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兰 发表于 2006-10-16 00:34:22

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

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22:12 南方新闻网



部分新版历史教科书封面。复旦附中、复旦二附中供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部分新版历史教科书封面



  9月下旬的上海,天气好得出奇,33岁的韩云松心情却颇有几分微妙,这位复旦大学第二附中的科研室主任,负责学校所有四个班级的初中历史教学。这种微妙源于从这个学期开始,上海市所有初高中的学生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所发生的新变化,而这些新变化,一个月来始终成为网络争议和媒体报道的热点。

  争议的高潮始于9月1日《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报道,这篇名为《毛去哪里了?--中

国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报道,报道说,上海的新版历史教材“聚焦于叙述经济成长创新和外贸以及政治安定,尊重多元文化和社会和谐等,曾被视为历史转折点的法国大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不再受到高度重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毛泽东甚至被压缩到只在介绍国葬礼仪的组成部分降半旗那一课出现。”

  随后,国内外媒体也进行了大量报道。争论也由此而起。需要指出的是,各种流传的评价,所针对的大多是网络流传和媒体报道的沪版新教材目录介绍,很少有评述者真的有机会翻阅过这8本沪版历史教材。实际上,这套今秋在上海开始全面试用的新教材,不过是上海市按照早在1998年就开始的第二期课程改革方案,依早已制定好的计划进行的一个常规步骤。所以编者反复对媒体强调,这套教材只是试用,还需吸取包括中学师生在内的各方意见进行修改。

  尽管对沪版教科书事实部分的剖析和对价值观的争议声音已经慢慢平静下来,在复旦二附中校园,面对记者谈起这个话题,初中历史教师韩云松仍然显出几分不安,他给学生们上的历史课正要开始讲述一个相对敏感的地方,秦帝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

  就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大学历史系朱学勤教授。作为历史学家,朱先生有着自己的理解。

  历史教科书不改革不行

  记者:您看到这批新教材后感觉怎么样?

  朱学勤:感觉不错!我曾经做过中学历史教师,拿这个书跟三十年前我教的那套全国统编教材相比,那是不可同日而语,是很大的进步。

  记者: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朱学勤:首先是在体系上,用文明史来代替阶级斗争史,用社会生活的变化来代替王朝体系的演变,用文明来代替暴力,用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来代替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第二就是教科书的编写方法,打破了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灌输、教条式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法,它穿插了很多在课堂上即兴参与的小教案。比如郑和下西洋,这套教材旁边的一个小框框里面标出,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他下西洋是来寻找建文帝,你怎么看?你还听说有其他动机吗?等等。

  你可以想像,如果用这个教材的话,那种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的气氛,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和教条式的背诵法,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比较大的突破。

  记者:您感觉是这套教材提供了一整套比较开放的思路?

  朱学勤:对,是文明、开放、面向世界的思路,你看高一第一学期的教材,部分中国史和世界史融合在一起按照几个主题来讲: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主题二人类生活,主题三人类文化。这样一个主题相比过去我们教世界史,五大社会发展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讲下来了,要可亲可近而且可信得多。

  放弃了五个社会发展阶段,这是一;第二它也削弱了、淡化了过去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这样的一种历史观,它突出的是文明、文化、科技、生活,甚至它告诉学生什么叫法律?最早的法律是产生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审判制度?陪审官起源于哪里?最后它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是这样一个问题,多有意思啊,它问您知道您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吗?读这套历史书长大的小孩,我认为那真是喝人奶,不是喝狼奶长大了。

  至于对这本书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误解、攻击,或者说是反对,我觉得要区别对待:

  有一个看法是把里面有一些新的详略对比的安排,说成有政治含义,比如说故意贬低毛泽东,故意贬低中国革命,这种说法我觉得不能成立,当然关于中国革命和毛泽东在这本书里面有所涉猎,它的比例相比过去的确少多了。

  就以毛泽东的功过来讲,史学界到今天还是见仁见智,到今天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这种情况下,教科书的编者,采取一个淡化、略化、粗线条的处理方法,既是无奈的,也是理性的。何况这套书是按照一种开放性的体系来编排的,到了课堂上,每一个历史教师,也完全可以有他们自己的详略讲解。

