術卻不能不嚴守規範品質。讀碩士班三年,遇見許多類型的師長與研究生,每個人都為生存而演繹著生命風景,光怪陸離與煙塵喧囂並起,但我始終堅信:追求理想要以「玩命」之情投入!魯迅曾云:「自古文人自有其文藝世界,惟一入文藝世界,便無足觀也。」我想對於愈複雜的人際的安處之道,在於選擇一處屬於自己的心靈淨土,方能無忝所生。
而今,在論文付梓之際,特別感謝論文指導教授楊振良老師,示我以學術長河與大千世界。2004年初,老師在擬定論文方向時說到:「晚清革命志士,曾以民間文學的形式去宣揚革命。你可以由社會學的視角,將知識菁英對時代思潮的回應,作文學現場的體現,這就是現代啟示。」研究晚清菁英與民間文化的對應,也就成了我近兩年文獻收集的重心,啟動撰寫期間,振良師對研究方法的提點、切入軸線之修正,終於讓這本碩士論文得以誕生。此外,亦銘謝口試委員台大哲學系王曉波教授、台灣師大歷史系邱榮裕教授,對全書論證提供寶貴建議,讓本書觀點及歷史縱深益加開闊。
前行之途,不曾孤寂,因為有支持的力量相隨。首先感謝桃園縣錦興國小范國旺校長的支持鼓勵,容我在教學與研究上並行不悖,也感謝同仁柯朝勝、林靜幸、吳政倫、林振益、賴正尚、王曉萍等老師對教學工作協助及精神的鼓舞。同時亦銘謝在研究之途,在體用之辨觀點上對我有所啟發的鎔任兄,兩年來無間斷的接送之誼,讓我省卻許多奔勞與不便。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嘗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2006年,距老師對我的文學啟蒙已整整十年,十年學文猶如冶煉一柄利劍,論文的完成,堪可作我生命中為而立之年的特殊誌記。
RE:民間文學研究的另一種方向
读了杨振良先生的上文,对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颇为赞同。杨先生说:“學術研究,本應結合不同的方法與學科,朝著更大的學術領域及視野發揮,並突顯該門學科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時代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这正是民间文学作为现代学科缺乏生命力和生气之所在。笔者在研究《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过程中,也接触过晏阳初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其实验成果应该笔之于书,其实验设想,即使今天也还有价值。不久前在北京中央电视台一节目中看到,北京农业大学(?)的一位女副教授,到兰考县挂职,实际上是在新条件下推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和方案,但初不成功,农民不接受。她带着村里的干部到河北定县去学习、参观,后来,农民接受了她的设计。她的事迹和勇气十分感人。可惜,民间文学界没有人肯在杨先生所说的“民间文学的另一方向”上去实验。
刘锡诚8月6日
RE:民間文學研究的另一種方向
用心良苦者,是應該給予一定的肯定.
請楊老師推薦學生參加明年的論文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