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za 发表于 2006-10-13 21:29:31

郑杭生:促进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合作

促进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合作

郑杭生

2006年08月08日13:21


  社会学与民俗学是两门密切关联的学科,二者在历史渊源、学术传统、研究对象以及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交叉。在过去,就已经有不少社会学者和民俗学者合作进行研究,像吴文藻、费孝通等前辈学者,把存活于乡间街巷的民俗文化作为极有价值的研究对象。这种学术研究其实是国际、国内社会学界、社会人类学界的一种深厚学术传统。今后,社会学和民俗学这两个学科应该而且必须携手并进。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一门中国特色的边缘科学——民俗社会学或社会民俗学出现,它应被看作是社会学或民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在当今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间与正统、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关系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增进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决定着我们对待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态度,而且关系到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社会与文化发展战略之前,需要有审慎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如今,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时期,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民间的、民族的和传统的文化资源,是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和认识的。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不仅是民俗学、民间文化学的任务,也是社会学的重大课题。

  民族的、民间的或民俗的文化事象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生长在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上;同样,社会也并非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由活生生的人及他们的文化活动建构起来的。由此可见,民俗学的对象与社会学的对象是相互交叉、互为一体的,因而民俗学与社会学两门学科的研究也应该相互交叉、相互合作。学科交叉与合作能使各自的研究更为充实、全面。譬如,民俗学研究在解读民间故事的时候,如果能运用社会学的背景知识,那么,分析内容或许更加深刻、全面;同样,社会学在探讨社会结构与变迁时,如果能以一些具体的社会与文化事象为切入点,从具体实在的社会与文化现实中去归纳,那样,社会理论就会更为充实、更具说服力。

  从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规律来看,人类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常常是学科交叉与合作的结晶。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能够产生创新的优势:首先,交叉与合作能够拓宽研究者视野和研究领域;其次,交叉与合作将会促进各学科之间方法论的相互借鉴和创新;最后,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圆融,有利于理论创造和领悟力达到理想境界。

  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是学术发展的重要策略,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为此,它要求解决这样几个主要问题:第一,要排除影响沟通与合作的非学术性障碍,如门户之见、宗派之争。第二,创造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鼓励和促进多样性的学术风格和多元的研究方法。第三,建立多种交流与合作机制,为各种形式的学科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和机会。



来源:《光明日报》

锺宗憲 发表于 2006-10-14 20:53:36

RE:郑杭生:促进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合作

原該如此吧!

小二黑 发表于 2006-10-14 21:12:01

RE:郑杭生:促进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合作

哈哈。
还不是因为看到非物质文化热起来了。
看到猪养肥了,终于想起这是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大家族里的猪。
也不想想,你什么时候喂过猪食?

李丽丹 发表于 2006-10-15 16:46:14

RE:郑杭生:促进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合作

社会学中原本就有一些方法对民俗学是非常有用的,只是可能民俗学界也用得不多,或者了解得不多。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路是否是截然分开的,端要看何时代何地域了。
只是“社会民俗学”的提法也太奇怪了,仿佛提出来以后民俗学才是社会的,殊不知民俗本就是社会的民俗,人的民俗。民俗学就是民俗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但不意味着就独家专有,不吸众家所长了。
锦上添花的事也干得的。

李丽丹 发表于 2006-10-15 16:49:22

RE:郑杭生:促进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合作

“民俗学研究在解读民间故事的时候,如果能运用社会学的背景知识,那么,分析内容或许更加深刻、全面”
郑先生应该去看一看解读民间故事的民间文学专著,尤其是民间故事史研究方面的,就知道,社会学的背景知识从来不是民间故事研究避而不谈的问题。尤其是现在民间故事研究中的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表演理论等强调在具体的语境中研究民俗(包括民间故事)……
希望郑先生以后能在更具体(或者独到)的地方提出社会学对民俗学的意义……

hhz 发表于 2006-10-15 17:02:20

RE:郑杭生:促进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合作

200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民俗学前沿理论丛书,刘锡诚先生作总序,其中有顾希佳先生著的《社会民俗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杭生:促进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