  至于由此把这一套文明史的教材体系说成是一场“理论争辩”、“颜色革命从上海开始”,这些人想的是实在太多了,我甚至想说,用这种语言来面对一个教科书微小的进步,本身说明他的思维方式还在十年、二十年前他接受的那一套历史教科书的束缚之中,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过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暴力史和革命史教学的一个结果,如果我们不说是牺牲品的话。网络上有这么多的人用这种语言来恶意地攻击这套教科书,不说明这套教科书没有必要,恰恰说明这次改革迫在眉睫,不改革不行了,就是社会已经向前前进了三十年,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思维体系,迸发出这样的文革式的语言,他岂不说明我们的教科书改得太晚了,而不是改得太早了!

  人吃人史观训练出的是狼

  记者:有观点认为,一部被史家形容为“相砍史”的中国历史,在这套教材里被编排成了一部温情脉脉安定团结的“和谐史”,如果从历史真相的角度来说,鲁迅说过翻开中国历史,字里行间都写着吃人……

  朱学勤:我首先就不赞成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这种讲法,鲁迅的这种历史观就是过去农民起义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小孩饱读水泊梁山这些相互吹人的东西,再读到鲁迅对中国历史的大简化,他会饮鸩止渴,会产生前几年我们知道的像马加爵这样的一种极端悲剧性的行为:既然我们打开书,我们的大文豪告诉我们,几千年的中国就是人砍人的历史,那今天我拿起刀来捅杀自己宿舍的同学,那并不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啊!

  记者:那么这到底是历史观出了问题,还是社会本身出了问题?

  朱学勤:两种情况都有,但历史观肯定有问题。不管这个历史是谁写的,哪怕是鲁迅写的,我都觉得这个是对历史的大扭曲、大曲解、大减化。第二,今天的社会现实肯定是有很多不公正的,那面对这么多的不公正,你怎么办?讲完陈胜吴广的故事,告诉学生是现在就去做陈胜吴广,还是告诉学生我们已经离开那个时代两千年了,我们可以尝试用更文明、更符合法律的办法来争取人的尊严,争取一个普通人的正义?

  你想过去的历史教科书教给学生的,就是碰到不公正、碰到不正义的事情,最公正、最正义的反抗方式就是暴力,正因为这样,所以到了“文革”,那一群红卫兵才会用那么暴力的手段来报复他们的长辈和老师。除了“文革”时那些特殊的政治教育,此前孩子们接受的历史教育,包括片面的鲁迅教育都是在为这一天做准备。那是喝狼奶的教育,不是喝人奶的教育,训练出来的是狼,不是人。

  如果我们对历史的借鉴老是停留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借鉴就是太片面了。更多的借鉴就是告诉学生,除了压迫和反抗,然后反抗者成了新压迫者,新压迫者又刺激起第二代反抗者这样的一个循环之外,人们还有另外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那就是法律和法庭。

  这就是今天我们拿到手的这一套新教科书的几个新颖之处,它拿出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人类的法律是怎么回事?什么是大陆法?什么是英美法?当然它也没有忘记告诉学生,我们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古代法律,有中华法系,而且还推荐学生可以再去读什么书。

  法律带来的自由,法律对自己的保护,这个是比我们先进的国家在好多年以前就已经做到了的,为什么不以此为鉴呢?

  需要多视角对待殖民史

  记者:香港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这套教科书的先进之处是强调了创新精神,适应全球化,他认为如果过多地强调殖民地民族苦难的历史,不一定能够造就今天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人才。您怎么看?

  朱学勤:关于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我觉得既应该讲出异族统治的不一样,同时也应该讲,当时这种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里面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客观上带来的一些文明因素,如果仅仅局限在过去殖民和反殖民的历史所形成的仇恨,今天上海外滩的那一条街就没有理由存在了。我们可以这样讲,一部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既是统治和反抗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文明输入和文明扩展的历史。我认为,也恰恰是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共同创造了我们沿海文明地带的历史。

  我们的中学生,中学毕业以后带出来的心理病症,除了教学和考试之外,教科书体系和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每天每时发生的冲突,也是根源之一,如果是一个简单地相信我们教科书体系的人,那在每天早上从家到学校的路上,他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和教科书说的不一样,放学以后看到的事情和教科书说的更不一样。这不是陷学生于人格分裂吗?现在这套教科书并不是说这已经十全十美了,但是已经拉近了一个孩子在正常生活当中对生活的正常感受了。

  记者:好像我们也看到在很多国家,他们也在历史教科书中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

  朱学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每个国家都在做,但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在过去那样做的。我看美国的教科书首先就是没有统编教材,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第二就是即使美国讲爱国主义的篇章,也不像我们讲得这么生硬、这么强行灌输,比如讲到它(美国)和英国的殖民与反殖民的关系的时候,它讲最早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北美那批领袖们,革命以前都是英国在各州设立的议会成员,正是他们吸取了英国人留下来的议会民主的养分,回过头来反抗英国人的不义统治,所以才会反抗得更成功、更准确、更有效,它并不是简单就把过去的历史一刀割断。

  我们当然不一定要仿效美国人这样写。但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我觉得过去的历史教科书没有。而现在,刚开始产生。我看今天的教材既有历史知识也有历史观,它在向学生传达历史知识的时候更活泼、更开放、更尊重学生。至于历史观的演替,过去是暴力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王朝体系史观。那现在是什么呢?文明史观、文化史观、社会史观,普通民众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之变迁的历史观,哪一个更突出普通民众?哪一个更突出所谓人文史观?显然是后者不是前者。

  记者:您刚才所说的后面这些史观,现在在整个中国史学界是一种主流吗?

  朱学勤:应该这样说,不能说是主流,只能说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历史学家的一个共识。

  统一历史考研试卷是倒退

  记者:您现在作为一个历史学教授,面对着从中学历史学习过来的您的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和评价?

  朱学勤:跟本科生上课和研究生上课的第一个学期,就是一个更换他们知识体系的时期,我告诉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此前你们所接受的历史知识,除了大事年表比较有用,其他暂时给我忘记。那些东西与其说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历史,不如说更妨碍他们进入历史,所以我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第一个学期上课觉得是最辛苦的,因为这是一个要他们从陈旧的中学教科书里面吸取出来的错误的历史观作不断地搏斗的过程。否则没办法进入独立思考的状态,更没办法进入研究生写论文的状态。

  我大多数研究生最后还是能跟上来,能够帮助我战胜陈旧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我提供给他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生活,我要启发调动他们的生活记忆,你们从6岁开始记事到18岁,已经有12年的历史,你们想想你们12年是怎么度过的?如果后面有一个历史学家来写你们经历的十二年,按照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想法,你们会不会承认这是你们经历的历史?所以生活能帮助我战胜那种陈旧的、腐朽的、错误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

  记者:在讨论历史教科书教学的问题时,中学历史教师也常常提到一些困惑,比如高考指挥棒的问题。

  朱学勤:这个高考指挥棒在他们头上飞舞了几十年,现在已经飞舞到我们的头上来了,教育部规定从今年开始,文科的心理、教育、历史这三个专业的硕士生必须经过统考。那就是说,一个历史系的学生,考研时不是考各个专业老师出的卷子,而是考一张全国统一的卷子,这完全是倒退,怎么可能用来鉴别有研究能力的学生?我拒绝这样的学生,我拒绝这样的考试,所以我今年跟我们的研究生部主任说,我不招研究生了。把背书背出来的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招入进来,这是对自己的一个羞辱。所以也告诉中学阶段的历史同行们,你们的痛苦现在我们正在分享,只不过我还有权利拒绝,他们没有权利拒绝而已。这个学期开始,我已经正式跟招生办主任讲,这个制度不变回去我不招,我拒绝这个责任。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次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大幅度修改和变动率先出现在上海?

  朱学勤:这我倒真不清楚,这您肯定要问几个编写者,当时他们通过什么部门、什么途径得到的指示要改。我只能说,中国这场改革迟早要来。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它的文明发展是一个呈梯度推进的状态,总是东部和沿海先进入文明,然后逐渐影响到中部,中部影响到西部,如果有关部门要做一个实验的话,他先选择东部,比如说上海这样一个地方来实行新的教材,这个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新版教科书目录

  高一年级(上册)

  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

  一、文明社会的标志

  第1课 金属工具

  第2课 文字

  第3课 国家

  二、文明与地理环境

  第4课 大河文明

  第5课 海洋文明

  第6课 草原文明

  主题二:人类生活

  一、社会结构

  第7课 婚姻与家族

  第8课 种族与人口

  第9课 等级与阶级

  二、社会生活

  第10课 服饰

  第11课 饮食

  第12课 居住

  第13课 交通

  三、社会风俗

  第14课 节日

  第15课 人生仪礼

  第16课 社会交往

  主题三:人类文化

  一、维系文明社会的法律

  第17课 法律的起源

  第18课 法系

  第19课 审判制度

  二、人文科学

  第20课 文学

  第21课 史学

  第22课 哲学

  第23课 艺术

  三、宗教

  第24课 宗教起源

  第25课 宗教传播

  第26课 宗教特征

  来源:南都周刊

匪兵N 发表于 2006-10-16 01:36:16

RE: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

只是吃狼奶长大的这些老师,怎么去消化这些人奶,这是个问题。


戈兰 发表于 2006-10-16 11:42:02

RE: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

如此以来,被吃的人高兴了,因为他们从小就相信自己终于摆脱了被吃的命运。
那些吃人的人也高兴了,因为他们进村子吃人时再也不用担心村头歪脖子老槐树上的警钟了,那破钟已经让海上的历史学家摘下来,经过一番重新打造,挂到贵妇狗的颈项下当铃铛了。

吾以观复 发表于 2006-10-16 12:19:36

RE: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

上海的历史学家在原味的狼奶中加了些甜味素,味道改善了好多啊。

漓波 发表于 2006-10-16 16:06:33

RE: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

从标题看上去,新的历史教材中倒有不少人类学的味道,好!只是大河,海洋,草原文明一说有些类型化,与当代学术界对文明起源的看法有点距离.

心悦 发表于 2006-10-16 21:57:21

RE: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

看看,这是吃什么奶长的的孩子?

1966年兴起的红卫兵运动,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红卫兵运动高潮时,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表现出疯狂的领袖崇拜热情和野蛮的行为。采用各种惨不忍睹的手段,对干部、老师、知识分子、名人进行抄家、揪斗、殴打。   为什么只有十几岁的红卫兵们,会突然间表现出这种野蛮行为?
  究其原因,“文革”前几年在中国各类学校开展的政治教育中,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人性论,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强调学生的战斗性和反抗精神,对少年儿童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结果,红卫兵运动兴起初期,野蛮行为大行其道。   自1953年起,中国的学校基本上均属于公立性质,强调政治教育成为“文革”前中国各类学校的首要任务。从1950年批判电影《武训传》开始,到1954年批判胡适,1955年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1957年反右运动,以及1957年10月高等学校学生中掀起的红专大辩论高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界突出政治的气氛越来越浓,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再放在突出的、首要的位置,相反,配合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成了教育的重点。   1962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突出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此时开始,中国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便愈加政治化,对所谓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批判,也就从文艺领域延伸到教育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民教育》杂志在1963年发起了对“母爱教育”的批判。   1963年5月,《江苏教育》发表《育苗人》一文,介绍南京师范学院附小教师斯霞精心培育学生的事迹。后将此文改写为《斯霞和孩子》,发表在5月30日《人民日报》上。这两篇文章都强调教师要以“爱心”爱“童心”,儿童“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   10月,《人民教育》在同期刊物上发表《我们必须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界限》、《从用“童心”爱“童心”说起》、《谁说教育战线无战事?》三篇文章。这组文章以讨论“母爱教育”为题,认为所谓“母爱教育”就是资产阶级教育家早就提倡过的“爱的教育”。说它涉及教育有没有阶级性,要不要无产阶级方向,要不要对孩子进行阶级教育,要不要在孩子思想上打上阶级烙印。随后,围绕着这些问题,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关于“母爱教育”的讨论和批判。   将近一年后,1964年10月,《人民教育》围绕这次“母爱教育”的讨论发表综述,再次强调:“同伟大的无产阶级的爱比较起来,母爱只能是渺小的,而决不是什么伟大的。”   不难看出,对“母爱教育”的批判,突出了对学生们阶级斗争观念的灌输,把普遍存在的人性爱的教育,扭曲为憎恨教育。这样,便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容易接受所谓无产阶级的伟大的爱、革命的爱,而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生活的爱,在校园里,尤其漠视师生之间的爱。   革命、政治、阶级斗争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内容,所谓无产阶级的伟大的爱、革命的爱,进而具体体现为对毛主席的爱。于是,对毛主席和革命的态度,便成了这些学生们爱与憎的惟一评判标准,日常生活的爱的情感也渐渐被视为奢侈的、不应该拥有的情感。   正是在这样一种教育氛围中,十几岁的学生们开始形成红卫兵的情感模式。同情心不再被肯定,善良不再被肯定,相反,无情被当作革命的坚定性,野蛮被看作革命者应有的勇敢。当这样一种情感和道德观形成之后,他们顺理成章地走到了造反的前列,成了最为狂热、无情、野蛮的一代青年。而这样的红卫兵,不会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是违反人性的。   由此可见,当我们探讨红卫兵运动兴起的原因时,应该注意到从小学教育开始所发生的对母爱教育的批判,注意到红卫兵的人性扭曲,绝非完成于一夜之间。 (《中国文人的命运》李辉 文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匪兵甲 发表于 2006-10-17 18:26:02

RE: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

“历史学者”朱学勤的逻辑:给美国吃点”人奶” ?【转】



云淡水暖




《南都周刊》所属的”南方系列”的这组报刊,喜好小资老资、明星绯闻、学者贤达,一是”财”,二是”才”,三是”彩”,围绕这仨字儿做文章,当然终于还是一个“财”字。新华网在主页转载了《南都周刊》的一篇访谈《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草民不才,不知道什么叫做”人吃人史观扭曲”,因为这句话含在嘴里好像不囫囵,如果要完整地表述,可能应该写为”人吃人史观扭曲了历史”吧,看来就连如此”大刊”,也有一般人读不通或者不准备让普通人读通的地方。本来,《南都周刊》记者已经宣布”对沪版教科书事实部分的剖析和对价值观的争议声音已经慢慢平静下来”,但不知道为什么”已经慢慢平静下来”的事情,记者又要拉出上海大学历史系朱学勤教授大讲特讲,是朱教授不甘寂寞,还是《南都周刊》拿起棍子又开始乱搅。

看完“历史学者”朱学勤的滔滔宏论,草民已经迷惘,这位“历史学者”所专,是”历史”还是别的什么,如果是”历史学者”的话,怎么会讲出“用文明史来代替阶级斗争史,用社会生活的变化来代替王朝体系的演变,用文明来代替暴力,用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来代替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是文明、开放、面向世界的思路,…要可亲可近而且可信得多。”这样无知的话来,就中国、世界目前有记载的史籍来看,哪部历史不是记载着“暴力”、“阶级斗争”,“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何时离开过“王朝体系的演变”,哪里有“纯粹”的“文明史”,就连“文明圣人”孔夫子,甭论对错,还有“堕三都、杀少正卯”的“暴力”呢,西圣耶稣不是被“暴力”钉在十字架上了么,中国的两个世界文明奇迹长城、兵马俑都与“暴力”相关,“历史学者”朱学勤难道看不到。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被用文字或者其它载体(比如文物)记录下来的痕迹,“历史学者”怎么可以用今天的理念去套“昨天”的史迹,然后宣布是“一大进步”呢,《左传》昭公七年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不是“阶级”是什么。”毛泽东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学者”朱学勤要搞“历史的唯心主义”倒也很“时髦”,很“流行”,但总不能连“暴力”、“阶级”这些本来已经存在的历史都为了什么“文明、开放、面向世界的思路”而一笔轻轻地淡化直至抹杀了吧。

《南都周刊》的记者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把鲁迅拿出来说事儿,就因为鲁迅说过“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我曾经说过:中国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宴,有吃的,有被吃的。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会被吃。”(《而已集》),鲁迅说这些话的缘由,概发端于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遗毒的批判。但也引起不少文人贤达的恨之入骨,这咬牙切齿一直到今日,“历史学者”朱学勤愤愤不平道“我首先就不赞成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这种讲法,鲁迅的这种历史观就是过去农民起义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小孩饱读水泊梁山这些相互砍人的东西,再读到鲁迅对中国历史的大简化,他会饮鸩止渴,会产生前几年我们知道的像马加爵这样的一种极端悲剧性的行为”。

首先,“农民起义”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只是一种“观”?恐怕“历史学者”朱学勤是否认不了前者的,而“观”呢,只不过是对真实的历史的视角而已,刚巧这几天在纪念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壮观、最伟大的历史——长征,站在共产党、新中国的角度,那是历史壮举,站在国民党、蒋介石的角度,那是“共匪流窜”。

“历史学者”朱学勤在对所谓“人吃人史观”痛恨不已的同时,对中国遭受的“殖民史”却“理性”有加,“如果仅仅局限在过去殖民和反殖民的历史所形成的仇恨,今天上海外滩的那一条街就没有理由存在了。我们可以这样讲,一部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既是统治和反抗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文明输入和文明扩展的历史。我认为,也恰恰是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共同创造了我们沿海文明地带的历史。”,看来外滩的“那一条街”还成了“文明输入和文明扩展”的象征了。

不过,“历史学者”朱学勤的祖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到的上海,那个时候“文明输入和文明扩展”的使者们竖起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是不是包括了他们。翻开这部所谓“文明输入和文明扩展的历史”,自1840年以来,却一直在“吃人”,小的不算,大英帝国用鸦片“吃人”、八国联军“吃人”、日本对东北十数年的殖民统治“吃人”、日本军队占领南京的时候“吃人”达30万之多…。而这些吃人者的吃人历史,在“上海新版教科书”中,变成了领带的“史”,变成了日本的子弹头火车,变成了摩根.大通…。

最可笑的是“历史学者”朱学勤拿马家爵校园杀同窗的案件来印证“旧”历史教科书的“不可不改革”,“既然我们打开书,我们的大文豪告诉我们,几千年的中国就是人砍人的历史,那今天我拿起刀来捅杀自己宿舍的同学,那并不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啊!”,同时,还盛赞了其们一提起来就膜拜到底的美国“美国的教科书首先就是没有统编教材,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第二就是即使美国讲爱国主义的篇章,也不像我们讲得这么生硬、这么强行灌输,…革命以前都是英国在各州设立的议会成员,正是他们吸取了英国人留下来的议会民主的养分,回过头来反抗英国人的不义统治,所以才会反抗得更成功、更准确、更有效”,按说,在美国这个拥有世界最先进物质文明,又有“历史学者”朱学勤所言的如此“多元化”的“历史观”在熏陶着,应该如“历史学者”朱学勤所说,是典型的“吃人奶”长大的,而朱学勤所痛恨的非“新历史教科书”是什么“那是喝狼奶的教育,不是喝人奶的教育,训练出来的是狼,不是人。”

那么,“历史学者”朱学勤是否知道,美国的校园暴力的凶残程度,是世界之最的,比如,据美联社,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印第安人保留地一名中学生在家中枪杀自己的祖父母后,接着携带三把枪冲到自己就读的雷德湖中学大开杀戒,血洗校园,造成至少7人死亡,15人受伤;一名32岁的男子带着3把枪冲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县的一所安曼教派学校,以“行刑”般的方式朝大约12名小学女生近距离开枪射击,造成5人死亡,最后枪手自己也吞枪自杀。这是美国一周内发生的第3起校园枪击案,这一凶残的校园枪击案震惊了整个美国。这是1周内美国发生的第三起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还有,美国3年前开始向伊拉克进行“文明输入和文明扩展”以来,已经令60万伊拉克人死亡,前不久,一伙美国军人在伊拉克枪杀了一家大小20几口人,其中有婴幼儿!

在这些美国青少年把杀人武器指向自己的同胞或者伊拉克人的时候,“历史学者”朱学勤是否知道他们是吃的人奶”还是“狼奶”长大的。

    拜托“历史学者”朱学勤给这些凶残的美国人吃点“人奶”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者朱学勤称新历史教科书进步 人吃人史观扭曲